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课程标准
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整体性较强、涉及面较广,不仅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而且与它们存在着密切联系。编者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围绕常见病的诊断,从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治疗与预防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病的初步诊断与预防,有助于学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治疗要点。(2)了解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技能目标
(1)正确进行各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查体、诊断与鉴别诊断。
(2)制定正确合理的治疗措施。
3.素质目标
(1)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严谨勤奋,自律能力强。
(3)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协作能力强。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框架设计与学时安排
《内科学》课时设置如下:《内科学》课程在第4学期开设,课时总数为9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86学时,实训课8学时。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内科学》内容广泛,与临床各科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等。
在教学中,要求根据当前基层医疗单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情况,以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为主要形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结合临床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运用启发式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全面牢固地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医学是开放式并迅速发展的科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介绍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检查技术和新治疗方法。同时还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加强三基训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对内科疾病的诊治能力。
《内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采用理论与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法,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定期到临床见习,使学生能将理论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
《内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与目的如下:
1.课堂教学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将理论知识和临床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度”,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技能实训 在我校临床实训中心进行,是化知识为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也是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的起点。我校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拥有国内先进的模拟仿真仪器,能为医学生提供一个技能操作练习和临床思维培养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临床见习 内科学临床实习在各科室病区病床前进行,其目的是通过直观教学,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将课堂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培养临床实践能力。
三、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
《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性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学的总体目标在于整合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水平。因此,注重对临床医师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以医师职业实践活动为核心实施教学,加强见习与实习带教。
以病案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的案例为脚本,教师让学生采集病史,书写病历,制订诊疗计划,使学生达到“五会”和“三强化”。“五会”,会采集病史、会体格检查及操作、会书写病历和制订诊疗计划、会进行语言沟通、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强化”,强化临床意识、强化以人为本意识、强化整体治疗观念。
四、课程考核方式
根据课堂教学及学生情况,结合《内科学》课程特点,采取平时成绩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20%,由测试性评价和非测试性评价组成,测试性评价占形成性评价的50%,主要以单元性测验和小测验构成的笔试形式进行;非测试性评价占形成性评价的50%,主要以听课情况、发言、小组讨论情况等方式进行。
(2)终结性考试占80%,根据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进行出题,由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论析题7种考试题型构成。
五、监督与评价
质量监控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完整规范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如:教学检查、教学信息反馈、教学督导听课、领导干部听课、教师评学、教师互评、学生评教等制度。学校教学督导组、校领导及系部主任定期听课,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座谈及期末教学测评,学校教学督导组及时把学生意见反馈给每个老师,以便老师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充分保证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1.开发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将理论知识和临床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开拓学生学习空间。学校配有大型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可供学生随时查阅学习。建立和完善网络课程平台,实现网上师生交流互动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开发与项目化教学配套的实训指导手册。课程有相应的教学案例库、试题库、技能题库、训练包等,临床带教教师应不断充实内容。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本课程由具备中级职称以上并获得卫生技术系列职称的教师承担,有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有理论知识扎实和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一线教师。同时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超前的学科意识、科学的管理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个性的感染力、为人师表的风范、精干果断的作风,这将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直接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教材建设
《内科学》教材根据“贴近教学、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内科学》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主编雷寒)。该教材以培养技术型专业人才为本,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内容新颖、结构合理,学生易于接受。实践教学使用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校本教材《诊断学基础·中医实训指导》作为学生学习和技能操作的指南,以强化实训教学环节。
四、实践条件建设
我校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建筑面积达1400m2,其中内科技能训练室配有现代化的模拟教学仪器和培训设施,拥有各种教学培训仪器设备模型,包括模拟心肺听诊64套、腹部触诊系统32套,胸腹综合检查模拟系统17套等,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临床实习课程在各科室病区病床前进行,实际接触工作场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临床诊疗工作,加深对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了解和掌握,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五、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式、案例分析讨论式、启发式、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演示、模拟教学、临床见习等教学方法。
(潘守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