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保健

学前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保健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以人体各大系统的基本解剖生理特点为基础,主要介绍了学前儿童各大系统的生理特点及保健。本章分成十节,介绍了学前儿童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皮肤及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和保健。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大脑的耗氧量更是惊人,占全身耗氧量的50%。也就是说,学前儿童全身耗氧量的一半来自大脑。所以,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

人体是一个奇妙的整体。组成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相互结合后具有一定的形态、完成一定功能就构成了器官,不同器官按顺序连在一起而完成重要的功能就是系统。人体共有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免疫、神经、内分泌等系统。依靠这些系统,人体完成各种功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获得健康和发展。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各大系统均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之中,虽然具有各系统的基本功能,却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均不成熟,容易出现不同的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预防和解决,不仅会影响各大系统的健康发育、危害学前儿童的健康,还可能抑制各大系统功能和结构的正常发展,为未来的健康留下隐患。因此,熟悉学前儿童各大系统的生理特点和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以人体各大系统的基本解剖生理特点为基础,主要介绍了学前儿童各大系统的生理特点及保健。本章分成十节,介绍了学前儿童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皮肤及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和保健。

神经系统是最重要的调节机构,遍布全身,就像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一样,时刻调节着人体各种功能,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相互协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图1-1)。

图1-1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所组成,如表1-1所示。

表1-1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所组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3个部分(图1-2)。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端脑),是心理、意识的物质本体,结构和功能最为复杂,属于高级调控中枢。脊髓位于椎管内,其两旁发出了许多成对的脊神经并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可以将脑和周围神经的信息进行双向联通。同时它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例如,新生儿排尿反射是由脊髓发出的指令,当儿童年龄逐渐增长,脊髓将感受器传来的神经冲动传给大脑,大脑再根据环境的是否许可决定是否可以排尿,再把指令经脊髓传给膀胱神经。如果脊髓严重损伤,就会造成瘫痪和大小便失禁。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所组成。它们把全身的所有器官联系起来。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决策(发出指令),周围神经系统则是传入或传出信息(执行指令)。脑神经支配头部各器官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支配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自主神经支配全身内脏器官自主活动,如呼吸、心跳、胃肠运动等。

图1-2 脑

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是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神经细胞独特的结构是神经系统完成复杂功能的基础。

神经细胞的结构(图1-3),是由细胞体、树突、轴突所构成。细胞体内有细胞核,起到营养细胞的作用;树突接收信息;轴突传导信息。轴突外面包裹着有绝缘效应的髓鞘。神经末梢又称为轴突终末纤维,为神经纤维的末端部分,分布在各种器官和组织内。按其功能不同,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神经细胞的这些结构可以使多个神经细胞联结为层层叠叠的神经网络,一个神经细胞可以与千千万万个神经细胞联络。

图1-3 神经细胞的结构

表1-2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纤维: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神经末梢: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分布在全身各处。

(一)大脑

1.大脑重量的变化

神经系统在胎儿时期的发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脑重量增长在一生中都是最快的时期。出生时,大脑的重量已有350~400g,大约是成人大脑重量的1/4,而其体重只有成人体重的1/20。出生后大脑继续迅速发育,6个月时大脑重约700g,接近成人脑重的1/2;1岁时大脑重约900g,为成人大脑的2/3;2岁时为成人大脑重量的3/4;4~6岁时达到1250g,约为成人脑重的9/10,此后直到成年大脑的发育过程开始减慢。可见,大脑在人生的最初2年内发育得最快(图1-4、图1-5)。

图1-4 大脑重量发育曲线

2.大脑皮层的发育和功能

成人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约有160亿个,面积约有2200cm2,与脑重量的发育相比,大脑皮层的发育较晚,有学者对出生后布罗卡氏区(又称为说话中枢)大脑皮层的发育进行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数目、树突和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都很有限,随着月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大脑皮层的发育非常迅速,前6个月的变化尤为明显(图1-5)。

随着脑重和大脑神经细胞结构的改变,大脑皮层的表面积也在不断增长,沟回逐渐增加,图1-6反映了出生前的变化情况。

新生儿大脑皮层兴奋性较低,每日几乎都在睡眠状态,每日睡眠的时间为18~20h。

随着大脑皮层的发育,睡眠时间逐渐减少。但是,在整个学前期,大脑皮层的发育尚未成熟,因而其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存在如下特点:①容易兴奋而不容易抑制,在教育中,正面的引导比较容易而负面的约束比较困难;②内抑制过程还不成熟,学前儿童自控能力比较差;③兴奋容易建立也容易分散,兴奋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表现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容易疲劳。年龄越小者这些特点越明显。

图1-5 出生后布罗卡氏区大脑皮层的发育

图1-6 胎儿期的大脑发育

3.大脑正常工作的重要条件

(1)耗氧量

充足的供氧量是大脑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成人而言,大脑的耗氧量在全身是最高的,其重量占体重的2.5%左右,但其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大脑的耗氧量更是惊人,占全身耗氧量的50%。也就是说,学前儿童全身耗氧量的一半来自大脑。所以,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

(2)能量供应

能量供应是大脑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条件。由于血脑屏障会阻止大分子能量物质进入大脑,而大脑能量的唯一来源是葡萄糖,故一旦血糖降低,就会影响大脑的工作。学前儿童肝糖原储备较少,在饥饿状况下不能像成人那样把肝糖原储备的大量葡萄糖释放入血液,因此,一旦饥饿,就很容易出现大脑能量供应不足而致活动时无精神。

(二)脑干、小脑和脊髓

1.脑干

脑干是脑的骨干部分,由此可见,脑干对人的生命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结构由中脑、脑桥、延髓组成。脑干上连间脑,下接脊髓,背部与小脑相连。延髓中有调节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的重要中枢,延髓受损后会立即发生心跳、呼吸、血压的严重障碍而危及生命,故医学上称之为“生命中枢”。延髓和脑桥中还有吞咽中枢、呕吐中枢等。中脑与维持觉醒、睡眠,保持肌肉的张力,以及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有关。

2.小脑

小脑是身体运动的调节器,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肉运动。新生儿的小脑发育很差,表现为四肢不规则地乱动;1岁时开始迅速发育,但走路重心不稳;3岁时发育较好,能较稳地走和跑,但摆臂仍不协调;5~6岁时,能准确协调地进行各种动作,如走、跑、跳、踢等,而且能很好地维持身体平衡了。

3.脊髓

脊髓在胎儿期已经较好地发育了,出生时脊髓和延髓的功能已经很发达了,这就保证了新生儿呼吸、心跳、消化、排泄等正常活动,也保证了对新陈代谢的调节。

(三)神经纤维的髓鞘化

神经冲动依靠神经纤维进行传达,刚刚发育的神经纤维是没有髓鞘的,其传达缓慢而弥散,既不能准确定位,也不能立即反应。所以,身体大部分神经纤维的发育必须进行髓鞘化。

髓鞘化就是在轴突的外面包裹一层髓磷脂,包裹是一段段进行的,一段就称为一个郎飞结(图1-3),从而把一条神经纤维与周围的神经纤维绝缘开来,郎飞结又可以使神经冲动进行跳跃传递,这样既提高了神经冲动传递的准确性,又大大提高了冲动传导的速度。

不同部位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时间各不相同。脊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比较早,在胎儿4个月时就开始了,大部分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在出生后开始的。从出生2~3个月,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先后开始髓鞘化,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纤维髓鞘化从出生后5个月到4岁逐渐形成。可见,新生儿只有部分脊髓神经纤维经过髓鞘化,在基本的非条件反射方面具有一定的定位。例如,用手触摸新生儿的口唇,其就会产生吸吮反射;一旦用手抚摸额头,新生儿的反应将会是全身运动。这种现象称为“泛化”。这说明新生儿的感觉神经纤维还没有髓鞘化,一个刺激会很快扩散而引起全身反应。“泛化”随着神经纤维的逐渐髓鞘化而逐渐改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对刺激的反应会逐渐灵敏而准确。

(一)提供合理的营养

营养是大脑发育的物质基础。只有供给合理的营养(如蛋白质、葡萄糖、脂肪等),才能促进神经系统更好地发育。研究证明:在生命的前4年里,营养缺乏会影响智力的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则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较差,对外界的反应迟缓,特别对语言发展不利,因此,要高度重视学前儿童的营养。

(二)保证空气新鲜

学前儿童由于生理原因,需要充足的氧气。研究表明:成人脑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1/4;婴幼儿脑耗氧量几乎占全身耗氧量的1/2。因此,让学前儿童在空气新鲜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至关重要。

【案例分享】

王老师班里有60多个孩子,每到冬天,他经常发现孩子们上课萎靡不振、思维能力下降,这是为什么呢?

