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标准预防的目的是既要防止患者将疾病传播给医护人员,也要防止医护人员将疾病传播给患者。处理体液废弃物必须戴防护眼镜。正确使用手套,掌握更换手套时机,防止医务人员手上的菌群传给患者,减少医源性感染和职业暴露的发生,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接触开放性伤口或施行侵入性无菌操作时。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应脱手套并洗手方可诊疗护理下一位患者。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及其家属建议佩戴一个外科医用口罩。

第九章 常用的医护职业防护技术

第一节 标准预防技术

一、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标准预防技术是指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护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实施标准预防的目的是既要防止患者将疾病传播给医护人员,也要防止医护人员将疾病传播给患者。

1.标准预防针对所有为患者实施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不论患者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技术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和面罩等基本措施。

3.医护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4.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护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有可能污染医护人员身体时,还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5.医护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戴手套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

6.医护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7.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8.立即清洁污染的环境。

9.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10.保证废弃物的正确处理。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运输废弃物的人必须戴厚质乳胶清洁手套。处理体液废弃物必须戴防护眼镜。

二、标准预防技术操作

(一)手套的使用

【防护目标】

正确使用手套,掌握更换手套时机,防止医务人员手上的菌群传给患者,减少医源性感染和职业暴露的发生,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

【操作重点步骤】

1.严格遵循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2.手套的适用范围 接触或预料要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体液、血液等或其他污染性程度高的物质。医护人员手部皮肤破损,但须要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时。医务人员接触开放性伤口或施行侵入性无菌操作时。

3.选择医用手套种类适用范围

(1)无菌乳胶手套 插导尿管、深静脉置管术等侵入性无菌操作时,必须使用无菌乳胶手套,并遵循无菌乳胶手套的使用方法。

(2)非无菌一次性乳胶手套 采集动/静脉血、注射及输液、更换湿性伤口敷料等可能发生针刺伤的操作中戴非无菌一次性乳胶手套,防止血源性职业暴露。

(3)双层手套 接触刺激性化学消毒液(如处置复用血液透析器)、配制细胞毒性化学药物、清洗污染手术器械时宜戴双层手套(内层为一次性薄膜手套,外层为一次性乳胶手套)。

(4)一次性薄膜手套 护士为患者进行吸痰、收集引流液标本、倾倒引流瓶内引流液、更换被血液和体液及粪便污染的布类(如床单)等操作时宜戴一次性薄膜手套。

4.医护人员手部有破损时应先用防水敷料保护再戴手套。

5.戴手套操作过程中,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

6.一副手套只能用于一位患者,须同时为患者进行多项操作时,应按污染程序从轻到重;否则,更换手套后方可进行另一项操作。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应脱手套并洗手方可诊疗护理下一位患者。

7.医护人员不宜戴着手套直接洗手,因为洗过的手套通透性增加,细菌更容易进入手套内。

8.手套破损立即更换。

9.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

10.使用后手套的处置与“无菌手套的使用”操作要求相同。

【结果评价】

1.使用手套的场所合适,选用手套正确。

2.患者、医务人员均获得保护。

3.使用后手套得到妥善处置。

【相关链接】

1.乳胶手套 薄而柔软,触感良好,但防渗透功能差,因有细微小孔存在,增加了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通透性。不能浸泡于乙醇、矿物油中,也不能存放于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否则可以增加手套的通透性,从而降低保护作用。易引起佩戴者过敏。

2.一次性薄膜手套 又名聚乙烯手套,由聚氯乙烯制成,不易引起佩戴者过敏。防渗透功能强,因细微小孔较少,细菌的微生物不易通过。其弹性、触感较乳胶手套差,不宜用于精细操作。使用过程中易破损,不可再利用。

【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

戴、脱手套与“无菌手套的使用流程及要点说明”基本相同。

(二)口罩的使用

【防护目标】

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防止和减少医护人员通过呼吸道被感染的机会和发生院内感染机会。

【操作重点步骤】

1.佩戴口罩前、脱口罩前后必须洗手。

2.选择医用防护口罩适用范围 一般医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一次性无纺布口罩。在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时、在进行体腔穿刺时,应戴外科医用口罩。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型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的门诊、急诊医务人员建议佩戴两个外科医用口罩,一用一弃,持续使用6~8h。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及其家属建议佩戴一个外科医用口罩。接触经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感染患者、进入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隔离病房时,须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N-95口罩,持续使用6~8h。

