第六章 护理心理评估
学习目标
◆掌握 护理心理评估在护理工作中的功能、护士实施心理评估的原则和注意事项、行为观察法的特点、访谈技巧。
◆熟悉 心理评估的概念、标准化心理测验的特征。
◆了解 艾森克人格问卷及SCL -90项症状自评量表的内容。
相关链接
王某,男,5岁,从小被父母抛弃在孤儿院长大,自幼不爱说话,脾气暴躁,不喜欢和人接触,厌恶上学。怀疑自闭症来心理门诊就诊。医务人员通过与王某的交谈、长时间的观察及韦氏幼儿智力量表等来评估王某的心理状态。
试分析:在案例中主要使用了哪些心理评估方法,还可以使用哪些?
第一节 心理评估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通过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可以单独或协助做出心理或医学诊断,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指导制定校正心理障碍或医学疾病的防治措施,估计预后,帮助人们较为准确、客观的了解心理健康状况。此外心理评估还可以作为判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效果的指标。
一、心理评估的概念
心理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即鉴定其心理品质是否正常。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例如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心理评估无论是对患有疾病的人还是普通人都可以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心理学、医学、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和司法等领域中,都被广泛地应用。
二、心理评估在护理工作中的功能
心理评估技术可作为了解个体心理现象的不同目的而使用,护理工作的主体是帮助护理对象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恢复健康。因为个体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体,所以掌握一定的心理评估技能,将能促进临床护理实践工作。
1.筛查心理护理对象
患者常因为担心疾病的愈后,或因生病使自己社会角色发生改变而忧心忡忡,伴有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通过心理评估,可以筛查护理对象心理问题的类型和程度,以便及时给予护理干预,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恢复。
2.为心理护理实施提供依据
通过心理评估,可以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提供依据。
3.评估实施效果
通过对护理对象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或心理护理之后的心理评估,随时评价心理护理效果,了解心理问题解决情况及恢复程度。
三、护士实施心理评估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1.实施原则
(1)动态评估的原则 患者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体,患者的心理活动受到机疾病的进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心理评估必须考虑患者的内外环境、生理状况。
(2)综合评定的原则 临床心理评估和研究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评定量表。但评定量表也有一定局限性,因此要结合其他方法和诊察结果,综合分析评定。
2.注意事项
心理现象相对复杂,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评估者提出较高的要求,并且被评估者的行为所反应的心理活动应客观真实。
(1)评估者 专业知识:评估者需经过严格的训练,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熟悉心理评估的理论、技术,操作熟练;熟悉评估的内容、适用范围、优缺点。
职业道德:严肃对待心理评估,严格按标化程序操作;尊重被评估者的人格,保护被评估者的隐私,以免增加其痛苦和损失。
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评估主要是由评估者和被评估者的互动完成,二者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是心理评估顺利完成的关键。评估者应热情、耐心、仔细,善于运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并应自觉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心理评估。
(2)评估对象 ①患者意识清醒,自愿合作。②有自主行为能力,对于评估的测试需求,患者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适应检测。
(3)时间 选择评估对象精力充沛的最佳时间。
第二节 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
一、行为观察法
人的心理反应往往通过其行为体现出来。行为观察法是对护理对象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描述、分类的研究方法。观察集中在行为的过程和结果。行为观察法是临床心理评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一)分类