(三)制定并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托幼园所必须根据学前儿童生理特点,为不同年龄班的儿童安排好一日活动时间和内容,让全体儿童按时活动、休息、就餐、睡眠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在幼儿大脑皮层形成一系列的条件反射,使整个生理活动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以减轻神经系统的负担,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四)保证学前儿童充足的睡眠

睡眠可以使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肌肉得到充分休息。因为睡眠时大脑皮层及某些皮层下中枢进入广泛的抑制状态,所以睡眠是一种保护性抑制,能消除神经细胞的疲劳;能减少脑组织的能量消耗;能使脑细胞的重要成分磷脂类合成加速;能促进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增多。所以,必须保证学前儿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且保证睡眠质量。年龄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长(表1-3)。

表1-3 不同年龄者的睡眠时间

(五)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保教人员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关爱每位幼儿,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坚持正面教育,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不歧视有缺陷的儿童;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在每日活动中,为幼儿创建丰富的游戏背景,让幼儿多动脑、动手,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使幼儿大脑皮层的活动更迅速、更准确、更灵活。家长也应学习学前教育理论知识,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发展规律,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六)合理安排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内容和方法

研究表明:作用于婴幼儿身体或神经系统的早期经验可刺激其大脑相应区域细胞的生长。因此,托幼园所应根据不同年龄的婴幼儿生理特点来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为每位婴幼儿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创造条件。

同时,婴幼儿第二信号系统发育不完善,抽象思维力较差,对直观形象模仿力较强,而且他们的注意力与其兴趣有关,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内容要浅显易懂,积极结合直观教具,运用直观教学法,反复强化,以巩固其所学的知识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教学时间不宜过长,不同年龄班应有区别。教师应从多方面培养婴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促进和增强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

思考与实践

1.根据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特点,如何进行保健?

2.根据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特点,如何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内容和方法?

3.充足的睡眠对学前儿童神经系统有哪些益处?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骨和骨连接构成人体的支架,称为骨骼(图1-7),骨骼支持身体并保护内脏,骨骼肌附着于骨,带动骨和骨连接完成各种动作,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

【案例分享】

君君是个很调皮的小朋友,喜欢爬高上低,虽然经常摔跤,却没有发生骨折。某天,妈妈偶然发现他的小腿有些弯曲,这是为什么?

(一)骨的成分和特性

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盐所构成(图1-8),有机物决定了骨的弹性和韧性,无机盐决定了骨的硬度,两者结合使骨既坚硬又有弹性。成人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是1∶2,而学前儿童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是1∶1,这就决定了学前儿童骨的基本特点——柔韧性强而硬度较差,因而容易变形,但不容易骨折。

图1-7 全身骨骼

图1-8 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

由于骨成分的特点,学前期儿童骨容易出现弯曲变形,就像春天的柳枝一样。一旦骨折,一般就会出现“青枝骨折”。所谓“青枝骨折”就是折而不断,这是一种多发生在儿童时期(尤其是学前儿童时期)的特殊骨折类型。“青枝骨折”的症状往往比较轻,容易被忽略,若不及时矫正,变形的骨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定形,故要及时发现并诊治。

(二)骨的生长发育

骨和骨连接所组成的骨骼并不是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它会随着骨的生长发育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骨的生长发育包括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两种。膜内成骨的成骨方式比较简单,其过程是:骨膜内的成骨细胞不断产生胶原纤维和黏蛋白等有机物,无机盐不断沉积钙化,共同形成骨质,从而使骨变厚变大,颅骨等扁骨就是以这种方式生长发育的。软骨内成骨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首先,具有繁殖能力的透明软骨不断繁殖,然后钙盐沉积其中而形成钙化点,软骨不断繁殖,钙化不断进行,随着钙化点的逐渐扩大,类骨质不断增加,骨变长变粗,同时钙化中心的破骨细胞吸收一些类骨质而逐渐形成骨髓腔和正常的骨组织(图1-9)。长骨、短骨和不规则骨主要是以这种软骨内成骨的方式生长发育的。

在儿童期,长骨的骨干与骨骺之间有一层软骨板,称为骺软骨,骺软骨不断繁殖又不断钙化,因而使骨体不断增长。当骺软骨完全钙化失去繁殖能力后(一般是20~25岁),骨的生长发育就停止了。

图1-9 软骨内成骨

1.颅骨

颅骨在整个学前期还在生长发育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囟门的闭合、骨缝和头围的变化等评价颅骨生长发育的状况。出生时,颅骨之间并未完全连接在一起,有些部位借助结缔组织膜连在一起,这些借助结缔组织连接的部分称为囟门。新生儿的囟门共有两个,即前囟门和后囟门(图1-10)。前囟门呈菱形,大多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门呈三角形,一般在出生后6~8周闭合,最晚在出生后2~4个月闭合。通过颅骨的膜内成骨,颅骨的厚度和面积逐渐增大,囟门和骨缝又为其留下了塑形的空间,因而,学前儿童的头围会随着这些变化而逐渐变大,呈现正常的发展规律,只在疾病情况下表现为异常情况。例如,囟门闭合过早时会形成头小畸形,闭合过晚则多见于佝偻病等。

图1-10 前囟门和后囟门

2.胸骨

胸骨由胸骨柄、胸骨体、胸骨剑突构成(图1-11)。学前儿童的胸骨各部分借助具有繁殖能力的骺软骨连接在一起,可塑性强,但连接不牢固,故容易变形。胸骨一般要到20~25岁才完全愈合。

图1-11 胸骨

3.腕骨

成人的腕骨由8块不规则骨所构成(图1-12)。这是手部完成各种复杂活动的生理基础之一。

图1-12 成人腕骨

新生儿的腕骨全是软骨,随着年龄的增长,8块腕骨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逐渐形成(图1-13),在10~13岁,8块腕骨的生长发育全部完成。一般而言,女孩腕骨生长发育完成的时间比男孩早2年。学前儿童由于腕骨的发育还没有完成,腕部的力量较弱,故精细动作时也受到局限。

图1-13 腕骨的钙化

4.髋骨

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借骶髂关节、耻骨联合及韧带而构成。学前儿童的髋骨不是1块完整的骨,而是由髂骨、耻骨、坐骨借软骨连接在一起的,到16岁左右3块骨才钙化完成愈合成为1块髋骨,因而学前儿童的骨盆容易变形(图1-14、图1-15)。

图1-14 学前儿童的髋骨

图1-15 骨盆

5.脊柱

脊柱是由脊椎骨借助强韧的韧带、椎骨间关节构成的支架。该支架对保护内脏、保持身体平衡、缓冲运动时对大脑的震荡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人脊柱从正面观呈现一条直线,从侧面观呈现4个生理性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新生儿没有生理性弯曲,从侧面观几乎是一条直线,随着年龄的增长,4个生理性弯曲逐渐出现。婴儿的动作发育可概括为“二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周会走”。2个月会抬头时出现颈曲,4个月时会翻身,6个月会坐时出现胸曲,七滚、八爬、周会走时出现腰曲,骶曲在出生时就有。这些生理弯曲不固定且容易变形,如果姿势不正确或患有佝偻病等,就会出现脊柱变形,如鸡胸、脊柱侧弯、驼背等(图1-16、图1-17)。

图1-16 脊柱生理弯曲的变化

图1-17 脊柱侧弯的儿童

(三)骨髓造血

造血器官在出生前后是不同的。出生前的造血器官包括肝、脾、骨髓等,出生后的造血器官就只剩下骨髓。只有在疾病状况下,肝、脾等器官才参与造血,因而出现肿大,一旦身体恢复正常,就又将所有的造血功能交给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从出生至4岁,全身骨髓腔内均为红骨髓。5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红骨髓发生脂肪化而变成黄骨髓,红骨髓所占比例逐渐减少,18岁时红骨髓仅存在于扁平骨、短骨及长管状骨中。

黄骨髓是红骨髓的脂肪化,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健康成人的黄骨髓约占骨髓总量的1/2。尽管黄骨髓没有红骨髓那样活跃的造血功能,却仍然保持着造血潜能,一旦机体需要,即可重新转变为红骨髓而参与造血。所以,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四)骨连接

