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源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高科技革命。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重点转移到经济科技领域,这加速了经济知识化的步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时代趋势。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的大道上曾创造过辉煌的业绩。火药的制造、造纸技术的发明,无不源于古人的创新意识。但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在世界文明发展中显得落后了。“三座”大山压抑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同时也压抑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进一步从封闭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不但要继承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还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知识创新关键在人才,然而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认识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将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因为民族的创新意识,即民族灵魂,集中体现在民族骨干身上,体现在对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起积极推动作用的优秀人才身上。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有跨世纪新一代领导人才、科技人才,不会有担负民族振兴历史重任的英才群体的涌现。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人才,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为民族进步、国家振兴不遗余力。从这一层次上讲,创新思想应该是永无止境的。
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正如毛泽东同志概括的那样,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有碍于树立创新思想。然而,对创新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任何伟大理论、技术发明都不可能终止其创造和发展,正如列宁所说,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人们对创新的认识也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从而推动人们认识的深化,观念的更新,实现创新思想的新发展。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实践是一个不断推进的无止境过程,只要人类存在,人就不会停止对自然界的改造,创新思想就不会枯竭,创新意识就无止境。也正因为如此,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始终把握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各个领域的创新就尤显重要。同时将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提高到十五大所要求的水平和境界,提高至时代所要求的水平和境界。让创新意识的确立更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抓住知识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机遇,采取正确的对策,推动社会进步;才能使人们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考察社会,价值导向更为合理和明晰。
可以说,农业经济渴望土地,工业经济渴望资金,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渴望的是知识和技能。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资本,技能就是财富。谁拥有的知识多、掌握的技能高,谁就拥有创富制胜的更多机遇,那么创新意识就更显重要了。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强调树立创新意识,有赖于全民族的科技、教育素质的提高。因此,发展知识经济,技术创新是核心。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国际分工和科技发展形成的必然趋势,由此引起的国际化竞争将更加激烈。国际竞争的胜败,在于这个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努力是否获取效益。企业技术创新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和落脚点。政府应该进一步拓宽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大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工程的建设,培育技术创新基地,造就创新和传播知识的“动力源”。
发展知识经济,开发人的智力是基础。纵观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知识经济主要依赖两大支柱,即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具有高新技术知识和管理才能为标志的高智力人才。要创新,必须有创新的人才。江泽民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地涌现出来。”开发人的智力资源最为有效方式就是教育,学习新知识将成为企业、个人在知识经济中竞争乃至生存的必然要求。为此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强化基础教育,提倡终身教育,使更多的人将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视作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视作创新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