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空巢家庭
这里所说的“老年空巢家庭”包括了老年夫妇双居家庭和老年独居家庭。人口老龄化使老年家庭增多。以日本为例,1970年,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被称为“老龄化社会”。1994年,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4%,成为“老龄社会”。2000年,在日本有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为1565万户,占全部4555万户的34.4%。户主的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家庭不断增多,1995年为867万户,预测到2020年将会增加到1718万户,比例也将从占一般家庭总数的19.7%增加到35.2%。[3]以我国为例,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老年独居家庭(单身户)从1990年的8.11%上升到2010年的9.43%,老年夫妻户是典型的空巢家庭,从1990年的16.9%上升到25.08%。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作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都市社会,其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在全国也处在前列。根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北京市老年夫妇户占27%,老年独居户占7%,合计为34%。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的北京老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之中。再根据1995年对北京、上海、苏州、广州和香港等城市新城区老年人家庭的研究,结果发现:生活在单身家庭中的独居老人已经占到10.4%,只与配偶一起生活的老人高达25.9%,两者相加的百分比为36.3%,占全体老人的三分之一以上。[4]如果加上“准空巢”的老人家庭,那么比例就会高出许多。所谓“准空巢”,是指子女工作或者出差期间老人孤独在家的情形,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代际分居所造成的空巢家庭,而是因为时间的不能共享所造成的更为普遍的空巢家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前述的角色冲突所引发的。譬如,北京市中青年家庭养老状况典型调查曾经发现:255位中青年人78.4%白天上班,其中55.3%的人中午不回家,这种白天空巢的情况使很多做子女的对老年父母的日常生活感到担忧。如此看来,空巢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儿女的多少或者是否与儿女同住,还要看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儿女是否能伸出援手。正是基于广义的老人家庭空巢化现象在城市已如此普遍,所以社会各界对托老所的呼吁才会越来越高。统计数据还表明,虽然不少进入高龄阶段的老人又同子女生活在一起,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85岁以上单身老人户比例仍高达11.8%,高龄老人二代户的比例占到85岁以上组的21.4%,一般情况下,这样的老人家庭很可能是二代老人同住。此外,有配偶老人生活在单身户家庭的比例是有配偶老人的10.7倍。[5]尤其是在知识分子集中的中关村地区,空巢家庭的比例超过了30%。在京郊农村,也有不少老人处在分居或独居的状态。譬如,密云县老龄协对210位农村老人的调查结果表明,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人占了57.14%,这些老人中有一半是属于真正完全的空巢家庭,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无子女。调查结论是,他们的生活照料没有着落。[6]
家庭结构的变化呈现一般家庭的核心化、老年家庭的空巢化与独居化交叉出现的趋势。在人口老龄化的初级阶段,核心家庭成为家庭结构类型的主要模式;而到人口老龄化的中高级阶段,老年空巢和老年独居家庭将成为主导的家庭类型。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结构的影响类似对家庭类型的影响,只不过一个侧重比重的变化,另一个侧重类型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是我们同时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呢?人口老龄化一般总是理解为宏观意义上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但人口老龄化也具备微观的含义,譬如,家庭人口的老龄化就是对人口老龄化的微观解读。家庭结构的变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是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和生活质量的历史产物。
历史地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呈现核心化的趋势。核心家庭逐渐取代大家庭并成为主要的家庭类型,已演变成为家庭结构类型的主导模式。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大家庭占家庭总数的70%左右,居绝对优势,70年代下降到40%,90年代又下降到30%。[7]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也十分明显。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家庭平均每户3.44人,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遍时下降到3.10人,下降幅度很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大家庭形式逐步瓦解,小家庭形式渐成主流,同时与成年子女分户另过的老年人也在不断增多。老年空巢户比重的上升,也反映了经济持续增长大背景下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的事实,以及两代人更崇尚居住私密的进步时尚。我国老年人口的户居方式分布如表2‐1所示。
表2‐1 我国老年人口户居方式分布单位:%
资料来源:1990年数据来自查瑞传等主编,《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69页。2000年数据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1%抽样数据计算。
从东西方比较的视野出发,我们可以有更有趣的发现,如表2‐2所示,虽然是不同时点的数据,但大致说明了一个基本的区别,就是东西方有着不同的居住偏好,这一点并不会因为人口老龄化而有显著改变。西方老年人更推崇空巢居住,老年空巢比例可以达到80%以上,而在东方国家最多不过40%,相差一倍之多。东方的中国、日本和韩国虽然处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阶段上,但老年独居户、老年夫妇户和其他老年家庭户的类型变化并无太显著的差异,这或许说明了东方社会家庭代际文化独特的传统。
表2‐2 老年家庭户类型的国际比较单位:%
资料来源:(1)美国人口普查局:《世界人口老龄化》(第二卷),第55页,华盛顿,1993。(2)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1%抽样调查数据。
从历时变化看,发达国家的老年空巢家庭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而增加。譬如,日本单身老人家庭和老年夫妇家庭所占比例有增加的趋势。2000年,在1565万户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日本家庭中,其中单身老人家庭为308万户,占19.7%;老年夫妇家庭423万户,占27.1%;父母与未婚子女家庭227万户,占14.5%;三世同堂家庭414万户,占26.5%;其他192万户,占12.3%。根据2001年10月的统计,日本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18%,而且该比重还在继续上升。由于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所以出现了“空巢化”和“独居化”倾向,即空巢老年家庭比重最大。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所以“空巢化”和“独居化”倾向值得我们关注。以早已进入超低生育率地区行列的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人口研究所的预测,2020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到23%,比全国提前10年达到23%的水平,2050年将进一步达到40%的超高水平,明显超过联合国预测的29%的水平值。[8]假定日本人口老龄化与家庭类型发展的对应关系为标准模式,那么北京市大概在2020年之后将进入“老年空巢化”和“老年独居化”主导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同时也说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深化,老年家庭“空巢化”和“独居化”倾向将在我国逐步形成和发展,这同样标志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老年弱势群体的扩展。
综上,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类型和结构的影响复杂而深刻。老年空巢家庭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是人口老龄化的历史产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家庭、丁克家庭、核心家庭比重将会上升,而其他类型家庭比重则会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