根据骨活动的程度,可以把骨连接分为3种类型:不动连接、微动连接和活动连接(图1-18)。

图1-18 骨连接的3种类型

活动连接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又称为关节,它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构成。两骨相连接的部位称为关节面,其中一个略凸的呈球形者称为关节头,另一个略凹者称为关节窝。关节面覆盖着一层光滑的软骨,有利于运动。软骨有弹性,可以减缓运动时的震动和冲击。关节周围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称为关节囊。它是封闭的,里面的腔隙称为关节腔。其内层为滑膜层,可分泌滑液,减少关节运动时的摩擦。关节囊外面的韧带可以把两骨更牢固地连接起来,这种结构使关节既牢固又灵活。

学前儿童的关节囊比较松弛,关节韧带不够强劲且伸展性较大,所以,其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显著地超过成人,但牢固性较差,故容易发生关节脱臼。因此,保持其关节的灵活性和避免脱臼是学前儿童关节保健的关键。

肘关节是学前儿童容易脱臼的关节,往往由于牵拉所造成,故又称为“牵拉肘”(图1-19)。

图1-19 牵拉肘

足部是由26块骨所构成的,足弓是其中的跗骨和跖骨借助足底的韧带、肌腱等具有弹性和收缩力的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凸向上方呈拱形的弓。足弓不仅可以保护足底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还可以缓冲行走时对身体所产生的震荡。维持足弓的韧带或肌肉(腱)发生损伤,或者先天性软组织发育不良、足骨骨折等,则均可导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图1-20)。学前儿童过早下地行走,长时间站立、长时间走路,或者身体过度肥胖、运动时负重过大、穿鞋不合适等都会形成扁平足。

图1-20 足弓

骨骼肌是肌肉的一种,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通过收缩或舒张牵引骨而产生运动。成人骨骼肌共有600多块,分布广,约占体重的40%(图1-21)。新生儿骨骼肌占体重的比例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到青春期时已经接近成人。

图1-21 骨骼肌

(一)骨骼肌的组织构成

与成人相比,学前儿童的骨骼肌组织所含水分较多,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等物质较少,新陈代谢旺盛,故容易疲劳也容易恢复。另外,学前儿童的骨骼肌纤维细而柔软,故肌肉的收缩力较差。年龄越小,这些特点越明显。

(二)肌肉的增长规律

骨骼肌的发育呈现一定的规律:支配上下肢的大肌肉群,如肱二头肌、大腿肌等发育较早,支配手部腕部的小肌肉群发育较晚,所以,学前儿童容易掌握诸如跑跳之类的大肌肉运动,却比较难以掌握书写、绘画、弹钢琴之类依靠小肌肉运动的活动。一般而言,3~4岁学前儿童的上下肢活动已比较协调,5~6岁才能初步做比较简单的精细活动。

骨骼肌的增长与身高、体重的增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身高迅速增长阶段,以增长肌肉长度为主;在体重迅速增长阶段,以肌肉增粗为主。

学前儿童的运动系统的特点和保健直接关系到学前儿童健康、运动以及学前儿童体育的组织和教学。可通过如下几方面进行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保健。

(一)培养学前儿童正确的姿势

为了防止骨骼畸形,应培养学前儿童坐、立、行的正确姿势。正确的姿势可以减轻肌肉疲劳,提高肌肉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从小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气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婴幼儿不宜过早地坐、站、走;不宜睡沙发床;负重不应超过自身体重的1/8,更不能长时间单侧负重;托幼园所应配备与幼儿身体配备的桌椅。使幼儿保持良好的体姿,预防骨骼变形,同时要重视婴幼儿的爬行训练。

(二)组织适宜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根据学前儿童年龄的特点组织活动。科学安排运动时间、内容和运动量,运动过程中注意动静交替。适当锻炼以增加骨骼肌力量,使肌肉变得粗壮有力,使骨骼更坚固,还能使骨变长、变粗,使身体长高。据调查,同年龄同性别的儿童,经常参加锻炼者比很少活动者身长要多4~6cm。通过体育锻炼,能使关节囊和韧带增厚,并提高伸展性,从而增强关节的牢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

经常参加户外锻炼,接受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气流的刺激,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阳光中的红外线,能使人体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阳光中的紫外线,使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预防佝偻病。

(三)供给足够的营养

骨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蛋白质、钙、铁、磷、维生素D等,为了确保学前儿童骨骼和肌肉的健康发育,应提供均衡营养。

(四)全面发展动作,保证安全

组织幼儿活动的内容应多样化,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幼儿的动作。安排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大小肌肉群活动,不能对学前儿童的精细活动要求过高。在活动中要注意安全教育,防止意外发生。如教育幼儿不要从高处跳到硬的地面上,要有沙坑或软垫保护,防止骨盆变形;活动中避免猛拉幼儿的手臂,以免脱臼。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幼儿大小肌肉群的发育。在活动中应让幼儿两臂交替使用,上下肢协调活动。如捏泥、串珠子、涂鸦等以发展小肌肉群;扔小球、拍皮球、走平衡木、滑滑梯等以发展大肌肉群。但在幼儿园不宜开展拔河、长跑、长时间踢球、跳绳等剧烈运动。

(五)衣服、鞋应宽松适度

学前儿童不应穿过小的衣服和鞋子,以免影响骨骼、肌肉的发育,但衣服和鞋子也不宜过大,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思考与实践

1.学前儿童的骨骼成分有什么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组织儿童活动时应注意什么?

2.根据幼儿关节、肌肉的特点,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怎样预防牵拉肘?

4.组织幼儿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对幼儿运动系统有哪些益处?

5.请到幼儿园做一调查,幼儿园对幼儿户外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还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图1-22、图1-23),是呼吸的通道。人体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人体时时刻刻都在呼吸,如果停止呼吸5min左右,就会危及生命,所以呼吸是判断生命是否存在的重要体征。

图1-22 呼吸系统的构成

图1-23 鼻、咽、喉

【案例分享】

晨晨从小身体素质比较差,容易感冒咳嗽。患感冒就容易鼻塞,只好用嘴呼吸,有时候还会引起眼睛发炎,出现咳嗽就很长时间不能治愈。这是为什么?

鼻、咽、喉统称为上呼吸道。

(一)鼻

鼻是呼吸道的入口,也是嗅觉器官,包含鼻腔、嗅觉感受器、鼻甲、鼻黏膜、鼻毛、鼻中隔、鼻窦等。干冷污浊的空气,经过鼻腔之后,会变得温暖、湿润且干净,从而维护整个呼吸系统的健康并提高呼吸的效率,所以鼻具有过滤、加温、加湿空气的作用。

学前儿童头面部发育不全,鼻和鼻腔比较短小,新生儿几乎无下鼻道,随着年龄的增长,鼻道逐渐加长、增宽,4岁左右时下鼻道逐渐形成。

学前儿童(特别是婴儿)时期,鼻毛较少,净化作用较差。

由于鼻腔短小、鼻毛较少,故鼻腔对空气的加温、加湿和清洁能力较低。

鼻中隔黏膜比较薄,血管丰富,故容易发生鼻出血(又称鼻衄)。

鼻腔黏膜比较柔嫩,血管丰富,故感染时易充血水肿,引起呼吸困难。

鼻泪管为膜性管道,上部包埋在骨性鼻泪管中,下部开口于下鼻道外侧壁的前部。鼻泪管开口处的黏膜内含有丰富的静脉丛,感冒时黏膜易充血、肿胀,导致鼻泪管下口闭塞,鼻泪液向鼻腔引流不畅,所以感冒时常有流泪的现象。学前儿童的鼻泪管较短,鼻腔的炎症容易通过鼻泪管进入眼睛而引起结膜炎(图1-24)。

图1-24 鼻泪管

(二)咽

咽位于口、鼻之后,呼吸道和消化道上段交界处,是气体和食物的必经之路。通常所说的咽部是指口咽部,两侧壁有腭扁桃体。鼻咽部位于口咽之上,在软腭与悬雍垂的后方,鼻腔两侧壁各有一个通向中耳鼓室的咽鼓管开口。咽是一个肌性的上宽下窄的漏斗形管道,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可称为“咽喉要道”。

由于学前儿童免疫能力较低,故腭扁桃体容易发炎,又称为扁桃体炎。

咽鼓管可以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气压,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动。它开口于鼻咽部的侧壁(图1-25)。学前儿童咽鼓管比较短小、平直、宽大,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而引起中耳炎。

