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防盲与防治眼病新项目的实施

防盲与防治眼病新项目的实施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防盲治盲既是眼科学、眼视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部分。防盲治盲工作的研究对象是人群,包括对盲和视力损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引起盲和视力损伤的主要眼病进行病因和防治方法的研究,对盲和视力损伤的防治进行规划、组织和实施等。面对“视觉2020,享有看的权力”的宏伟目标,防盲治盲和视力损伤已成为全世界和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之一。这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一致的。

模块三 防盲与治盲

项目一 盲与视力损伤

学习目标

◆掌握 盲和低视力的定义及标准。

◆熟悉 导致视力损伤的常见眼部疾病;我国防盲治盲新项目的开展。

目前估计全世界视力损伤的人群为1.8亿人,其中4 000万~4 500万是盲人。全世界盲人患病率为0.7%,每年新增加盲人100万。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更为严重,全世界9/10的盲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目前大约60%的盲人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中国和印度。由于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世界盲人负担大幅度地增加。从1078年到1990年,世界盲人数增加了1 000万人。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盲人数又将增加一倍。

任务一 盲与视力损伤的基本知识

一、概述

盲(blindness)和视力损伤(vision impairment)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很大影响,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而且还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眼保健和防盲治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防盲治盲既是眼科学、眼视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部分。视光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大众提供高质量的眼保健服务,提高视觉质量、眼的健康水平,目标是防盲复明。作为一名眼视光工作者在防盲治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防盲治盲工作的研究对象是人群,包括对盲和视力损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引起盲和视力损伤的主要眼病进行病因和防治方法的研究,对盲和视力损伤的防治进行规划、组织和实施等。具体内容包括:①眼病引起视觉器损伤患者的及时准确的药物、手术或光学的治疗,以减轻或防止患者的视功能损伤;②视功能已有损伤者的各种助视装置,以增强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③对盲和视力损伤患者加强康复培训,以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④对盲和视力损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引起盲和视力损伤的主要眼病进行病因和防治方法的研究;⑤对盲和视力损伤的防治进行规划、组织和实施等。面对“视觉2020,享有看的权力”的宏伟目标,防盲治盲和视力损伤已成为全世界和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之一。

问题引导

【咨询】

双眼高度近视,配戴的眼镜度数是1 750度,双眼裸视为0.1。请问属于低视力吗?

二、盲与视力损伤的标准

目前,对盲人的定义并不十分严格,不同国家、组织、行业制定的盲的标准并不一致。确定统一的盲和视力损伤的标准对于做好防盲治盲工作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各国采用的盲和视力损伤的标准并不一致,这对盲和视力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和国际交流造成了困难。

(一)世界卫生组织1973年制定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3年提出了盲和视力损伤的分类标准(表3-1),并鼓励所有国家的研究工作者和有关机构采用这一标准以便于眼的流行病学研究,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国际交流。这一标准将盲和视力损伤分为5级,规定一个人较好眼的最好矫正视力<0.05时为盲人,较好眼的最好矫正视力<0.3,但≥0.05时为低视力者。该标准还考虑到视野状况,指出不论中心视力是否损伤,如果以中央注视点为中心,视野半径≤10°,但>5°时为3级盲,视野半径≤5°时为4级盲。我国于1979年第二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已决定采用这一标准。

表3-1 盲和视力损伤的分类标准

实际工作中,为了能全面地反映盲和视力损伤情况,国际疾病分类中又将盲和低视力分为双眼盲、单眼盲、双眼低视力和单眼低视力。如果一个人双眼最好矫正视力都<0.05,则为双眼盲;如果一个人双眼最好矫正视力都<0.3,但≥0.05时,则为双眼低视力。这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双眼只有一眼最好矫正视力<0.05,另眼≥0.05时,则成为单眼盲。如果一个人只有一眼最好矫正视力<0.3,但≥0.05时,另眼≥0.3时,则称为单眼低视力。按这种规定,有些人同时符合单眼盲和单眼低视力的标准。在实际统计中,这些人将归于单眼盲中,而不纳入单眼低视力中。

(二)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提出的标准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盲人的定义是指因视力损伤不能独自行走的人,通常需要职业和(或)社会的扶持。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同,采用盲和视力损伤的标准也有所不同。目前,一些国家采用下列标准。①视力正常者:双眼中较差眼的视力≥0.3者。②视力损伤者:双眼中较差眼的视力<0.3,但>0.1者。③单眼盲者:双眼中较差眼的视力<0.1,较好眼的视力≥0.1者。④经济盲者:双眼中较好眼的视力<0.1者,但≥0.05者。⑤社会盲者:双眼中较好眼的视力<0.05者。这种分类方法,在阅读文献、国际交流时应给予关注。

(三)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制定的标准

采用最好矫正视力作为评价盲和视力损伤的指标,以沙眼、盘尾丝虫病、维生素A缺乏作为人致盲的主要原因来制定盲与视力损伤的标准,不容易发现未矫正的屈光不正也是视力损伤这一重要原因,也是全球根治可避免盲的“视觉2020”行动应当重点控制的眼病,且矫正屈光不正是一项成本效益较好的干预措施。

再者,事实上很多通过验光配镜能矫正提高视力的屈光不正患者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并未配戴眼镜,他们的视力低于正常,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情况,若仅采用最好矫正视力来确定也会被忽视。为此,有人提出了日常生活视力这一概念。世界卫生组织也于2003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了“制定视力丧失和视功能特征标准”的专家咨询会议,制定了新的视力损伤分类标准。2009年4月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预防可避免的盲和视力损伤的行动计划”和提出的盲和视力损伤的定义和分类标准(表3-2)。

日常生活视力是指受检者在日常的屈光状态下的视力,即受检者为未经常配戴远用矫正眼镜时(不管其已经配戴与否),则为裸眼视力;受检者经常配戴远用矫正眼镜,则为戴镜后的视力。

表3-2 视力损伤的分类标准

注:*表示相当于1m数指

本标准同以前标准相比较,以日常生活视力代替“最好矫正”视力;以中、重度视力损伤代替“低视力”。因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其他文件中“低视力者是指一个人即使进行了治疗和标准的屈光矫正后,视功能仍有损伤,视力为小于0.3至光感,或者以注视点为中心,视野半径小于10o,但是他可应用,或者有潜力应用他的视力进行有计划的活动和完成任务”,表明这种定义与以往视力损伤分类中的低视力标准是不同的。为避免发生混淆,则在视力损伤的分类中不再应用。

日常生活视力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的屈光状态下所拥有的视力。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如果一个人平时不戴眼镜,则将其裸眼视力作为其日常生活视力;②如果一个人平时戴眼镜,不论这副眼镜是否合适,则将戴这副眼镜的视力作为日常生活视力;③如果一个人已配有眼镜,但他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使用,则以其裸眼视力作为其日常生活视力。

这一新的视力损伤分类改变了全球对盲和视力损伤的估计,我们应加以重视。

(四)我国视力残疾的分级标准

视力残疾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或视野缩小,且不能矫正,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包括盲与低视力。视力残疾按视力和视野状态分级,其中盲为视力残疾一级和二级,低视力为视力残疾三级和四级。视力残疾均指双眼,若双眼视力不同,则以视力较好的一只眼为准。若仅有单眼为视力残疾,而另一只眼的视力达到或优于0.3,则属于视力残疾范畴。视野以注视点为中心,视野半径小于10o者,不论其视力如何均属于盲。我国于2011年公布了视力残疾的国家标准(表3-3)。我国这一视力残疾的分级标准的制订是根据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视力损伤和残疾分类标准,作为我国残疾人的评定标准。

表3-3 我国视力残疾的分级

知识拓展与自学指导

视力

人眼睛的最大特征是辨认细节的能力,常以视角分辨率来表示,并称为视力。表达视力的标准是人眼能辨认的最小字符对人眼的张角,正常人的眼睛视力约为1.0,通常所说的视力是指视觉器官的最小可分辨视力而不是最小可见视力。所以视力表分布2~3个分辨点的视标反映了被检者注视目标两点分开来的最小视角,即最小可分辨视力或1′视角视力,代表被检者最佳视功能所谓视力,是指人眼的视觉功能。视力分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中心视力是反映视网膜黄斑部中心凹部功能,是人眼识别外界物体形态、大小的能力。周边视力也叫周边视野。事实上,在高速环境下,人体的生理状态也会有所改变,具体体现在眼睛的动态视力降低。视力可分为动视力、静视力和夜间视力。在开车时,驾驶员边运动边看运动的物体,这时的视力称为动态视力。静视力是指人和观察对象都处于静止状态下检测的视力,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所捕获的外界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动态视力所得到的。

知识拓展与自学指导

很多人都以为只要视力能达到1.0以上就算是正常了。实际上,1.0的视力只能说明人的部分视力正常。视力正常的标准还包括以下内容。①中心视力:即人们通常查看视力表所确定的视力,包括远视力(在5m以外看视力表)和近视力(在30cm处看视力表)。远视患者的表现是远视力比近视力好;近视眼患者则相反。散光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均不好。当远近视力达到0.9以上时,才能说明其中心视力正常。②周围视力:当眼睛注视某一目标时,非注视区所能见得到的范围是大还是小,这就叫周围视力,也即人们常说的“眼余光”。一般来说,正常人的周围视力范围相当大,两侧达90°,上方为60°,下方为75°。近视、夜盲患者的周围视力比较差,一些眼底病也可致周围视力丧失。③立体视力:立体视力是人类最高级的视力,即在两眼中心视力正常的基础上,通过大脑两半球的融合,使自己感觉到空间各物体之间的距离关系。有些人中心视力正常,但立体视力却异常,这在医学上称之为立体盲。在医学上,只有当中心视力、周围视力和立体视力都符合生理要求时,才能算作日常生活视力正常。

知识拓展与自学指导

夜盲症

造成夜盲的根本原因是视网膜杆细胞缺乏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或杆细胞本身的病变。