1.自然观察和情境观察
从观察场所划分,分为自然观察和情境观察。在不加任何人为因素干扰的完全自然环境下,对个体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的方法,称自然观察;情境观察是指在预先设计好的情境下,按计划程序对护理对象进行的观察。
2.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评估对象的活动中,将行为观察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在参与性观察中,评估者主动参与到被观察的活动中,但不干预被评估对象的行为;非参与性观察,评估者是旁观者的身份,原则上被评估对象不知情,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3.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从观察的内容划分,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全面观察是观察期间,对评估对象的全部活动的心理状态分析;重点观察则是对某一方面心理表现的着重观察。
4.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从观察时间划分,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二)特点
与其他心理评估方法比较,行为观察法具备一定的优势和不足。
1.优点
用途广泛,简便、易于操作,不受仪器制约,在生活环境和就医环境中即可以观察评估对象的行为;由于观察法在评估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观察其行为活动,从而提高了评估对象心理表现的自然性,所收集的资料比较直接、客观、真实。
2.缺点
首先,观察者自身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察结果。观察法要求护理人员客观、翔实记录行为观察现象,不能加入个人偏见和错误解释。护士对观察对象行为表现的信息捕获、视野观察、认知评价不同,观察结果也会不同。其次,观察指标的标准难以确定,不易定量。再次,观察法只能了解评估对象的心理活动,无法直接解释其原因。
(三)内容
1.行为观察的内容
行为观察法的核心是关注被观察对象的目标行为,包括仪表、体形、个性特征、人际交往、言谈举止、注意力集中情况、兴趣爱好、各种情境下的应对方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等。
2.行为观察的步骤
(1)确定观察目的 根据评估对象现存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确定观察问题:如观察一个因自觉做事迟缓焦虑的人的情况,“注意力集中情况如何?”,“精神检查迟缓程度如何?”,“精神检查配合情况怎样?”等,以便制定观察计划(观察情境、观察方式、观察指标),编制观察大纲。
(2)实施观察 首先对观察对象进行全面、整体、全方位观察,之后根据观察计划,逐步把焦点集中在要观察的首要问题上,根据观察大纲,完成观察内容。
(3)观察记录 ①叙述性记录:在现场做连续记录。笔记、录音、录像或联合使用,按照观察时间顺序编写记录表。②间隔性记录:在观察中有规则的每隔同样长短时间便观察和记录一次,又称为时间间隔样本。③事件记录:即在一次观察过程中,目标个体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频率,又称事件样本。这种方法有时常与时间间隔记录结合使用,较多应用在条件控制较好的观察和实验研究中。④评定性记录:根据评定量表的要求进行观察和记录。⑤特殊事件的记录:在观察过程中,尤其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时,一些特殊事件的产生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干扰观察对象的行为,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记录这些特殊事件的情况及对被观察者行为的影响。
(4)结束观察 完成对目标个体的观察后,及时整理观察记录,进行结果推论。
3.行为观察法的注意事项
在人们观察事物时,即便是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对所“看到”的事物往往有不同的信息反馈。为了提高行为观察法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避免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对观察的影响,研究者提出了在行为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1)明确定义 在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和不同的观察阶段,对评估对象计划实施的观察的行为应给予明确的定义,以便准确的观察和记录。
(2)适时固定 根据影响目标行为时间因素来确定各次观察的时间。注意应保证观察者不会太疲劳,每次观察的时间一般在10~30 min,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延长。观察次数依据实际情况,对于一天内进行多次观察的情况,应选择在不同的时候,以便较全面地观察被评估对象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如果观察期需跨越若干天,每一天数次观察时间应保持一致。