3.口罩的佩戴方法 佩戴口罩时要让口罩紧贴面部和完全覆盖口鼻、下巴,有金属片的一边向上,外科医用手套有颜色的一面向外,系紧固定口罩的绳子或把口罩的松紧带紧绕在耳朵上,并把金属片沿鼻梁两侧按紧,使口罩紧贴面部。

4.密合性检查 戴好口罩后,双手尽量完全覆盖在口罩上,呼气时用手感觉。

5.戴口罩后和脱口罩时,保持口罩的情清洁干燥,要避免触摸口罩的外面。

6.口罩更换 应视使用环境而定。以下情况之一必须立即更换口罩:外科手术后;口罩有破损或毁坏时;口罩与脸部无法密合时;被血液或体液污染后;进入隔离病房接触患者后;口罩潮湿有异味时;任何环境下口罩的使用不能超过24h。

7.使用后的口罩应弃于感染性废弃物容器内(黄色标志),复用的棉纱口罩应集中放置于污物处置室固定位置的专用容器内送洗衣部处置。

【结果标准】

1.医务人员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方法。

2.医务人员没有因佩戴口罩不当而发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3.住院患者没有因医务人员防护措施不当而发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相关链接】

1.口罩 应符合GB19083—200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或GB19084—2003《普通脱脂纱布口罩》重的标准,或选用符合N-95标准的防护口罩。其中《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规定口罩滤料的颗粒过滤率应大于95%。

2.N-95口罩 指可防护非油性颗粒过滤效能为95%的口罩,即通过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1995年6月8日公布的口罩测试标准中N型等级的口罩;N代表防护对象为非油性颗粒,95代表以模拟测试微粒测试,过滤效果在95%以上。N-95口罩可避免佩戴者被污染。

3.医用外科手套 避免感染的功效不及N-95。标准外科医用口罩分三层:外层(蓝色)有阻尘阻水的作用,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里面;中层有过滤作用,可阻隔90%以上的5μm的颗粒,近口鼻的内层(白色)用以吸湿。

4.无纺布口罩 经过静电处理的无纺布不仅可以阻挡较大粉尘颗粒,而且附着其表面的静电荷可以通过静电引力吸附细小粉尘,达到很高的阻尘效率。而滤料的厚度却很薄,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呼吸阻力,舒适感较好。使用时口罩应盖住口鼻部,只能用一次,潮湿无效。

5.棉纱口罩 《中国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规定须戴>16层棉纱口罩,但这仅可阻止一部分病毒侵袭,过滤效果为24%,且口罩厚重,闷热,防病毒效率低,其结构与面部的密合性差。

(三)眼罩及面罩的使用

【防护目标】

正确选择和佩戴眼罩或面罩,防止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及含有致病微生物的飞沫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及眼睛。

【操作重点步骤】

1.佩戴眼罩或面罩前后必须洗手。

2.根据操作时的防护要求,选择使用防护眼镜、防护眼罩和防护面屏。

3.防护眼罩和面罩的应用指征: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可能发生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距离接触飞沫传播的感染患者时;为呼吸道传染患者进行器官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4.佩戴眼罩或面罩前应检查防护镜是否破损,佩戴装置是否正常。

5.佩戴眼罩或面罩时手不能触及内面,摘下眼镜或面罩后及时洗手。

6.使用后的眼罩或面罩,放入专用的容器进行清洁与消毒。一次性的眼罩或面罩放入医疗废弃物容器内。

【结果标准】

1.医护人员掌握正确选择和佩戴眼罩的方法。

2.医护人员没有因佩戴口罩不当而污染面部皮肤及黏膜。

【相关链接】

1.防护镜应符合(DB11/188—2003)《医用防护镜技术要求》重的标准,如顶焦度、棱镜角偏差、色泽、可见光透射比、抗冲击性能、耐腐蚀和消毒性能等应符合规定。防护眼罩及防护面罩应有弹性佩戴装置。

2.重复使用颗粒过滤呼吸防护器①半面罩(Half-Mask)可重复使用颗粒过滤呼吸防护器,通过吸气使空气通过滤膜进入,并形成相对负压。②全面罩(Full Face piece)可重复使用颗粒过滤呼吸防护器:相对负压,滤膜采用高效过滤罩(HEPA),保护性更强,密封性更好,并提供眼保护。③Tight-fittingPAPR由半面罩或全面罩、呼吸管、电动送风机和HEPA滤膜组成。使用时通过送风机使污染的空气经由HEPA滤膜将污物阻留,并将净化的空气送达面罩中,呼吸阻力较低,可产生凉快的感觉。呼吸器必须定期更换电池,确保送风机能送出合适流速的空气。④Loose-FittingPAPR由头套(头盔)、呼吸管、电动送风机和HEPA组成。呼吸阻力低、视线佳且感觉舒适凉快,但体积较大,产生一定噪声,必须定期更换电池。⑤正压空气供给式呼吸防护器将压缩空气通过软管送达面罩形成相对正压。呼吸阻力最小,提供更佳保护。