图1-25 咽鼓管

(三)喉

喉位于咽的下方,喉是以软骨为支架,附以喉肌,内衬黏膜而成(图1-26)。它是发声器官,也是呼吸的进出通道。

学前儿童的喉部比成人的喉部长,呈漏斗形,位置比成人的喉部高。喉软骨柔软、喉腔狭小,黏膜娇嫩,血管和淋巴组织丰富,一旦发炎,则容易导致呼吸困难。

图1-26 喉

学前儿童的声带短而薄,不够坚韧,表现为声调高、易疲劳,故要注意保护声带。

下呼吸道由气管、支气管、肺所构成(图1-27)。

图1-27 下呼吸道

(一)气管、支气管

气管位于颈前正中,食管前方,续接于喉的环状软骨,由16~20个“C”形气管软骨环借结缔组织和平滑肌联结而成。

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分泌黏液,黏膜上被覆纤毛,在炎症和空气污浊的情况下,黏液粘住细菌和粉尘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黏膜上的感受器而引起咳嗽反射,于是,纤毛向外清理垃圾,在气管和支气管肌肉及本身的弹力作用下将有害物质通过痰液排出体外。所以,气管和支气管均有自净功能,咳嗽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射。这种功能对防止感染非常重要。

学前儿童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黏膜柔软,弹力有限,黏膜分泌黏液不足,纤毛少且运动能力差,肌肉发育不全,因此,学前儿童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且不容易治愈。

从气管分出两个主支气管,即左主支气管(细长、近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近垂直)。气管异物坠落多发生在右主支气管。

(二)肺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主支气管入肺后依次分为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等各级支气管,共有恰似一棵倒立的大树,又称为支气管树。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可达23~25级,最后形成肺泡。

肺泡的大小形状不一,平均直径0.2mm。成人有3亿~4亿个肺泡,总面积近100m2,比人体皮肤的表面积还要大多倍。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富含二氧化碳的静脉血在肺泡释放二氧化碳,同时,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进入血液,使静脉血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图1-28)。

图1-28 肺及肺泡的微观结构

1.肺组织

学前儿童的肺组织弹力较差,血管丰富,肺泡较少,肺间质丰富,故肺的含气量较少,含血量较多,发生炎症时容易导致肺水肿和呼吸困难。

2.肺泡和肺容量

新生儿肺泡共有200万个,8岁时达到1400万个,成人时达到3亿~4亿个。新生儿肺容量(指肺的含气量)65~67ml。8岁时肺容量比出生时增长了7倍,成人肺容量比出生时增加20倍。从出生到生长发育停止,肺的重量大约增加了20倍。可见,学前儿童肺的换气能力比较有限,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

3.胸廓和肺脏

学前儿童的胸廓呈圆桶状,胸腔狭小,肺相对较大,几乎填满胸腔,而且,学前儿童呼吸肌较少且收缩能力有限,这些生理特点影响了儿童的呼吸功能。

(一)肺活量

肺活量:尽力深吸气后,再尽力呼出所有的气体量。男性:3000ml;女性:2500ml。缺点:仅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受年龄、性别、身材、呼吸肌强弱的影响;由于测定肺活量不限制呼气时间,所以肺活量不能准确反映肺通气功能。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它反映了肺每次呼吸所达到的最大功能气量。正常新生儿第一次呼吸的肺活量为10~70ml,出生后30min啼哭时肺活量为50~100ml,之后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表1-4)。学前儿童的肺活量远远低于成人,说明其肺的呼吸功能较为有限。

表1-4 不同年龄儿童及18岁青年的肺活量

(二)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由于吸入和呼出的气量相等,就像潮汐的涨落,故称潮气量。新生儿的潮气量只有15~20ml,是成人的1/20,随着年龄的增长,潮气量逐渐增加,但整个学前儿童时期,潮气量都远远低于成人,直至6岁,潮气量还不如成人的一半(表1-5)。

表1-5 不同年龄儿童及成人的潮气量

(三)呼吸频率

呼吸频率指呼吸的次数,一般以每分钟呼吸的平均次数来衡量。由于肺容量较小、肺泡数量不足、呼吸肌收缩能力有限等特点,学前儿童的肺功能比较有限,每次换气量较少,但是,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期间新陈代谢旺盛,需要排出较多的二氧化碳,吸入与成人相近的氧气,这就形成了肺功能与氧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了满足身体的需求,儿童只能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来满足身体的需求。年龄越小,这种矛盾越严重,呼吸频率也就越快(表1-6)。

表1-6 不同年龄儿童及成人呼吸次数平均值

(四)肺通气功能

在单位时间(1min)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的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例如,潮气量是500ml,无效腔气量为150ml,则每次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是350ml,而影响肺泡通气量的主要因素是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浅而快呼吸时肺泡通气量比深而慢呼吸时明显减少,从气体交换的效果看,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有利。肺的通气量越大,说明肺的功能越好。

(一)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呼吸卫生习惯

教育幼儿用鼻子呼吸,养成咳嗽、打喷嚏时用餐巾纸捂着口、鼻的好习惯;帮助幼儿掌握正确擤鼻涕的方法;不随地吐痰;不蒙头或张口睡觉;不挖鼻孔。

(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因为新鲜空气里病菌少,氧气多,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增强幼儿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开窗通风好处多。室内空气新鲜流通,病菌少,氧气多。有些病菌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繁殖得非常活跃,但是,到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环境里就可以被杀死。据调查,在不开窗的房间里,每1m3的空间里,有19000个病菌;而开窗通风1h后,只有5800个病菌了。凡是室内通风不良,平均气流小于0.05m/s的时候,人群的咽腔里检查带脑膜炎双球菌者占50%;当通风好,气流大于0.15m/s的时候,带菌的人只占16.6%。由此可见,开窗通风对人体健康很重要。

(三)加强幼儿适宜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在组织幼儿体育游戏、体操、跑步时,应注意配合动作,自然而正确地加深呼吸,使肺部充分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胸廓和肺的发育,使参加呼吸的肺泡数量增多,增加肺活量。经常在户外锻炼,特别是利用冷空气进行锻炼,还可以增强呼吸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提高呼吸系统的抵抗力,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四)严防异物进入呼吸道

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幼儿不要把扣子、小豆粒等放入口中;吃饭时不要说笑打闹,防止发生咽部或气管异物。

(五)保户幼儿的声带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注意唱歌、说话及绘本阅读时的卫生。唱歌与朗读主要是声带和肺部的活动,所以唱歌、朗读能促进声带和肺部的发育。教师应选择适合幼儿音域特点的歌曲或朗读材料,因为过高或过低的音调都容易使声带疲劳。鼓励幼儿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说话,避免高声喊叫,以免声带疲劳而导致声音嘶哑。唱歌的场所空气应清爽,保持湿润,温度不低于18~20℃,相对湿度为40%~60%,冬季温度寒冷时不要在室外练声。患伤风感冒时,要多喝水、少说话,减少发音。

思考与实践

1.根据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呼吸卫生习惯?

2.谈谈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的重要性。

3.幼儿时期为什么易患中耳炎?

4.怎样保护幼儿的声带?

5.怎样预防学前儿童呼吸道感染?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构成,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粪便。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等(图1-29)。

图1-29 消化系统的组成

【案例分享】

兰兰很喜欢吃甜食,也不注意刷牙,还不到5岁,牙齿就掉了好几颗,妈妈让兰兰少吃甜食,奶奶说小孩子的牙齿反正要掉的,不用担心,奶奶为何这样说呢?

(一)口腔

1.学前儿童口腔的特点

口腔是消化道的入口,前与口唇相接,后与咽相连,如图1-30所示。食物进入口腔中,牙齿经过切割、研磨等将食物变成食糜,经过唾液腺的初步消化后再输送到食管。

学前儿童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故容易受损伤和感染。

2.学前儿童牙齿的特点

牙是最坚硬的消化器官,嵌于牙槽中(图1-31)。按照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分为切牙、尖牙和磨牙;按照牙齿在口腔中出现的时间顺序可分为乳牙和恒牙。

新生儿有20颗乳牙牙胚。乳牙牙胚在胎儿5个月时钙化,一般在出生后6~8个月时萌出,2岁半左右20颗乳牙出齐(图1-32、表1-7)。小儿乳牙萌出时一般无痛苦,但个别有短暂的睡眠不安、烦躁、流涎、喜欢咬硬物和手指等,此时可让小儿吃饼干或甜萝卜条等,以助乳牙的萌出。

乳牙的特点:乳牙的牙釉质较薄,牙本质较软脆,牙髓腔较大。当残留在齿缝里的食物被细菌分解、产酸后,腐蚀牙釉质,导致脱钙,引起龋齿。可见,希望有一口健康的乳牙,必须从胎儿开始重视保健。