(3)角色意识 观察者应认识到自己对被评估对象的整体印象;同时,在观察和评估过程中,观察者要时时清楚自己的“角色”,自己的感觉和反应、自己在评估对象心目中的印象。评价这种印象和角色反应对观察结果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4)思路清晰 观察者要控制对观察大纲主旨的把握,避免自己的观察受那些与目标行为关系不大的特殊行为和突发事件的干扰。
(5)能设身处地 应尽可能从被观察者角度,去分析行为观察的结果,如考虑到评估对象的年龄、时代背景、文化程度等。
(6)客观解释 对观察到的行为的产生原因进行合理地探索和解释。
二、访谈法
访谈也称晤谈或会谈,是访谈者与被访者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会晤。访谈是心理评估收集信息、诊断评估和治疗干预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护士与患者沟通的一个重要过程。访谈包括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非语言性沟通是伴随语言沟通的一些非语言性行为,包括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声音、空间距离等。语言性沟通包括听与谈。语言是传递信息的符号,包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字。言语表达是会晤双方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基本条件之一。与来访者或患者沟通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一)分类
1.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面对面的访谈,称为直接访谈;通过电话、电脑网络来进行的,称为间接访谈。
2.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根据一次访谈对象的多少,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3.结构式、非结构式和半结构式访谈
根据访谈的控制性程度,分为结构式、半结构式和非结构式访谈。结构式访谈预先把问题标准化,即预先设定好谈话的程序、内容,访谈者起主导作用。优点是省时、高效、围绕主题;缺点是容易遗漏相关信息。非结构式访谈事先确定调查目的,不限制内容,访谈者起辅导作用,被访谈者自由表述见解,但话题可能会松散、费事。半结构式访谈介于结构式和非结构式访谈之间,访谈者对访谈过程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4.常规测验和投射测验
按照测验材料的意义是否肯定和回答有无限制,心理测验可分为常规测验和投射测验。常规测验的测验材料完整,结果容易分析,但由于测验目的明显,在被测试者回答涉及社会评价的问题时,可能会掩饰,使回答失真;投射测验材料意义含糊,回答无限制,无严格的评分标准,使测验的目的隐蔽,回答难以掩饰,结果较真实,但又会使测验结果分析困难。
(二)访谈的内容
1.收集资料性访谈
通过访谈,收集被访者的病史资料和相关资料,常询问以下问题:
(1)基本情况 姓名、年龄、专业和职业、文化、经济状况等。
(2)近期和现在的情况 包括日常活动情况、饮食、睡眠、精神状况等。
(3)家庭背景 婚恋或家庭情况、婚姻状况、家庭关系等。
(4)生成长情况 如是否顺产,发育如何、大小便训练;青春发育期反应等。
(5)健康情况 既往和现在的健康状况,有无疾病、外伤、有关障碍情况的描述,诱因、持续时间、强度,为解决问题采取的方式、结果等。
(6)个人嗜好 有无特殊嗜好,如烟酒等。
(7)工作和生活事件 职业、经济状况、社会压力等。
(8)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 与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等。
2.心理诊断性访谈
心理诊断性访谈主要围绕病史采集和与精神状况检查相关的内容以及诊断需要的资料进行。收集被访谈者的感知、思维、意识、注意、记忆、情绪、自知等方面的信息。
3.心理治疗性访谈
心理治疗性访谈是指针对被访者的心理问题(障碍)和性格特点进行干预或治疗的谈话。通过访谈,使被访谈者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发生变化,能主动配合治疗,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访谈的技巧
1.建立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
访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谈者与被访者之间建立的良好关系。因此,在访谈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距离 为了双方关系的建立及彼此的舒适,座位的距离以1 m左右为宜。面对面交谈,有更多的目光和面部表情交流,言语沟通比较直接;直角而坐,可以避免太多的目光接触,保留一定的隐身空间。空间的距离则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在访谈的不同阶段,距离会发生变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心态的来访者,距离不同;有学者将距离分为四种:亲密型0.5 m,朋友型0.5~1 m,社交型2~5 m,群众集合场地5~7 m。
(2)姿态 访谈者保持一种自然、放松和关注的姿势。
(3)举止 维持适当的目光接触;用平静、友好和接受的方式清楚的、不慌不忙的交谈;讲话的声调温和、富有感染力。
