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院感染
一、医院内感染的概念与分类
(一)概念
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医源性感染。它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也属于医院感染。其内涵为:
1.感染的获得是在医院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
2.包括住院时在潜伏期而出院后才发病的患者。
3.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此类。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1.外源性感染 也称为交叉感染,是指来自于患者体外的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途径,传播给患者而引起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 又称为自身感染,是指患者遭受其自身携带的感染源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形成条件
医院感染形成条件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加强三级监控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管理小组。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控制医院感染
(1)管理制度 清洁卫生、消毒隔离、报告制度。
(2)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一次性器材等。
3.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阻断感染链 切实做到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高危人群与主要感染部位的感染管理。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一、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
1.清洁 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并非杀灭微生物,它是消毒、灭菌前的准备。
2.消毒 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3.灭菌 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全部微生物的过程(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的过程)。
二、消毒灭菌的种类和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 是指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膜壁。分为干热法和湿热法,干热法通过空气传导热力,导热较慢,所需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湿热法通过水蒸气、水及空气传导热力,导热较快、时间较短、温度较低。
(1)燃烧法 属于干热法,是一种简单、迅速的灭菌方法。适用于:不需要保存的物品,如污染的纸张、感染敷料等,可直接焚烧;急用的金属器械和搪瓷类物品,对于搪瓷类容器,可将95%乙醇溶液置于容器内,使乙醇分布均匀,点燃至熄灭。器械可放在火焰上烧灼20 s。在燃烧时应注意远离易爆物品,中途不得添加乙醇。贵重器械及锐利刀剪,禁用燃烧法,以免变钝。
(2)干烤法 是指利用特制烤箱进行灭菌,灭菌效果可靠,适用于:耐高温物品,如油剂、粉剂、玻璃器皿。消毒时箱温应在120~140 ℃,时间10~20 min;灭菌时箱温在160 ℃,持续2 h;箱温170 ℃,持续1 h;箱温180 ℃,持续30 min。
(3)煮沸消毒法 适用于耐湿、耐高温的物品。水沸后开始计时,5~10 min可杀灭细菌繁殖体,15 min可将多数芽孢杀灭,破伤风杆菌芽孢需60 min,肉毒杆菌芽孢需3 h。加入NaHCO3,配成1%~2%浓度,提高沸点(105 ℃),可杀菌、去污防锈。注意事项:消毒前先将物品洗净、轴节打开、玻璃类物品用纱布包裹、管腔注水、没于水中。碗、盘竖放,不要重叠。玻璃类物品用纱布包裹、放入冷水或温水中,水沸后5~10 min,橡胶类物品用纱布包好,水沸后放入,消毒时间5 min。水沸后开始计时,若加入新物品,则从第二次水沸时重新计时。海拔每增高300 m,延长消毒时间2 min。
(4)压力蒸汽灭菌法 热力消毒灭菌中效果最好,也是临床使用最广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一般压力达103~137 kPa、温度达121~126 ℃时,经20~30 min达灭菌效果。应注意包不宜过大,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物品包体积不能大于30 cm×30 cm×25 cm,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物品包不大于30 cm×30 cm×50 cm,物品之间留有空隙;布类物品应放在金属、搪瓷类物品之上,避免蒸汽遇冷成水珠,使布类潮湿;容器应有孔,灭菌前将孔打开,灭菌后关闭;灭菌物品干燥后方可取出;效果监测最常用的是化学检测法(化学指示卡或指示胶带),最可靠的监测方法是生物测试法。
2.光照消毒法 利用紫外线、臭氧及高能射线,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菌体内的核酸、酶遭到破坏而致微生物死亡。
(1)日光曝晒法 适用于床垫、衣服和书籍的消毒。方法:将物品直接放于日光下曝晒6 h可达到消毒效果,每隔2 h翻动1次。
(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紫外线杀菌最强波段:250~270 nm,适用于空气、物品表面、水的消毒。空气消毒时有效照射距离不应超过2 m,照射时间20~30 min,物品应摊开或挂起并定时翻动,灯亮5~7 min后开始计时。注意事项:消毒条件,温度20~40 ℃;相对湿度40%~60%。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患者可戴墨镜或用纱布遮住眼睛,身体用被单遮住,以免引起眼炎及皮肤的红斑。保持紫外线灯管的清洁,可用无水乙醇纱布每2周擦拭1次,灯管注意轻拿轻放。关灯后应冷却3~4 min后再开。建立使用登记卡,灯管使用时间超过1 000 h应更换。定期空气培养,以检查效果。
