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士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角色适应不良

护士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角色适应不良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指从事护理职业的群体,共同具备并形成相似的角色适应性行为的心理特征总和,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而护士角色人格是指担任护士的人员为“适应于”职业所需应当具备的心理特征。种种压力给护理人员造成一系列生理、心理及行为的应激反应。角色缺如指护理人员没有进入角色,不能以角色行为对待患者和工作。敬业是美德,但过度的敬业将造成角色行为的强化,影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第七章 护士职业心理

学习目标

◆掌握 护士角色人格的概念及特征。

◆熟悉 护士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了解 护理工作中的应激与应对。

相关链接

护士小王,本科毕业后来医院工作5年。现在是科里的责任护士,同时还负责实习生带教工作,今年准备报考护理研究生继续深造。每天除了要负责病人的病情观察和各种护理外,还要对科里的实习师生、进修生进行培训。今早护理查房时一家属因对重症监护室不让陪护不满与值班护士发生争吵。小王主动找到家属利用所学医学知识给家属耐心解释原因,获得家属理解和配合。

请思考:该案例中体现了哪些护士必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第一节 护士心理概述

一、护士角色人格的概念及特征

1.护士角色人格的概念

特指从事护理职业的群体,共同具备并形成相似的角色适应性行为的心理特征总和,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性,人际关系主导性是护士角色人格的核心。护士角色人格以职业经历为前提,且随着经历的丰富逐渐走向成熟,并与个体人格相辅相成。

2.护士角色人格有以下特征

(1)公益人格 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在道德层面,人们希望从事护士职业的人员都能做到无私奉献、人道主义、关爱患者、不辞劳苦等。而护士角色人格是指担任护士的人员为“适应于”职业所需应当具备的心理特征。任何职业群体中的个体都可因社会层次、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差异导致其道德水准不相同,但管理者对职业角色人格的要求是一致的。

(2)具有护士职业的特殊性 每种职业因工作内容及性质不同,对角色的要求也不同。护士应当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而教师更应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

(3)需要在实践中历练 职业角色人格的形成除了有先天个人气质的影响,还受后天教育和实践中历练的影响,并在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渐发展与成熟。

(4)有个体差异的护士角色人格 是基于个体人格构筑的基本框架。由于个体人格的差异,即使在从业经历的潜移默化中,护士自身的人格特质得以优化,但每个个体形成的职业角色人格也各有特点。个体人格与职业角色人格互为影响。个体人格是职业角色人格的基础,职业角色人格是个体人格的拓展与完善。

二、护士角色人格的形象

护士的最初称谓是“看护”,在此后漫长的10多个世纪中,护士经历了多种角色形象的变迁。

1.远古形象

(1)母亲形象 护士在民间被视为“母亲”。英文“Nurse”可译作“乳母”。当时,战争、瘟疫等造就大批伤病员,他们迫切需要关怀、照顾,而最初护士主要以“温柔、慈祥”等角色人格特征,塑造了慈母般的职业角色形象。

(2)宗教形象 护士应奉行独身,长居修道院,超尘脱俗,严于律己。

(3)仆人形象 16世纪~19世纪。

2.近代形象

19世纪60年代南丁格尔创立首家护士学校,有明确的目标,早期形象:品德高尚的人(正直诚实庄重),满足患者需求的人(保持病房绝对安静),具备心理学知识的人(着眼于整体人),属于专门学科的人才,人类健康的使者。

3.现代形象

适应发展的专家型人才,结构合理的知识型人才,开拓创新的知识型人才,社会保健的管理型人才。

4.未来形象

专家学者型人才,懂得医学知识的最新成就,掌握高层次的科学水平,具有较宽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科普教育功能工作者,应用型心理专家,健康环境设计师,人际关系艺术家,高层次技术能手,默契合作的医疗伙伴,崇尚奉献的优秀人才。

