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 从模糊数学看中医“清瘟败毒” 药抗病毒的“不测准”与科学性[1]
1.病案举例
某男,21岁,本地在校学生。2009年10月28日就诊。因发热头痛,咳嗽,咽痛,流涕,兼见发冷,全身不适两天,按“感冒”西药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无效。因当地正值预防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期,且学校已有多例较重病患休学而居家隔离治疗。此病患亦属隔离对象,求助于中医药治疗。医者鉴于本人已于一月前作为医疗行业高危人群而注射过预防甲型H1N1流感疫苗,机体应有相应的免疫力,故痛快地应诊了病人。查见:高热气粗,喘息咳嗽状,体温38.9℃,脉搏108次/分。伴鼻塞,流涕明显,尤以见风或见冷热时卡他症状及全身症状较著。听诊:心律齐,呼吸音粗,无干湿性罗音(两天前胸透两肺纹理略粗乱);望诊:舌红苔黄腻,咽部红肿,痰黄稠;脉象浮大。
结合当地已有疑似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情况[2],再从我国北方甲型H1N1流感发病特点的资料看,符合中医温病“时行”感冒的特征,即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从流行病学资料看,当前此甲型流感在我国北方发病病势较为和缓,不同于北美地区的消化道症状突出的特征,也不同于国内传统的冬春季“外寒内热”型的风寒外束,肺热内蕴证型。分析此病患证候,当属风邪毒邪侵犯肺卫,波及气分传化之病机。
治则:清热解毒,舒肌护卫,宣肺透邪,化痰止咳,以阻遏气分向营分的传变。
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处方:金银花 连翘 荆芥 牛蒡子 葛根 麻黄 杏仁石膏 石斛 紫菀 生甘草。暂开2剂,水煎服观察。嘱首剂可第一、二煎合兑口服后安睡休息。并嘱病人多饮水。口服维生素B、C类,适当清淡饮食。
第一剂后,患者一般情况及全身症状明显改善,翌日服完第二剂后,除稍觉咽部不适和轻度乏力外,余无明显异常。遂以银翘解毒(蜜)丸,每服2丸,2次/日调服3日,再续服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加味3剂,兼休息3日后上学,无反复。
2.病机与疗效分析
叶天士《温热论》在温病学说中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名著,是温病学说发展至清代趋于成熟阶段的标志,其所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用以说明温病病邪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并以此作为辨证治疗的纲领性依据,由此划分出温病由浅而深、由轻而重的传变(顺传)规律。如首先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即是指外感温病之邪,从口鼻而入,故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即表现为卫分、气分之病。从卫、气、营、血病变浅深的角度看,温邪由卫而气、而营、而血,但属于逐步传入,即谓顺传。而与顺传不同,即如初起就由肺卫内陷心营者,属病情急重,热变最速者,则可谓逆传。在具体应用上,叶氏提出了经典治疗法则,即“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意思是说,温病总的看法,卫分之后才是气分的阶段;营分之后才是血分的阶段。“在卫汗之可也”,其着眼点在“可也”二字。邪在卫分,用发汗法即可,卫分热再高,也不宜用清气之法。这里的发汗,系指辛凉发汗,而非指用麻黄桂枝之剂的辛温发汗,“到气才可清气”,说明清气之剂于邪入气分才可以用,邪尚未入于气分,不宜轻易用清气之品。“入营”,还可以透营分之热使其转出气分而解,邪乍入营,不必即用大剂清营之品。至进入血分,就恐其耗血动血,必须凉血化瘀。温病治疗如不循这种程序,那就是缓急不分,担忧动手便会错了。可见叶天士所论的卫气营血辨证,界定地较为严格,该缓就缓,如未入气分,不可轻用气分药,乍入营分,尚可透热转气,而未必即用大剂清营。这里的关键点是“透热转气”,这是温病治疗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否则易将疾病引向深入(如血分)。所谓透,可以说大有讲究,且其意义较广:病机之“透”,是说病理机转以外透为顺。治疗之“透”,是说用药引导病邪从外而透。这里的“透”,即是在辨证的前提下,达到制止疾病发展的目的,千方百计截断疾病的进展。体现在一方面透解外邪,故在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乃转气而解的核心论点,一方面体现了“既病防变”的思想,也体现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意义。本篇所举案例即是偏重于“乍入营分,犹可透热转气”之意。也强调了“气分清气”的治疗准则。临床实践证明取效良著。