(3)臭氧灭菌灯消毒法 在电场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换成臭氧。臭氧有强大的氧化杀菌作用。使用时关闭门窗,人员离开,消毒结束后20~30 min,人员方可进入。
3.过滤除菌 通过过滤器可除掉空气中0.5~5.0 μm的尘埃,达到空气洁净的目的。不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可减少其数量及引起感染概率。适用于手术室、烧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4.微波消毒法 通过能吸收微波能量的介质,在该介质中转换为热能。适用于食品及餐具的处理,医疗药品及耐热非金属器械的消毒灭菌。消毒注意事项:对人有伤害,不能穿透金属面,湿环境可提高效果。
(二)化学消毒灭菌方法
1.化学消毒灭菌剂的使用原则
(1)根据物品性能及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和使用方法。
(3)定期更换,易挥发者要加盖,定期监测,调整浓度。
(4)消毒物品要洗净擦干,浸没在消毒液内,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
(5)消毒液中不能放置纱布、棉花等物,可吸附消毒剂降低消毒效力。
(6)消毒后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避免刺激人体组织。
2.化学消毒常用方法
(1)浸泡法 感染患者用过的器械先浸泡消毒。
(2)擦拭法 选用易溶于水、穿透性强、无显著刺激性的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
(3)熏蒸法 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之呈气体。适用于室内空气消毒、精密贵重仪器消毒。
(4)喷雾法 用喷雾器消毒空气和物品表面。
3.化学消毒剂的分类
(1)灭菌剂 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芽孢),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
(2)高效类消毒剂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并对芽孢有显著杀灭作用,如过氧化氢、部分含氯消毒剂。
(3)中效类消毒剂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等除芽孢以外的微生物,如碘酊、碘伏、乙醇。
(4)低效类消毒剂 杀灭细菌繁殖体、部分真菌和亲脂病毒,不能杀灭芽孢,如氯己定、苯扎溴铵。
4.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1)戊二醛 为灭菌剂。
使用方法:常用浸泡法。2%戊二醛常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如内镜等。消毒时间20~45 min,灭菌时间10 h。
戊二醛注意事项:①有腐蚀性,先加入0.5%亚硝酸钠防锈;②对皮肤有刺激性。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呼吸道;③加盖放通风处,使用时监测浓度;④容易氧化分解,使杀菌力降低,宜现用现配;⑤灭菌后的物品在使用前用无菌蒸馏水冲洗。
(2)过氧乙酸 为灭菌剂。
使用方法:可采用浸泡法、擦拭法、喷洒法。0.2%溶液用于皮肤消毒;0.02%溶液用于黏膜冲洗;0.2%~1.0%溶液用于浸泡消毒,时间30~60 min;0.2%~0.4%溶液用于环境喷洒消毒。
注意事项:对金属类物品有腐蚀性,对纺织品有漂白作用;易分解,应现配现用,配制时忌与碱或有机物相混合;浓溶液有刺激性和腐蚀性,配制时应戴口罩和橡胶手套;在避光、阴凉处密闭存放,防高温引起爆炸。
(3)福尔马林(37%~40%的甲醛溶液) 为灭菌剂。
使用方法:常使用熏蒸法,用于物体表面、对湿热敏感、不耐高温和高压的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消毒时,甲醛用量为100 g/L、灭菌为500 g/L计算,将物品分开摊放或挂起,调节温度为52~56 ℃,相对湿度为70%~80%,加热产生甲醛气体,将消毒箱密闭3 h以上。
注意事项:①消毒时,应严格控制环境的温度和湿度;②消毒物品应摊开或挂起,污染面尽量暴露,物品中间应留有空隙,以使甲醛气体充分与之接触;③甲醛消毒物品时,不能用自然挥发法;④甲醛有致癌作用,消毒后可用抽气通风或氨水中和法去除残留甲醛气体;⑤甲醛不宜用于空气消毒,以防致癌。
(4)环氧乙烷 为气体灭菌剂。
使用方法:常用于光学仪器、电子仪器、医疗器械、书本、皮毛、棉、化纤、塑料、金属、木、陶瓷、橡胶制品及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等。
注意事项:环氧乙烷易爆易燃,具有一定毒性,故要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存放在阴凉通风、无火源及明火处,储存温度应低于40 ℃,以防爆炸。灭菌后的物品,应清除环氧乙烷残留量后方可使用。
(5)含氯消毒剂 高浓度为高效消毒剂,低浓度为中效消毒剂。常用的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次氯酸钠及84消毒液。
使用方法:常用于餐具、水、环境、疫源地等的消毒。①浸泡法和擦拭法:含有效氯0.02%的消毒液,用于被细菌繁殖体污染的物品,浸泡时物品应浸没,容器应加盖,时间10 min以上,不能浸泡者可进行擦拭;含有效氯0.2%的消毒液,用于被乙肝病毒、结核分支杆菌、细菌芽孢污染的物品,时间30 min以上;②喷洒法:一般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0.05%的消毒液均匀喷洒,时间30 min以上;被肝炎病毒、结核分枝杆菌污染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0.2%的消毒液均匀喷洒,时间60 min以上;③干粉消毒法:将排泄物5份加含氯消毒剂1份加以搅拌,放置2~6 h。
注意事项:①消毒液应保存在密闭容器中,放置阴凉、干燥、避光处,以减少有效氯的丢失;②因溶液的性质不稳定,故应现配现用;③消毒液有腐蚀性和漂白作用,不宜用于金属制品、有色织物及油漆家具的消毒。
(6)过氧化氢 为高效消毒剂。
使用方法:用于丙烯酸树脂制成的外科埋置物、不耐热的塑料制品、餐具、服装、饮水等消毒,以及漱口、外科冲洗伤口等。可用浸泡法和擦拭法,3%过氧化氢消毒时间为30 min。