三、护士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角色适应不良

(一)护士常见的心理问题

1.抑郁、焦虑

护理工作负荷重,要求高、责任大,脑、体并用,护士缺编,导致护士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远远超过了她们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极度疲乏;加之临床护理“7 d 24 h”的工作模式,频繁的夜班轮值打乱了生物节律,同时也影响休息质量及家庭生活;偶遇病员的无理取闹,情绪激动的家属,甚至对护士的随意辱骂及暴力殴打,给护士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长期与患者的接触中,接受到过多的死亡、重病等负性事件刺激……种种压力给护理人员造成一系列生理、心理及行为的应激反应。在生理上常表现为头痛、乏力、心慌、胃肠不适、颈腰椎痛、肌肉紧张、睡眠障碍等;心理上常表现为焦虑、抑郁、沮丧、心理疲惫等,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不良。

2.厌倦、冷漠

因护理工作的性质所致,护理工作的内容大多平凡琐碎、重复单调、无创意,独立性小,导致很多护士工作的“无价值感”;加之社会“重医轻护”现象普遍,不承认护士的价值,使护士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补偿;护理工作的发展平台受局限等。一部分护理人员认为从事护理工作是浪费青春,于是产生厌倦的心理,对工作敷衍了事,随时做好转行的准备;部分护理人员对工作完全失去了信心和热情,对待患者态度冷漠,缺乏同情心,缺乏对事业、对专业的追求,仅仅满足日常工作所需。

(二)护士角色适应不良

1.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指个人难以满足不同角色的各种要求时出现的内心冲突。在护理人员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角色冲突经常发生。国内半数以上是已婚的护士,而且绝大多数护士是女性,家庭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对家庭而言,女性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加之护士职业作负荷重,责任心强,护士常常在不同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发生角色冲突。如要上夜班的护士家里孩子没有人照看;怀孕的护士需要陪同患者拍X射线片,等等。所以,护士不仅仅要学会在各种复杂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应当学会在角色冲突时妥善解决冲突的技巧,从而保持身心的健康。

2.角色缺如

角色缺如指护理人员没有进入角色,不能以角色行为对待患者和工作。有的护士因为缺乏职业的奋斗目标,工作上得过且过,对患者的需求无动于衷,不以护士的职业规范来要求自己;还有的护士因与患者有不和谐的护患关系,对患者置之不理,漠不关心。这些都是角色缺如的表现。

3.角色减退

角色减退指个体已适应了护士角色,但因某种原因使其角色行为出现消退的现象。如前所述的对护士职业产生厌倦心理的护士。

4.角色行为强化

有些护士因过度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己设立了过高的非现实目标和自我期望,从而承担超过自己能力的责任。如一些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追求完美,为了满足患者及家属过高的需要,忽视,甚至放弃自己和家庭的需要,不承担家庭义务,一心扑在工作中。敬业是美德,但过度的敬业将造成角色行为的强化,影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第二节 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护士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良好的心理能力

1.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可见,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护士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它是衡量其心理素质的首要标准。临床工作中,和患者接触最密切的是护士,患者的病情变化多端,如果不能从细微之处察觉异常,会对诊疗的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护士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最真实、最直接的重要信息,这对于判断患者的需求、帮助医生做出正确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观察力的培养,是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对患者的高度关注分是不开的。

2.准确的记忆力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四个品质,就护理工作的性质而言,记忆的准确性尤为重要。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要同时面对各种药物性能、适应证、剂量、给药途径、毒性反应、患者的姓名、床号、病情及各项护理操作规程等,如果没有良好的记忆力,在任一环节上出现差错,轻则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重则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医疗工作的安全与护士准确的记忆力密不可分。

3.评判性思维能力

评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的情境中,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识别假设,在反思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形式,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患者的疾病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面对患者的各种症状,护士要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及经验进行评判,抓住重要的信息,及时汇报医生并给予处置;在执行医嘱的过程中,护士也不能盲目地执行医嘱,而是要按医生的思路去思考的同时,善于质疑辨析,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尤其在对患者的整体护理实践中,需要护士独立运用护理程序去解决问题,这对护士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评判性思维能促进护士的继续学习,并进一步培养思考的习惯,提高护士的水平及能力,应用于护理实践。因此,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士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4.良好的注意力