(4)应答 对于被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都应做出适当的言语反应;若非必须,不要随意中断被访者的谈话;对被访者的谈话应当表示出兴趣,使他们感到访问者能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感受;及时地发现被访者由于担心访谈而产生的焦虑情绪,鼓励他们说出来,并进行适当的解释,打消被访者的顾虑。如自我暴露,访谈者可适当利用个人情感的透露来帮助建立协调信任关系,得到被访者更多的信息。如,“当你谈到你的经历时,如果放在我身上,我觉得当时我可能也会这么想”。访谈者的自我暴露可增加其吸引力,也提高被访者参与访谈的兴趣。
2.注意倾听的技巧
好的访谈者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倾听”不仅仅是听,还要借助言语的引导,“听”出被访者描述的事实、体验的情感和持有的观念;同时并不只听对方所讲的词句,还应注意观察其说话的音调、语速、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动作等非语言性行为;不但要听懂患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患者省略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否则容易引起曲解。
3.提问
提问是访谈中的重要内容,决定着获得信息的质量。常用的有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常用于使讨论深入和推动被访者的自我剖析,提问常为W -H- W,即:“什么”(what)、“怎样”(how )、“为什么”(why),对回答要求更详细、更广泛。封闭式提问常用于对资料信息的搜集和解释,常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回答是Y(Yes) /N(No),即“是”、“否”式的简单答案。
4.鼓励和重复语句
采用被访者的词语,或简短的表达形式,重复转达给被访者,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讨论,鼓励被访者继续表达其想法和感受,使被访者在没有访谈者干扰或打断的情况下,能够自然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话。
5.围绕主题
访谈时应该注意围绕访谈主题,避免漫无目的、毫无边际的访谈。如果出现跑题的,应及时巧妙地回到主题。
6.理解和记录的技巧
理解访谈对象肢体语言的含义,如其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有助于资料的收集分析。访谈者通过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技术、个人的人生经验、对被访者特有的理解使被访者受益;详细记录,可采用现场笔录、录音、录像或者后记,现场的拍摄和录音一定要事先征得被访者的同意。笔录要客观,需采用被访者自己的语言,不添加访问者自己的诠释,不要把访问者的看法记录在资料中。
(四)访谈法的局限性
访谈法是获得被访者思维活动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访谈可以让访谈者和被访者建立起信任、协调的关系,以保证心理评估的顺利进行。但是,访谈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偏好效应
访谈的最大问题是很容易产生“偏好效应”,访谈者事先或者在访谈开始时,容易影响到被访者,形成被访者对访谈者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可能会影响到被访者对问题回答或语言描述的选择,容易影响整个访谈的结果,从而引出不正确的结论。访谈者和被访者的民族习惯和文化背景差异很大时,也容易产生访谈偏差。
2.信度和效度
访谈主要是通过交谈获取资料,因此访谈方法的信度和效度往往难以确定。问题的形式、问题的时间、访问者自身对访谈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经验常会对其产生明显的影响;访谈的设计、访谈者与被访者能否建立起信任关系等直接影响到被访者谈话与其真实态度、情感、知觉的一致性。如果被访者在访谈中提供不准确的信息,会误导访谈者;如果访谈双方之间的语言不熟悉,容易导致理解的错误,无法使访谈有效进行。
3.范围限制
由于访谈所花时间较多,要求环境设置尽量避免外来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大面积、大范围调查中,访谈法的使用容易受到限制。
三、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一种心理学上的具体技术,是对可表现人的能力、行为和个性特质进行客观标准化的测定方法。心理测量通常是指对个体差异的测量,因为多数测量都是确定在某一特定维度上,某人与其他人如何不同或相似。
(一)分类
1.言语测验和非言语测验
以沟通方式来分,有言语测验和非言语测验(或称操作测验)。
2.团体测验和个体测验
按照测验对象一次测验的人数来分,有团体测验和个体测验。前者是在统一时间内有一位主试对多数人进行测验,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资料;后者是由一位主试与一位被试进行,主试对被试的行为反应有较多的观察与控制机会。
3.结构性测验和无结构性测验
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来分,分有结构性测验和无结构性测验(又称投射性测验)。
4.能力、人格、神经心理测验
按照目的和性质来划分,医学上常用的有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以及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和症状评定量表。