注意事项:①存放于阴凉、通风处,使用前测定有效含量;②稀溶液不稳定,应现用现配;③对金属有腐蚀,对有色织物有漂白作用;④溶液有刺激性,应防止溅入眼中和皮肤、黏膜上;⑤受有机物影响,消毒被血液或脓液污染的物品,应当适当延长消毒时间。
(7)碘酊 为中效消毒剂。
使用方法:2%碘酊用于注射部位、手术、创面周围的皮肤消毒,作用1 min后用70%乙醇脱碘。
注意事项:①刺激性强,不能用于黏膜消毒;②皮肤对碘过敏者禁用;③对金属有腐蚀性,不能浸泡金属器械;④保存须加盖。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受有机物影响大。适用范围:皮肤消毒。
(8)碘伏 为中效消毒剂。
使用方法:用于皮肤和黏膜等的消毒。①浸泡法:0.05%~0.10%碘伏溶液用于浸泡清洗并晾干的应用,时间30 min;②擦拭法;0.5%~2%碘伏溶液用于擦拭消毒部位,擦2遍,作用时间2~3 min;③冲洗法:0.05%碘伏溶液用于冲洗伤口黏膜和阴道黏膜,时间3~5 min,可达到消毒作用。
注意事项:①应保存在密闭容器中,置于阴凉、避光、防潮处;②对二价金属有腐蚀性,故不用于相应金属制品的消毒;③碘伏应现用现配,因其稀释后稳定性较差;④若待消毒物品上存有大量有机物,则应适当增加浓度,延长作用时间。
(8)乙醇 为中效消毒剂。
使用方法:用于皮肤、物品表面、医疗器械的消毒。①擦拭法:75%乙醇用于消毒皮肤或物品表面;②浸泡法:75%乙醇用于浸泡消毒,时间5~10 min以上。
注意事项:①乙醇易挥发,应加盖保存,并定期测定有效浓度;②乙醇浓度超过80%,消毒效果会降低;③乙醇有刺激性,不宜用于黏膜和创面的消毒。④易燃,应加盖、避火保存。
(9)氯己定:为低效消毒剂。
使用方法:用于外科洗手,手术部位的皮肤和黏膜消毒等。①擦拭法:4%氯己定乙醇溶液擦拭手术部位皮肤2遍,作用时间2 min;②冲洗法:0.05~0.1%氯己定水溶液用于冲洗阴道、膀胱、伤口黏膜创面,以预防和控制感染。
注意事项:①勿与肥皂、洗衣粉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使用;必须清洁后方可使用。其有速效,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对金属及织物无腐蚀性,②易受有机物影响,应先进行清洁。
第三节 无菌技术
一、无菌技术的概念和操作原则
(一)概念
1.无菌技术 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的一系列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2.无菌物品 指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3.无菌区 指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
4.非无菌区 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灭菌处理后又被污染的区域。
5.污染物品 是指未经消毒、灭菌处理,或经消毒、灭菌处理后又被污染的物品。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环境 环境应清洁、宽敞、定期消毒;物品布局合理;操作前半小时应停止清扫及更换床单等工作,减少走动,避免尘埃飞扬。
2.工作人员 操作前要做好个人准备,戴好帽子、口罩,修剪指甲并洗手,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操作 首先要明确无菌区与非无菌区。
(1)操作者要面向无菌区;身体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操作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不触及无菌物品;不能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2)取无菌物品必须用无菌持物镊(钳);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得放回无菌容器;无菌物品在空气中不得暴露时间过久;无菌物品疑有或已被污染,不可再用,应予以更换并重新灭菌;一套无菌物品仅供一人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4.物品的保管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开放置,且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应存放在无菌容器和无菌包里,不可暴露在空气中。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外应标明物品名称及灭菌日期,存放在清洁、干燥、固定的地方,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定期检查无菌物品保存情况,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有效期7 d,一旦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
二、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1.用于夹取或传递无菌物品。
2.无菌持物钳(镊)的存放
(1)浸泡存放 消毒液面应浸没轴节以上2~3 cm或镊子的1/2处。容器底部应垫无菌纱布。
(2)干燥存放 每个容器内只能放置一把无菌持物钳(镊),以免相互碰撞而污染。
3.无菌持物钳(镊)的使用方法
(1)开盖 一手打开浸泡容器盖,另一手持持物钳。
(2)取出 移钳至容器中央,闭合、垂直向下取出无菌持物钳,前端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及消毒液液面以上的部位。
(3)使用 始终保持无菌持物钳前端向下,不能水平,更不能倒转,以免液体倒流至钳手柄后再向下反流污染前端。使用时无菌持物钳(镊)应保持在使用者胸腹部水平移动,以免超出视线范围而造成污染。
(4)放回 使用后立即闭合钳端,垂直向下放回容器内,并打开轴节浸泡消毒。
4.注意事项
(1)无菌持物钳只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不能夹取油纱布或进行换药、消毒等操作。
(2)取放无菌持物钳时,手指不可触及其浸泡部位。
(3)若取远处无菌物品,应将无菌持物钳(镊)放入容器内一同搬移使用。
(4)使用无菌持物钳(镊)后应立即放回容器内,以防在空气中暴露过久。
(5)无菌持物钳(镊)如被污染或可疑污染时,不可放回容器内,应重新消毒灭菌。