笔者体会,对于急性温病诸证,在各阶段互为兼侵的情况,应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期达到“未病先防”和“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总体原则,实为温病治疗中的一个基本治疗思想,否则就失去了辨证论治这个中医学治疗急重病的精髓之所在。实践证明,自2009年入冬以来,由于中医药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方面,既体现了中医药抗击传染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且安全有效,又体现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甲流是比较理想的方案[3]。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2009年12月26日在北京呼吸病研究所成立10周年学科发展报告会上首次表态认可中医药治疗甲流的功效。他说:“此前我一直对中药治疗甲流是否有效没有表态,现在经过临床循证医学证实,有两个中药群对治疗甲流病毒有效果。我非常服气,要推崇”[4]。
3.现代医药学的诠释
(1)中药研究
鉴于“清温败毒”类药物的抗病毒“不测准”性,除本文介绍的几种外,其它诸药已散在于前述各篇中,故不一一赘述。
金银花在该方中,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现研究主要成分含氯原酸,异氯原酸,新氯原酸,4-O-咖啡酰鸡钠酸,4,5-咖啡酰鸡钠酸,和黄酮类物质,以及挥发油中的棕榈酸等。主要药理作用有:①广范围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革兰氏阳性菌有抑制作用,并对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属,霍乱弧菌,绿脓、大肠、人结核杆菌,以及脑膜炎双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金银花及其复方,对流行性感冒亚洲甲型有抑制作用,且能抑制或延缓其致细胞病变的作用。②具有抗炎,解热和抗过敏作用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煎剂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上述诸作用体现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中,中医辨证温病中所推荐的银黄类制剂[2]中的金银花为主要成分。
连翘作为传统认为能“泻六经之火”的功能,其主要含挥发性成分,如:α-蒎烯,β-蒎烯,萜烃醇-4等10余种萜化合物,非挥发性成分主要有连翘酚(Forsythol)等。连翘种子挥发油对多种细菌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流感及副流感病毒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本案例中葛根主要为解肌退热作用,其药用根中主含黄酮类物质大豆黄甙(Diadzin),葛根素(Puerarin),葛根甙(Xylopuer-arin)等各种化学成分。现临床上广泛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如改善冠心病的缺氧状态,降压抗心律失常作用。在银翘散中加用主要发挥着协同防止中毒因素(H1N1,即血凝素1和神经氨酸酶1病毒分型的毒性作用)对心脑血管的毒害作用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有利于发热中毒状态的转机。国外研究从中分离出活性很强的雌激素尚可佐证这一点[5]。
荆芥具有解表而散风,透疹而止痛的作用,药用茎叶中主含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右旋薄荷酮(d-Menthone),消旋薄荷酮等,在本方剂中,除抗菌抗炎作用外,其改善诸如发热,烦躁,呼吸道症状的作用明显。
牛蒡子作为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用,由于其药用果实中牛蒡甙(Aretiin),牛蒡子甙元等,并含有氨基酸,脂肪油,维生素等,故除抗菌和增强免疫功能外,主要具有明显的滑利咽喉的作用而改善呼吸道症状效能较明显。
(2)病毒变异的“不测准”
随着社会和生物学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医学对病原微生物所引发的各种传染病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大自然中的微生物群体从来就不甘束手就擒。现实是旧的传染病被消灭了,新的传染病随即发生着,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乃至甲型H1N1流感就是例证。细菌的变异令人类使用抗生素的功效每况愈下;病毒快速变异更是让现代医学的免疫研究被动应对,捉襟见肘[6、7]。这是因为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在复制时,也很容易出错,也就是会发生变异。譬如:流感病毒基因每隔几年就会发生碱基位点的突变,科学工作者在近几年内已鉴定分离出10多种基因型的H(血凝素)、N(神经氨酸酶)不同序号的无交叉免疫的病毒型别,原有的有效抗流感病毒药物业已发生耐药,不得不使有条件的国内外易感区域每年都重打一次新的疫苗,以防御流感病毒可能的侵入。然而,如此亦然无法应对流感病毒新的突变,故而存在着对病毒“不测准变异”的模糊现象。例如发生于2009年初的北美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病毒,就是兼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基因的新的变异病毒,除新近研发的抗病毒药达菲(国产“达菲”的商品名为“奥尔菲”)适用于重症病人的病原治疗外,其它抗病毒药物的作用就显得无能为力,而中医药的合理辨证治疗却显示出强有力的治疗功效,其又做何解释呢?
