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枢神经系统颅脑外伤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颅脑外伤影像学表现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的识别和练习,做到基本病变与临床病例相结合,影像与病理、生理相结合,观察影像与分析影像相结合,为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能够正确结合临床表现对颅脑外伤疾病的影像资料进行病理及影像分析,并做出准确的影像诊断。1.讲解演示颅底骨折、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提示学生在相关影像表现中的重点、记忆点及鉴别要点。颅底部骨折平片较难诊断。

项目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任务一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实训目标】

能够在头颅正侧片上识别骨质结构和颅板压迹;在CT、MRI图像上正确识别颅骨、脑皮质、脑髓质、部分神经核团(尾状核、豆状核)、脑室系统、脑池等解剖结构。

【知识目标】

1.掌握中枢系统阅读图像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2.熟悉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影像表现。

3.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先天变异影像。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的实训项目练习,做到X线影像与系统解剖相结合、断层解剖与影像解剖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结构的认识,为专业岗位的需要奠定基础。

【素质目标】

在实训过程中注重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实训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及敏锐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能力。

【实训器材】

1.中枢神经系统正常X线教学片、CT教学片、MRI教学片,幻灯片;标本、模型。

2.多媒体、观片灯、教学课件及实训报告单等。

【实训步骤】

1.讲解演示颅脑各种图像的摆放和观察步骤及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观察、认识颅脑在各种影像检查图像上的表现。

3.分组进行阅片、分析、讨论,最后集中对学生提出疑问、难点进行讲解。

4.通过对正常的X线片、CT图像、MRI图像的认识对比,以进一步理解不同检查方法所形成图像特点。

5.按标准格式书写一份读片报告。

【结果与讨论】

1.头颅外形、颅壁、颅缝、血管压迹、脑回压迹、蝶鞍、颅底各孔、颅内生理性钙化斑在不同成像技术中的表现。

2.颈内动脉诸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脑血管造影的正常表现。

3.脑皮质、脑髓质和部分神经核团(如尾状核和豆状核)在CT图像和MRI图像的正常表现,并正确划分各脑叶。

4.脑池、脑室在CT、MRI图像上的正常表现。

5.硬脑膜、软脑膜及蛛网膜在CT、MRI图像上的正常表现。

【报告范例】

头颅CT平扫

颅脑各组成骨骨质结构未见异常;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及占位现象,各脑室、脑池、脑沟大小形态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未见异常。

诊断意见: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

医师:_____

【思考和练习】

1.描述颅脑CT横断面各层面正常解剖结构。

2.大脑各叶的划分及血供特点(进行手工绘图练习)。

3.简述颅骨、硬脑膜、软脑膜、蛛网膜之间的关系(进行画图完成)。

任务二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实训目标】

能够认识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并能够分析造成上述改变的病理基础和临床特点。

【知识目标】

1.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平片表现。

2.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CT表现。

3.熟悉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MRI表现。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的识别和练习,做到基本病变与临床病例相结合,影像与病理、生理相结合,观察影像与分析影像相结合,为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做到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并积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

【实训器材】

1.中枢神经系统X线、CT、MRI影像相关教学片。

2.观片灯、多媒体、教学课件、实训报告单等。

【实训步骤】

1.讲解相关概念,如CT影像的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混杂密度;MRI影像的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混杂信号。解释密度和信号及强化中的明显强化、中度强化、轻度强化和不强化的含义及异同点。

2.指导学生观察、认识、描述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各种影像学表现。

3.分组阅片、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启发式引导和指导性阅读相关知识点。

4.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CT影像的认识,并与MRI图像加以对比,进一步理解各种检查的异同性和特点,从而加深对各种检查图像内容的认识。