在乳牙萌出的过程中,恒牙已开始发育。在恒牙逐渐发育完成的过程中,乳牙牙根逐渐被吸收,乳牙逐渐松动脱落,恒牙出现牙槽,这个过程称为换牙。

图1-30 口腔

图1-31 牙齿的构成

恒牙一般从6岁开始萌出,渐次与乳牙进行交换,13岁左右全部交换完毕。恒牙中有20颗与乳牙交换。还有12颗磨牙是从乳牙后方增生出来的,包括第一磨牙4颗(在6岁左右萌出的第一颗恒牙)称为六龄齿;第二磨牙4颗,第三磨牙(即智齿)4颗,常在25岁左右出齐,也有人终身不出。恒牙共有28~32颗(图1-33)。希望有一口健康的恒牙,必须重视学前的保健。

图1-32 乳牙的排列、数目和形状

图1-33 恒牙的排列、数目和形状

表1-7 乳牙成长表

3.学前儿童舌的特点

小儿的舌短而宽,舌下有系带与口腔底部相连,因舌系带过短,舌活动受限,故影响小儿准确发音。小儿舌的灵活性较差,搅拌食物及协助吞咽的能力较弱。

(二)食管

学前儿童的食管比成人短而窄,黏膜柔嫩,管壁较薄且弹力组织发育较差,易受损伤,因此,在供给小儿食物时必须注意这些特点。

(三)胃

胃(图1-34)是食物主要的消化场所。学前儿童胃容量较小,如新生儿胃容量为30~60ml,随着年龄的增长,胃容量不断增大。在供给其食物时,应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胃容量(表1-8)。幼儿的胃黏膜薄嫩,胃壁肌肉组织、弹力纤维及神经组织发育差,蠕动不如成人;胃腺数目少,胃液的酸度和酶的效力不如成人,所以消化力弱。乳儿的胃呈水平位,其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这些生理特点易引起婴儿“溢乳”。喂奶时应注意方法。同时,根据学前儿童胃的特点,进餐时应该注意少食多餐、吃易消化的食物。

表1-8 不同年龄胃的容量(学前儿童胃在扩张时的容量)

图1-34 胃的构成

(四)小肠和大肠

1.小肠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及免疫保护,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学前儿童小肠相对比成人长,且肠壁薄,故吸收营养的能力较强。学前儿童的小肠一般为身长的5~7倍。小肠固定在腹膜上,由于学前儿童肠管管壁薄、固定性差,故易发生肠套叠(图1-35)。

肠套叠是指一部分肠管套入相邻的肠管之中,其三大症状是阵发性疼痛、呕吐和果酱样大便。如果发现及时(48h内),非手术治疗即可,否则必须手术治疗。

学前儿童小肠壁薄通透性高,虽然有利于营养的吸收,但屏障功能差,因此,肠内毒素、消化不全的代谢产物以及过敏源等可经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图1-35 肠套叠

2.大肠

大肠是消化道的末端,其功能一是进一步完成吸收功能,吸收粪便中的水分、电解质等营养物质;二是形成、储存和排泄粪便;三是通过分泌黏液以保护黏膜、润滑粪便,利于排便(图1-36)。学前儿童的大肠的特点如下:

图1-36 大肠

(1)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许多内外界因素影响而致菌群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2)由于小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常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所以大便次数多于成人,如果长期抑制排便反射,则会形成便秘。

(3)由于大肠肠壁薄、固定性差,故也容易发生大肠部位的肠套叠。

消化腺分为大、小消化腺。大消化腺有导管通入消化道;小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则直接在消化道内。

(一)唾液腺

唾液腺主要有3对: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还有许多小的唾液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可湿润口腔,方便吞咽和说话。由于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故还能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咀嚼馒头时我们会有甜的感觉,就是这一功能在发挥作用。

新生儿唾液腺已经形成,但唾液分泌少,口腔较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到3~6个月时唾液分泌逐渐增多,但此时小儿口腔还较浅,吞咽能力较弱,因此,常发生“生理性流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干预会逐渐消失。随着唾液分泌量和唾液淀粉酶含量的增加,小儿消化淀粉类食物的能力逐渐在增强。

(二)肝

肝是最大的消化腺、最重要的解毒器官。学前儿童的肝脏具有如下特点:

(1)年龄越小,肝相对比成人大。

(2)肝细胞的解毒能力较差,食用药物和食品时要谨慎。

(3)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代谢旺盛,患肝炎后容易被治愈。

(4)学前儿童胆汁分泌较少,故消化脂肪能力较差。

(5)肝糖原储备较少,容易发生低血糖,故不耐饥饿。

(三)胰腺

胰腺分泌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小肠,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等营养物质,又通过胰岛分泌胰岛素,调节糖代谢。新生儿所含脂肪酶活性不高,直到2~3岁时才接近成人水平,婴幼儿时期胰液及消化酶的分泌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一)注意口腔卫生,保护牙齿

口腔是消化道的第一关。乳牙不仅有咀嚼功能,而且与促进颌骨的发育、恒牙的正常萌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注意口腔卫生,保护乳牙非常重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定期检查牙齿,发现问题应及时治疗。

(2)注意口腔卫生,培养幼儿食后及时漱口的好习惯。3~4岁开始刷牙,成人应教会幼儿刷牙的正确方法。选用儿童牙膏、儿童牙刷。

(3)防止牙齿排列不齐。

(4)积极防治婴幼儿鼻咽部疾病。

(5)孕期应注意营养,不滥用抗生素。

(6)教育幼儿不吃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

(7)多到户外晒太阳。

(二)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进餐习惯

要定时定量,应少吃零食,不挑食,养成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吃汤泡饭的好习惯。

(三)进餐前后不进行剧烈活动

饭前应安排轻松愉快地活动,不进行剧烈活动。因为剧烈运动时,大部分血液涌向肌肉,产生能量,而胃肠的血液供应不足,同时,迷走神经被抑制,消化液分泌减少,因而不能很好地消化。饭后胃肠里充满食物,由于重力影响,运动时振动较大,胃肠系膜拉紧,甚至扭转,发生疼痛。因此,体育活动应安排在饭后1.0~1.5h后进行。幼儿园午饭后应安排幼儿20min的散步或轻松的活动,之后再入睡。

(四)培养学前儿童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让幼儿多吃蔬菜和水果,勤喝水,经常参加适宜的运动,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五)均衡营养,合理膳食,预防低血糖。

(六)搞好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思考与实践

1.学前儿童牙齿有哪些特点,怎样保护?

2.学前儿童肝有哪些特点,怎样保护?

3.小肠的功能是什么?

4.学前儿童容易发生低血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

5.根据幼儿消化器官的特点,幼儿园怎样科学合理地组织膳食?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两者组成一个遍布全身的封闭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系统里循环着。其主要的作用是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到全身,又从全身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等输送到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并排出体外。

【案例分享】

毛毛的爸爸很喜欢运动,为了训练毛毛的运动能力,他经常让毛毛长时间剧烈运动,毛毛经常感到心慌气短,有一天,毛毛终于晕倒了。这是为什么?

(一)血液组成

血液是存在于心脏和血管里的液体,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组成,它们悬浮于血浆之中,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由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等所组成。血细胞占血液总量的45%,血浆占血液总量的55%。

1.血容量

全身的血浆和血细胞之和就是血容量。学前儿童血液量相对比成人多。新生儿血容量约为体重的15%,幼儿血容量约为体重的11%,成人血容量是体重的7%~8%。如果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10%,身体可通过自我调节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达20%,就会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血容量的20%~30%,就会危及生命。

学前儿童血液中含水分较多,含凝血物质较少,一旦意外出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凝固。如新生儿出血需要的凝固时间是8~10min,幼儿是5~6min,成人只要3~4min。可见,防止学前儿童意外出血是非常重要的。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红细胞的90%由血红蛋白所组成。红细胞的功能是输送O2和CO2,这种输送功能是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完成的。

学前儿童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数量较多,具有强烈的吸氧性,有利于婴幼儿的新陈代谢。婴幼儿每100ml血液中含血红蛋白为13.4~14.1g,健康的婴幼儿不低于12g。

3.白细胞

白细胞俗称白血球,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免疫细胞,具有吞噬异物、产生抗体、抵御有害微生物入侵等作用。白细胞升高或降低均反映身体健康的变化,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的依据,故其是血液常规检查的重要项目。考察学前儿童的白细胞可从数目和免疫能力两方面进行。由于学前儿童白细胞免疫能力比较有限,为了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机体以增加数目的方式满足机体免疫需要。所以,单位血量中白细胞的数目在学前期是比较高的,随着白细胞免疫能力的提高,单位血量中白细胞数目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8岁后接近成人水平。