(6)无菌持物钳(镊)及其容器应定期消毒。浸泡存放时,一般病房每周更换一次,使用频率较高的部门(如手术室、门诊换药室、注射室等)应每日更换一次。干燥存放时应每4~6 h更换一次。
(二)无菌容器的使用
1.操作要点
(1)手持无菌容器的外面打开盖,手不可触及其盖的内面。如放置在桌面上,盖的内面应朝上。
(2)使用时,无菌持物钳及无菌物品不能触及无菌容器的边缘。
(3)使用完毕应小心盖严,以免容器内的无菌物品在空气中暴露过久而造成污染。
2.注意事项
(1)移动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容器底部。手不可触及无菌容器内边缘。
(2)无菌物品一经从无菌容器中取出,虽然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
(3)无菌容器应定期灭菌,一般每周一次。
(三)无菌包的使用
1.无菌包应选择质厚、致密、未脱脂的棉布制成双层包布。
2.无菌包的打开法
(1)检查 取出无菌包,先查看名称、灭菌日期、化学指示胶带,无菌包是否包紧,有无潮湿。
(2)打开包 注意手只能接触包布外面,不可触及包布内面。
(3)取物品 用无菌钳取出所需无菌物品,放在备好的无菌区域内;如需取小包内全部物品,可将无菌包托在手上打开,另一手抓住包布四角准确地将包内物品放入无菌区域内。
(4)包扎 如包内无菌物品一次未用完,则按原折痕包扎好,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有效期为24 h。
3.注意事项 无菌包内物品被污染或被浸湿,应重新灭菌。
(四)铺无菌盘
无菌盘是用无菌治疗巾在清洁干燥的治疗盘内形成的一个无菌的区域,用来放置无菌物品,以供治疗使用。有效期限4 h。注意事项:
1.铺盘区域应保持清洁干燥,铺好的无菌盘也应保持干燥,以免潮湿污染。
2.操作中不要跨越无菌区。
3.铺好的无菌盘应尽快使用。
(五)取用无菌溶液
1.操作要点
(1)检查 核对标签(名称、剂量、浓度、有效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瓶身、瓶底有无裂痕,倒转瓶体对光检查查看溶液有无沉淀、混浊、变色、絮状物等。
(2)倒液 手握住溶液瓶(瓶签面向手心),先倒出少量溶液以冲洗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所需溶液至无菌容器中。
(3)若无菌溶液一次未用完,应注明开瓶日期及时间,24 h内可再使用。
2.注意事项
(1)倒溶液时,溶液瓶应与无菌容器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触及无菌容器;也不可将无菌敷料或非无菌物品堵塞瓶口倒液,或伸入无菌瓶内蘸取溶液。
(2)盖瓶塞时,手不可触及瓶口。
(3)无菌溶液一经取出,虽然未使用,也不能倒回瓶内,以免污染瓶内液体。
取用无菌溶液先检查,外面:瓶签、瓶盖、瓶口、瓶体;内面液体:对光检查液体有无变色、沉淀、浑浊、絮状物。
(六)戴无菌手套
1.戴无菌手套法
(1)取手套 第一只,手持手套反折部分(手套内面)戴好;第二只,戴好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反折面(手套外面)取出。
(2)手套戴好后,必要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掉手套外面的滑石粉;未操作时双手置于胸前,上不过肩、下不过腰、两边不过腋中线,不可接触工作服,以免污染。
2.注意事项
(1)手套外面为无菌区,应保持其无菌。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已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或另一手套的内面。
(2)发现手套破损或不慎被污染,应立即更换。
(3)不可用力强拉手套边缘或手指部分,以免损坏。
第四节 隔离技术
一、隔离的概念、隔离区域的设置和划分
(一)概念
隔离(isolation):是将传染病患者、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以达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同时保护易感人群免受感染的目的。根据隔离的目的可分为:传染性隔离、保护性隔离。
(二)隔离区域的设置
隔离区域应与普通病区分开设置,远离水源、食堂和其他公共场所。传染病区应设多个出入口,以方便工作人员和患者分道进出。患者的安置:
1.以患者为单位 每位患者有单独的生活环境和用具,与其他患者隔离。
2.以病种为单位 同病种患者可住在同一病室,但应与其他病种的传染患者相隔离。
3.凡未确诊、发生混合感染、有强烈的传染性及危重患者,应住单间隔离。
(三)隔离区域的划分
隔离区域按传染患者所接触的环境划分为:
1.清洁区 凡未和病员直接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称为清洁区,如更衣室、配膳室、值班室及库房等。
2.半污染区 凡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称为半污染区,如医护办公室、化验室、病区的走廊等。
3.污染区 凡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称为污染区,如病室、厕所、浴室等。
二、消毒隔离原则
(一)一般消毒隔离
1.根据隔离种类,病室门口和病床应悬挂隔离标志。门口备有浸消毒液的脚垫、泡手的消毒液、挂隔离衣用的悬挂架或立柜。
2.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必须戴工作帽、口罩,穿隔离衣。在穿隔离衣之前,应计划周密,并备齐所用物品;穿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活动。
3.病室及空气每日应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或用消毒液喷洒消毒。每日晨间护理用消毒溶液擦拭病床及床旁椅。
4.污染物品不得放于清洁区内,任何污染物品必须先经过消毒后再处理。患者接触过的用物,应经严格消毒后方可递交,如患者的衣物、信件、票证、书籍等应经消毒处理后才能家属带回。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应按规定消毒处理。须送出病区处理的物品,应放入专用污物袋,并有明显标志。
5.患者的传染性分泌物经三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确已度过隔离期,经医生开出医嘱方可解除隔离。
(二)终末消毒处理