(四)防护鞋(工作鞋)的使用

【防护目标】

正确选择使用防护鞋,防止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及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

【操作重点步骤】

1.进入隔离病区(房)和ICU、烧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新生儿及手术室等区域需要换鞋。

2.根据隔离防护要求选择使用防工作鞋。

3.穿防护鞋时采用不接触技术,避免手、足部的污染。

4.隔离病区(房)的防护鞋在规定的区域内活动,不得跨区使用。

5.使用后的防护鞋,放入专用的容器每日或每次进行清洁与消毒。如有破损应及时更换。

【结果标准】

1.医护人员掌握正确更换鞋的方法。

2.医护人员没有污染手及足部。

【相关链接】

鞋套:穿脱鞋套时会污染双手,并增加费用及产生不必要的废弃物,不利于环保。在鞋有可能受到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及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穿专用工作鞋才有意义。

(五)工作帽的使用

【护理目标】

正确使用工作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保持无菌环境。

【操作重点步骤】

1.进入洁净环境前、隔离病区(房)及特殊病区前,进行侵入性操作、大面积烧伤患者清创换药、无菌操作等须戴工作帽。

2.使用一次性工作帽或布类工作帽前检查帽子大小、有无破损和清洁度。

3.工作帽能将头发全部遮住。

4.一次性帽子用后按感染性医疗废弃物处理。布类帽子集中清洗、消毒后使用。

【结果标准】

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戴帽子的时机、方法。

第二节 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技术

(一)标准预防技术

1.标准预防技术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和隔离裤、戴防护眼镜和面罩、穿戴防护鞋和帽子等基本措施。

2.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戴手套。

3.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4.一旦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5.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和眼睛有可能被血、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喷溅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和隔离裤。

6.接触所有的锐器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7.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用正确的消毒措施。

(二)防护用品的标准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用级别标准。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隔离衣、手套和鞋套等。

(三)穿脱(可重复使用的)隔离衣

【护理目标】

正确穿脱隔离衣,防止工作人员工作服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操作重点步骤】

1.评估患者病情、采用的隔离种类、隔离措施等。

2.根据隔离种类的要求,选用隔离衣。

3.操作者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口罩,取下手表等物,洗手。

4.取隔离衣时用清洁的手提隔离衣领,与身体保持距离,避免工作服受到污染。

5.穿隔离衣时不得触及周围物品及面部,穿好隔离衣只能在限定区域活动。

6.脱隔离衣时先松袖扣和腰带,上拉衣袖,进行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脱隔离衣。洗手时保持手部朝下,洗手范围从指尖到上臂1/3,避免隔离衣触及洗手设备。

7.消毒后的手不能触及隔离衣外层。

8.正确悬挂和处理使用后的隔离衣。

【结果标准】

1.穿脱隔离衣的方法正确。

2.隔离衣清洁面和衣领没有污染,清洁区没有被污染。

3.使用后的隔离衣处理正确。

(四)穿脱一次性防护服

【护理目标】

正确穿脱一次性防护服,防止工作人员工作服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操作重点步骤】

1.医务人员进入甲类传染病房、进行传染患者侵入性治疗及可能被传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需严密隔离时穿一次性防护服。

2.操作者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口罩,取下手表等物,洗手。

3.检查防护服有无破损,有渗漏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4.医务人员穿防护衣,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链。

5.穿好防护服后只限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操作活动。防护衣袖及外面不得触及裸露皮肤。

6.脱防护服时,先洗手。将防护服拉链拉开,向上提拉帽子,待头部脱离帽子后再脱袖子,从上向下将污染面向里面边脱边卷脱下,然后放入医疗废物袋。

7.脱防护服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外层污染面不可触及操作者的着装,发生污染时,及时更换。

8.脱防护服后进行洗手和手的消毒。

【结果标准】

1.穿脱隔离衣的方法正确。操作者没有被污染。

2.使用后的防护服处理正确。

【相关链接】

1.使用一次性隔离衣应符合GB19082—2003《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静水压为1.67kPa时,防护服不得渗漏。透湿量应不小于2500g/(m2·d)。防护服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血液阻隔性能,不得渗漏。沾水等级:防护服材料的沾水等级应不低于GB3。