4.血小板

血小板无色、无核,体积小,形状不规则。健康成人血液中每立方毫米(100~300)× 109/L万个。血小板具有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的功能。血小板的平均寿命为3~5d,新的血小板由骨髓产生。

(二)心脏

学前儿童的心体积相对比成人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的重量与体重之比逐渐下降。

小儿的心容积较小,心率较快。进食、活动、哭闹和发热均会使心率加快,故在小儿安静或睡眠时测量心率和脉搏较为准确。

学前儿童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心率快的原因是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组织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给,但由于心容积小,心每次搏出的血量有限,因而只有增加搏动次数来补偿不足。因此,学前儿童的运动要适度,不宜剧烈和长时间运动,为了提高心的功能,应科学安排运动项目和运动量(表1-9)。

学前儿童年龄越小,心活动的节律越不稳定。调节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发育不完善,而导致心收缩的节律不稳定,脉搏也不规律,直到10岁左右心律才较稳定。

表1-9 不同年龄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三)血管

学前儿童血管内径相对比成人宽,毛细血管丰富,身体得到的营养物质和O2十分充足。学前儿童年龄越小,血管壁越薄、血管弹性越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的厚度和弹性会逐渐增大。

图1-37 血液循环示意图(体循环和肺循环)

学前儿童的血管比成人短,血液在体内循环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短,如3岁时为15s,14岁时为18s,成人时为22s。这样有利于身体组织得到充分的O2和血液供应,促进其生长发育和消除疲劳。

学前儿童心搏出量较少,血管口径相对较大,血液含水分较多,故血压偏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逐渐升高。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8.9~9.3kPa(60~70mmHg);1岁时9.3~10.6kPa(70~80mmHg);2岁以后收缩压可按公式计算,公式如下:

收缩压(mmHg)=年龄×2+80mmHg

收缩压的2/3为舒张压

人体的血液循环见图1-37。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液组成。其中,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胸腺。淋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全身淋巴液进入静脉,帮助静脉回流入心脏,也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学前儿童淋巴系统发育较快,淋巴结的防御和保护功能比较显著,表现在幼儿时期常有淋巴结肿大现象。扁桃体在4~10岁为发育高峰,14~15岁逐渐退化;学前期淋巴结的屏障功能较差,故幼儿时期易患扁桃体炎。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晨、午、晚间检查时,应把检查扁桃体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

(一)供给合理营养

在日常生活中应供给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瘦肉、肝、芝麻酱、大豆、大枣等。

同时应纠正儿童挑食、偏食的毛病,预防贫血,还要预防肥胖。

(二)合理安排幼儿每日活动

安排幼儿活动,应注意动静交替、劳逸结合,避免幼儿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疲劳。养成按时入睡的好习惯,因为安静时所需的血液量比活动时少,这样可以减轻心的负担和疲劳。

(三)组织学前儿童参加适宜地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经常参加适宜地体育锻炼,可以使心肌粗壮结实,提高心肌的工作能力。在组织幼儿体育锻炼时应注意:

(1)针对不同体质的幼儿安排不同的活动,并要掌握运动量,不宜过大、过猛。

(2)运动后不宜立即休息,也不能喝大量的白开水。

(3)注意安全,以防意外失血。

(4)衣服宽大舒适,保证血液循环畅通。

(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学前儿童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含量较少,抗病能力差,容易感染疾病,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思考与实践

1.学前儿童为什么易患感染性疾病?

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对幼儿心脏有哪些益处?

3.学前儿童血压为什么比成人低?

泌尿系统包括肾(泌尿)、输尿管(输尿)、膀胱(储尿)和尿道(排尿),其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将新陈代谢中产生的CO2、尿素、尿酸等溶于水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图1-38)。

图1-38 泌尿系统示意图

【案例分享】

姗姗是一个很健康的小姑娘,但不注意个人卫生。有一天,她突然得了急性肾炎,医生说可能是姗姗不经常洗屁股造成的,姗姗妈妈很纳闷,不洗屁股怎么会得急性肾炎?

(一)肾

肾的排泄和再吸收功能差,对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弱,从尿中流失较多营养物质。因此,与成人相比,学前儿童肾的功能较差。

(二)输尿管

学前儿童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和弹力发育不全,容易受压、扭曲或者扩张,从而造成尿流不畅、潴留所致的输尿管感染。

(三)膀胱

学前儿童膀胱的容量小,储尿功能差,年龄越小者排尿次数越多,排尿次数也会受到饮水量、运动量、气温和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四)尿道

学前儿童尿道较短,女孩尿道更短,其尿道仅长约1cm,到青春期才长到3~5cm,而且尿道与外界相通,黏膜薄嫩,因此,容易发生上行性感染(所谓上行性感染,就是细菌由尿道至膀胱、输尿管的方向自下而上所致的感染)。

排尿反射的过程:排尿是一个复杂的受意识控制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刺激膀胱内壁上的感受器,使它产生兴奋;兴奋由传入神经上传至脊髓底部的排尿中枢,再把兴奋往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并发出指令使尿液排出体外。这种排尿反射是婴儿的排尿方式,是在脊髓低级中枢控制下下意识完成的,不会顾及环境是否许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刺激会从脊髓再度传达至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会根据环境是否许可控制排尿过程。假如环境许可,就会顺利完成排尿过程,否则,如在床上或游戏中,就会抑制排尿。其发展过程就是从“无约束”到“有约束”排尿。

学前儿童一般在1.5岁左右养成控制排尿的习惯,但由于幼儿大脑功能发育不完善,对排尿的控制作用较弱,所以幼儿排尿次数多,且易发生遗尿现象。

生殖系统可分为生殖腺和生殖器。从生殖腺来看,在男性是睾丸,在女性是卵巢;从生殖器而言,在男性有输精管道、阴茎和附属腺体等,在女性有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等。

从生理上来看,学前儿童出生时就具备了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但其功能发育晚,到青春期才开始迅速发育。

学前儿童生殖器官发育特点:出生前几天有些女新生儿会受到母亲雌激素的影响,在子宫、阴道、大阴唇部位出现短暂变化,如阴道会分泌少许黏液、有类月经样的点滴出血等,几天后,母亲的激素影响消除,就进入了低雌激素时期。学前期儿童生殖系统正处于缓慢发育的休眠期,女孩的卵巢和子宫等生殖器官和腺体都很幼稚,不具备生殖功能。同样,男孩生殖系统的发育也缓慢,如睾丸发育慢、阴茎海绵体腔小、包皮包住龟头、包皮口狭窄、包皮系带粘连。生殖系统在青春期才会进入发育的活跃期。

学前儿童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保健如下:

(1)平时要勤喝水,多次少量,保持尿道卫生。

(2)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3)防止“上行性感染”,如保持外阴部清洁、夏季勤洗澡等。

(4)注意观察尿色的变化,及时发现和治疗泌尿系统的感染。

(5)进行适宜、科学的性教育。教育儿童学会保护自己的生殖器官。

思考与实践

1.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教育幼儿学会保护自己的生殖器官?

2.怎样预防学前儿童泌尿道感染?

皮肤覆盖全身,是人体的最大器官。成人皮肤总重量占其体重的5%~15%,总面积为1.5~2.0m2,厚度因人、部位、年龄而异,为0.5~4.0mm。皮肤的颜色主要因人种、年龄及部位不同而异。

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以及皮肤的附属物所组成。皮肤的附属物包括毛发、汗腺、皮脂腺和指(趾)甲等(图1-39)。

【案例分享】

晶晶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妈妈喜欢给她穿鲜艳的漂亮衣服,还带上项链和手镯,总是把她打扮得像一个美丽的小公主。有一天,晶晶的皮肤过敏了,起了很多的小疹子,奇痒难忍,这是为什么?