(二)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
标准化心理测验是指有一套标准的程序,具备主要的心理测量指数指标,并达到国际公认水平的测验。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应该满足三方面的要求,即信度;效度;常模和标准化。
1.信度
信度是指测验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程度,信度检验结果用信度系数表示,其数值取绝对值。绝对值越接近1.0,测验结果越可靠;绝对值越接近0,则测验结果越不可靠。一般情况下,能力测验的信度大于0.8,人格测验的信度要大于0.7。检测一种测验是否可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重复信度 对同一组被试,两次不同时间施测所得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许多因素可影响两次测验成绩的差异,易受练习和记忆的影响,不适用于难度测验。
(2)正副本相关 根据一组被试在两个平行(等值)测验上的得分计算其相关系数。测验编制正副两个平行本,对同一被试,一次做其中的一套测验,另一次做另一套,将其结果相关。此法得到的相关分数有两个意义:不同时间的稳定性和对不同项目作回答的一致性。此法的缺点是对于许多测验来说,建立副本有难度。
(3)分半信度 将一套测验的各题目按难度排序,再按项目的奇、偶数序号分成两半,对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相关分数,是一次性检测,是说明测验内部各个项目之间的稳定性;存在任选题或为速度测验时,不宜采用。
2.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能否测查到所要测查的内容,测查至何种程度。效度越高则表示测量结果的真实性越高。效度检验方法也有多种类型:
(1)内容关联效度 指测验项目反映所测查内容的程度,即测验的行为取样对所测量的心理功能的代表性,主要在设计项目时考虑这一指标,通常通过专家评审的方法进行。
(2)效标关联效度 指测查结果与某一标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用来检验所编制的测验是否能预测被试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关键是效标选择的合理性。
(3)结构关联效度 反映了编制的测验所依据理论的相等程度。因素分析是结构效度检验的最常用方法。
3.常模和标准化
常模,是指可供比较的某种形式的标准量数,即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所谓标准化,是指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去编制、施测、评分和解释的测验称之为标准化测验。标准化测验的内容、答案、施测的条件、指导语、评分方法及解释都是统一的。
(1)样本 为了保证常模样本的代表性,取样时需考虑影响该测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如样本的地区、年龄范围、性别、民族、教育程度、职业等,再根据人口资料中这些因素的构成,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得常模样本。如果样本代表全国的,可制定全国常模;代表某一地区的,制定区域性常模。如果是临床评定量表,常模取样还应考虑疾病诊断、病程及治疗等情况。
(2)常模的形式 常模有多种形式,通用的有以下几种:
均数:是常模的一种普通形式。如±SD,其中为平均值,SD为标准差。判断某一受试所测成绩的高低须与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相比较。
标准分及其衍化形式:标准分能说明受试者的测验成绩在标准化样本的成绩分布图上处于什么位置。表达为Z = (X -) /SD,其中Z为标准分,X为受试者成绩为样本均数,SD为样本成绩标准差。这样,就不仅说明受试者的成绩与样本比较在其上或在其下,而且还说明相差几个标准差。
百分位常模:将好的成绩排列在上,差的排列在下,计算出常模样本分数各百分位范围,将被试者的成绩与常模比较,不需要统计学的概念便可理解。如被试者的成绩相当百分位75(P75),说明此受试者的成绩相当标准化样本的第75位。就是说,样本中有75%的人数,其成绩在他之下或一样,另25%人数的成绩在他之上。
划界分常模:在筛选测验中常用。如教学上用的100分制,60分为合格分,60分即为划分界。
比率:或称为商数常模,心理学家使用的比率智商就属于比率常模。
以上是通用常模形式,另外还有各种性质的常模。如年龄常模、性别常模和各种疾病诊断的常模。从可比性看,常模越特异,则越有效;从适应性角度,以通用常模使用更为方便。
第三节 护理中常用的心理测验
一、临床护理心理测验概述
(一)护理心理测验的特点
1.心理测验具有间接性
心理现象只能通过护理工作者对于受试者对测试项目的反应而推论其心理活动,而且,个人心理现象受到遗传、环境、个人对应激反应的能力及表达方式的影响,是抽象的,无法直接测量。
2.心理测验具有相对性
心理测验量表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没有零点和绝对标准,测验的目的是检测受试对象在检测项目所处的某序列的位置,其结果都是所选标化程序相对而言的。解决护理实际问题时,应注意心理测验结果只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而不是充分条件,必须结合其他方面的信息作为必要的参考。
3.心理测验的客观性
心理测验的标准化问题,在测验的刺激、反应的量化、分数的转化与解释都经过标准化,结果是客观的,因此比较可信。
(二)心理测验的使用