这不妨从近些年随着现代科技所面对的系统日益复杂,而出现的“模糊数学”概念的角度作出诠释。在过去相当长的时空段中,精确数学在描述自然界多种事物的运动规律中,获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在客观世界中,还普遍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尤其表现在人文社会,生物医学及其它“软科学”的数学化、定量化趋向不断地把数据处理的模糊性问题推向了科学研究的前沿。最令人堪忧的是现代主流医学非但在小小的病毒性普通季节性感冒面前无所作为,让大家“一周后自愈”的自限性疾病去慰藉,更何况变异后的H1N1甲型流感的暴发流行使北美等发达国家不知所措,以至在全球大流行。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在防治甲型流感方面如同战胜SARS等病毒变异性疾病方面一样,确证很有效果,有时候却似乎“草草”了事,化险为夷[8]。但对于解释为什么“一把小草”就能出现广谱的疗效,还缺少站在哲学高度的医学科学理论的指导。从现代科学水平对中药的分析研究,中医药物不说复方,就是单味药也含有成千上万种“不确定”的、并且可能在炮制过程中存在不断变化着的生物成分。再从中医药复方组合的角度看,就更难确定其中的“协同”、“拮抗”还是“双向调节”作用。而与正常人体内所具备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系统所造就的“血液营养”相比,这些稀奇古怪的药物成分堪称病毒生长繁殖的“复合干扰素”,或可比作“喷沙枪弹药流”。所谓以变制变,以乱制变。病毒纵然千变万化,仍是生物大分子,仍服从于生化反应的诸多必然规律。这种健全机体的应变之能,就是“自限性疾病”的理论基础,而一旦病原体的毒力、数量或变异性的变化发生改变,在机体杀灭得难解难分之时,中医药的复合干扰素因素就显示出强效独特的威力,如此用药越早越有成效,使及时应用了中成药的感冒往往只有两三天的病程,便迅速得以康复[9]。由此引发出以模糊应对变异,以干扰打破常态,病毒再变也翻不出中医药有针对性的模糊疗法的“如来手心”,体现在只要辨证论治准确,对药物合理调整,便可出现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显著效果[10]。假如说依赖于“精确数学”而僵化思维,只习惯于承认“可道之道”,那么如今对“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有特效”的哲学解释无疑将有助于把中医药从“非常道”中解放出来,这里有模糊数学的功劳,也有“易”学的思想精髓。“易”者“变化”也,世间万物都在“自其”而“变着”,生命亦在变,生命科学岂能一成不变?病毒在变,西医跟在后面追之不及,中医却早已在前面设好了天罗地网,我们何不去从思维的另一角度-模糊疗法发掘其优势所在的科学性呢?
著名生物学家、生命科学哲学家迈尔(Mayr-E)强调:应当改变科学统一的传统信念,适当强调科学的多元性。生物学中还原是徒劳的、没有意义的,人们平常所说的生物学定律,都不是普遍的,因为它的大多数都有例外,故其概括都有或然性(迈尔:《生物学思想的发展》)。正是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医学所涉及的“道”,远较物理化学来的复杂和多层次[11]。比如说,很难用数学精确表达的现象,只能求助于P值(概率)而去分析。
相对于精确数学而言,“模糊数学”则提醒了我们如何应对“生物之变”,正如《相对论》让我们意会出了“时空之变”那样,开启了“模糊数学”对于研究人体生命,如同宇宙间的许多“不测准”一样,将可能存在永恒的无法完全准确的解释,也不仅仅表现在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上。关注模糊数学将为人类成功地应对充满变数的生物世界提供科学思维的睿智,从而去意会“防传变”和“先安未受邪之地”之先贤哲理思维的真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印大中,卢传坚.从模糊数学看中医药抗病毒的科学性——中医药理论研究及发展的新视野【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2):78~ 79.
[2]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1版)【N】.健康报2009.5.11:第7版.
[3]闫鑫报道:中医药治疗流感安全有效.健康报2009.12.8第5版.
[4]曹政报道.钟南山说——看到中药治疗甲流的研究,我很服气【N】.健康报2009.12.8:第2版.
[5]柴田承二.中药化学,Am J Chin Med 7(2):103,1979.
[6]陈可冀.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性思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6~21.
[7]蒋永光,陈波,胡波,等.从抗HBV到抗SARS——试论中药抗病毒的思路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4,25(2):50~51.
[8]李大喜.鱼腥草水蒸气蒸馏物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对HSV-1流感病毒和HIV作用的成分【J】.中成药,1996,18(11):49.
[9]杨志强.板蓝根提取物抗病毒机制的研究【J】.世界健康文摘(医学月刊),2007,4(9):94~95.
[10]王伟,张燕萍,王书臣,等.中医药治疗流行性感冒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8):102~104.
[11]何裕民.跳出中西之争看医学【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27(4):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