临床工作中,护士既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将病区内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变化“尽收眼底”,又要能高度关注,排除内外干扰,保证工作的质量,杜绝医疗差错;同时还应具有对患者边观察、边处置、边思考、边谈话的能力,确保每一项工作之间准确无误和互不干扰;而且还应根据护理的目的和任务及时转移关注点。因此,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等品质对护士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出色沟通的能力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换过程,包括言语及非言语沟通。是护士应具备的又一项核心能力,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及同事关系的基础。护士要娴熟掌握沟通的技巧,既要用恰当的语言向患者家属进行解释,使其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又要善用非言语的沟通技巧给予患者安慰与鼓励;既要作为患者的代言人帮助其协调在住院期间的各种关系,又要运用良好的语言艺术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措施实施、效果评价、健康教育,还要确保护士自身与其他专业人员建立起友好、高效的合作关系。尤其面对不同年龄、层次、人格、文化背景的患者及家属,出色的人际沟通能力更是护士胜任角色的重要保证。

6.稳定的情绪

稳定的情绪使人精神饱满、观察敏锐、记忆准确、注意广泛、失误减少,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护士稳定、振作、愉快的情绪能使自己充满活力,也能唤起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增强患者的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也是护士加强与环境的融合,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护士在工作中长期接受各种负性情绪刺激,如果不能有效释放和调节,易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从而影响工作及生活。护理工作面对的是患者,是生理上及心理上均需要支持及帮助的人群,这就要求护士始终以良好的情绪状态,保持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为患者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

护理工作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不同的人群,以及多变的场景,如果不能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能做到适时的调节和控制,将各种不良的情绪带入工作,极易导致工作失误,发生医疗差错,也易因言语、表情不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甚至导致医疗纠纷,严重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护士在工作中,应时刻注意调整和控制自我的心理活动,以饱满的热情、舒畅的心态和平静而自信的心境去执行各项护理措施。一名成熟的护士遇事会不慌,纠缠会不怒,悲喜会有节,激情会不露,表现出良好的护理专业行为。

(二)正确的价值观及高尚的职业道德

医疗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医护人员的一生都要把患者的利益、人类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一项平凡而高尚的职业。护理工作的价值不是体现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上,而是现在维护人类健康、减少人类因疾病而带来的痛苦,以及维护生命的尊严上。所以护理人员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愿意为此而努力奋斗。面对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以乐观、开朗的情绪,以热情、接纳的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宽容仁爱、不计得失之心使患者产生亲切感、信赖感,感受到“天使之爱”,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高尚的职业道德感体现在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上,体现在护士对护理职业的自豪感和爱岗、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中,是护理人员产生积极心理动力的源泉,是出色完成护理工作的内在推动力。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献身护理事业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有了它,护理人员才能主动关心患者,满腔热情地为患者服务,并从中体验到乐趣,为从事救死扶伤的工作感到自豪;有了它,护理人员才能把患者的生命和痛苦看得高于一切,才能无私奉献,也才能在工作中视患者如亲人,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才能千方百计地解除患者痛苦。

二、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受个人气质影响,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自我成长,并在护理实践中逐步形成。

护士这个职业是社会职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尽全力为患者服务就要求我们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以外,还要具有以下能力。

1.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样在与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等工作的时候能让患者明白健康宣教的内容,除了健康宣教,还要与患者、患者家属及相关医护工作人员和谐相处,所以,我们需要有较强的社交能力。

2.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悟透心理学

很多患者,其实疾病本身并不可怕,可以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来治疗缓解,但是患者自身对疾病的看法和顾虑以及患者的家庭背景、经济实力和家属等等都会使患者或多或少在心理方面存在一些顾虑,这就要求我们要很好地学好心理学知识,然后运用我们的知识去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顾虑,促进患者康复。

3.沉着、冷静、理智

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常常会有一些突发状况,当突发状况发生的时候,一方面患者会感到惊慌,而且我们本身也会有一些慌乱,这就要求要时刻保持着沉着、冷静、理智,时时刻刻做一个表率,给病人以安全感。

4.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

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温暖的问候,一次认同地点头,一个拥抱等等,在一些时候胜过药物,可以给患者无限的信心和动力。