5.按标准格式书写一份读片报告。

【结果与讨论】

1.X线表现

(1)头颅大小异常:增大常见于婴儿脑积水、畸形性骨炎、肢端肥大症等;变小常见于脑小畸形、狭颅症等。

(2)颅骨骨质异常:常见于增生、破坏、骨折、颅缝分离等。

(3)颅压增高:表现为颅缝增宽、脑回压迹增多和蝶鞍改变。

(4)蝶鞍的改变:常见于增大、破坏、密度改变。

(5)病理性钙化:常见于肿瘤性钙化、炎性钙化、寄生虫钙化、脑血管疾病钙化等。

2.CT表现

(1)低密度病变:常见于脑积水、脑梗死、脑软化、脑肿瘤、炎症、慢性水肿、囊肿。

(2)等密度病变:常见于脑肿瘤、脑梗死等密度期、颅内出血等密度期。

(3)高密度病变:常见于颅内血肿、钙化、肿瘤、肉芽肿。

(4)混杂密度病变:常见于脑肿瘤、出血性脑梗死、炎症。

3.MRI表现

(1)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常见于脑肿瘤、脱髓鞘、脑梗死。

(2)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常见于血管畸形、钙化、骨化、动脉瘤。

(3)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常见于亚急性早期出血、黑色素瘤。

(4)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常见于亚急性晚期、脂肪变性、脂肪瘤。

4.脑室系统变化

(1)占位效应局部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2)脑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脑髓质萎缩显示脑室扩大,范围为局限或弥漫性。

(3)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池增宽;梗阻性脑积水梗阻近侧脑室扩大,脑池无增宽。

5.颅骨骨质改变

(1)颅骨病变 常见于骨折、炎症和肿瘤等。

(2)颅内病变 常见于蝶鞍、内耳道和颈静脉孔扩大,协助颅内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思考与练习】

1.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包括哪些?

2.CT平扫脑组织异常密度改变有哪些,各见于什么疾病?

3.MRI异常脑组织信号都有哪些,多见于什么疾病?

任务三 中枢神经系统颅脑外伤影像学表现

【实训目标】

能够选择合理的影像检查方法对颅脑外伤疾病进行检查。能够正确结合临床表现对颅脑外伤疾病的影像资料进行病理及影像分析,并做出准确的影像诊断。能够正确掌握阅读影像资料的方法及原则,正确完成影像报告书写。

【知识目标】

1.掌握颅底骨折的CT表现。

2.掌握硬脑膜下血肿、硬脑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3.熟悉颅盖骨折及脑挫裂伤的CT、MRI影像学表现,熟悉颅缝分离的概念。

【能力目标】

通过对颅底骨折、脑挫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的实训,使学生做到对影像诊断与急诊临床,影像诊断与外伤形式相结合,模拟训练与实际读片、书写急诊报告相结合,为专业岗位的需求打下良好基础。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训中的观察、分析、综合鉴别的能力,并使学生有书写急诊外伤报告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养成团队协作精神。

【实训器材】

1.颅底骨折、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CT、MRI教学片。

2.观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及实训报告单。

【实训步骤】

1.讲解演示颅底骨折、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提示学生在相关影像表现中的重点、记忆点及鉴别要点。

2.指导学生观察血肿在不同时期的CT、MRI表现,使学生对血肿的病理演变过程与影像的不同表现有进一步认识。

3.组织学生分组独立阅片、讨论,大胆发言、辩论,其后对学生提出的疑点、难点进行讲解分析。

4.通过实训练习,强调在实际工作中一个颅脑损伤的患者,可能有多种损伤并存的情况存在。在观察影像资料时要全面逐层,颅骨、脑膜和脑实质都不能遗漏。

5.按标准格式书写一份读片报告。

【结果与讨论】

1.颅骨骨折颅骨骨折分线状骨折、粉碎骨折和凹陷骨折3种,以顶骨、额骨为多见。凹陷骨折多需切线位才可诊断,表现为骨折片向颅内移位。颅底部骨折平片较难诊断。线样骨折在平片表现为边缘清晰的线条性密度减低影。颅缝分离表现为人字缝、矢状缝或冠状缝明显增宽,超过1.5mm或两侧宽度相差大于1.0mm以上。

2.硬膜外血肿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以脑膜中动脉损伤常见。血液聚集在硬膜外间隙。

(1)CT表现:颅骨内板下梭形均匀密度增高影,边缘锐利,与脑表面接触缘清楚,常有轻微占位表现。多位于骨折附近。

(2)MRI表现:MRI不是急性颅脑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MRI表现与血肿的病理时期相关。急性期在MRI上T1WI呈等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呈低信号。亚急性期MRI表现为T1WI、T2WI均为高信号。慢性期血肿呈长T1长T2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环。

3.硬膜下血肿多由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所致,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沿脑表面广泛分布。

CT表现: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常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亚急性期形状不变,但多为高或混杂或等密度,慢性期血肿呈梭形,为高、混杂等或低密度。MRI表现与血肿的病理时期相关。各期信号变化同硬膜外血肿。两者的区别点在于硬膜外血肿呈梭形,而硬膜下血肿呈新月形;再者硬膜外血肿不超越颅缝,而硬膜下血肿一般跨越颅缝。