标准化心理测验在使用范围和方法上均有严格规定。
1.测验的选择 测验的合理选择是成功测验的首要条件之一。对于临床护理工作者来说,选择原则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指导选择 根据护理临床或护理科研工作目的的不同选择测验种类,或组合多种测验来满足不同的要求。
(2)常模和标准化要求 选择常模样本必须符合该测验的常模样本的要求,能代表被试条件的测验,比如被试年龄、教育程度、心理特点、居住区域等;优先选用标准化程度高、有结构的测验。
(3)借鉴性选择 如果选用国外引进的测验,应尽可能选择经过我国修订和再标准化的测验。
(4)考虑主试的知识经验范畴 主试应选用自己熟悉和具有使用经验的测验。
2.测验的实施
在施测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的原则 要尊重被试者,以平等地位对待被试,绝对不能有损被试的自尊心。
(2)沟通信任的原则 建立并维持与被试者协调合作关系,使测验情境友好,使被试者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有兴趣,客观地完成测试。
(3)保密性的原则 理解并尊重受试者的心理隐私。
(4)多种测验来满足不同的要求 针对心理测验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应选取多种测验来满足不同的要求,从而使获得的信息更全面,更客观。
(5)恪守职责的原则 护理人员应充分掌握测验方法,严格按照测验的操作规定实施测验,包括正确地安排测验材料,恰当地使用测验的指导语和提问,客观记录回答并记分,及时观察被试在实施中的行为,准确地填写测验报告等。
3.测验的管理
在使用心理测验时,应严格遵守测验的客观性,避免护理因素妨碍测验功能的正常发挥,应注意以下几点:
(1)前提条件 只有在适应临床诊断、治疗或做出决策方面的确需要时,才进行心理测验。
(2)注意尊重受试者的个人隐私 一些心理测验的内容可能涉及个人隐私,而这些隐私问题是受试者不愿意被他人知道的,因此心理测验工作者应对个人信息加以保密,除非受试者的个人信息对个人或社会可能造成危害时,才能告知有关方面。
(3)时机的选择 注意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时机,如在测试者和受试者建立良好协调关系之前,暂时不要急于进行测验,更不能强行进行。
二、护理人员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
(一)人格测验
1.艾森克人格问卷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由英国Eysenck HJ根据其人格三个维度的理论,于1975年在其1952年和1964年两个版本基础上增加而成,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由P量表(精神质)、N量表(神经质)、E量表(外向和内向)、L量表(掩饰)四部分组成。EPQ成人问卷适用于测查16岁以上的成人,儿童问卷适用于7~15岁儿童。国外EPQ儿童本有97项,成人101项。中国龚耀先根据英国版修订本成人和儿童均为88项;陈仲庚修订本成人有85项。EPQ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
举例:你容易激动吗?
(1)内向和外向(E)测试内向和外向人格特征。高分反映个性外向,具有好交际、热情、渴望刺激、冲动、反应迅速等特征;低分则可能个性内向,具有好静、稳重,除亲密关系外,对一般人较冷漠,不善言谈等特征。
(2)神经质(N)测试情绪稳定性。高分反映易焦虑、抑郁和受到刺激后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倾向,低分则情绪反应较弱,表现稳定。
(3)精神质(P)测试一些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常与精神病发病有关。高分可能有孤独、缺乏同情心、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好攻击、与别人不友好等特征;也可能有与众极其不同的人格特征;低分者无上述情况。
(4)掩饰性(L)测量受试者的掩饰性或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水平等特征。在国外,高分表明掩饰、隐瞒,但在我国L分高的意义仍未十分明了。
EPQ为自陈量表,实施方便,人格维度概念清楚,容易解释,有时也可作团体测验,是我国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测量。
2.洛夏测验
洛夏测验是现代心理测验中最主要的投射测验,也是研究人格的一种重要方法。洛夏1921年设计和出版该测验,目的是为了临床诊断,对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精神病做出鉴别,也用于研究感知觉和想象能力。1940年以后,洛夏测验才被作为人格测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1990年龚耀先完成了该测验修订工作,现已有我国正常人的常模。