(1)暂时性夜盲 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或因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致使视网膜杆细胞没有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而造成夜盲。这种夜盲是暂时性的,只要多吃猪肝、胡萝卜、鱼肝油等,即可补充维生素A的不足,很快就会痊愈。

(2)获得性夜盲 往往由于视网膜杆细胞营养不良或本身的病变引起。常见于弥漫性脉络膜炎、广泛的脉络膜缺血萎缩等,这种夜盲随着有效的治疗、疾病的痊愈而逐渐改善。

(3)先天性夜盲 系先天遗传性眼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杆细胞发育不良,失去了合成视紫红质的功能,所以发生夜盲。

任务二 盲与视力损伤的发展与现状

问题引导

病情描述:现年41岁,先天眼球震颤、斜视,视力0.2左右。约两年前左眼感觉视力模糊、雾蒙蒙的,现在视力0.09,像盲人一样,觉得没有信心生活下去了!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27年前到过天津眼科医院视力没有得到矫正。

一、盲与视力损伤的现况

1.全球盲与视力损伤的现况 盲和视力损伤是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问题。国际眼科会议曾倡议“今后召开任何眼科年会,首先要报告防盲治盲工作的情况”。社会经济状况、可利用的健康和眼保健服务是影响盲患病率的主要因素。目前,全世界盲人患病率为0.7%(其中,经济状况和保健服务良好地社区盲人患病率为0.25%,比较良好地社区为0.5%,差的社区为0.75%,很差的社区为1.0%以上),全球每年新增加盲人100万。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更为严重,全世界9/10的盲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目前大约60%的盲人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中国和印度。由于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世界盲人负担大幅度地增加。全世界致盲的原因、盲人数及其构成与发展趋势见表3-4。在这些致盲眼病中,如果及时应用足够的知识和恰当的措施,有的就能预防或控制,例如沙眼和盘尾丝虫病;有的能成功地治疗而恢复视力,如白内障、角膜瘢痕等。

表3-4 世界盲人数及其构成与发展趋势

全世界盲的发病具有以下特点:①不同经济地区的盲患病率明显不同。盲患病率在发达国家约为0.3%,而在发展中国家为0.6%以上。②不同年龄人群中盲患病率明显不同,老年人群明显增高。发展中国家老年人群盲患病率增高更为明显。③低视力患病率约为盲患病率的2.9倍,如果不做好低视力患者的防治,盲人数将会急剧增加。④不同经济地区盲的主要原因明显不同,经济发达地区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而发展中国家以老年性白内障和感染性眼病为主。⑤白内障是全球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1998年)全世界估计1934万老年性白内障盲人,占所有盲人总数的43%。全球每年新发生白内障盲大约有500万。全球视力低于0.1的白内障患者有1亿,而视力低于0.3的白内障患者有3亿~4亿。⑥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寿命的延长,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所致的盲人数将继续增加。

实际上,全球80%的盲人是可以避免或预防的。WHO等国际组织和各国已为防盲治盲做了不少工作。WHO及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包括6个创办成员,16个支援成员)联合于1999年2月发起“视觉2020,享有看见的权力”行动,目标是在2020年全球根治可避免盲。目前已确定白内障、沙眼、盘尾丝虫病、儿童盲、屈光不正和低视力五个方面作为“视觉2020”行动重点。

具体目标是2020年每年完成3 200万例白内障手术,应用SAFE战略消灭致盲性沙眼,消灭盘尾丝虫病,控制儿童盲、散光、弱视。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将来也有可能成为“视觉2020”行动的重点。目前国际社会每年用于防盲的经费约为8 000万美元,如果要达到“视觉2020”消灭可避免盲的目标,至少要增加一倍的费用。

2.我国盲与视力损伤的现况 我国曾是盲和视力损伤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前,人民生活贫困,卫生条件极差,眼科医生仅有百余人,眼病非常普遍。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我国以沙眼为主的传染性眼病、维生素A缺乏、外伤和青光眼是致盲的主要原因。沙眼患病率高达50%~90%。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大力组织防治沙眼。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沙眼被列为紧急防治的疾病之一。经过积极防治,全国沙眼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明显下降。1984年国家成立全国防盲指导组,统筹全国防盲治盲工作,制订了《1991—2000年全国防盲和初级眼保健工作规划》。1996年卫生部等国家部委发出通知,规定6月6号为“全国爱眼日”。1980年以来全国的眼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白内障已成为我国致盲的主要原因。各地积极开展筛查和手术治疗白内障。全国残疾人联合会把白内障复明纳入工作范围,极大地推动了防盲治盲工作。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将白内障手术复明列为抢救性的残疾人三项康复工作之一。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中又明确规定了白内障复明任务。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防盲指导组,建立和健全防盲治盲网络,运用各种方式积极开展工作。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呈现了大好局面。

根据1980年以后我国各地陆续进行的盲和视力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估计我国盲患病率为0.5%~0.6%,盲人数为670万人,双眼低视力患病率为0.99%,双眼低视力人数为1 200万人。盲和低视力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女性高于男性,农村地区高于城市。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老龄化的速度很快,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盲治盲,我国的盲人数将会急剧增加。我国每年新增盲人约为45万,几乎每1min有1例新盲人病例出现。现阶段,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一个国家,占世界盲人总数的18%~20%。据2000年出版的《中国眼病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白内障、屈光眼肌、青光眼、角膜病及沙眼等9类眼疾构成比中白内障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20.29%,其次为屈光眼肌13.27%、眼外伤9.48%、眼底病7.88%、青光眼4.45%。我国盲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白内障(46.1%)、角膜病(15.4%)、沙眼(10.9%)、青光眼(8.8%)、视网膜脉络膜病(5.5%)、先天或遗传性眼病(5.1%)、视神经病(2.9%)、屈光不正或弱视(2.9%)和眼外伤(2.6%)。其中,半数以上盲和视力损伤是可以预防和可以治疗的。

2000年眼科现状调查数据显示:至2000年底全国医疗机构中能提供眼科医疗服务的机构有3 613个(除福建省),其中眼科专科医院87所;县以上(不含县)综合医院眼科940所;县医院眼科1 324所;眼病防治所23所;营利性眼科医疗机构84个。眼科编制床位40 608张,实际开放70 397张。眼科医生23 606人,其中约47%的眼科医生能做白内障手术。目前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组织和领导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此外,我国虽然现已具有年开展50万例以上白内障手术的能力,但全国平均白内障手术率约为每年每百万人口40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每百万人口3 000~5 000)。因此白内障盲人仍是我国严重的致盲问题。防盲治盲的实际需要和效率不高之间存在着矛盾,大规模白内障手术治疗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当然,眼保健工作也需要更深入而广泛的开展。

二、盲与视力损伤发生的原因与主要危险因素

全球有2.85亿视力损伤人群,其中3 900万盲人,2.46亿低视力人群,80%的盲及视力损伤的成因是可以避免的,90%的盲及视力损伤人士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屈光不正是全世界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白内障是全世界盲的首要病因。近20年以来由于传染病引起的视力损伤已经大大降低。目前,引起视力损伤的几个首要原因依次是屈光不正、白内障、青光眼;导致失明的几个首要原因依次是白内障、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1.常见眼病

(1)白内障:白内障是致盲主要原因,估计目前全世界有2 500万人因此而失明。我国目前盲人中约有半数是白内障引起的,估计我国积存的急需手术治疗的白内障盲人有300多万人。我国每年新增白内障盲人约为40万人。随着人口增加和老龄化,这一数字还会增加。因此白内障盲是防盲治盲最优先考虑的眼病。一般认为白内障不能被预防,但通过手术可将大多数盲人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视力。

每年每百万人群中所做的白内障手术数称为白内障手术率,是一个表示不同地区眼保健水平的测量指标。目前各国之间白内障手术率差别很大,美国为5 500以上,非洲为200,我国约为500。在发展中国家,白内障手术的效率很低。即使有白内障手术的设施,但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障碍使得一些白内障盲人不能接受手术。

(2)青光眼:虽然“视觉2020”行动还没有将青光眼列入防治重点,但青光眼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之一,也是全世界致盲的第二位原因,而且青光眼引起的视功能损伤是不可逆的,后果极为严重,因此预防青光眼盲十分重要。一般地说,青光眼只要早期发现,合理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终生保持有用的视功能。在人群中筛查青光眼患者是早期发现青光眼切实可行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普及青光眼的知识有可能使患者及早就诊。对于确诊的青光眼患者应当合理治疗,定期随诊。应当积极开展青光眼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视神经保护的研究,将有助于青光眼盲的防治。

(3)角膜病:各种角膜病引起的角膜混浊也是我国致盲的主要原因,其中以感染所致的角膜炎症为多见。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细菌性、病毒性、霉菌性等角膜炎是减少角膜病致盲的重要手段。

(4)沙眼:是世界上缺少住房、水和卫生设施基本需要的社会经济不发达地区常见病,目前主要在非洲、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49个国家流行。它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可预防的致盲原因,估计现有560万人因此而失明或视力损伤,有1.46亿例活动性沙眼需要治疗。沙眼曾是我国致盲的最主要原因。经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沙眼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明显下降。但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沙眼仍是严重的致盲眼病。1987年全国视力残疾调查表明,沙眼致盲占盲人总数的10.87%。

对于沙眼防治,“视觉2020”行动已制订“SAFE”(Surgery,Antibiotic,Facial Cleanliness,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即手术、抗生素、清洁脸部和改善环境)的防治策略,我们应当积极应用。可以预料,通过实施SAFE防治策略,有可能到2020年根治作为致盲眼病的沙眼。

