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男,71岁,农民,1996年11月23日初诊。宿疾咳喘20余年,每逢冬春受寒即发,虽经治疗,但病情逐年加重。本次发病半月余,咳嗽多痰,胸闷心悸,喘息不能平卧,形寒身热,心烦不安,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短少,唇舌紫黯,舌苔滑腻,脉浮数。X线检查:两肺透明度增加,横膈下降,右心室增大;心电图示:肺型P波,电轴右偏。西医诊断:肺心病、心衰(心功能3级)。中医辨病属肺胀、胸痹。由肺气壅塞,宣降失司,心血瘀阻,水湿滞留而成。急则治标,当泻肺逐饮,利水消肿为治。
处方以小青龙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炙麻黄、桂枝、姜半夏、白芍各10g,干姜、细辛、五味子各5g,生石膏30g,葶苈子(研)、车前子(包)、茯苓、泽泻、丹参各15g,甘草6g,大枣10枚,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服上方2剂,小便增多,咳、喘、心悸明显好转。5剂后,寒热除,浮肿消,能平卧。
再诊时原方去车前子、泽泻又服5剂,病情持续稳定。后以金水六君煎合三子养亲汤调理而愈。随访2年,未见有严重发作。
解析:《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本案患者宿疾咳喘20余年,为宿有伏饮在内,肺气不降,故咳嗽多痰,胸闷心悸,喘息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寒饮郁久化热,则心烦不安,形寒身热,是兼有新感外寒,唇舌紫黯为兼有瘀血,舌苔滑腻,脉浮数,正是寒饮郁久化热之象。故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寒饮,兼清郁热,葶苈大枣泻肺汤利肺气而行水。方中麻黄、石膏配伍,不仅能宣肺平喘、清热除烦,且有发越水气、利水消肿之功,葶苈子泻肺利水,加丹参活血化瘀,有痰瘀同治之意,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
【总评】
慢性心力衰竭多归属于中医“心悸”、“水肿”、“喘证”及“胸痹”等范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深刻揭示了本病的病机多以脾肾阳虚,心阳不振为本,痰浊、水饮和瘀血内停为标。临床辨证以气虚、阳虚、水饮三证最多见,兼夹阴虚、痰热、血瘀等,故其常用之法为益气温阳通痹,祛瘀利水消肿。
5个医案皆有阳虚水停的病机,然阳虚有在脾在肾、较深较浅之异,水饮在内更是变动不居,泛滥三焦,故其治亦有补土制水、温肾化水、泻肺散水、通阳利水之不同。案1为中阳不足,土不制水,阳虚血瘀水停之证。案2乃膀胱气化不利,水泛高原之证。案3为心脾气阳两虚之证。案4属心肾阳虚,血瘀痰饮互结所致。案5是宿有伏饮,郁而化热,兼被新感引动之证。
以上经方皆可用来治疗本病,苓桂术甘汤是温阳化饮的主要方剂,从补土制水、通阳化水起效。五苓散较少用治本病,然梅师妙用本方在于助膀胱气化,州都之官清正则水饮之邪焉得内停。真武汤功能温健脾肾,扶阳消阴、驱寒镇水。越婢加术汤宣肺行水,健脾渗湿。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宣痹、宽胸理气。防己黄芪汤益气健脾而除湿。小青龙加石膏汤温散寒饮兼清郁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