2.一般棉布隔离衣应该后开口,衣长能超过工作服或长可及膝,一次用于一个患者,清洗消毒后可重复使用。

3.连体防护服适用于护理严密隔离的患者。穿连体隔离衣的顺序:从下到上,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链。脱连体防护服的顺序:先将防护服拉链拉开,向上提拉帽子,待头部脱离帽子后再脱袖子,将污染面向里面从上向下边脱边卷脱下,然后放入医疗废物袋。

(五)针对传染病的分级防护技术

1.一级防护 适用于传染病院普通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工作室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口罩,必要时戴手套。

(2)严格执行洗手及手消毒制度 上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2.二级防护 适用于进入感染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感染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以及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感染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感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各项制度:进入感染区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防护鞋,戴手套、工作帽。

(3)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呼吸道感染的疾病要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3.三级防护 适用于为感染患者实施吸痰术、气管插管术和气管切开术的医务人员。

(1)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2)隔离留观室、隔离病区、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ICU必须配制耐穿刺、防渗漏的容器盛装各类锐器,预防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

(3)医院应当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并及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监测,注意监测医务人员的体温和呼吸系统的状况。

4.医务人员进出感染区穿戴防护用品的顺序医务人员进出感染区穿戴防护用品的顺序:通过员工专用通道进入清洁区,认真洗手后依次戴工作帽、防护口罩、穿隔离衣(必要时先穿隔离裤)、换专用工作鞋。

在进入半污染区前穿套装工作服,如刷手衣、手部皮肤有破损或疑有损伤者用防水敷料包扎后戴手套进入半污染区。穿防护服或者隔离衣,加戴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手套、专用工作鞋,进入污染区。

医务人员离开病区脱(摘)防护用品顺序:离开污染区前,应先脱手套,手消毒,依次脱(摘)防护镜、外层口罩和工作帽、防护服或者隔离衣、隔离裤、工作鞋等物品,分置于专用容器中,再次消毒手;进入半污染区。

进入半污染区,先洗手与手消毒,脱工作服,吸收和手消毒。

进入清洁区,摘取防护口罩、帽子,沐浴更衣,并进行口腔、鼻腔及外耳道的清洁。

每次接触患者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洁和消毒。

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口罩、防护服或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医务人员在下班前应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六)针刺伤职业防护技术

【防护目标】

正确使用、安全处理医疗锐器,防止和减少人员的锐器损伤。一旦发生锐器损伤,将损伤后的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操作重点步骤】

1.医务人员执行注射、手术、传递锐器、侵入性等高危技术操作时,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集中注意力。

2.评估医务人员是否接受过针刺伤及预防、处理的培训。

3.工作环境光线充足,区域宽敞。

4.物品摆放整齐、有序。锐器盒放置在离操作者最近的位置。

5.对不合作的患者进行动、静脉穿刺或抽血等侵入性操作时,可多人协助完成操作,必要时注意做好约束和安全的防护工作。

6.选择良好的体位。充分暴露注射、手术部位。

7.执行标准预防技术。

8.选择使用安全医疗护理用具。安全注射器,输液器,安全留置针等。

9.操作过程中禁止用手直接接触针头、刀片等锐器,避免徒手将针头注射器或滴管分开;避免徒手把采血针头插入真空试管;避免徒手把输液针头插入肝素帽、徒手传递锐器及上手术刀片等;避免把针头和锐器锋面对准别人;避免用手将针头帽回套及徒手捡拾玻璃碎片。

10.操作后及时、就近将锐器直接放进锐器盒。

11.一旦发生锐器伤,应启动锐器伤处理应急预案。

【结果标准】

1.操作过程安全、规范。

2.医疗锐器处理正确。

3.没有造成自己或其他人的锐器损伤。

4.发生锐器损伤后,处理及时、正确。

【相关链接】

1.针刺伤 是指一种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处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2.单挑法回套针头将针盖置于桌面,以单手将针穿入针盖,朝上使针盖自然向下回套,确定回套妥当后,再以双手套紧。