(5)儿童盲(children blindness):也是“视觉2020”行动提出的防治重点。主要由维生素A缺乏、麻疹、新生儿结膜炎、先天性或遗传性眼病和未成熟儿视网膜病变引起。不同国家儿童盲的原因有所不同。由于考虑到儿童失明后持续的年数长,而且失明对发育有所影响,因此儿童盲被认为是优先考虑的领域。估计全世界有儿童盲150万人,其中100万生活在亚洲,30万在非洲。每年约有50万儿童成为盲人,其中60%在儿童期就已死亡。“视觉2020”行动对防治儿童盲采取以下策略:①在初级卫生保健项目中加强初级眼病保健项目,以便消灭可预防的致病原因;②进行手术等治疗服务,有效地处理“可治疗的”眼病;③建立光学和低视力服务设施。

(6)屈光不正和低视力:向屈光不正者提供矫正眼镜和解决低视力矫正问题也已包括在“视觉2020”行动中。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有3 500万人需要低视力保健服务。当人口老龄化时,这一数字将会迅速增加。“视觉2020”行动将通过初级保健服务、学校中视力普查和提供低价格的眼镜,努力向大多数人提供能负担得起的屈光服务和矫正眼镜,以及提供低视力服务。

我国是近视眼的高发地区。根据1998年在北京顺义区以人群为基础的调查,15岁男、女儿童近视眼的患病率分别达37.6%和55.0%,并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2000年在该区进行的屈光不正随诊研究表明,5~15岁儿童近视眼的发病率为7.9%。而且由于配镜设施、经济和对近视眼的认识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应当配戴眼镜的儿童不能及时配戴眼镜。对此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屈光不正防治研究,培训足够的验光人员,普及验光配镜设施,使屈光不正的患者得到及时恰当的屈光矫正。

近视眼的最大危险是黄斑区病变,最终可使视力丧失。北京同仁医院低视力门诊中,由高度近视导致者占20.9%,40岁以上的低视力患者中,由高度近视引起者近40%,许多低视力与盲只有一步之差。据卫生部门估算,我国近视患者中约15%有视网膜裂孔、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其中20%的高度近视(600度以上)患者因此类病变致盲,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人数已达30多万人,因此可以说近视是低视力的“后备军”。

低度和中度普通近视属于正常生理变异,进展缓慢,只要矫正视力正常,不影响工作生活。但占人群0.5%的高度近视属于病理性近视。不少低视力者都是从假性近视—近视—高度近视—视力“残疾”。

(7)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是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会并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青光眼,导致严重的视觉损伤,甚至完全丧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慢性的,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在过去的20年中,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经急剧增加。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关。合理控制和早期治疗糖尿病对于控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有效的。改变生活方式,进行恰当的干预可能会改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预后。但是,目前接受这种治疗的情况并不乐观,所以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将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课题。

2.社会因素

(1)人口的增加与年龄:按现在的人口增长趋势计算,我国每年人口增加约1 000万人。至2020年时,我国人口数约为15亿。人口的老龄化将使50岁以上的人群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增加,2020年我国50岁及以上人群占总人口比例约为25.00%。不同年龄的人群中盲和视力损伤的患病率明显不同,60%及以上人群中明显增高。在全世界,0 ~14岁人群中盲的患病率为0.08%,15~44岁人群中盲的患病率为0.1%;45~59岁人群中盲的患病率为1.9%,而60岁及以上人群中盲的患病率为4.4%。可见,人口老龄化会使盲和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增加。

(2)性别:据资料显示,女性的盲和视力损伤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就全球而言,盲人中64%为女性,36%为男性。这可能与全球多数地区的妇女不能得到公平的眼保健服务有关。

(3)社会经济状况:就全球来讲,发达国家的盲患病率约为0.3%,而发展中国家为0.6%以上。这可能是,社会发展较落后,经济条件差的国家或地区,因卫生条件差、营养缺乏、一些寄生虫病的流行,导致沙眼、维生素A缺乏、盘尾丝虫病等眼病大量发生,使盲和视力损伤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同时,因卫生经费的不足,眼保健设施缺乏、眼保健服务质量低下,使许多贫穷的人群得不到公平的医疗服务,一些眼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导致盲和视力损伤。发展中国家老年人群盲和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增高更为明显。

不同经济地区盲的主要原因有明显差别,经济发达地区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感染性眼病。

(4)防盲治盲工作开展的情况:目前尚无全国开展防盲治盲工作而减少盲人数的资料。但从顺义区和斗门区的研究结果中显示,目前在5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1.35%的人是白内障盲人而需手术治疗。据此推论,以现在的发展趋势,至2020年我国仅白内障一项,其盲人人数约达506.25万人(15亿×25%×1.35%)。较现在积存的白内障盲人数增加近1倍。同时加上其他原因的致盲者,估计2020年我国的盲人数将比现在增加至少在1倍以上。

(三)盲和视力损伤的发展趋势

全球盲和视力损伤的人数随着人口数的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会进一步增加。据估计,2020年的全球人口数由现在的60亿将增加到80亿,其中45岁以上人群将由现在的10亿增加到20亿。这将使全球的盲人数比现在增加一倍。

引发低视力的原因很多,如先天因素、各种疾病,其中,高度近视是重要原因。全世界盲人约4 500万,低视力患者为盲人的3倍,高达1.35亿。有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年新出现盲人45万、低视力患者135万,约每分钟就会出现1个盲人、3个低视力患者。到2020年,我国视力残疾人数将会达到5 000万。

“我国低视力患者超过1 300万人,青少年和老人是主要群体,如不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他们中很多人可能致盲,但现在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低视力。”在“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著名眼科专家王宁利呼吁大家重视低视力、预防近视。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低视力是指一个人即使在进行手术、药物治疗和标准的屈光矫正后,视功能仍有损伤,最好矫正视力在0.05~0.3。

我国近视发病率世界第一,高达33%,为世界平均发病率的1.5倍。少年儿童期是生长发育阶段,照明不足、阅读距离过近、阅读时间过久、字体不清或过小等,都会使睫状肌长期收缩产生调节疲劳,眼球为了适应环境会使眼轴变长,发生近视;青少年眼睛的度数不稳定,配镜不正确、视疲劳等,都容易使近视加深。目前,我国小学生近视率22.8%、中学生55.2%、高中生70.3%。2010年,北京市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46.87%、71.02%、84.79%。

近年来,我国学生中10个学生8个“眼镜”,高三阶段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所占比例一直在上升,有的学校高达30%。这一代人到40岁以后,会出现一大批因高度近视引起的眼病患者。

项目二 防盲与治盲工作的开展

学习目标

◆了解 国际社会和我国防盲治盲的工作内容和现状。

◆基本技能 能进行防盲治盲宣教;会筛查低视力患者;能组织开展基层眼保健工作人员的培训。

任务一 认识防盲与治盲工作

一、世界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

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各国已为尽快减少世界的盲人负担做了大量工作。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联合于1999年2月发起“视觉2020,享有看见的权利”行动,目标是在2020年全球根治可避免盲。这次行动将通过预防和控制疾病、培训人员、加强现有的眼保健设施和机构、采用适当和能负担得起的技术、动员和开发资源用于防治盲人等措施,来解决可避免盲。已确定白内障、沙眼、盘尾丝虫病、儿童盲、屈光不正和低视力等五个方面作为行动的重点。“视觉2020,享有看见的权利”行动的实施,已经在防治眼病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

(一)我国眼保健与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眼病、盲和视力损伤情况十分严重。当时,因经济的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卫生条件极差,致盲的主要原因是以沙眼为主的传染性眼病、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角膜软化症、外伤及青光眼等眼病。沙眼的患病率为50.0%~90.0%,偏远农村的患病率为80.0%~90.0%。新中国建立初期,各级政府大力组织防治沙眼的工作。1954年中华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为消灭我国沙眼而斗争”的评论性文章。致使许多医院的眼科开展了沙眼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分类标准、药物治疗及病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于1955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1956年在我国颁布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了保障劳动人民健康的防治指标,沙眼被列为紧急防治的疾病之一。全国的眼科医生热烈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入沙眼的防治工作中。许多眼科医生深入农村、基层,建立了沙眼防治网站,开展防盲和沙眼防治工作,使全国的沙眼患病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下降。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眼科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眼科医生仅有百余人,且局限于几个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眼科医生队伍迅速扩大,至1959年时眼科医生已增加约10倍。而且在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均有从事眼病防治工作的眼科医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麻疹等传染病得到控制,因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眼干燥症和角膜软化症患者也迅速减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项事关全国人民眼部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工作又重新展开。1984年我国成立了全国防盲指导组,统筹全国的防盲治盲工作,制定了《1991—2000年全国防盲和初级眼保健工作规划》。全国各省、市、县建立了相应机构,形成了全国性的防盲治盲技术指导体系。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指导下,防盲治盲工作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结合,充分依靠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初步形成了以县级医院眼科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及村卫生室为基础的防盲治盲网络,为大规模开展防盲治盲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在全国卫生机构的发展中,眼科医生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迄今我国眼科医生约有23 000人。诊治眼病的专科医院和设有眼科的综合医院已遍布全国,形成了省、市及县的眼科技术服务体系,为开展全国防盲治盲工作提供了医疗技术资源。为了提高公众防盲治盲的意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卫生部等国家部委发出通知,规定从1996年起,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同时眼科医生为配合此项工作的开展,编制了大量防盲治盲科普书籍、音像制品、公益广告及宣传画,通过电视、广播及报刊大力普及眼病防治和眼保健知识,增强了公众的自我眼保健能力。这些工作均为开展防盲治盲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正是在组织、技术和思想基础逐渐具备的前提下,我国近十余年来的防盲治盲工作有了快速飞跃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性大规模防盲治盲工作是从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开始的。这是了解我国眼病和盲目严重状况和原因的基础性工作。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防盲工作相比,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眼病和盲目调查主要是在医院的眼科进行,所获得的“患病率”其实是各种眼病占眼科患者总数的结构比,不能客观地反映人群中眼病的发生状况。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眼病流行病学调查,多是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眼病发生的实际状况。我国各地的眼科工作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致盲主要原因的以沙眼为主的传染性眼病、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角膜软化症等疾病已不再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而白内障等非传染性眼病已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向白内障的筛查和手术治疗。1988年国务院相继制订了三个五年计划,均明确规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的任务目标。全国残疾人联合会将手术治疗白内障盲人纳入了自己的工作范畴,在全国有组织地开展宣教和治疗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防盲治盲工作的进程。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将白内障手术复明列为抢救性的残疾人三项康复工作之一,规定在五年内为50万白内障患者施行手术。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中又明确规定了1991~1995年完成60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的任务。全国各地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以白内障为主的致盲眼病防治工作。建立并采用以县、乡及村三级防盲治盲网络开展眼病防治工作的形式,将防盲工作有机地纳入了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网,发挥了各级眼病防治人员的作用,形成一个发现和转诊盲人的系统。实践证明,这一系统的建立,可持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眼科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有些地区仅依靠当地眼科医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为白内障盲人解困纾危。因此,组织眼科手术医疗队及手术车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巡回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是防盲治盲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可在短期内救治大量白内障盲人,同时也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防盲治盲工作。