1.患者的终末消毒处理 患者出院或转科前应经过沐浴,更换清洁衣服方可离开。个人用物应经消毒处理后才能带出。死亡的患者,须用消毒液擦拭尸体,并用消毒液浸泡过的棉球填塞口、鼻、耳、肛门,伤口更换敷料,并用一次性尸单包裹,送传染科太平间。
2.患者单位的终末消毒 将被服放入污衣袋,注明隔离用物,先消毒再清洗;病室消毒时,摊开被褥、竖起床垫,关闭门窗、打开床头桌,用紫外线灯消毒或用消毒液熏蒸消毒,消毒后通风;用消毒液擦拭家具、地面、墙面。
三、隔离的种类
(一)严密隔离
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等。
(二)呼吸道隔离
主要用于防止通过空气中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流脑、麻疹、百日咳等。
(三)消化道隔离(又称床旁隔离)
适用于由患者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了的食物或水源所引起传播的疾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通过隔离可切断粪-口传播途径。
(四)接触隔离
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间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
(五)血液-体液隔离
主要用于预防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的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六)昆虫隔离
适用于以昆虫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斑疹伤寒等。
(七)保护性隔离
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如严重烧伤、早产儿、白血病、脏器移植及免疫缺陷患者等。
四、隔离技术操作
(一)口罩使用
1.目的 保护患者及工作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2.方法
(1)先洗手,再戴口罩,口罩应遮盖口鼻。
(2)先洗手,再摘口罩。
(3)口罩摘下后,将污染面向内折叠,放入小袋内,再放入衣服口袋内,不能挂在胸前反复使用。保持清洁,戴、脱前应先洗手。
(4)口罩应勤换洗,若有潮湿,应立即更换。每次接触严密隔离的患者应每次更换。使用一次性口罩不得超过4 h。
(二)手的清洁和消毒
1.洗手 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应用肥皂液、流动水冲洗双手。
(1)六步洗手法 ①掌心相对,两手并拢相互搓擦;②手心对手背,手指交错相互搓擦(交换);③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擦;④一手握另一手拇指,旋转搓擦(交换);⑤弯曲各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⑥指尖在掌心中转动搓擦(交换)。整个过程持续时间15~30 s。
(2)冲洗双手 从上到下彻底冲洗双手,注意避免溅湿工作服。
2.手的消毒
(1)方法 传染病区工作人员刷手是用刷子蘸肥皂乳按前臂、腕关节、手背、手掌、指缝及指甲顺序仔细刷洗,每只手刷30 s,用流水冲净,再重复一遍,共刷2 min。或双手完全浸入消毒液的液面以下,双手在消毒液中互相揉搓2 min,清水冲洗干净。
(2)注意事项 ①刷手范围应超过被污染的范围。②刷手时,身体应与洗手池保持一定距离,以免隔离衣污染洗手池边缘或消毒盆。③因流动水冲洗时,腕部应低于肘部,使污水流向指尖,防止水流入衣袖,并避免弄湿工作服。④刷手完毕,刷子要放回治疗碗内。
(三)穿、脱隔离衣
1.目的 保护工作人员和患者,防止病原微生物播散,避免交叉感染。
2.注意事项
(1)穿脱隔离衣前,应将操作所需一切用物备齐。
(2)操作前,应检查隔离衣,以保证无潮湿、无破损,且长短合适,能完全覆盖工作服。
(3)保持隔离衣内面及领部清洁,系领口时衣袖勿触及面部、衣领及工作帽。
(4)穿好隔离衣后,双臂保持在腰部以上视线范围内;不得进入清洁区,只能在规定区域内活动。
(5)洗手时,隔离衣不得污染洗手设备。
(6)隔离衣应每日更换,若有潮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
(7)挂隔离衣时,若在半污染区,隔离衣的清洁面向外;若在污染区,则污染面朝外。
(四)避污纸的使用
使用避污纸时,应从页面抓取,不可掀页撕取。用后应放进污物桶内,以便集中焚烧处理。
一、名词解释
1.医院内感染 2.清洁 3.消毒 4.灭菌 5.无菌技术
6.无菌物品 7.隔离 8.清洁区 9.污染区 10.半污染区
二、填空题
1.感染链是由 、 、 组成。
2.医院感染的类型有 、 感染。
3.热力消毒灭菌法包括 、 。
4.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 d。
5.煮沸消毒时水温达100 ℃后再煮 min可达到消毒目的。
6.紫外线灯可以连续照射 h,而使用期不得过 h。
7.无菌盘铺后有效期不超过 h。
8.保护性隔离适用 、 、 、 、 等。
9.碘酊的消毒效力为 。
10.终末处理是对 、 或 的患者及其所住病室用物进行消毒。
三、是非题(正确时用“√”表示,错误时用“×”表示)
1.按病原体来源,医院感染可分为交叉感染和自身感染。( )
2.外源性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 )
3.灭菌剂和高效消毒剂均可杀灭一切微生物。( )
4.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包括住院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 )
5.若在煮沸途中加入物品,应在水沸后开始重新计时。( )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对被特殊感染而无保留价值的物品,最彻底的无菌方法是
A.煮沸消毒灭菌法 B.高压蒸气灭菌法
C.燃烧灭菌法 D.熏蒸法
E.浸泡法
2.下述不属于灭菌剂的是
A.20%戊二醛 B.过氧乙酸
C.环氧乙烷 D.含氯消毒剂
E.甲醛
3.保管无菌物品,哪项是错误的
A.无菌物与非无菌物应分别放置 B.无菌包必须注明灭菌日期
C.已打开的无菌包未用完,可在48 h内有效
D.已打开的无菌包,必须注明开包时间
E.铺好的无菌盘有效期4 h
4.取用无菌溶液时,正确的方法是
A.打开瓶盖后,应立即倒入无菌容器中所需液
B.可直接在瓶中蘸取
C.倒后的溶液未用,可及时倒回瓶中 D.已打开过的溶液瓶,可保存12 h
E.无菌溶液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期及溶液形状