(七)针对消毒液的职业防护技术

【防护目标】

正确进行消毒液的配制。配制时,无发生消毒液喷溅、泼洒,无皮肤、黏膜及呼吸道的损伤。不慎发生消毒液接触皮肤黏膜或吸入时,能将损伤的发生或将伤害减至最低。

【操作重点步骤】

1.病区尽量少用消毒液,减少环境污染。

2.使用消毒液时,要做好消毒液的放置、配制、使用和处理。

3.配制消毒液时,认真阅读消毒液的使用说明书。

4.消毒液放置于遮光的密闭容器,在有效期内使用。

5.操作者戴手套,必要时着防护衣等个人防护装置。

6.配制消毒液的环境要保持清洁、通风良好。

7.稀释液体消毒液时,将消毒液原液沿容器壁缓慢倒入稀释液内,搅拌均匀,动作不宜过大。消毒片剂、粉剂在溶解过程中要加盖。

8.操作完毕脱去手套,认真洗手。

9.发生消毒液外溅时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消毒剂对皮肤黏膜和环境的危害。

消毒液溅到衣服、皮肤时,立即更换工作衣,并且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局部皮肤大于15min;消毒液溅到眼部时,立即用蒸馏水彻底冲洗眼部大于15min,并及时咨询眼科医生以便进一步处理;消毒液溅到地面或容器外,立即用清水冲刷,加强室内通风,降低室内消毒剂颗粒的浓度和在物体表面的附着。

10.废弃的消毒液及时排入医院污水系统。

【结果标准】

1.配制的人员没有被消毒液泼洒和喷溅。

2.若不慎被消毒液直接洒在皮肤和黏膜上,能正确采取应急措施,将伤害减到最低。

【相关链接】

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因为乙烯手套(薄膜手套)有4%~63%、橡胶手套有3%~52%的不可见渗透,不能完全屏蔽病原微生物,因此不能充分保护工作人员,也不能充分防止交叉感染,所以取下手套后应洗手。

(八)配制细胞毒性药物的职业防护技术

【防护目标】

正确配制细胞毒性药物。避免发生职业暴露,若不慎发生职业暴露能将损伤的发生或将伤害减至最低。

【操作重点步骤】

1.认真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了解其毒副作用。

2.有条件的医院,细胞毒性药物有静脉配制中心统一配制,或集中在有生物安全柜的病区进行配制。

3.药物配制环境要求通风良好。

4.药物配制时:护士戴一次性口罩、帽子,穿长袖工作衣或袖套、隔离防护衣,戴双层手套(内层为一次性薄膜手套,外层为一次性乳胶手套)、戴防护目镜(在生物安全柜内配药时可不戴)。

5.配制过程中注意勿溅出药液。

6.操作完毕应正确处理废弃物,脱手套后认真洗手。

【结果标准】

上风口:是指沿风的吹向,处于风向的上方为上风口;反之为下风口。

(九)辐射损伤的职业防护技术

【防护目标】

合理使用防护措施使医务人员、患者接受的辐射量在安全照射量范围内。

【操作重点步骤】

1.发射技术人员必须遵循安全的操作流程。

2.介入放射学与其他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场所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装有放射性设备、容器、储存场所、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入口处,应有电离辐射标志及必要的文字说明。

3.床边拍片时,应当配备个人防护用品。现场无关人员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4.实施放射性药物给药和X射线操作时,禁止非受检查者进入操作现场。患者因病情须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

5.尽可能将接受同位素治疗的患者安排在同一房间,医务人员有计划的安排治疗和护理,减少直接接触的时间。

6.对受孕后8~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

7.儿童进行X射线检查时,必须对其身体性腺部位,如甲状腺、睾丸或乳房使用铅衣屏障保护。

8.对治疗的患者,尤其是使用量较大(如10mL以上)者,服用量中放射性活度的2/3将通过尿液和粪便排泄到卫生间粪池中,服药后24h内尿中排出量占投药量的比例都很高,必须设置专用病房住院治疗,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9.对于治疗中,口服131I后的药杯和注射后的注射器,以及擦拭后的棉签和患者用过的毛巾、床单、衣服等均是放射性固态废物的重要来源,应先放于患者病房,待药物衰减后(半衰期为8d)再整理。

10.按“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对患者的排泄物、体液、敷料等进行处理。

【结果标准】

医务人员能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没有或受到的辐射在安全照射范围内。

【相关链接】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要求按国家《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GB16387—1996)执行。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应根据卫生部发布的《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及有关标准进行检查和评价。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后1~2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可增加检查次数。放射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必须为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历次医学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对确诊已妊娠的放射工作人员,不应参与事先计划的照射和有可能造成内照射的工作。哺乳期妇女应避免接受内照射。对接受计划照射和事故所致异常照射的工作人员,必须作好现场医学处理,根据估计的受照剂量和受照人员的临床症状决定就地诊治或送专门医疗机构治疗,并应将诊治情况记入本人的健康和剂量档案中。