十余年来,全国性大规模防盲治盲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全国共施行了白内障复明手术250万例。目前全国已有105个县获得了“全国防盲先进县”的称号,三个人口为数百万的城市达到了全国防盲先进县的标准,防盲治盲工作明显受益地区的人口数已达5000余万,使防盲治盲工作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我国锻炼和培养了一支防盲治盲队伍,一大批防盲治盲骨干已经或正在受到培训。这些为我国更大规模地开展防盲治盲工作做了准备,也为防盲治盲工作的国际合作创造了条件。

我国积极开展了防盲治盲领域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自1987年起,已有多个国际防盲组织及一些非政府发展组织相继在我国各地开展了盲人的防治及防盲治盲人员的培训等工作,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卫生部及国际非政府发展组织分别于1995年、1998年及1999年召开中国防盲协调会,专门研讨中国的防盲工作。国际狮子会援助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正在我国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领导下顺利进行。我国港澳地区的同胞也积极支持祖国内地的防盲治盲工作。1999年9月,国际防盲协会第六届全体大会在北京召开,体现了对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肯定和支持。会议期间,我国300余名防盲治盲工作者及眼科医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以寻求合作机会,进一步推动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同时,我国的眼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极大地丰富了全球眼病和盲目的资料,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也促进了全球防盲治盲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我国眼保健与防盲治盲工作特点

我国防盲治盲工作正以多样化形式发展。防盲治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我国在防盲治盲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农村建立县、乡、村三级初级眼病防治网络是开展防盲治盲工作的一种最常见形式,它将防盲治盲工作纳入了我国初级卫生保健,可以发挥各级眼病防治人员的作用。组织眼科手术医疗队、手术车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巡回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也是防盲治盲的一种有效形式。开展评选“防盲先进县”是我国现阶段做好防盲治盲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防盲先进县有一些共同的特点:①成立了县级防盲治盲领导小组,规划、组织和协调了全县的防盲治盲工作。②依托原有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建立了三级眼病防治网,组成了眼病转诊系统。③积极培训基层眼病防治人员。④大力宣传眼病防治知识。⑤筛选白内障盲人,积极组织手术治疗,使盲患病率有所下降。十多年来我国大规模地开展防盲治盲工作,也为我国培养了一支防盲治盲队伍。

目前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组织协调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防盲治盲的实际需要和效率不高之间存在着矛盾,大规模白内障手术治疗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眼保健与防盲治盲工作措施

一些眼病患者虽经积极治疗,仍处于盲和低视力状态。对于这些患者并不意味着已经毫无希望,应当采取康复措施,目的是尽可能地使这些患者能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眼科医生的责任不仅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那些致盲眼病,而且应当关注处于盲和低视力状态患者的康复。

应当尽快地帮助盲人适应生活。盲人适应生活的能力可因盲发生的年龄、患者的性格、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及其他因素而有很大的差别。老年盲人可能会较平静地接受盲的事实,而对青壮年来说,盲的状态常会对他们的职业和社会生活造成巨大冲击。出生时就失明的人或视力是逐渐而不是突然丧失的人会相对平静地接受盲的事实。

不同类型的盲人会有不同的需要,因此盲人的康复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实施。老年盲人可能最需要适应家庭生活方面的训练,而年轻的盲人则需要适应社会生活、教育、工作等比较全面的训练,包括盲文方面的训练。

对于仍有部分视力的盲人和低视力患者来说,应当采用光学助视器和非光学助视器来改进他们的视觉活动能力,使他们利用残余视力工作和学习,以便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

目前使用的助视器有远用和近用两种。常用的远用助视器为放大2.5倍的Galileo式望远镜,以看清远方景物。这种助视器不适合行走时配戴。近用的助视器有以下六种。

(1)手持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可使视网膜成像增大。

(2)眼镜式助视器,主要用于阅读,其优点是视野大,携带方便,使用时不用手来扶持,价格较低。

(3)立式放大镜:将凸透镜固定于支架上,透镜与阅读物之间的距离固定,可以减少透镜周边部的畸变。

(4)双合透镜放大镜:由一组消球面差正透镜组成,固定于眼镜架上,有多种放大倍数,可根据需要选用。其优点是近距离工作时不用手扶持助视器,但焦距短,照明的要求高。

(5)近用望远镜:在望远镜上加阅读帽而制成。其优点是阅读距离较一般眼镜式助视器远,便于写字或操作。缺点是视野小。

(6)电子助视器,即闭路电视,包括摄像机、电视接收器、光源、监视器等,对阅读物有放大作用。其优点是放大倍数高视野大,可以调节对比度和亮度,体位不受限制、无须外部照明,更适用于视力损伤严重、视野严重缩小和旁中心注视者,但价格较贵,携带不便。

非光学助视器包括大号字的印刷品、改善照明、阅读用的支架等,也有助于患者改善视觉活动能力。许多低视力患者常诉说对比度差和眩光。戴用浅灰色的滤光镜可减少光的强度,戴用琥珀色或黄色的滤光镜片有助于改善对比敏感度。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盲人带来方便。声呐眼镜、障碍感应发生器、激光手杖、字声机、触觉助视器等虽然不能给盲人获得正常人那样的影像,但明显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人工视觉研究的进展有可能使盲人重建视觉。

盲人的教育和就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国主要通过民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开展工作,很多地方设立了盲童学校,进行文化和专业技术培训。国家对吸收盲人的单位给予优惠政策,有助于全社会都来关心盲人,使他们能像普通人一样地幸福地生活。

(四)我国眼保健与防盲治盲工作成就

我国曾是盲和视力损伤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前,人民生活贫困,卫生条件极差,眼病非常普遍,以沙眼为主的传染性眼病、维生素A缺乏、眼外伤和青光眼是致盲的主要原因。沙眼患病率高达50%~90%。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大力组织防治沙眼。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沙眼被列为紧急防治的疾病之一。全国眼科医生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防治沙眼,使全国沙眼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明显下降,这是我国防盲治盲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1984年国家成立全国防盲指导组,统筹全国防盲治盲工作,制定了《1991—2000年全国防盲和初级眼保健工作规划》。1966年卫生部等国家部委发出通知,规定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进行眼病流行病学调查,明确白内障为致盲主要原因。各地积极开展筛查和手术治疗白内障盲。全国残疾人联合会把白内障盲复明纳入工作范围,极大地推动了防盲治盲工作。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将白内障手术复明列为抢救性的残疾人三项康复工作之一。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中又明确规定了白内障复明任务。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防盲指导组,认真规划防盲治盲工作,建立和健全防盲治盲网络,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运用各种方式积极开展工作。眼科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全国现有眼科医生22 000人。许多地方除了诊治眼科常见病之外,还能开展先进和复杂的手术。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大力支持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所有这些,使我国防盲治盲工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其突出的标志是我国于2001年白内障盲的年手术量超过了白内障盲的年新发病例数,实现了白内障盲的负增长,这是我国防盲治盲取得的又一个历史性成就。

三、防盲治盲工作的展望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展望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前景,挑战和机遇并存。“防盲治盲,有效地控制眼疾侵害,是人类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之一。”我们在防盲治盲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社会需求与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十余年来,虽然我国在防盲治盲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至今尚未解决白内障盲人的积存问题。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卫生资源、眼科服务能力及水平差距较大,有些农村及边远地区的盲目问题仍然相当严重,数百个县级医院尚无眼科的设置。一些地区虽已开展防盲治盲工作,但白内障盲仍未能解决。如目前我国50岁及以上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8.00%,以此计算,全国范围内仍将有290万白内障盲人急需手术治疗。

我们的防盲治盲工作也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为尽快减少全球的盲人负担,1999年2月17日在日内瓦,由世界卫生组织、一些国际的非政府及私人组织联合发起了“视觉2020,享有看见的权利”行动,目标旨在2020年全球根治可避免盲。1999年9月国际防盲协会第六届全体大会也以此为主题。现已确定白内障、沙眼、盘尾丝虫病、儿童盲、屈光不正及低视力等眼病作为“视觉2020”行动的重点。对于白内障,要将现在全球年白内障手术量的700万例增加至2000年的1 200万例,2010年的2 000万例,至2020年的3 200万例。我国政府高度评价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视觉2020,享有看见的权利”行动。“这一举措对在全球范围内促进防盲治盲工作,减少眼疾造成的危害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中国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尽最大努力降低盲率,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看见的权利。世界卫生组织的这一新举措和我国政府的支持,为我们在新世纪做好防盲治盲工作与实现“视觉2020,享有看见的权利”行动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机遇。