图1-39 皮肤的结构示意图

(一)皮肤

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mm,从外向里可分为角质层、生发层等。

角质层由数层角化细胞组成,含有角蛋白。角蛋白能抵抗摩擦,防止体液外渗和化学物质内侵,并维持皮肤的柔润,在手掌、脚掌易受摩擦的部位角质层特别厚,俗称“老茧”;表皮内层为生发层,其细胞有很强的增生能力,增生的细胞向表皮推移。生发层内有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决定着皮肤颜色的深浅。

(二)真皮

真皮比表皮厚,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构成。真皮里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因此,当损伤至真皮时,就会有疼痛感并伴有出血现象,不及时处理时易受感染。

感染如果仅限于表皮层,不会留下疤痕,一旦感染深入到真皮,则可能会留下瘢痕。

(三)皮下组织

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细胞构成。皮下组织的厚薄依年龄、性别、部位及营养状况而异。它有防止散热、储备能量和抵御外来机械性冲击的功能。

(四)附属器官

附属器官包括汗腺、皮脂腺、毛发和指甲等。

汗腺可以分泌汗液,调节体温;皮脂腺分泌皮脂液,润滑皮肤和毛发,防止皮肤干燥,青春期后皮脂腺会分泌更加旺盛,有的人出现长青春痘。

(一)保护作用差

学前儿童表皮的角质层细且薄嫩,保护功能差,易受感染和受损伤。同时,皮下脂肪少,极易流失水分,故容易干裂。这些特点减弱了学前儿童皮肤的保护功能,使他们的皮肤不仅容易摩擦受损,在干燥的环境中干裂,而且会被有害物质损伤、过敏或渗入皮下而造成其他组织和器官的伤害。

(二)体温调节能力差

人是恒温动物,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当内外环境稳定变动时,机体会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进行产热和散热,维持着体温的相对恒定。

学前儿童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差,皮肤上的血管丰富,流动皮肤的血液相对比成人多,其年龄越小,皮肤表面积相对比成人大,因此,皮肤散热相对比成人多而快。由于皮下脂肪少,皮肤保温差,而且神经系统对体温的调节能力不如成人,因此,学前儿童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容易受冷热影响而患病。

(三)吸收功能强

学前儿童皮肤细、薄嫩,吸收能力强。当遇到一些有害物质时,容易通过其薄嫩的皮肤吸收进入体内而中毒。

(四)感受刺激不敏锐

皮肤的感受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痛觉、冷觉和温度觉等。学前儿童的这些感觉器官发育还不成熟,感受力不灵敏,因此,容易造成皮肤和身体的损伤。例如,抓炉子上的物品时被烫伤等。

(五)排泄机能强

学前儿童汗腺发育较好,排泄功能强,所以小儿活动时往往汗多,应注意预防感冒。

(一)保持皮肤清洁。

(1)勤洗澡、勤换衣服。

(2)内衣应为棉织品且宽大舒适。

(二)组织学前儿童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

(1)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使汗液排泄快,减少患病。

(2)根据季节组织“三浴”锻炼,提高皮肤的冷热适应能力。

(三)禁用化妆品

(1)教育幼儿不戴项链等饰品,演出结束后要及时卸妆。

(2)要勤剪指甲,保持手的卫生。

(3)避免接触有毒物品,使用外用药物时一定要谨慎。

思考与实践

1.学前儿童的皮肤有哪些特点,怎样护理?

2.学前儿童活动后为什么出汗比成人多?

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组成的。内分泌腺是一些无管的腺体,所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激素”,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其可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和胸腺等(图1-40)。

图1-40 内分泌系统

【案例分享】

培培的父母都是高个子,可是培培的个子不高,到了幼儿园大班还是不见长,妈妈很着急,到医院检查得知,培培长不高是因为其体内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功能见表1-10。

(一)脑垂体

脑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等多种促激素和生长激素。多种促激素可以调节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的激素分泌水平。生长激素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出生到青春期影响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激素。所以,脑垂体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生长激素具有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加速骨的生长等作用。在学前期,如果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迟缓,可患侏儒症,表现为身材矮小,但一般智力正常。相反,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则生长速度过快,可患巨人症。

首先,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会因年龄而异。一般认为,它在人的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即婴儿期和青春期)分泌较多,青春期分泌最多。其次,生长激素在每日不同时段的分泌也有差异,表现为在白天分泌较少,在夜间分泌较多。还有研究表明,生长激素的分泌还会受到情绪、生活制度、营养以及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二)甲状腺

甲状腺在出生时已经形成,随着年龄逐渐生长,到14~15岁腺体发育最快,功能达到最高峰。甲状腺通过分泌甲状腺素,调节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发育过程。

甲状腺素的合成原料是碘,如果碘摄入不足,就会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影响不同,年龄越小者危害越大。如果在胎儿期缺碘,就会患“呆小症”。呆小症是一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所引起的病症,表现为智力低下、头大、身材矮小、身体比例失常(上身长下身短)、皮黄、脸肿,牙齿发育不全、言语和听力障碍等症状。如果在出生后3个月之内及时发现并补碘,可使患儿发育基本正常。如果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时机,则呆小症的症状会不可逆转。在学前期甲状腺分泌不足,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的智力、身高和新陈代谢等。

学前期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表现为心跳呼吸加快、汗多、情绪易激动、多食而消瘦等症状。

(三)松果体

松果体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上方,呈松子形(图1-40),它分泌的激素是褪黑激素。

褪黑激素的分泌在光照和黑暗的周期性交替中有周期的变化,在白天分泌较低,在夜晚分泌较高,从而调节人体昼醒夜眠的生物钟。因此,松果体又称为“人体生物钟的调控中心”。

此外,褪黑素还可通过下丘脑或直接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抑制性腺活动,抑制性成熟,防止儿童性早熟。

表1-10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和激素功能

(1)通过充足的睡眠和营养及锻炼,保证学前儿童获得正常的生长激素。

(2)防止碘缺乏病,多食海产品,食用加碘盐;在缺碘地区,应及时发现和治疗呆小病。

(3)尽早养成并保持昼醒夜眠的生活规律,睡眠时间要充足。

思考与实践

1.为什么说脑垂体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2.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过少时,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3.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过少时,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个保护防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一)免疫器官

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脾、淋巴结、扁桃体、胸腺、骨髓、阑尾等(图1-41)。其中,骨髓、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脾、淋巴结、扁桃体、阑尾等是周围免疫器官。

图1-41 免疫系统

1.中枢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的发源地,免疫细胞在这里产生、发育和成熟,然后再送到周围免疫器官而发挥免疫作用。如果把免疫功能视为一个军队对于国家的保护,那么,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就是免疫军队,中枢免疫器官既是军营也是军校,它们生产免疫细胞并输送到周围淋巴器官。B细胞和T细胞是两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其中,B细胞由骨髓生产并输送,T细胞由胸腺所提供。

2.周围免疫器官

周围免疫器官包括相互连接成网络的血循环和淋巴循环两个循环通路,包括脾、分散全身各处的淋巴结、肠壁淋巴小结、呼吸道黏膜的淋巴组织、阑尾、扁桃体等,由骨髓和胸腺而来的成熟T细胞和B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淋巴结、脾和扁桃体等周围免疫器官,在固定的部位进行防御,一旦遇到有害物质入侵,就会投入战斗。我们身体某个部位发炎或淋巴结肿大时,就表明它们正在积极战斗而保护我们的身体。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它是血循环中的重要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有害物质或衰老、死亡的细胞时,脾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清除,脾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分子而发挥免疫作用。

(二)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其中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又分为T细胞和B细胞。这些免疫细胞可以监视并清除有害物质和异常物质。

(三)免疫分子

受到外来致病物质等有害物质的刺激时,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会产生免疫分子以清除或溶解有害物质。免疫分子主要有免疫球蛋白、淋巴因子、补体和单核因子等。

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一)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御感染

防御感染就是免疫系统抵御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侵入,使人不患感染性疾病的过程。如果此种功能不足,则在任何小小的伤口,微弱的细菌和病毒侵入后都可能引起大病甚至致命。

2.自身稳定

自身稳定即免疫系统及时把衰老和死亡的细胞识别并清除,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过程。人体组织细胞在时刻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随时会产生大量衰老、受损和死亡的细胞,这些细胞如果不被及时清除,则会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3.免疫监视

免疫监视则是免疫系统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如果此功能失效,则机体随时会发生各种肿瘤。

(二)免疫的分类

免疫系统通过3道防线保护机体的健康(图1-42)。

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图1-43)。

图1-42 免疫的3道防线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具有的免疫功能。

(1)外部屏障 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胃酸、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如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2)正常体液 体液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具有多种非特异性抑菌、杀菌和协助吞噬的细胞,可直接阻挡细菌和病毒等的侵入。

(3)吞噬细胞 人体内有许多有吞噬能力的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大单核细胞等,它们对入侵淋巴和血液中的异物有一定的过滤清除等作用。

多数情况下,这些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身体素质好抵抗力强不易得病的人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强。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故称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即获得性免疫)。根据作用方式,又可以将特异性免疫分为特异性细胞免疫和特异性体液免疫。

图1-43 免疫的分类

特异性细胞免疫是由T细胞完成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其主要功能是防御病毒、真菌等感染,并对突变细胞进行免疫监视。杀伤性T淋巴细胞能够找到被感染的人体细胞,一旦找到,便会将这些受感染的细胞消灭,防止病毒和真菌等的进一步繁殖。

特异性体液免疫由B细胞主导完成。当某细菌、病毒侵入时,B细胞产生特异的免疫球蛋白,直接杀灭该细菌或病毒等。

【案例分享】

明明从小跟奶奶长大,为了不让明明得病,奶奶严格按照国家计划免疫的要求给明明进行预防接种。可是,明明还是很易生病,奶奶疑惑不解,为什么这么打预防针、吃糖丸,还是经常患病啊?