(十)生物安全柜使用技术

【防护目标】

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保护使用者、环境和受试样本的安全。

【操作重点步骤】

1.在开始工作以前和工作后对生物安全柜工作台面、侧壁表面、后壁内面以及操作所需的物品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2.在进行工作前后,开启送风机,使安全柜净化10min。

3.在操作前将所有必须的物品置于安全柜内,减少双臂进出的次数。

4.在操作区域铺一次性无菌治疗巾,备药物、注射器及弯盘等。

5.操作时生物柜的移门保持20cm的安全高度。

6.操作结束时,按规定处理医疗废物。

【结果标准】

正确使用安全柜,达到防护标准。

【相关链接】

1.配制静脉药物原则 要求在生物安全柜或洁净区间进行。

2.生物安全柜的定义 是为了操作人员及周围人员的安全,把在处理病原体时发生的污染气溶胶隔离在区域内的第一道防御装置。

3.操作遵循的原则

(1)缓慢移动原则 为了避免影响正常的风路状态,柜内操作时手应该尽量平缓移动。

(2)物品平行摆放原则 为了避免物品和物品之间的交叉污染现象产生,在柜内摆放的物品应尽量呈横向一字摆开,避免回风过程中造成交叉污染。同时避免堵塞背部回风隔栅影响正常风路。

(3)避免震动原则 柜内尽量避免震动仪器(如离心机、旋涡振荡器等)的使用,因为震动会使得积留在滤膜上的颗粒物质抖落,导致操作室内部洁净度降低,同时如果在前操作面平衡失败还会引起安全柜对操作者的污染。

(4)不同样品柜内移动原则 柜内两种及以上物品须要移动时,一定遵循低污染性物品向高污染性物品移动原则,避免污染性高的物品在移动过程中产生对柜体内部的大面积污染。

(十一)患者的防护

1.感染性疾病或疑似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按指定路线进入病区。

2.患者进入病区前更换患者服,个人物品妥善保管。

3.患者住院期间其活动应限制在病区内,如需外出检查,必须做好隔离措施,避免对环境的污染。甲类传染病、非典型肺炎等严密隔离的患者禁止外出,一切诊疗活动也尽量在病区内完成。

4.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在规定时间和指定区域设置家人探视区。甲类传染病、非典型肺炎或其他特殊传染病的一般不安排探视,如必须探视,则应按照规定的时间、沿规定的路线,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进入。

5.加强患者个人卫生管理。

6.患者住院期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在传染期应当戴口罩。

7.患者住院、转院时必须进行沐浴,更换干净的衣服后方可离开病房。

8.患者死后,对尸体应及时进行处理。处理方法:用3g/L的含氯消毒剂或5g/L过氧乙酸棉球或纱布填塞患者口、鼻、耳、肛门等所有开放通道;用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由专用车辆直接送至指定地点火化。

9.患者住院期间使用的个人用品经消毒后方可随患者或家属带回家。

第三节 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一、针刺伤的应急处理技术

【防护目标】

不慎发生针刺伤而至的职业暴露,能迅速做出处理,将损伤后的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操作重点步骤】

1.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职业暴露后,参照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实施局部伤口处理。

2.同时进行患者、操作者的相关血液监测。

3.由相关的专家对针刺伤的伤害评估,确定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

4.制定追踪观察、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建立针刺伤的上报、登记制度。

6.可疑或确定护士为接触肝炎患者血液的针头刺伤,注射相关疫苗。

7.可疑或确定护士为艾滋病高危患者或艾滋病患者接触的针头所刺伤,按照“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技术”的要求处理。

【结果标准】

发生针刺伤后,处理及时、正确。

二、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技术

【防护目标】

不慎发生HIV职业暴露,能将损伤后的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操作重点步骤】

1.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③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④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0mL/L乙醇、5g/L碘伏消毒液消毒,并包扎伤口;⑤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同时进行患者、操作者的相关血液监测。

3.操作者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由医疗卫生机构评估和确定其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

4.制订追踪观察、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艾滋病职业暴露的上报、登记制度。包括: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的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6.对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者的相关资料做好保密工作。进行心理疏导。

【结果标准】

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处理正确、及时,没有感染HIV。

【相关链接】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针头或者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感染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