5.无菌容器的使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打开无菌容器盖时,必须将盖的无菌面向上
B.手不能触及容器的内面
C.物品取出后,未用应立即放回原处 D.用毕将容器盖严
E.盖子放桌上时应内面朝上
6.无菌操作的地方应宽敞,是为了
A.操作方便 B.便于走动
C.便于传递物品 D.防止物品污染
E.以上都不是
7.使用无菌持物钳,哪项是错误的
A.取放钳时,钳端须闭合 B.不可夹取油纱布
C.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 D.可以做外科换药使用
E.钳端应保持向下
8.无菌盘铺后有效期不可超过
A.4 h B.2 h
C.6 h D.10 h
E.24 h
9.一套无菌物仅供一位患者使用,是为了
A.节省物品 B.方便操作
C.防止交叉感染 D.防止差错
E.以上都是
10.能杀死病毒与芽孢的高效消毒剂是
A.70%酒精 B.95%乙醇
C.0.5%碘酊 D.过氧化氢
E.过氧乙酸
11.无菌区的定义是
A.经过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 B.经过灭菌处理的区域
C.灭菌处理后被污染的区域 D.灭菌处理后可疑污染的区域
E.未经过灭菌处理的区域
12.防止交叉感染,最适当的方法是
A.工作人员衣帽整洁 B.操作的环境要清洁
C.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 D.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个病员使用
E.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扫地
13.煮沸消毒时,哪项除外
A.物品完全浸没在水中 B.大小相同的盆应重叠
C.有轴节的器械应打开 D.玻璃类的用纱布包好
E.水沸腾后开始计时
14.哪项是灭菌的定义
A.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细菌的繁殖体
B.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致病菌
C.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的芽孢
D.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以及细菌的芽孢
E.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除芽孢以外的微生物
15.取无菌溶液时,下列除哪项外是正确的
A.用前核对瓶签 B.检查药液是否沉淀
C.倒溶液时瓶签在下 D.用后立即盖上
E.剩余溶液有效期24 h
16.下列哪项属于疫原性消毒的概念
A.对存在或曾经存在的疾病感染原的场所进行消毒
B.在没有明确的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对可能受到污染的场所及物品的消毒
C.凡是患者接触过的场所及物品都要消毒
D.对可疑传染病病原污染的场所和物品的消毒
E.以上都是
17.下列除哪项外属于灭菌剂
A.碘伏 B.戊二醛
C.环氧乙烷 D.甲醛
E.过氧乙酸
18.使用化学消毒剂,注意事项中错误一项是
A.配制时容器应先洗净消毒,最好现用现配
B.需消毒的物品应刷净干燥后放入
C.应全部浸入液面以下 D.消毒后物品取出后立即应用
E.注意监测化学消毒剂的浓度
19.在海拔600 m处煮沸消毒需延长消毒时间
A.2 min B.4 min
C.6 min D.8 min
E.10 min
20.内源性感染来自
A.医院内的人员 B.本病室内的病员
C.与病员接触最亲密的人员 D.病员身体的正常菌群
E.家属
21.易感宿主是指
A.凡是可感染疾病的人
B.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C.现已患感染性疾病的人 D.患病的人
E.成年人
22.肛管煮沸消毒时,操作错误的一项是
A.先将肛管洗刷干净 B.肛管腔内注水,用纱布包好
C.冷水时放入 D.水沸后开始计时
E.玻璃类的用纱布包好
23.对传染病员的票证、书信、物品常用的消毒方法是
A.煮沸法 B.高压蒸气法
C.浸泡法 D.甲醛熏蒸法
E.喷洒法
24.日光曝晒消毒的叙述,哪项错误
A.日光由于其热、干燥和紫外线的作用 B.物品应直接放在日光下曝晒
C.物品应每隔2 h翻动一次
D.一般日光直接曝晒6 h左右可达灭菌目的
E.一般日光直接曝晒6 h左右可达消毒目的
25.煮沸消毒时水中加1%~2%碳酸氢钠的目的哪项除外
A.将沸点提高到105 ℃ B.去污
C.预防玻璃类物品破裂 D.增强杀菌作用
E.防锈
26.用紫外线消毒治疗室的操作,下列哪项除外
A.关闭门窗 B.避免人群走动
C.用清水擦洗灯管表面的灰尘 D.被消毒物品不可有任何遮盖
E.注意保护不能离开病室的患者
27.化学消毒剂的注意事项,下列哪项不妥
A.严格掌握浸泡时间 B.要配成最有效的浓度
C.性质不稳定的消毒液应临时配制 D.消毒剂必须用生理盐水冲淡
E.注意监测消毒液的浓度
28.下列哪种物品除外,可用环氧乙烷气体消毒
A.纸布 B.排泄物
C.衣物 D.血压计
E.木制品
29.哪项除外是使用避污纸的目的
A.保持人员的手不被污染 B.保持病室不被污染
C.保持物品不被污染 D.省略消毒手
E.预防交叉感染
30.不符合隔离原则的操作是
A.测脉搏时,将手表放入塑料袋内
B.严密隔离患者,血压计及听诊器应专用
C.霍乱患者外出诊疗时应戴口罩
D.先给轻症患者发药,再用避污纸取回药杯
E.凡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均视为污染
31.为传染患者实施护理操作,正确的是
A.穿好隔离衣后,可到治疗室取物 B.穿好隔离衣后,可随意活动
C.穿好隔离衣后,用避污纸接触病员,脱衣后可不洗手
D.在穿隔离衣前用物计划周全备齐,以省略反复穿脱隔离衣
E.穿好隔离衣后戴口罩帽子
32.使用隔离衣的方法,下列哪项除外
A.保持内面清洁 B.长度超过工作服
C.不可有破洞 D.脱下后清洁面在内,挂在半污染区
E.保持衣领清洁
33.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下列哪项不妥
A.选择恰当的清洁、消毒、灭菌措施,以尽量消除感染源
B.坚持洗手和手消毒的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C.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恰当的隔离方式 D.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E.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人使用