由此可知,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提高工作效率是我国搞好防盲治疗盲工作的关键。我们应当尽快地依据“视觉2020,享有看见的权利”行动的目标和内容,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制订今后20年我国各地防盲治盲工作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积极推广和普及防盲治盲工作已经取得的经验,如建立县、乡及村三级防盲治盲网络,防盲治盲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结合;根据我国盲和视力损伤的严重情况和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做好规划,力争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根治可避免的盲。如要尽快提高当前引起盲最为严重的眼病白内障的手术率。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大力普及眼病防治知识,提高人们对防盲治盲的认知水平,积极参与到该项工作中;二是动员广大眼科医生参与;三是掌握盲治盲工作的“三A”原则。①“适当的”原则:是指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要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措施和方法。②“能负担得起”原则:是指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要和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能负担得起。③“可及的”原则:是指要使盲和视力损伤者能有途径充分使用防盲治盲的服务设施。如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白内障盲人为40万~50万人,但每年所能完成的白内障手术量约为30万例,尚不能解决每年新增的白内障盲人问题。因此在今后的防盲治盲工作中,应注意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合理调配眼科资源及防盲治盲资源也是防盲治盲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眼科设施和眼科医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分布相当不均匀,造成农村和边远地区白内障复明工作进展缓慢。我们应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并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非政府防盲组织的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开创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新局面,争取在2020年达到根治可避免盲的宏伟目标。

(杨 林 黄贺梅)

任务二 “视觉2020”行动

问题引导

“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由原卫生部、财政部和中国残联共同牵头,是列入国家医改的重大公共卫生的服务项目,旨在让更多的贫困白内障患者接受复明手术,解决其因病致盲的问题并减轻其就医负担。

项目的内容是2009年至2011年对全国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筛查,并为100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对手术费用给予补助,每救治1例贫困白内障患者,中央财政将对其补助手术费用800元。2009年对20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

“视觉2020,享有看得见的权利”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盲协会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发起的消除可避免盲的行动。许多国际非政府组织、专业机构和眼科组织都积极参与其中。

一、目标及新内容

为了尽快减少全球的盲人负担,世界卫生组织、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联合,在近几十年防盲治盲大量工作的基础上,于1999年2月17日在日内瓦发起“视觉2020”行动,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于2020年根治可避免盲。

“视觉2020”的使命是通过促进可持续的国家级眼保健项目的计划、发展、实施,在2020年以前消除可避免盲的主要成因。与初级卫生保健相结合最具有成本效益的疾病控制、人力资源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适宜技术应用是国家级“视觉2020”项目包括的三个主要因素,也是其三大核心战略。“视觉2020”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公众意识提高和资源整合。“视觉2020”的目标是在2020年以前消除可避免盲的主要成因,改变在1990~2020年期间可避免的视觉损伤会翻倍的现状。

这一全球行动的新内容包括:①全球所有的防盲治盲合作伙伴共同地工作。联合的宣传活动将有助于提高全球对于盲的认识,动员各方面的资源防治可避免的盲;②在国际和各国防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视觉2020”行动将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初级健康保健和眼保健,以解决可避免盲的问题;寻求更广泛的区域合作,最终建立全球的伙伴关系以解决眼保健问题。

二、途径与措施

“视觉2020”行动将通过四个五年计划来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是2000~2005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是2005~201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是2010~2015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是2015~2020年。其第一步行动是开展全球性活动,提高人民和政府对盲产生社会影响的认识,并动员其承担根治可避免盲的长期的政治和专业方面的义务。

为了实现在2020年之前消除可避免盲的目标,一直以来,将机会均等的、可持续的、全方位的眼保健服务体系纳入到国家级卫生保健体系被认为是实现“视觉2020”目标的最佳途径。

▶提高关键人群对于可避免盲的主要成因及解决办法的认知度。

▶开发并保证防盲治盲活动所必需的资源。

▶在世界各国推动“视觉2020”国家级项目的计划、发展与实施。

▶社区参与是实现“视觉2020”的基础。

基于眼病在盲人负担中所占的比例及其进行防治的可行性和可负担的能力,已将白内障、沙眼、盘尾丝虫病、儿童盲、屈光不正和低视力五个方面作为“视觉2020”行动的重点。随着“视觉2020”行动在全球的进展,也已将原发性青光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防盲的重点。

“视觉2020”行动中,适当培训相关人力资源是预防、治疗和康复可避免盲的关键。通过加强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鼓励在各级卫生保健服务系统开发从事眼保健服务的人力资源和其他人员,如验光师、国家和地区防盲项目的负责人,以及小儿眼科医生和器械维修技术员。其中,重点是中级水平的人员,因为他们是实施防盲项目的骨干。

“视觉2020”行动中,通过建立能长期利用的全国性眼保健设施及机构,使眼保健服务有广阔的覆盖面,让患者容易接近和利用眼保健服务设施。

在“视觉2020”行动中,通过降低眼保健服务的价格和采用适当的技术,且提高眼保健服务质量,使更多的人接受眼保健服务。如将高价格的技术从发达国家转让到发展中国家,以便以低价格生产高质量的眼保健服务设备和耗品。如由非营利机构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人工晶状体,能使大量患者负担得起,而得到广泛应用。

一年一度的世界视觉日于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举办,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对失明和视觉损伤的重视。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主题日之一,世界视觉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盲协会在“视觉2020”计划框架下的共同发起的。世界视觉日的活动由会员和其他支持者来举办。在世界视觉日这一天,全球的会员们会举办各种活动来期达到以下目的:

▶把盲疾和视力损害作为重要的世界性卫生问题唤起人们的重视。

▶影响政府和卫生部门参与到防盲项目中并配套资金。

▶就防盲知识、“视觉2020”计划及其活动对目标群体进行宣教。

近年来,许多国际防盲非政府组织都在中国开展防盲活动,霍洛基金会、国际奥比斯、国际CBM、国际狮子会、美国塞瓦基金会/加拿大塞瓦协会、瑞士红十字会、海伦凯勒基金会等众多国际防盲组织都积极地加入“视觉2020”项目的工作中,同中国的政府部门及医疗机构合作开展项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防盲治盲事业的发展。

一、眼病流行病学调查项目

(一)全国性眼病流行学调查

近五年来,我国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眼病流行病学及视力残疾人调查研究,掌握了我国眼病的发生和发展状况以及视力残疾人基础资料,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防盲与眼病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全国九省(直辖市、自治区)眼病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解我国盲和视力损伤的发病情况,以及白内障手术复明的效果,2006年,原卫生部开始实施全国眼病调查的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的支持。这一项目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各抽取了三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东部:北京、江苏、广东。中部:黑龙江、河北、江西。西部:云南、重庆、新疆),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选取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中等的县作为调查地,在每个县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人群,以50岁及以上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根据户籍资料检录受检者。受检者就近在眼病检查站进行视力和眼部检查。通过认真检录、广泛培训工作人员、严格施行预实验等控制措施,保证了调查的质量。结果在50 395名检录合格者中,45 747名完成了检查,受检率达90.8%。根据日常生活视力,九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盲(视力<0.05)的患病率为2.29%(最低为1.27%,最高为5.40%),中重度视力损伤(0.05≤视力<0.3)的患病率为10.8%(最低为6.89%,最高为15.8%)。根据最佳矫正视力,九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盲的患病率为1.93%(最低为0.74%,最高为4.95%),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为5.31%(最低为3.13%,最高为9.51%)。根据最佳矫正视力推算,全国50岁及以上盲人约有500万人(其中白内障盲人291万人),中重度视力损伤1 400万人。盲和视力损伤主要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有关。盲的主要原因为白内障(54.70%),白内障手术覆盖率为36.26%,白内障术后视力>0.3的占57.5%。其他主要的致盲原因有角膜混浊(7.50%)、视网膜疾病(7.40%)、高度近视(7.30%)、眼球缺失/萎缩(6.00%)、青光眼(5.30%)等。这些结果显示盲和视力损伤仍然是中国农村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应当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防盲工作,尤其是在那些眼保健服务尚不易获取及负担不起的地区,特别要注意在妇女及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中实施防盲项目。

2.第二次全国残疾人调查 2006年,国家16个部委联合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734个县(市、区)的2 980个乡(街道),5 964个调查小区(每小区420人左右)中进行。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方法。于2006年4月1日至5月31日在现场集中进行。2006年12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主要数据为:计划调查2 526 145人(抽样比为1.93‰),实际调查2 108 410人(受检率为83.46%),总计残疾161 479人(7.66%),单纯视力残疾(不包括多重残疾人中的视力残疾人)23 840人,视力残疾占调查人群的1.13%,占残疾人的14.76%,主要致视力残疾的眼病有白内障(56.7%)、视网膜葡萄膜病(14.1%)、角膜病(10.3%)、屈光不正(7.2%)、青光眼(6.6%)。而1987年我国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共调查

任务三 防盲与防治眼病新项目的实施

1579316人,查出视力残疾15 923人,盲及低视力的患病率为1.01%。导致盲及低视力的主要眼病依次为白内障(46.07%)、角膜病(11.44%)、沙眼(10.12%)、屈光不正及弱视(9.73%)、视网膜和葡萄膜病变(5.89%)、青光眼(5.11%)。目前,视网膜和葡萄膜病变在我国已成为主要致残眼病(5.89%)。

(二)地方性眼病流行病学研究

近几年来,几乎各省(市、自治区)均开展了眼病流行病学研究,并建立了多个眼病研究基地,进展较快的有北京顺义眼病研究、北京眼病研究、邯郸眼病研究、广州荔湾眼病研究、广东汕头眼病研究、上海眼病研究、江苏南通眼病研究等。这些眼病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广泛,研究对象有农村的,也有城市的;有汉族人群,也有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人群;研究了50岁以上人群,还开展了30~40岁人群甚至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人群研究;开展了白内障的调查,还开展了青光眼、翼状胬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沙眼、屈光不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角膜病等眼病的调查;开展门诊、住院患者、特定地区及特定人群的眼病调查,还有大量的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这些研究主要调查了相应的视力状况、眼病患病率、导致盲和视力损害原因、少数眼病的危害因素、发病率调查、眼病意识调查、白内障手术状况、手术服务评估、手术质量和生存质量调查、眼科资源现状及服务能力调查等。上述眼病流行病学研究大多采取人群横断面研究,检查仪器和技术较为先进,质量控制比较严格,获取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填补了我国眼病流行病学上的不少空白。