4.蛛网膜下隙出血

CT表现:脑沟、脑池及脑裂内密度增高影,出血量大呈铸型。出血多位于大脑纵裂池和脑底池,还多见于外侧裂、鞍上池、环池、小脑上池或脑室内。可伴有脑积水、脑水肿等改变。

5.脑挫裂伤病理上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瘀血、脑水肿和脑肿胀;如伴有脑膜、脑或血管撕裂,则为脑挫裂伤。好发于额叶底部和颞极。

(1)CT表现:低密度的脑水肿区中混杂有多发散在的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

(2)MRI表现:脑组织水肿在T1WI呈不规则的低信号,T2WI高信号。亚急性期后出血在T1WI和T2WI呈高信号,尤其在T2WI容易观察,表现为低信号病灶内散在点状高信号影。

【思考与练习】

1.颅底骨折在X线平片、CT片中的表现的优势与局限性。

2.区别硬脑膜下血肿与硬脑膜外血肿的异同点。

3.试述颅内血肿不同时期的CT、MRI表现及机理。

任务四 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表现

【实训目标】

能够选择合理的影像检查方法对脑血管疾病进行检查。能够正确结合临床表现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像资料进行病理及影像分析,并做出准确的影像诊断。能够正确掌握阅读影像资料的方法及原则,正确完成影像报告书写。

【知识目标】

1.掌握脑梗死各期的CT及MRI表现。

2.掌握脑出血各期的CT及MRI表现。

3.熟悉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表现。

4.了解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了解各种影像学方法对不同脑血管疾病诊断的价值和限度。

【能力目标】

通过对各种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的读片练习,使学生做到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相结合,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相关解剖、病理到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之间关系问题进行互动,使同学们在提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进入专业岗位奠定基础。

【素质目标】

通过实训练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实训器材】

1.脑血管病畸形、脑梗死、脑出血的CT、MRI教学片。

2.观片灯、多媒体、教学课件,实训报告单,脑血管模型。

【实训步骤】

1.讲解演示脑出血、脑梗死各期的CT及MRI表现,并提示各期的CT值变化及MRI扫描序列和诊断的关系。

2.通过对脑梗死、脑出血影像资料的观察,讲解各期相关的病理演变与影像表现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病例分析征象,通过观察图像加深对疾病的认知。

3.指导学生观察血管畸形及动脉瘤的CT和MRI不同表现,并了解各种检查手段的优缺点。

4.分组进行实训读片、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同学之间互动,并对难点进行讲解。

5.通过对脑梗死、脑出血各期的CT图像、MRI图像加以对比,进一步理解不同检查方法所形成的不同图像特点,从而加深对各种成像手段的认识。

6.按标准格式书写一份读片报告。

【结果与讨论】

1.脑出血

(1)CT表现:基底节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区,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局部脑室受压移位。血肿可破入脑室见脑室内积血。

(2)MRI表现:根据脑出血的不同时期,其信号有不同的改变。急性期(3d内)为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亚急性期(3d~4周)为短T1长T2信号,周边强于中心,慢性期(4周以后)为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血肿周围包绕一低信号含铁血色素环;当软化灶形成后多呈长T1、长T2信号,周围为低信号环环绕。

2.脑梗死CT表现与梗死类型及病期有关。

(1)缺血性脑梗死24h内可无CT表现,以后平扫出现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区,累及髓质和皮质区,呈边缘不清的楔形,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典型MRI表现为三角形或楔形的Tl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2)出血性脑梗死,梗死区内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影,占位表现明显,增强时低密度区中可显示脑回状强化。

(3)腔隙性脑梗死

1)CT表现:基底节、丘脑和半卵圆中心区的圆形或卵圆形病灶,直径为5~15mm低密度区,占位表现轻。

2)MRI表现:病灶显示优于CT,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缘清楚。

3.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常见原因。多呈囊状,大小不一。

(1)CT表现:分为3型。Ⅰ型为无血栓性动脉瘤,平扫呈圆形高密度区,均一性强化;Ⅱ型为部分血栓性动脉瘤,平扫中心或偏心高密度区。中心和瘤壁强化,期间血栓无强化,呈“靶征”;Ⅲ型为完全血栓性动脉瘤,平扫呈等密度区,可有弧形或斑点状钙化,瘤壁环形强化。