34.用于精密仪器消毒灭菌的首选方法是
A.戊二醛浸泡 B.环氧乙烷灭菌柜
C.高压蒸汽灭菌 D.过氧乙酸擦拭
E.以上都是
35.到较远的地方夹取无菌物品时,持物钳的使用应
A.右手持持物钳,用左手遮盖 B.持物钳与容器一同搬移,就地使用
C.手持持物钳,小心被污染 D.持物钳前端应始终朝下,防止污染
E.持物钳在胸腹部水平移动至远处
36.消毒与灭菌的区别主要在于能否杀灭
A.病原微生物 B.非致病微生物
C.繁殖体 D.芽孢
E.致病微生物
37.对绿脓杆菌感染伤口换下的敷料,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清洗后再消毒 B.清洗后置日光下曝晒
C.灭菌后再清洗 D.焚烧
E.浸泡灭菌
38.不宜用燃烧灭菌的物品是
A.坐浴盆 B.手术刀
C.换药碗 D.特殊感染伤口的敷料
E.搪瓷类物品
39.煮沸消毒金属器械时,为了增强杀菌作用和去污防锈,可加入
A.0.9%氯化钠 B.50%硫酸镁
C.0.5%亚硝酸钠 D.1%~2%碳酸氢钠
E.0.1%~0.2%碳酸氢钠
40.煮沸消毒时,水中加入碳酸氢钠的浓度及其能提高的沸点是
A.0.1%~0.2%,105 ℃ B.0.3%~0.5%,107 ℃
C.1%~2%,105 ℃ D.3%~5%,107 ℃
E.3%~5%,105 ℃
41.灭菌效果最佳的物理灭菌法是
A.燃烧法 B.煮沸消毒法
C.高压蒸气灭菌法 D.日光曝晒法
E.过滤除菌
42.对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最可靠的方法是
A.留点温度计法 B.化学指示卡法
C.化学指示胶带法 D.生物监测法
E.以上都是
43.禁用高压蒸汽灭菌的物品是
A.金属类 B.化纤织物
C.搪瓷类 D.棉织品
E.玻璃制品
44.过氧乙酸的保管和使用,错误的方法是
A.用暗色带盖塑料容器盛装 B.置于通风阴凉处
C.配制时要戴口罩和橡皮手套 D.配置好各种浓度备用
E.稀释液现配现用
45.用漂白粉处理肝炎患者的粪便,两者的比例应是
A.1∶2 B.1∶5
C.2∶5 D.1∶3
E.1∶4
46.患者,王某,28岁,因足底外伤,继而发热、惊厥、牙关紧闭呈苦笑面容,入院诊断为破伤风,该患者换下的敷料应
A.先清洗后消毒 B.先灭菌后清洗
C.先清洗后曝晒 D.先曝晒后清洗
E.焚烧
47.护生,赵某,在进行戴无菌手套的练习,老师应给予纠正的操作是
A.戴手套前先洗手、戴口罩和工作帽 B.核对标签上的手套号码和灭菌日期
C.戴上手套的右手持另一手套的内面戴上左手
D.戴上手套的双手置腰部水平以上
E.脱手套时,将手套翻转脱下
48.宋先生,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其使用的票证、书信等物品宜采用的消毒方法是
A.喷雾法 B.压力蒸汽灭菌法
C.擦拭法 D.浸泡法
E.熏蒸法
49.护士在接过腹泻患者递过的体温计时,使用避污纸,取用的正确方法是
A.掀页撕取 B.由别人代递
C.在页面中间抓取 D.随便撕取,无影响
E.由患者代递
50.患者男性,30岁,因支气管哮喘入院,现已病愈出院,其床垫的消毒可用
A.干烤法 B.日光曝晒法
C.浸泡消毒法 D.压力蒸汽消毒灭菌
E.熏蒸法
51.患者男,6岁,因水痘入院,护士应告诉其家长隔离区域的划分,属于半污染区的是
A.药房 B.治疗室
C.配膳室 D.病室内走廊
E.值班室
52.患者女性,40岁,要行子宫肌瘤摘除术,护士在术前为其导尿,发现手套有破洞。你认为护士应该如何处理
A.用胶布贴好破洞处再使用 B.用无菌治疗巾包裹手指操作
C.立即更换无菌手套 D.用乙醇棉球擦拭破裂处
E.不用处理,继续使用
53.男性,40岁,患乙型肝炎住院50 d痊愈出院,患者床单位处理错误的是
A.床垫、褥、棉胎曝晒6 h B.用消毒液擦拭病床、床旁桌椅
C.痰杯先清洗再消毒 D.病室用2%过氧乙酸消毒
E.床单、被罩先消毒再清洗
(54~56题共用题干)
张先生,38岁。因发热、右上腹疼痛、巩膜黄染、食欲缺乏伴恶心呕吐3 d就诊,初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收入传染病区。
54.对赵先生使用过的物品,不正确的消毒方法是
A.体温表用1%过氧乙酸浸泡 B.信件、书报用熏蒸消毒
C.排泄物用含氯石灰消毒 D.餐具、痰杯用煮沸消毒
E.血压计、听诊器用微波消毒
55.护士小张为张先生进行注射,她使用过的隔离衣,清洁处应是
A.衣的肩部 B.衣的内面和衣领
C.两侧腰部 D.腰以下部分
E.背部
56.张先生病愈出院,护士小张为其做终末消毒处理,不正确的操作是
A.嘱患者沐浴后将换下的衣服带回清洗 B.病室地面用3%含氯石灰液喷洒
C.床及桌椅用0.2%过氧乙酸溶液擦拭 D.被服类消毒后送洗衣房清洗
E.病室用2%过氧乙酸溶液熏蒸
(二)多项选择题
1.传染病区的清洁区是指
A.病区走廊 B.患者浴室
C.库房 D.更衣室
E.病区化验室
2.医院可采取下列哪些办法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A.消毒、灭菌 B.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
C.无菌技术 D.隔离技术
E.对未感染的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
3.下列无菌物品开启后,24 h内有效的是
A.无菌包 B.无菌溶液
C.无菌容器 D.铺好的无菌盘
E.正在进行静脉输液的输液器
4.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患者安全 B.防止自身感染
C.保证无菌物品不被污染 D.保证操作有序进行
E.防止微生物侵入人体
5.下列属于化学消毒灭菌法的是
A.浸泡法 B.擦拭法
C.喷雾法 D.熏蒸法
E.紫外线照射
五、问答题
1.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是什么?
2.煮沸消毒灭菌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3.使用无菌持物钳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化学消毒灭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是什么?
5.穿脱隔离衣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名词解释
1.医院内感染 指住院患者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医院内获得的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2.清洁 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并非杀灭微生物。