5.不断求知,及时更新知识

随着一些研究的不断深入,知识更新的速度超出了我们能想象的范围,所以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着求知欲,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护理工作中的应激是指护理人员工作中各种需求与护士的生理、心理素质不相适应的一种身心失衡状态。护理工作责任大、技术操作多、工作不规律,是一项高应激职业,而持续高水平应激对护理人员的心身健康和工作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

第三节 护理工作中的应激问题

一、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应激原

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对护理人员心理应激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发现,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应激原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工作性质有关的应激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由“医生助手”这一单职业角色转变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全面照顾的全才型专业技术人员。这一转变,不仅扩大了护理工作的范围及内涵,更强化了护理工作的责任。护理的对象是人,护士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患者病情变化多,加之个体的差异,不确定因素多,护士必须及时观察病情,敏锐发现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并且还要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工作难度大,应激强度高。同时护士职业还是一个高风险性的职业,稍有疏忽,轻则对患者的心身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重则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甚至关系着几条生命的安危(如产妇),护士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若说临床医护工作“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也绝不为过。所以,护士在工作中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二)与工作负荷有关的应激原

随着新一轮医改的启动,享有医疗保险的人群的范围不断扩大,加之全国人民群众物质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的进步,使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护理工作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而在我国大部分的医院中,护士缺编制现象普遍,床护比(床位与护士人数之比)、病护比(实际患者数与护士人数之比)明显不足,致使临床护理工作负荷过重。这种状况下,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脑、体并用,高度紧张,使护士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远远超过了她们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极度疲乏。在工作负荷应激原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应激原是护理的夜班轮值工作制。频繁的夜班轮值对护士的心身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长期的夜班导致护士的生物节律被打乱,发生睡眠障碍者不在少数。特别是担任3岁以下孩子母亲角色的护士,夜班后睡眠得不到充分补充,心身疲乏,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更高。目前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进一步加重了护士的工作量。

(三)与工作环境有关的应激原

护士长期工作在不良的环境刺激中,经常会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如随时出现的灾难事故,成批的伤员,高度紧张的现场救治;面对急危重症病员复杂、多变的病情,抢救不成功;患者痛苦绝望的哭泣、呻吟;濒死状态的患者、死亡和生离死别的场面对护士心灵造成巨大冲击;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护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的威胁;各种噪声、异味和污染物的侵害;情绪激动的家属,甚至随意辱骂、暴力殴打护士的患者……这些都可能成为应激原,对护士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其心理负荷加重。

尤其在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工作的护士,由于患者病情复杂、变化迅速、死亡率高,护理工作的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低,经常处于高应激状态,表现为心力交瘁;儿科护士经常接受杂乱环境和婴儿啼哭的刺激,并且儿童患者配合性差,孩子家长激惹性高,致使同样的护理和治疗工作,儿科护士付出的劳动往往要比成人科护士更高。

(四)与价值认同感有关的应激原

一是社会对护士的认同感。社会对护士的角色期待是:每个护士都能态度温和、关心患者、善解人意、高度负责、技艺精湛、任劳任怨,“急患者所急,痛患者所痛”。这对护士职业群体提出了较高的期望值。人们常不自觉地以对护士职业的群体期望值衡量护士个体的行为表现,而护士个体的行为表现无疑与社会对护士群体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社会对护士的认同感不高。在提供护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在面对饱受疾病折磨、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文化层次也不相同的患者时,护士也并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每一个期望,此时,又导致患者对护士的认同感不高。另外,人们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护士的努力和辛劳,只尊重医生,不承认护士的价值,使护士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补偿;部分医院管理者“重医轻护”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医院对护士实行聘任制,护士成为主要变动的对象,加大了护士工作的不稳定性;从实际情况来看,护士晋升、晋职的机会以及劳动报酬大多低于同年资的医生,这些都使护士在心理上失去了平衡,产生失落感,从而产生心理应激。

二是护士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护士期望自己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希望在事业上有较高的成就感。然而,护士角色在人群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却较低,当高期望的个人价值和不相称的社会地位发生矛盾时,会让许多护士心灰意冷。“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需要护士更多的付出,而护理工作的价值却得不到许多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自身发展机会又少,两者的矛盾易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加之护士从事的具体工作平凡、琐碎,重复性高,体力透支极大;个人能力在护理工作中体现不足,工作中独立性小,成就感低;所获得的社会赞许不多;进修、培训、深造的机会均受限,也易导致心理压抑,使护士对自身职业发展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心理应激,直接影响护士的心身健康。