(2)MRI表现:动脉瘤在T1WI和T2W1上为圆形、卵圆形无信号或低信号影。

4.血管畸形以动-静脉畸形(AVM)最常见,好发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

(1)CT表现:不规则混杂密度灶,可有钙化,呈斑点或弧线形强化,水肿和占位效应缺乏。可合并脑血肿、蛛网膜下隙出血、脑萎缩等改变。

(2)MRI表现: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因流空效应在T1WI和T2WI上均表现为毛线团状或蜂房状的无信号或低信号区。MRA可清晰显示供血,引流及异常血管。

【思考和练习】

1.脑梗死、脑出血好发部位及解剖特点。

2.脑血管畸形的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

3.脑梗死、脑出血各期的病理改变与影像表现的关系。

任务五 中枢神经系统颅内肿瘤影像学表现

【实训目标】

能够选择合理的影像检查方法对颅内肿瘤进行检查。能够正确结合临床表现对颅内肿瘤的影像资料进行病理及影像分析,并做出准确的影像诊断。能够正确掌握阅读影像资料的方法及原则,正确完成影像报告书写。

【知识目标】

1.掌握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2.掌握颅内肿瘤的定位诊断。

3.熟悉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影像学表现的实训项目练习,做到影像表现与临床相结合、影像学表现与病理改变相结合、模拟训练与实际读片相结合,为进入专业岗位奠定基础。

【素质目标】

通过实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提升学生在读片过程中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通过独立阅片及互相讨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实训器材】

1.神经上皮肿瘤、脑膜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转移瘤的CT、MRI教学片。

2.观片灯、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及实训报告单。

【实训步骤】

1.讲解演示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示各种肿瘤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要点,并提出各种肿瘤最适宜的检查手段及方法。

2.指导学生观察、认识各常见肿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指导学生辨认不同肿瘤的影像学要点和读片中的相关注意点,并指出在同一区域所发生的不同肿瘤的特点。

3.组织学生分组独立阅片、随后进行相互讨论,使学生在读片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观察到综合分析诊断。

4.通过对各种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的细节观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其病变解剖特点、病理特点、成像特点与影像表现的复杂的关系,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水平。

5.按标准格式书写一份读片报告。

【结果与讨论】

1.星形细胞瘤属最常见脑内肿瘤。

(1)CT表现:Ⅰ级星形细胞瘤,呈低密度,与脑质分界清楚,形态规则的肿块,周围无/或轻度水肿,增强时无/或轻度强化。Ⅱ~Ⅳ级星形细胞瘤呈高密度、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境界不清楚,形态不规则,周围水肿明显,有占位表现,病灶内可有点状钙化或出血。增强时有明显强化,且在不规则环壁上出现肿瘤结节为其特征。

(2)MRI表现:Ⅰ级星形细胞瘤瘤体多呈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Ⅱ~Ⅳ级星形细胞瘤瘤体信号多不均匀。

2.少突胶质细胞瘤多位于额叶、顶叶、颞叶,以额叶多见。

(1)CT表现: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特征性改变是瘤体内出现弯曲的条带状钙化。瘤周无水肿或轻微水肿。

(2)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钙化灶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多轻度强化。

3.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病灶多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三角区和第三脑室。

(1)CT表现:脑室内或跨越脑室和脑实质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瘤体内可有囊变或钙化,伴有室管膜转移者,可见室管膜局部增厚,常伴梗阻性脑积水。

(2)MRI表现:等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4.髓母细胞瘤多见于儿童。病灶位于小脑蚓部,易突入第四脑室。

(1)CT表现:肿瘤呈高密度。瘤体阻塞第四脑室时,可见第三脑室及侧脑室扩大。

(2)MRI表现: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多显著强化。

5.脑膜瘤最常见的颅内肿瘤。

(1)CT表现:为略高或等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光滑,广基与颅板相连或与硬膜相连,瘤内有点状或不规则钙化,有明显占位表现,增强时呈明显均一强化,边界更为清楚、锐利。颅板被侵犯可引起骨质增生或破坏。

(2)MRI表现:T1WI多表现为等信号,少数为低信号;T2WI肿瘤表现为高信号、等信号或低信号。增强扫描时呈均一强化,可签名簿脑膜尾征。

6.垂体瘤

(1)CT表现:鞍内肿块突入鞍上池使其变形或闭塞,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池内可见等或略高密度肿块,肿块中心可坏死或囊性变,肿块边界清楚、光滑,增强时肿瘤呈均一或周边强化。