二、防盲治盲实施新项目

中国原卫生部于1999年在“视觉2020”宣言书上签字,并于2006年由原卫生部和中国残联印发了《全国防盲治盲规划(2006—2010年)》。到2008年底,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制定了防盲治盲5年规划或草案。2011年,卫生部又着手制定新的五年防盲治盲规划并就防盲工作加强了同各非政府组织以及专业机构、医疗单位之间的合作。同时中国政府还发起了全国性的“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并且同其他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了“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健康快车”等防盲治盲项目,并加大了对于非政府组织和专业眼科医疗机构防盲工作的支持力度。

(一)“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防盲项目

1.项目的制定

(1)项目的背景:白内障是我国致盲最常见的病因。从1988年开始,我国将白内障复明手术作为抢救性康复工作而列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国家计划纲要。至1996年已进行175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每年完成约20万例手术)。虽然白内障复明手术取得很大成就,但仍然面临相当多的问题,主要是受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限制,我国每年白内障年手术量尚不能控制每年白内障盲人的增长量;其次,受设备、器材、技术水平和人工晶状体售价过高的限制,人工晶状体植入率相当低,只有20%左右。这种状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相当多地方的白内障患者贫困,现有眼科服务和手术能力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白内障复明项目没有广泛面向农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于1997年4月与国际狮子会确定在我国合作开展“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的大型防盲治盲项目。

(2)项目的预期目标:①一期目标为1997~2002年实行175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初步普及防盲治盲知识,有效地开展预防工作;到2002年达到每年完成45万例白内障手术的能力,实现为每年新产生的白内障盲人施行手术治疗的目标。②二期目标为2002~2007年施行250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并于2006年达到全国90%的县建立施行白内障手术的复明机构或眼科,基本具有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的能力,使白内障盲人的发生得到有效的控制。

2.项目的完成情况

(1)一期项目的完成情况如下。

1)白内障复明手术:5年内共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210万例,实际完成数为计划任务的120%。人工晶状体植入率达58.9%,脱盲率为97.9%。

2)组派医疗队:5年内共组派国家和省内手术医疗队262批,分赴31个省,为1 700多个县的21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了复明手术。

3)人员培训:5年内共为31个省培养了5 449名眼科医生和5 156名眼科辅助人员。

4)建立县医院眼科:5年内共为26个省的104个县建立眼科。

5)人工晶状体:支持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人工晶状体,年产量达20万枚,并以低价供应各级手术复明机构和医疗队,效果良好。

6)开展眼病筛查:全国共完成了124万例的眼病调查任务,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7)建立眼病防治数据库:白内障复明手术数据库、眼科技术资源数据库、眼疾病源数据库。

8)开展眼病防治和眼保健教育:开展了全国青少年“爱护我们的眼睛”预防保健教育,编写了眼保健和防盲治盲丛书,制作了有关眼保健电视系列专题讲座,编印《白内障术后须知》等传单和《白内障筛查》的工作手册。在全国初步普及了防盲治盲知识。

9)在公众中进行眼保健的宣传活动:全国和省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共播发消息、新闻、图片8 000余条(幅),报纸刊发专题、新闻、消息达9 000余篇。印制了30 000张“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宣传画,用于“全国助残日”和“全国爱眼日”以及医疗队的张贴宣传。制作了“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的展板,多次在不同场合展出。

(2)二期项目完成情况:从2002年至2007年,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93万例,培训眼科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5万多名,援建100多所县医院眼科,开展建立白内障无障碍县的活动,成效显著。2009年10月,我国政府、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狮子会在北京进行了包括组织与管理、白内障复明手术、医疗队。预防保健与公众宣传、数据库、培训基地、援建医院眼科等检查评估,标志着“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二期项目圆满结束。

3.项目的效益与影响

(1)直接效益:使500多万例白内障盲人重见光明,恢复劳动能力,摆脱贫困。减免手术费用达数亿元。

(2)深远影响:①实现了我国白内障手术量的大幅度增长;提高了人工晶体的植入率。且显著提高了白内障复明手术的质量。②加强了我国防盲治盲的基础:取得了县医院眼科的建设、眼科技术人员的培训、人工晶状体生产厂的建成、眼病防治数据库的建立等成果,为进一步开展我国防盲治盲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③探索了防盲治盲的策略:项目的实施强化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和眼科界积极参与的防盲治盲策略,为进一步组织防盲治盲项目积累了经验。④提高了公众眼保健的水平:科普宣传提高了人民群众预防眼病、重视眼保健的意识。⑤加强了国内外防盲治盲工作的合作:国际狮子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服务团体积极参与了我国的白内障复明工作,为世界各国开展防盲治盲的国际合作项目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二)“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

1.项目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的工作要求,提高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率,解决因白内障致盲的问题,并减轻其就医负担,卫生部、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从2009年起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功能工程”项目,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对中国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并将这一项目列为全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项目之一。

2.具体内容 从2009年至2011对全国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筛查,并为100万例贫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对手术费用给予补助。2009年11月卫生部成立了“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专家指导组,目前已从项目部署(工作机构、工作制度、机制、实施方案、启动情况)、项目实施(患者筛查和登记、定点医院、专家指导机构)、项目信息报送(定点医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监督工作(管理措施和成效)等方面进行了两次检查督导。2009年、2010年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任务已顺利完成。

(三)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的建设

创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视力残疾康复实施方案的重要任务之一。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的工作标准和检查验收方案中规定的“白内障无障碍”主要包括:①政府组织领导无障碍。②白内障筛查及组织输送无障碍。③公众白内障知识无障碍。④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无障碍。⑤患者承受手术费用无障碍。⑥白内障服务工作机制运行无障碍。2007年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白内障无障碍县创建工作,大批白内障无障碍县已通过检查验收。至2010年5月,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已授予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673个,其中北京市18个、河北省42个、江苏省100个、福建省32个、河南省158个、广东省42个、四川省39个。70个地级市达到了白内障无障碍的标准,其中辽宁省14个、江苏省13个、河南省18个。4个省(自治区)达到了白内障无障碍省的标准,他们是西藏、河南、江苏和辽宁。

(四)全国防盲治盲规划

盲和视力损伤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加重了家庭和社会负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盲协会提出“2020年前消除可避免盲”的防盲治盲全球性战略目标,到2020年要在全球消除包括白内障、沙眼、盘尾丝虫病、儿童盲、屈光不正和低视力导致的可避免盲,我国政府做出承诺并积极参与实现这一目标。

虽然防盲治盲工作在过去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仍面临巨大挑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盲和视力损伤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还存在眼科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和质量不高,基层眼保健工作薄弱、信息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此外,各级政府对防盲治盲工作重视程度、群众防盲治盲意识还需要继续增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2020年前消除可避免盲”的目标,任重道远。到2015年年底,争取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建立完善的防盲治盲工作网络

(1)把防盲治盲工作纳入国家、省级卫生工作和残疾人工作规划,统筹安排,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2)加强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级防盲技术指导组的能力建设,发挥其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作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基层眼科业务指导、专业人员培训、信息收集等工作。卫生行政部门对防盲技术指导组的工作情况实施绩效考核评估。

(3)加强县级综合医院眼科能力建设,发挥其作为基层防盲治盲技术指导中心的作用。鼓励城市三级医院眼科、眼科医院与县级综合医院眼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方式,使县级综合医院眼科具备常见眼病诊治和急诊处理能力,落实双向转诊。

(4)开展城市农村防盲治盲网络建设试点工作,以城市大医院优质眼科医疗资源为龙头,以县医院为依托,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城乡眼病防治工作模式。

(5)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防盲治盲工作。建立政府主导的合作机制,鼓励非政府组织、民营眼科医疗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防盲治盲工作,进一步优化政策,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防盲治盲资源的作用。

2.加强防盲治盲人员队伍建设

(1)成立国家级、省级防盲治盲培训专家队伍,制定防盲治盲管理人员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大纲和课程体系,探索建立国家级或区域培训中心。

(2)卫生部组织对各省省级防盲治盲管理人员开展规范化培训,各省(区、市)对市、县以及基层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提高各级防盲治盲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3)充分发挥眼科专业学协会的专业优势,加强对县级综合医院眼科医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使其能够掌握适宜技术预防、治疗常见眼病。

3.防治主要致盲性眼病

(1)继续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作,消除新发白内障盲,进一步提高我国白内障复明手术率。建立白内障手术质量评价和术后随访制度,提高手术质量。继续加强白内障手术信息报告工作。

(2)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三期,开展致盲性沙眼根治工作,力争2016年年底在我国根治致盲性沙眼。

(3)通过培训,提高医疗机构眼科和相关临床学科专业人员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的早诊早治能力。开展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的健康教育,大力推动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

(4)进一步贯彻落实《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对眼科、妇产科、儿科等专业的医务人员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相关知识培训,对高危患儿进行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

(5)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认真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和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开展视力检查,并按照规定做好检查结果的记录。

4.开展低视力康复工作

(1)各省省级残疾人康复机构均建立“低视力康复中心”,加强“低视力康复中心”服务能力建设。

(2)对眼科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低视力相关知识培训,提高低视力筛查诊断水平。加强眼科医疗机构与低视力康复中心的合作,通过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低视力患者的康复服务质量。

(3)对低视力助视器验配师开展培训,推行“一对一”助视器验配工作模式。

(4)建立低视力助视器生产供应服务网络,提高低视力患者的生活质量。

(5)组织开展低视力康复相关学术交流。普及低视力康复知识。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低视力康复工作。