3.消毒 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孢以外的病原微生物,以达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4.灭菌 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或杀灭全部微生物的过程。
5.无菌技术 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6.无菌物品 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7.隔离 是将传染患者、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8.清洁区 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9.污染区 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10.半污染区 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
二.填空题
1.感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宿主组成
2.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
3.干热灭菌 湿热消毒灭菌
4.7天
5.5~15 min可达到消毒目的
6.2~4 h而使用期不得超过1 000 h
7.4 h
8.烧伤患者 早产儿 白血病 器官移植患者 免疫缺陷患者等
9.中效
10.转科 出院或死亡的患者及其所住病室 用药物进行消毒
三、是非题
1.√ 2.× 3.× 4.√ 5.√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C 4.E 5.C 6.D 7.D 8.A 9.C 10.D
11.A 12.D 13.B 14.D 15.C 16.A 17.A 18.D 19.B 20.D
21.B 22.C 23.D 24.D 25.C 26.C 27.D 28.B 29.B 30.C
31.D 32.D 33.C 34.A 35.B 36.D 37.D 38.B 39.D 40.C
41.C 42.D 43.B 44.D 45.B 46.E 47.C 48.E 49.C 50.B
51.D 52.C 53.C 54.E 55.B 56.A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CD 3.ABCE 4.ABCE 5.ABCD
五、问答题
1.(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应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2)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要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无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然未使用,但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4)无菌包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放在固定的地方,以便取用。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 d,过期应重新灭菌。
(5)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钳(镊)。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
(6)进行无菌操作时如果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7)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2.(1)煮沸消毒前,应将物品洗刷干净,有轴节或带盖的容器应将轴节或盖打开并放入水中,空腔导管须先在腔内灌水。
(2)物品不宜放置过多,大小相同的碗、盆不能重叠,要保证物品各面都与水接触。
(3)根据物品性质决定放入水及消毒时间:
(4)将碳酸氢钠加入水中,配成1%~2%的浓度,沸点可达到105 ℃,除增强杀菌作用外,还有去污防锈的作用。
(5)水的沸点受气压的影响,海拔每增高300 m,延长消毒时间2 min。
(6)消毒后应将物品及时取出,置于无菌容器内。
3.(1)无菌持物钳只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不能用于夹取油纱布或者换药。
(2)使用无菌持物钳时,钳端不可高举,手不可触及无菌持物钳的浸泡部分。
(3)无菌持物钳使用后应立即放回容器内,不得在空气中暴露太久。
(4)若到远处夹取物品,应将持物钳放入容器内一同搬移。
(5)无菌持物钳一经污染或疑有污染时,不得放回容器内,应重新消毒。
(6)无菌持物钳和存放容器要定期消毒。
4.(1)根据物品的性能及病原体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和使用方法。
(3)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并定期检测,调整浓度。
(4)消毒液中不能放置纱布、棉花等物,因这类物品可吸附消毒剂、降低消毒效力。
(5)消毒后的物品在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避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
5.(1)穿隔离衣前应准备好操作中所需物品。
(2)隔离衣长短合适,须完全遮盖内面工作服,并完好无损。
(3)穿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区域内活动,不得进入清洁区。
(4)系领口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衣领和工作帽。
(5)洗手时,隔离衣不得污染洗手设备。
(6)隔离衣应每日更换,若有潮湿或被污染,应立即更换。
(7)挂隔离衣时,若在半污染区,不得露出污染面;若在污染区,不得露出清洁面。
(王玲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