(一)学前儿童免疫系统的特点

1.非特异性免疫发育不完善

学前儿童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其表现特点:①免疫的第一道防线脆弱。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黏膜等组成的屏障防线。学前儿童的皮肤比较娇嫩,屏障作用差,呼吸道纤毛稀少而运动力差,胃酸较少而杀菌力有限,小肠壁薄通透性高,大脑的血脑屏障差,所以,他们的这道屏障防线比较脆弱。②第二道防线战斗力不足。第二道防线是由吞噬细胞、白细胞等构成的细胞防线,学前儿童的吞噬细胞吞噬能力有限,往往不能有效地消灭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

2.特异性免疫薄弱

特异性免疫是指需要致病微生物侵入才能逐渐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学前儿童特异性免疫能力薄弱,因为他们缺乏对麻疹、水痘等致病微生物的特异性免疫,需要在出生后通过预防接种或自然感染而获得特异性免疫,才能构成身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防线。

预防接种是在没有感染某种致病微生物时就主动进行预防接种,用经过减毒处理的疫苗或菌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物质获得特异性免疫,如打过麻疹疫苗就可以获得预防麻疹的特异性免疫能力等。自然感染是被动免疫,即一旦环境中某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能够杀死该致病微生物的淋巴细胞或免疫球蛋白,从而获得对抗该病毒或者细菌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如患过风疹就获得了对抗风疹的特异性免疫能力等。

(二)学前儿童免疫系统的保健

(1)保证学前儿童生活环境的卫生,减少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概率。

(2)用鼻呼吸,维护皮肤、黏膜等屏障的健康,充分利用身体的屏障机制。

(3)通过身体锻炼、营养等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4)积极进行预防接种,提高身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

思考与实践

1.免疫系统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

2.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来提高学前儿童的免疫力?

敏锐的感受力是大脑思维和调控的基础。人体内的感受器遍布全身,有的结构比较简单,如痛觉感受器、压力感受等,有的结构比较复杂(如眼睛和耳),这些结构比较复杂的特殊感受器就称为感觉器或感觉器官。“耳聪目明”“眼观千里耳听八方”都是对这些感觉器官的赞誉,也代表了人们对它们的美好期冀。

(一)眼睛的结构

眼睛由眼球(眼球壁与内容物)和一些附属部分(眼睑、结膜等)所构成(图1-44)。我们主要讨论眼球的结构。

1.眼球壁

眼球壁分为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血管膜,内层为视网膜。

(1)纤维膜 这层由角膜和巩膜组成。前1/6是角膜,角膜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角膜透明且折光感觉敏锐;后5/6是巩膜,俗称“白眼珠”。

(2)血管膜 位于纤维层的内面,可分为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3部分。其中,脉络膜富有血管和色素,呈棕黑色,俗称“黑眼珠”。中央有一圆孔,是光线进入眼球的通道,称为瞳孔。瞳孔可根据光线的强弱扩大或缩小,从而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

图1-44 眼球

(3)视网膜 是眼球壁的最内层,由3层细胞组成:最外层为感光细胞层,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分别感受强光和弱光;中间层为双极细胞层,它连接外层和内层;最内层为神经节细胞层,其轴突组成视神经将神经冲动传达到大脑皮层。

2.眼的内容物

眼的内容物有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三者都是透明的。

(1)房水 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能不断地生成、回收、营养晶状体、玻璃体及角膜,运走代谢产物,同时也保持正常的眼内压。如果房水循环有问题,就会出现青光眼等问题。

(2)晶状体 位于虹膜后方,外包有弹性的透明囊,具有弹性,其边缘有很多睫状小带连于睫状体上,可以在睫状体的调节下改变屈光度而调节视力。如果调节能力下降,就会出现近视或远视;如果发生混浊,就可能形成白内障。

(3)玻璃体 呈透明胶冻样,充满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具有折光和填充的作用。

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归结如下:

【案例分享】

畅畅喜欢看书读绘本,经常把书拿得很近,妈妈总说:“傻孩子,你拿那么近看着多难受啊,快拿远一些。”但畅畅总是不听。渐渐地,妈妈发现畅畅的眼睛有些近视,远一点的东西好像看不清楚。到医院一检查果然不出所料。这是为什么呢?

(二)学前儿童眼睛的特点

1.眼球的前后径短

新生儿眼球的前后径比较短,只有18.7mm,成人为24mm,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长,3岁时达到23mm左右,之后增长缓慢。一般而言,5岁前都会有“生理性远视”,接近成人长度时才会变成正常视力。

2.晶状体有较好的弹性

学前儿童晶状体透明度高、弹性好、视近能力很强,如果养成近距离看东西的习惯,就会使晶状体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降低晶状体的调节能力而发生“假性近视”。假性近视是功能性近视,如果不得到及时纠正,就有可能使晶状体变形而发生轴性近视,又称“真性近视”。

3.视神经发育的敏感期

学前期是视觉发育的敏感期,良好的用眼习惯和合理的营养能让孩子拥有一双美丽健康的眼睛。否则会带来各种视力问题,比如弱视、斜视、眼干燥症、夜盲症等。

无论是弱视、斜视或近视,如果在学前期及时发现、及时矫正,都会收到良好的预后效果,一旦过了学前期,矫正的难度就会成倍提高,有的甚至难以逆转。

(三)学前儿童眼睛的保健

1.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以保护视力。

2.合理营养预防眼干燥症和夜盲症。

3.注意安全,预防眼外伤。

4.及早发现视力问题及时矫正治疗。

耳(图1-45)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所组成。外耳收集声音,中耳传导声音,内耳感受和辨别声音。

图1-45 耳

耳的结构和功能归结如下:

(一)学前儿童听觉器官的特点

1.外耳

外耳包括耳郭和略呈“S”形的外耳道。外耳的功能主要是收集声音,将声音传入中耳。外耳道分泌的耵聍对外耳道具有保护作用。学前儿童的耳郭皮下组织很少,血循环差,易生冻疮。外耳道黏膜娇嫩,容易感染生疥。

2.中耳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是一层厚约0.1mm的薄膜,容易受到损伤。听小骨外接鼓膜内连内耳。声音振动鼓膜,鼓膜将声音传导到听小骨,三块听小骨将声音传导并放大到内耳。

中耳内有一个相对封闭的腔,称为鼓室,只通过一个开口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这个开口就是咽鼓管,咽鼓管会在吞咽、打呵欠时开放管口,使室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保持一致,以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

学前儿童的咽鼓管短、平、直,上呼吸道感染易经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起中耳炎。

3.内耳

内耳的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由前庭、半规管和耳蜗所组成。前庭感受头部的位置,半规管感受旋转刺激,耳蜗感受声波的刺激。耳蜗感受声波刺激后,将神经冲动传入大脑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学前儿童对声音的感受比较敏感,因而对噪声更敏感。一些药物会损害听神经,引起药物性耳聋,这些药物称为耳毒性药物。目前所知的耳毒性药物近百种,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二)学前儿童听觉器官的保健

学前儿童听觉器官的保健主要包括:

(1)注意保暖,防止外耳郭冻伤。

(2)禁止用锐利的工具给幼儿挑耳屎,以免损伤鼓膜和外耳道。

(3)积极锻炼,预防感冒,注意擤鼻涕的方法,防止中耳炎。

(4)听到噪声时要捂耳、张口,防止强音震破鼓膜而影响听力。减少环境噪声,避免喧哗、吵闹。

(5)洗头时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

(6)严格限制应用对听力有损伤的药物。

(7)对婴幼儿的听力进行日常监测。

(8)教师要帮助幼儿发展听力。如通过欣赏音乐、唱歌、打节拍等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以丰富想象力;教会幼儿辨别各种细微和复杂的声音,促进幼儿听觉的分化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思考与实践

1.如何保护学前儿童的视力?

2.如何保护学前儿童的听力?

3.上呼吸道感染时,不正确擤鼻涕,为什么易感染中耳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