5.开展防盲治盲宣传教育工作 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眼病防治健康教育,根据不同人群特点,以电视、广播、报纸、期刊及网络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眼保健知识。充分利用全国爱眼日、世界视觉日、世界青光眼周等健康宣传日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防盲治盲工作的良好氛围。

6.进一步完善白内障复明手术信息报送制度 加强“白内障复明手术信息报告系统”数据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眼科医疗机构信息报送工作制度,做到手术一例,上报一例。

7.其他 制定基层常见致盲性眼病防治工作指南。

知识拓展与自学指导

近视、高度近视、低视力,这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群中,有1%~1.5%会发展成高度近视,从眼科低视力门诊资料分析,目前我国成年人的低视力致病首要因素是高度近视,其次才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低视力等。要预防高度近视就要从儿童期预防近视开始,一旦发生了近视,就要注意进一步预防近视变成高度近视,这样才能避免发展为低视力的视力残疾。

任务四 眼保健工作人员的培训

问题引导

目前,中国学生视力低下的状况令人担忧。据最新抽样调查统计,中国青少年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位,小学生近视率为28%,初中生近视率为60%,高中生近视率为85%,大学生近视率为90%。每年有上千万患有近视和弱视的儿童需要治疗。

一、眼保健人员培训的对象与基地

(一)培训对象

眼保健人员的培训对象涉及所有与防盲治盲有关的人员,主要包括各级眼科医生及护士、视光医生、验光师、验光技师、配镜技师、乡村医生、行政管理人员、开业医生、医学院校师生等。

(二)培训途径及培训基地

1.防盲及眼保健培训网络 眼保健人员培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防盲网络培训。目前我国的防盲网络包括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眼保健防盲培训网络及培训基地有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各级分别培训下一级别的工作人员。卫生部医政司及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防盲学组负责制订国家防盲培训计划、组织实施防盲培训并指导地方各级培训基地医院(或教学医院、眼科专科医院)中眼科设备及教学力量较强、领导重视并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医院作为省级防盲人员培训中心。省级培训基地的基本标准包括:设有办公室及专(兼)职人员若干名;其医疗、数学、科研等的综合能力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有符合要求的示教、训练设备及场所,有培训师资及教材,并具备白内障手术及培训的经验;能承担收集、汇总、分析本省的防盲信息资料。省级培训基地承担培训地、市、县级眼科医生及眼科辅助人员。市、县、乡根据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培训基地。

2.其他途径 学校的学历与学位教育(中专、专科、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和毕业后的眼科及眼视光继续培训教育,以及各种眼科学术会议和防盲专题培训班也有助于眼保健人员培训。

3.培训检查与评估 ①组织与管理:人员培训计划、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和有关文件。②学员相关信息:学员登记表、学员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签订的协议书。③培训基地:包括教室、录像观摩室、动物实验室。④课程安排:理论授课、录像观摩、动物实验、临床带教课时完成情况。⑤培训教材:培训医生用教材辅助人员用教材、教师讲义、录像带、光盘。⑥考核:学员临床实习鉴定、学员考试成绩及鉴定。⑦宣传:人员培训宣传材料。

二、基层眼保健人员的培训

基层眼保健人员主要包括:工作在农村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站、厂矿卫生所的医务人员。他们开展的初级眼保健工作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眼卫生保健服务。初级眼保健内容应包括:①使所有可能患眼病特别是致盲眼病的个体都能享受眼保健服务;②通过改变人的生活习惯、改善环境、提供足够的食物、提供清洁的水源和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来提高眼的健康水平;③加强宣传和合作来提高社会和家庭对眼病患者的关爱。初级眼保健是防盲治盲的基础,其工作人员一般由经过眼病防治知识培训过的乡村医生担任,应当具有处理常见眼病和视力障碍的初步认识。

(一)村、社区眼保健员的培训

在眼保健与防盲网络中,村、社区卫生室属于网底,它的建设应该成为整个眼保健网络的重点和关键。在村、社区卫生室工作的初级卫生保健人员是理所当然的初级保健员,他们应该掌握相关的防盲治盲和初级眼保健知识。在我国,一般乡村医生只接受过很少的眼保健知识教育。因此,培训村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对开展防盲工作十分重要。

1.村、社区防盲与眼保健工作要求

(1)眼保健人员:以现有乡村、社区医生队伍为基础,原则上每1 000人以下的村设备1名防治员。一般以村、社区为单位,小村、社区1人,大村、社区2人至3人。

(2)眼保健职责:①做好本村、社区范围的眼科流行病学调查,每年一次,认真填好盲人及低视力普查表格并及时统计上报。②做好本村、社区居民的眼病防治及眼病科普宣传。利用广播、黑板报,根据不同季节宣传眼病防治知识,每月1~2次。③每2个月定期参加乡、社区防盲例会,积极参加各级眼病防治机构组织的业务学习或短期培训。④对学校每年做2次(春、秋两季)学生视力普查,并登记造册存档。

(3)业务:①操作技术要求掌握远视力及近视力检查法、色盲及色弱检查法、翻眼睑法、滴眼药水及涂眼膏法、眼部换药法、冲洗结膜囊法。②常见眼病的诊疗方法要求掌握沙眼、红眼病(急性结膜炎)、结膜异物、化学性眼外伤、电光性眼炎、白内障的诊断和治疗原则、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4)设备:村、社区卫生室配备远、近视力表各1张、手电筒1只、针灸针1盒、洗眼壶或吊瓶1个、受水器或弯盘1个、放大镜1只,以及常用的眼药水、眼膏等。

2.村、社区眼保健人员的培训

(1)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村、社区初级眼保健人员达到卫生部要求的业务水平。能熟悉常见致盲眼病,了解治疗方法;能正确填写眼病门诊日志,发现、登记、上报盲人;并做好眼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配合复明手术,做好白内障患者的筛查、术前及术后管理工作。

(2)培训内容:①眼的解剖生理基本知识。②简单的视功能检查及屈光不正的诊断。③眼表感染性疾病及异物的诊断与处理。④沙眼的诊断与药物治疗。⑤严重眼外伤紧急处理。⑥白内障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以及手术适应证、术前患者准备、术后观察及处理。⑦眼科用药方法。⑧盲与低视力标准及眼病普查方法。⑨眼病卡、盲人卡等的填写与统计。

(3)培训方法:用2~7d时间在当地乡、区或县医院进行培训,培训教师由县或乡、区医院眼科医生担任。选择合适的培训教材,采用理论教学与图片录像观摩、眼部检查法示教与练习、见习门诊与住院患者、居民眼病现场调查等学习方法。培训重点是白内障的检查与诊断及眼病流行病学调查。

(二)乡、区眼保健人员的培训

1.乡、区防盲与眼保健要求

(1)人员:原则上以乡镇、区医院专门的眼科、五官科医生(士)或全科医生来担任乡、区级眼保健人员。

(2)职责:①掌握本乡及片(几个乡联成的片)、区的防盲治盲工作动态及眼科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低视力及盲人要做到人人建卡,每半年整理、核实一次低视力及盲人,每3年做一次全民眼病普查。②加强与上级防盲机构的联系,及时传达上级精神,反映基层的意见。制定和组织安排村级眼病防治员的每月例会内容、业务学习或短期培训工作,加强对村级防治员的管理考核工作和评比检查。③积极参加县级防盲例会、各种学习及会议。搞好科研协作,把乡眼病防治站办成连接县、村两级网络的中心环节和纽带。④防治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外伤、青少年近视眼及学龄前儿童的弱视是工作的重点。必须有计划地安排好盲人的复明手术及学校学生的视力保健工作。

(3)业务:①操作技术要求掌握裂隙灯显微镜和检眼镜的使用方法;掌握电解倒睫、角膜异物剔除、球结膜下注射法。②眼科手术要求掌握睑内翻矫正术、睑腺炎切开术、睑板腺囊肿切开术。③常见眼病的诊疗方法要求在村级或社区级要求的基础上,掌握眼外伤、工业化学及农药烧伤的急救处理,骤然失明的诊断和处理,角膜炎与角膜溃疡的诊断和处理。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维生素A缺乏症等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与防治原则。

(4)设备:乡、区医院眼科或五官科应配备远、近视力表、聚光手电筒、放大镜、洗眼壶、受水器、色盲本、检眼镜、眼科手术器械。有条件的医院最好配备裂隙灯显微镜。应有1%地卡因、1%阿托品、2%后马托品、2%毛果芸香碱、抗生素、激素类眼药水、眼膏等眼科常用药物。

2.乡、区眼保健人员的培训

(1)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乡、区级眼保健人员能掌握常见致盲眼病的诊断、治疗原则以及调查登记方法,做好白内障患者的初步筛查、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管理随访工作。

(2)培训内容:除上述村初级眼保健人员的培训内容外,重点讲授常见眼病的防治特别是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的诊断治疗等。

(3)培训方法:用7~15d时间在当地县医院进行培训,培训教师由县医院眼科医生担任。选择合适的培训教材,采用理论教学与录像观摩、门诊与病房实习、乡村眼病现场调查等学习方法。

(三)县级眼科医生的培训

1.县级防盲与眼保健工作要求

(1)机构:县级眼病防治机构以县眼病防治所或县医院眼科、五官科、小型眼科医院为主。县级眼病防治机构必须加强纵向横向相关方面的联系,形成网络系统,发挥传递信息、交流技术的中转作用,不断扩充设备,增强自身的技术建设,在全县眼保健及眼病防治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心地位十分重要的作用。

(2)人员:县级防治机构需4~9人(包括眼科医生、护士)。

(3)任务:承担本县眼病普查普治、验光配镜、科普宣传、科技咨询等工作,对乡、村两级防治人员有业务指导权。主要任务有:①掌握防盲治盲相关信息,建立本县盲人及低视力登记卡片,及时组织基层人员做好每半年的填卡统计工作。②发挥本机构的技术优势,做好全县眼科疑难病的诊治,特别是复明手术。经常有三分之一的人组成防盲治盲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防治眼病。③定期轮训基层眼病防治人员,不断提高他们的防盲治盲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技术水平。

