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宁治验
[《山东中医杂志》]
1.哮发突发,勿忘平喘 李老师认为,治疗小儿哮喘病无论是在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平喘的原则应贯穿治疗的整个过程。小儿哮喘病在临床上虽然被人为地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但临证时不能截然分开,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小儿哮喘病的引发以外感为主,临床以风寒、风热居多。风寒型小儿哮喘病李老师以温肺化痰定喘为主,表寒重而喘者常用小青龙汤,表寒轻而喘者常用苏子降气汤;风热型小儿哮喘病以清肺化痰定喘为主,常用定喘汤;临床有部分患儿表现为起病以风寒引发,迅速入里化热,表寒仍在的表寒里热型,采用解表清里之法,常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缓解期以扶正为主,分清肺、脾、肾三脏。偏于肺脾气虚者,宜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常用人参五味子汤;偏于脾肾阳虚者,宜补肾固本,常用金匮肾气丸,同时配合祛痰、活血、行郁、化湿等法。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李老师均在上述常用方剂的基础上酌情加用平喘药物,如麻黄、杏仁、白果、地龙、乌梅、苏子、沉香等品。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反馈,发作期加用平喘药能够迅速控制小儿哮喘病的发作,缓解期加用平喘药能够延长小儿哮喘病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
2.哮久多郁,酌情疏肝 小儿哮喘病发作一次持续的时间较长时,按常法治疗效果不佳,应考虑到有肝气郁滞因素存在,治疗时适当加用疏肝解郁行气的药物。李老师认为小儿哮喘病中的肝郁因素,以外感为主。外邪侵袭,由表及里,影响少阳经脉,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进而波及到厥阴,从而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患者常表现出闷闷不乐、情绪低沉或脾气急躁、易激惹等或多或少的情绪改变。故治疗时在选用方剂的基础上加用疏肝药物,如柴胡、白芍、香附、佛手、玫瑰花等。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等。
3.久哮夹瘀,酌情活血 哮喘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时,李老师从“心肺同居上焦,通过气血关系相互影响”的观点着手,认为有淤血征象存在。患者常表现为喘息反复发作,胸闷、胸痛,面色晦暗,唇甲发绀,舌暗,有瘀点,舌下脉络紫暗怒张。在治疗该类顽固性哮喘时多从活血化瘀角度考虑,在选用方剂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李老师认为活血化瘀药物有活血、破血、逐瘀等之分,发挥作用也有强弱之别。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时期,在选药时初期宜选用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药性比较平和之品,这样既可以活血化瘀,又不伤正气。后期瘀结较甚时可选用破血逐瘀之品,如三棱、莪术、全蝎、蜈蚣等。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艾沉四物汤等。
4.病案举例 患儿男,7岁,哮喘病史2年余,每遇气候突变、感冒或活动后诱发,发作时以夜间为甚。用特布他林、沙丁胺醇等药物可暂时缓解。10余日前因受凉诱发,服用中西药效果不佳。症见喘息频作,胸闷,气急,鼻翼煽动,夜不能卧,喉间痰声漉漉,痰液黏稠,难咳出,汗出湿衣,烦躁不安,易激惹,纳差,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辨证属痰热内蕴,气机郁滞。治宜清热化痰定喘,疏肝解郁行气。处方:炙麻黄6g,炒杏仁9g,白果6g,黄芩12g,桑白皮12g,地骨皮12g,炒苏子9g,炒葶苈子9g,桔梗9g,瓜蒌15g,当归9g,白芍15g,柴胡12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忌食冷饮及鱼虾等腥臊之品。二诊症见胸闷、憋喘基本缓解,偶咳,有痰,色黄,质黏稠,纳食尚可,舌苔白略厚,脉滑数。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痰鸣音,未闻及哮鸣音。处方:上方去炒苏子、炒葶苈子,加浙贝母12g,4剂。三诊,患者症状消失,纳食可,二便调。处方:人参五味子汤,15剂善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