(五)与工作和家庭冲突有关的应激原

护士不断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和情感支持的同时,自身的需要却往往无力顾及、不能满足。对于以女性为主体,且半数以上都是已婚的护士来讲,如果不能处理好家庭和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应激的发生。一方面,工作中感受到的负面刺激会给护士带来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如不经调整带回家,会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另外面对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护士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从而影响了家庭责任的承担与完成。另一方面,照顾家庭的责任感和过多家务琐事的困扰,则会消耗护士的精力,增加疲惫感,降低工作效率,还容易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出现差错。所以,要维持工作和家庭两者之间良好的平衡,否则就会产生冲突,成为应激原。

(六)与人际关系和沟通有关的应激原

研究表明,工作中的人际冲突已成为护士的主要工作应激原之一,严重影响护士群身心健康及护理工作质量。其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护士与患者的关系、护士与患者家属的关系、护士与医生的关系、护士之间的关系、护士与管理者的关系等。常见的问题有:患者和家属对病情突变难以接受,或者因疾病的疗效不佳缺乏理解,对护士工作百般挑剔,不认可、不尊重其劳动价值,发生患者或家属与护士的冲突;医生对护理工作要求过高,或者忽视护士工作的技术性、专业性、独立性,以命令式沟通,引发护士与医生之间的冲突;同事之间缺乏友好合作的气氛,遇事相互推诿或推卸责任,引发护士之间的冲突;管理者对护士的理解与支持不够,关怀过少、批评过多,导致护士与护理管理者发生冲突等。总体上看,护士面临的人际关系越复杂,角色冲突越明显,应激强度越大。

医护关系中,医生只是把护士当作助手,而并未当作平等的同事来尊重,护士的专业权力未被认同,所做的贡献也就贬值了。护患关系中,遇到态度恶劣的患者及家属,护士必须压抑自身的感受,做出精神妥协。如果长期得不到理解,经常感受到威胁,或经历了感情伤害又无处宣泄时,护士便会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继而出现情感衰竭。研究表明,医护关系和护患关系均会对护士心身健康产生影响。

二、护理工作中的应激与应对

(一)应激对护士心身健康的影响

护士面对高强度和作用持久的护理工作应激原,如果长期不能进行积极地应对并及时有效地控制,就可能发生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应激原的刺激下,心身持续相互作用下的整体反应。护士个体对应激原的反应可分为四个方面。

1.生理方面

如头痛、乏力、心慌、胃肠不适、颈腰椎痛、肌肉紧张、睡眠障碍等;

2.心理方面

如焦虑、抑郁、厌倦、沮丧、心理疲惫、自卑、冷漠等,导致人际关系不良。研究表明,护士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其中30~49岁是心理障碍发生最多的时期;

3.行为方面

如易激怒、情绪冲动或对抗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使用消极行为应对方式,如吸烟、饮酒、滥用药物,甚至自杀或试图自杀等。

4.心身耗竭综合征

心身耗竭综合征是一种因心理能量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的以极度心身疲惫和情感枯竭为主的综合征,并表现为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日本研究表明,造成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的主要因素,是其职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我国的相关研究结果也显示,高强度的职业性应激易导致部分护士的心身失衡或健康失调。

但是,护士自身因素在应激反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样的刺激并不都引起同样的应激反应,不同人对同一应激原有不同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因而在应激过程中,个人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护士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格特征:人格外倾者对单调、重复性工作耐受性低,较易发生应激反应。而人格内倾者倾向于回避变化不定的活动,对单调、重复性工作耐受性高,较少出现应激反应。②应对方式:能够经常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如积极收集解决问题的办法、适当的倾诉、放松、调整生活节奏等,工作应激水平就低。反之,以消极方式应对,常带来高水平的应激反应。③工作经历:有一定资历的、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应激水平较低,而实习护士或缺乏工作经验的护士容易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④角色扮演:护士在职业和家庭中扮演着各种角色的,在不同角色转换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角色冲突。反之则应激水平相对较低。⑤性别:女性本身就有高焦虑倾向,故女性应激水平较高,男性则不然。