在经常性的防盲治盲工作中,还要突出抓好:①白内障及青光眼的防治,特别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复明手术。②工农业及交通事故引起的眼外伤的防治、季节性眼科流行病的防治。③本县门诊及住院眼科患者的治疗任务。

2.目标 县级眼病防治机构是省、地、县、乡、村5级防治网的中心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全部的工作中心应该围绕着建设全国防盲先进县为目标进行。业务技术和器械设备上,要成为全县或周围经济较差县的眼病防治中心,因此在技术力量和设备上必须优于基层。同时还要注意全面发展眼科诊治水平。

(1)业务管理:明确责任制,可采取承包的模式。

(2)操作技术:按眼科医生水平要求,掌握常用眼科治疗操作、验光(检影)、裂隙灯、检眼镜、三面镜等的使用。

(3)眼科手术:熟练掌握一般常见内、外眼手术。特别是农村常见的泪囊鼻腔吻合术、白内障手术、抗青光眼手术、眼外伤的急诊手术等。有条件的要开展视网膜脱离手术、眼内异物取出等。

(4)常见眼病诊疗方法:①常见眼科内、外眼疾病的诊断及治疗。②骤然失明眼病的诊断、抢救、治疗。③防治学龄前儿童弱视、青少年近视,应设专人负责,组织宣传、筛选、检查、治疗。

3.县眼科医生的培训

(1)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县级眼科医生掌握常见眼病的诊断与治疗,掌握白内障、青光眼等常见致盲眼病的手术复明方法,熟悉眼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培训内容:主要讲授常见眼病的诊断与治疗、眼科手术与显微手术、眼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眼病防治进展等。

(3)培训方法:用1~6个月时间,在省市级培训基地进行培训,采用理论教学与录像观摩、门诊与病房进修学习、县或乡眼病现场调查等学习方法。培训方式:①初步培训,使其切实掌握有关的眼病理论知识。②进大医院实习。③跟随眼科医疗队参加医疗及手术实践。④有1~2年的实践经验后,再到对口的上级医院进修提高,重点掌握眼病防治知识以及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技术。

三、白内障手术复明人员的培训

培训白内障手术复明人员目的是使眼科医生掌握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科辅助人员掌握白内障及常见眼病的护理及其他相关技能。培训可采取集中办班、分散临床带教实习形式,分班(医生班、护士班、技师班)、分期、分批地培训眼科白内障手术医生和相关辅助人员。培训对象主要为县级医院眼科医生和辅助人员,少数为尚未开展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市(地区)级医院眼科人员。培训基地应选择白内障防盲治盲工作开展较好的省、市级医院,承担医护人员理论授课、录像观摩、动物实验和临床实习任务。

(一)医务人员的培训

1.白内障手术医生培训 手术医生培训3~6个月(至少包括理论授课3周,录像观摩1周,动物实验2周,临床实习6周)。对象主要为从事临床工作3~5年,具有一定手术经验的眼科医生。培训教材使用原卫生部编写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自编补充教材及录像带。采用电化教学方法授课,教师由省级培训基地的眼科医生担任。理论讲授内容主要包括:白内障流行病学与防盲治盲,白内障手术应用解剖,白内障的病因、分类与临床表现,白内障的诊断与治疗,眼科手术室的建设、装备及其应用,眼科显微手术基本设备和器械,眼科显微手术基本操作技术,手术前检查,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前患者准备,白内障手术麻醉,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方法,人工晶体概述,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方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法,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白内障手术相关的其他手术,手术后护理与观察,术中并发症及处理,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处理,白内障术后患者的随访与质量评价。重点讲解盲与低视力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眼科手术的动物实验要求学员熟练掌握离体眼球以及兔眼手术的无菌操作、切口缝合、虹膜切除术及白内障摘除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此外,在省级医院进行3~6个月的临床实习,并可参加白内障手术医疗队,赴农村乡镇开展防盲白内障手术。

2.白内障手术护士 眼科护士培训1个月(包括理论授课、录像观摩、动物实验、临床实习)。培训教材使用原卫生部编写的《眼科辅助人员培训教材》和自编补充教材及录像带。理论讲授内容主要包括:白内障流行病学与防盲治盲、眼科门诊护理、眼科病房护理、眼科消毒隔离制度、眼科换药、眼科手术室护理、眼科手术术前护理、白内障手术概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概述、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术中护理、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护理、手术后护理与观察、手术并发症及症状护理、白内障术后患者的随访。

(二)白内障防盲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

培训白内障防盲项目管理人员的目的是使培训人员掌握白内障防盲项目的组织管理程序,协调项目单位的整体工作进展,进行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被培训者应参加各种形式的白内障复明手术医疗队。

在省或市级培训基地举办省级或县级项目管理人员(如省、市、县卫生和残联部门的管理人员)培训班,讲授项目工作的基本情况、项目管理要求、医疗队组织管理、统计技术理论及应用等。还应讲授白内障防盲项目立项背景、项目任务书及其配套实施方案,眼病防治的组织管理程序,项目管理人员的职责、应具备的条件及要求,项目评估方法、评估指标及操作方法,项目经费的使用原则及申报程序。以保证实施项目的效率、效益和质量。

在县和乡举办乡村项目管理及项目参与人员(如乡村干部、乡村医生、中小学校教师以及参加眼病调查和白内障病员组织、输送、手术后管理有关的人员)培训班,讲授白内障防盲项目工作的基本情况、医疗队组织管理、统计报表填写、如何组织和输送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手术后如何随访管理等。

四、眼视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常见致盲眼病术后的视力康复与眼视光学密切相关。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玻璃体视网膜病手术后或多或少都表现有视力问题。眼科学与视光学的联合可组成最好的眼睛全程医疗保健体系。眼视光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指屈光不正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研究开发人员,主要包括眼科医生、眼视光医生、验光配镜师、眼镜质量管理人员等。这些人员的教育培训模式包括学历与学位教育(专科、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和毕业后的眼视光继续培训教育。眼视光学的培训教育包括从业人员教育、眼视光学师资教育即教育者教育、行政管理即领导者教育等。

(一)教育者培训

要提高眼视光学的教学与培训水平,师资力量是关键。国际国内视光学组织定期举办面向教育者的高级培训课程,通过与眼视光院校、学术团体、眼镜保健产品公司的合作,培训出优秀的眼视光学教师。

(二)学历与学位教育

目前我国眼视光学专业的学历教育主要包括视光专科、高职、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以眼视光学专业本科生为例,他们不仅要学习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全部课程,而且要学习光学、眼视光器械学、验光学、眼镜学、视光学等专业课程,通过国家执业医生考试取得执业医生资格,才能成为具有处方权和手术权的掌握现代眼科学和视光学两大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从业人员培训

通过与国家有关部门、眼视光专业团体、眼保健产品公司、国际学术团体合作,在全国各地开办面向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如初级、中级、高级培训班(例如隐形眼镜培训班),培训工作在医院、研究所、视光学诊所、眼镜店的眼视光专业技术人员,以全面提高其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技能。

眼视光学的发展也依赖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训练,眼视光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必将进一步推动致盲眼病和低视力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

(吕保良 杨 林)

归纳总结与思考

视光技术服务面向的视觉障碍人群最广泛,处于防盲的第一线,是我国防盲的主力军。在视光技术服务工作中应如何开展防盲宣教和筛查低视力。

学习检测

【选择题】

1.某女,左眼中心视力为0.5,视野为8°;右眼视力0.3,视野为8°,该患者属( )视力残疾。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E.以上都不是

2.导致老年视力残疾最常见的疾病是( )。

A.白内障

B.青光眼

C.流行性角膜炎

D.沙眼

E.以上都不是

3.低视力是指双眼的最好眼睛的最好矫正视力( )。

A.低于0.3而高于或等于0.05

B.低于0.5而高于或等于0.03

C.低于0.6而高于或等于0.01

D.低于0.1而高于或等于0.02

E.低于0.03而高于或等于0.01

4.预防儿童视力残疾的关键是( )。

A.注意优生优育

B.早期发现和治疗弱视

C.积极预防白内障

D.预防眼外伤的发生

E.及时治疗各种眼病

【案例分析题】

病情描述:上小学的时候印象不太清楚,就记得放学写作业的时候总是喜欢到外面亮一点的地方,可能是因为小的时候不怎么看书也没太注意眼睛有问题,而且家住农村条件有限父母也没有关注过。

到上初中的时候十三岁,发现看黑板有时累的时候看不清;到下午或是阴天光线不好的时候就有点看不清,要眯着眼睛看才行,而且稍远一点的比近的看得清楚一些。后来用眼睛多了就越来越严重,到初三的时候晚上看书就有点困难了,字迹不太清楚的卷子到下午就根本做不了。现在我三十三岁了,最近两年视力下降严重(可能是电脑用得多了),正常的书白天戴着眼镜看着已经很费劲了,看时间长了还是不行,晚上根本看不了,电视上的字幕还看得见,重新配眼镜也无济于事,视力调不上去了。现在给孩子读书都成问题了。很着急啊!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刚上初中时在当地小医院检查说没什么,也没被重视。到初三的时候去的市里的医院,做了扩散瞳孔检查,结果也没查出什么来,开了一些维生素,吃了也没起什么作用。十八岁时,去了哈尔滨检查,说是弱视加远视,当时说没什么好办法,年龄太大了没法治了,只是配了远视镜就回去了。之后就再没做过其他检查。

【综合能力测试题】

1.常见的导致视力损伤的因素有哪些?

2.视光学与防盲治盲有何关系?

3.“视觉2020”的含义是什么?

(吕保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