(2)MRI表现:垂体微腺瘤一般用冠状位和矢状位薄层检查,T1WI微腺瘤呈低信号,多位于一侧,伴出血为高信号,可见垂体高度增加,上缘饱满,信号不均,可有垂体柄和垂体后叶的移位。垂体腺大瘤T1WI和T2WI显示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

7.颅咽鼓管瘤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肿瘤位于鞍上,好发于鞍上视交叉、垂体柄或灰结节附近。

(1)CT表现:肿瘤多为囊性、实性或囊实性,有包膜。瘤体过大时,可引起侧脑室梗阻性脑积水。囊壁钙化多为弧形或蛋壳样。囊腔CT值为负值。

(2)MRI表现:因囊内内容物不同而信号各异。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部分有强化。

8.听神经瘤是成人常见的后颅窝肿瘤,听神经瘤多起源于听神经的前庭部分的神经鞘(施万细胞),绝大多数为神经鞘瘤。为良性脑外肿瘤。可与神经纤维瘤或脑膜瘤并发。

(1)CT表现:为内听道扩大,呈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灶,边界清晰,第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或完全闭塞,梗阻上方脑室扩大。

(2)MRI表现: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多有囊变。增强扫描强化明显。

9.脑转移瘤多发于中老年人,顶叶常见,也见于小脑和脑干。好发在皮髓质交界区。原发灶多来自肺癌、乳癌、前列腺癌、肾癌和绒癌等,经血行转移而来。

(1)CT表现:脑内多发或单发结节,呈等或低密度灶,瘤周水肿明显。

(2)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增强后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

【思考与练习】

1.颅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垂体瘤、脑转移瘤)的CT表现。

2.颅内肿瘤的定位及定性依据有哪些?

3.脑内肿瘤与脑外肿瘤的鉴别。

任务六 颅内感染疾病影像学表现

【实训目标】

能够选择合理的影像检查方法对颅内感染疾病进行检查。能够正确结合临床表现对颅内感染疾病的影像资料进行病理及影像分析,并做出准确的影像诊断。能够正确掌握阅读影像资料的方法及原则,正确完成影像报告书写。

【知识目标】

1.掌握脑脓肿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2.熟悉脑寄生虫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能力目标】

通过对颅内感染疾病影像学表现的实训,做到影像与临床、影像与病理相结合,模拟读片与书写报告相结合,为专业岗位的需求奠定基础。

【素质目标】

在实践中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养成团队协作的良好习惯。

【实训器材】

1.脑脓肿、脑囊虫病的CT、MRI教学片。

2.观片灯、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及实训报告单等。

【实训步骤】

1.讲解演示脑脓肿、脑囊虫病的典型病例CT、MRI表现,提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2.指导学生观察认识脑脓肿病理演变过程中的不同CT、MRI表现,指导学生观察脑囊虫病各型的不同CT、MRI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使学生了解病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组织学生分组独立阅片,并进行互相讨论、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难点进行讲解。

4.通过对脑脓肿、脑囊虫病CT、MRI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对比,理解不同检查方式而形成的不同图像的特点,并认识同一疾病中在不同演变时期及分型中的不同影像学表现,从而加深对CT、MRI图像的认识。

5.按标准格式书写一份读片报告。

【结果与讨论】

1.脑脓肿 以耳源性常见多发生于颞叶和小脑;血源性多发生于额、顶叶;其次为鼻源性、外伤性和隐源性。病理上分为急性炎症期、化脓坏死期和脓肿形成期。

(1)CT表现:皮髓质交界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伴有占位效应,当脓肿形成时,在大片低密度区内可见等密度环。壁薄和均匀性环形强化。脓腔内可出现气泡或液面。

(2)MRI表现:T1WI上,脓腔为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区,脓肿壁为环状等信号,周围水肿为低信号。T2WI脓腔为圆形或类圆形高信号区,脓肿壁为环状低信号,周围水肿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脓肿壁强化,脓腔不强化。

2.脑囊虫病 系猪绦虫囊尾蚴的脑内异位寄生。多发生于脑实质内,也可累积脑室或脑膜。脑内囊虫的数目不一,呈圆形,直径4~5mm。囊虫死亡后退变为小圆形钙化点。脑室囊虫病多见于第四脑室;当脑囊虫病散步于蛛网膜下隙时,易阻塞脑脊液循环,产生脑积水。

(1)CT表现:可见脑实质性脑内散布多发性小囊,囊内可见致密小点代表囊虫头节;囊壁和头节有轻度强化。囊虫死亡后呈点状钙化。

(2)MRI表现:囊腔在T1WI上呈低信号,其内有偏心的小点状等信号,为头节;T2WI上呈高信号。结节钙化期病灶变小,呈直径2~5mm钙化灶,周围无水肿。

【思考与练习】

1.脑脓肿、脑囊虫病的CT表现。

2.颅内感染性疾病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什么?