洛夏测验分为联想阶段和询问阶段。洛夏测验材料由10张结构模棱两可的墨迹图组成,其中5张全为黑色,2张是黑色和灰色图外加了红色墨迹,另3张全为彩色。测试时将10张图片逐一地交给被试者,请他说出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过程不限制时间,尽可能多地说出来,也不限制回答的数目,一直到没有回答时,再换下一张,每张都依此进行,这一阶段称联想阶段;看完10张图后,再重新从头对每一回答进行询问,问被试者看到是整幅图还是图片中的一部分,是哪一部分,询问为什么说他会将这些部位想象为他所说的内容,并将所指局部和回答的原因一一记录,这一阶段称询问阶段。之后进行结果分析和评分。美国于1974年建立了洛夏测验结果综合分析系统,目前常用于正常和病理人格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虽然洛夏测验结果主要反映了个人人格特征,但也可得出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意义的精神病理指标,如抑郁指数、精神分裂症指数、自杀指数、应付缺陷指数、强迫方式指数等,这些病理指数虽然是经验性的,但在临床应用性强。例如抑郁指数,可帮助诊断成年人抑郁症。洛夏测验在临床上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测验,但其记分和解释方法复杂,经验性成分多,主试者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经验才能逐渐正确掌握。
(二)临床评定量表
临床评定量表是临床心理评估和研究的常用方法。此类评定量表具有条目简单、内容全面、数量化、客观、可进行比较的特点。临床评定量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症状评定量表、与心理应激有关的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等。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评定量表。
1.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由帕里夫(Parioff M.B.) 1975年编制,SCL -90是标准版本,包括90个反映常见心理症状的项目组成(见附一)。从中分出10个症状因子,用于反映有无各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10个因子的定义、项目数及含义如下。①躯体化: 1,4,12,27,40,42,48,49,52,53,56,58,共12项,主要反映主观的身体不舒适感。②强迫观念和行为及严重程度: 3,9,10,28,38,45,46,51,55, 65,共10项,主要反映强迫症状。③人际敏感: 6,21,34,36,37,41,61,69,73,共9项,要反映个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④抑郁: 5,14,15,20,22,26,29,30,31,32,54,71,79,共13项,主要反映抑郁症状。⑤焦虑: 2,17,23,33,39,57,72,78,80,86,共10项,主要反映焦虑症状。⑥敌对: 11,24,63,67,74,81,共6项,主要反映敌对表现。⑦恐怖: 13,25,47,50,70,75,82,共7项,主要反映恐怖症状。⑧妄想观念: 8,18,43,68,76,83,共6项,要反映猜疑和关系妄想等精神症状。⑨精神病性: 7,16,35,62,77,84,85,87,88,90,共10项,主要反映幻听、被控制感等精神分裂症症状。⑩附加项:包括19,44,59,60,64,66,89,共7项,主要反映睡眠和饮食情况。
计分方法:每个项目后按“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等级以1~5(或0~4)的5级选择评分,由被试者根据自己最近的情况和体会对各项目选择恰当的评分。因子分:将各因子的项目评分相加得因子粗分,再用因子粗分除以因子项目数,得到因子分。总分:将所有项目评分相加,即得到的总分。阳性项目数:大于或等于2(或1)的项目数。根据总分、阳性项目数、因子分等评分结果情况,判定是否有阳性症状、心理障碍,或是否需进一步检查。如果因子分值越高,则反映症状越多,障碍越明显。
2.抑郁自评量表(Self -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抑郁自评量表(SDS)由威廉(Willianm W.K.)与1965年编制,是用于衡量抑郁状态及在治疗中变化的指标。SDS由20个陈述句和问题条目组成(见附二),适用于抑郁症状的成人,也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20个条目反应抑郁状态4组特异性症状:①精神-情感症状;②躯体性障碍;③精神运动障碍;④抑郁性心理障碍。
评分:每项问题后有1,2,3,4四级评分选择:①很少有该项症状;②有时有该项症状;③大部分时间有该项症状;④绝大部分时间有该项症状。但项目2,5,6,11,12,14,16,17,18,20为反评题,按4~1计分。由被试者按照量表说明进行自我评定,依次回答每个条目。总分:将所有项目得分相加,即得到总分。总分超过41分可能有抑郁存在,考虑筛查阳性,进一步检查。抑郁严重指数:抑郁严重指数=总分/80。指数范围为0.25~1.0,指数越高,反映抑郁程度越重。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心理评估
二、简答题
1.护士实施心理护理评估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2.作为心理评估用的量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附一 症状自评量表(问卷)
指导语:附表1中有90条文字,请你仔细阅读每一条,然后根据最近一星期以内下列问题影响你或使你感到苦恼的程度,在每一条文字后的五个答案中的一个打钩或画圈,请不要漏掉问题。
附表1 症状自评量表(SCL -90)
续附表1
附二 Zung自评抑郁量表(问卷)
指导语:附表2中有20条文字,请仔细地阅读每一条,然后根据最近一周内您的实际情况或感觉,在每一项目后的4个答案中选择打钩或画圈(注:“无”或“偶尔”选“1”;“有时”选“2”;“经常”选“3”;“总是如此”选“4”)。
附表2 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