(二)护理工作应激的应对

护理工作中应激的应对既要减弱已有的应激反应,还要尽可能预防应激的产生。在应激反应的发生过程中,起“病因”作用的主要是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负荷等;而个人素质及人格特征、社会因素等,则起着调节应激反应的作用。因此,对护理工作应激的预防与控制,关键是从应激原入手,另外还需要提高个人的应激免疫力。而个体的应对能力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也可能是后天习得的,所以应对不仅是个人的事,组织层面的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个体的应对技巧必须和组织的干预联合在一起,才能减少长期的应激。

1.组织层面

从护理管理组织的角度应做好以下几点,以预防护理工作应激的发生。①增加医院的护士编制,合理调配上班人员,建立科学的夜班轮值制度,缓解护士超负荷工作的状态。②推广或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减少护士的书写工作;配套后勤保障力量,尽可能杜绝护士的非专业工作;改善护士工作的环境。③深入了解护理人员的职业心理需求,为护士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深造的机会,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来缓解护士的职业发展性危机。④提高护士的岗位福利,改善护士的工作待遇;营造“爱护护士 尊重护士”的文化氛围,或通过其他有力的措施来提高护士工作的价值感及社会地位。⑤对护士加强心理知识的培训,使其能正确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的平衡和调节,提高个人应对能力;组织一定的护士团队活动,以利人际互动,便于情感的宣泄和释放;通过集体和个别的心理咨询,及早干预心理危机。⑥强化医疗秩序管理中的法律意识,依照法律和制度对护士的言行进行规范,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行为进行规范,维护医院的秩序,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一旦发生护患间的矛盾及冲突,也要正确对待,既维护患者的利益,也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⑦建立一定的护士分流渠道,以利于到达一定年龄不能胜任护士角色的护理人员合理转岗,以减少护士的远期焦虑。⑧加强护士的培养与教育,在护士群体中创造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树立敬业、奉献的价值观。⑨管理者应高度关注护士群体,及时收集意见及建议,了解护士心声,积极做出反应。⑩认同护理人员职业心理需求的个体差异,合理引导。

2.个体层面

(1)加强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 首先,对专业要有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从事护理工作需要有奉献精神和服从全局、服务患者的敬业精神。护士要理解自身工作的价值,培养自己对工作的热爱,力求把护理工作做得精益求精。其次,护士在掌握专科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多学科抢救知识,而且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娴熟的抢救技能。因而需要护士在完成紧张的工作之余,加强专科理论的学习和操作训练,不断掌握新技术、新知识,随着业务能力的提升减少工作中的被动局面,降低心理紧张的压力。

(2)提高个体心理素质 护士要注重自身应对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学会应对紧张的必要技巧,提高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以预防和减少工作应激。同时做好自我教育,调整潜意识中对自身的评价,给自己传递正面的信息,增强自尊、自信的信念,消除自卑心理。

护士还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乐观、开朗、热情、和善、宽容的性格。在护理工作中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护士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当遇到挫折时,要注意克服因挫折而带来的消极情绪,运用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寻求更多的解决途径,避免将烦恼郁闷于心中。

(3)提高身体素质 护理工作琐碎而繁重,要求护士承受较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支出。所以护士个人应对中,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稳定的情绪,这是保持个人有效应对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合理安排饮食,维持人体适当的营养;加强运动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以利于身心状态的恢复与调整。

(4)其他个体应对措施

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在了解自身的基础上,合理制订发展规划,适当降低个人职业期望以减轻自身压力。

与家庭成员之间、与患者之间以及与领导和同事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搞好工作、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

当面对压力时,要积极寻求良好的社会支持,包括家人、亲戚、同事、朋友。当遇到压力时,可使用倾诉合理释放,并接纳他们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

及时向管理者反馈工作中遇到的压力及困境,合理反映诉求,寻求改善。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护士角色人格

2.护士角色强化

二、简答题

1.护士应具备哪些职业心理素质?

2.护理人员怎样应对护理工作中的各种应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