任务七 椎管内肿瘤影像学表现

【实训目标】

能够选择合理的影像检查方法对椎管内肿瘤进行检查。能够正确结合临床表现对椎管内肿瘤的影像资料进行病理及影像分析,并做出准确的影像诊断。能够正确掌握阅读影像资料的方法及原则,正确完成影像报告书写。

【知识目标】

1.掌握椎管内肿瘤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

2.熟悉椎管内肿瘤的好发年龄段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3.了解椎管内常见肿瘤的鉴别诊断。

【能力目标】

通过阅片使学生能对椎管内肿瘤定位有客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为进入专业岗位奠定基础。

【素质目标】

在实训练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习惯,养成对征象能细致观察并综合分析的习惯,提升创新性思维能力。

【实训器材】

1.常见椎管内肿瘤的CT、MRI教学片及幻灯片。

2.观片灯、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及实训报告单等。

【实训步骤】

1.讲解演示椎管的解剖关系,并通过CT、MRI图像进行观察分析。

2.讲解椎管内肿瘤CT、MRI片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3.分组阅片、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难点进一步统一讲解。

4.通过分组阅片、讨论,分析CT、MRI对椎管内肿瘤显示的优缺点,从而加深对二者图像本质的认识。

5.按标准格式书写一份读片报告。

【结果与讨论】

1.椎管内肿瘤椎管内肿瘤包括发生于椎管内各种组织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可将其分为髓内、髓外硬膜内、硬膜外肿瘤。X线检查和CT检查对椎管内肿瘤的显示有限,诊断价值不高。

(1)髓内肿瘤 占椎管内肿瘤的15%,绝大多数为胶质瘤,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最为多见。室管膜瘤多见于成人,以腰骶段、脊髓圆锥和终丝多见。

1)CT表现:脊髓密度不均匀,呈不规则形膨大,边缘模糊,肿瘤与正常脊髓分界不清,增强肿瘤呈轻度强化或不强化。

2)MRI表现:T1WI上脊髓增粗、信号降低,囊变时信号更低,T2WI上信号增高,囊腔的信号更高。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儿童,病变范围较广,常累及颈胸段,囊变出现率高。

(2)髓外硬膜内肿瘤 占椎管内肿瘤的60%,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以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多见。

1)CT表现: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实性肿块,密度略高,推挤脊髓移位。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骨窗可见椎弓根破坏,肿块的部分向椎管外生长而呈哑铃状。

2)MRI表现:神经鞘瘤T1WI上略高于或等于脊髓信号,边缘光滑,常较局限,脊髓受压移位,肿瘤同侧蛛网膜下隙扩大;T2WI上肿瘤信号有增高,横断面或冠状面图像能清楚观察到肿瘤穿出神经孔的方向和哑铃状肿瘤的全貌。脊膜瘤T1WI高于或等于脊髓信号;T2WI肿瘤信号略有增高。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脊膜尾征。

(3)髓外硬膜外肿瘤 占椎管内肿瘤的25%,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主要是转移瘤,也可是淋巴瘤、骨髓瘤或肉瘤等原发肿瘤。

1)CT表现:显示椎体、椎弓根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多为溶骨性破坏,其CT值低于或等于邻近骨质结构。肿瘤边缘不规则,向椎旁浸润性生长,压迫硬膜囊,使蛛网膜下隙变窄、阻塞,脊髓受压移向对侧。

2)MRI表现:为T1WI肿瘤呈等或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可累及邻近椎体、附件、椎旁组织。

2.脊髓外伤根据损伤程度分为脊髓震荡、脊髓挫裂、脊髓横断。

1)CT表现:可清晰显示椎体、附件骨折以及椎管内骨碎片,对椎管内高密度血肿显示尚可,对脊髓损伤的显示不如MRI。

2)MRI表现:脊髓挫裂伤后MRI表现为脊髓外形膨大,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脊髓横断伤MRI表现为脊髓连续性中断。MRI可清晰观察到脊髓横断的部位、形态以及脊柱的损伤改变。

【思考与练习】

1.椎管内常见肿瘤的分类。

2.椎管内常见肿瘤的MRI表现。

(蒋 蕾 贺太平 巩远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