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与发展重点
1.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现状
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与城市相比,问题更多,困难更大。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计划经济和集体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合作医疗体制曾经是农村医疗保障的基本形式,在一定历史阶段曾经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由于种种原因,该制度已经衰微。据不完全统计,至1999年底,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农村的覆盖率已不满10%,[18]农民“看病难”、“无保障”问题成为农村一个突出问题。
总的来说,在我国农村,目前还不具备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条件,农村医疗保障还处于探索之中。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一直未将农村人口纳入运作范围。在广大农村地区,自费医疗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民是我国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药品价格上涨等原因,农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增加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力承担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成为当今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突出矛盾。同时,疾病常常是造成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条件。虽然许多农村地区实行了合作医疗,但大量的医疗费用仍由农民自己支付。2000年城乡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享受公费医疗的比例仅为1.8%。因病致贫或因贫耽误治病时机,在广大农村已不再是特例或个例。[19]农村老龄化趋势在加速发展,农村医疗保障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对于如何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农村地区弱势人口群体的医疗风险问题,至今仍缺乏明确的对策和政策。限于国家的财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统一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消除城乡之间医疗保障范围与水平的差别。但在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保障农民医疗风险的制度,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和脱贫,也符合整个社会的根本利益。当前,农村地区因缺乏社会保障,“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病致困、返贫的现象非常突出。农村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制约因素。
2.农村老年医疗保障的发展重点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民群众通过互助互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方法之一。由于合作医疗制度集资金筹集、医疗保健、损失分摊于一身,对于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对政府财政依赖性较小,比较适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各地区农民对医疗保险制度的需求不一。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不应当要求各地采取统一模式,而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发展水平灵活地选择医疗保险模式,构建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满足农民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具体来说:
第一,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的地区,仍应继续推广和完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广大农村落后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均收入和医疗支付能力还将处于低水平线,维护“低水平、广覆盖”的合作医疗是保障农民初级医疗需求的合理机制。同时对原有合作医疗机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
第二,在发达和中等发达的农村地区应推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收入水平较高,应付风险的能力较强,医疗保险模式可以向高保额、高保障的方向发展,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在美国,许多人只是购买大额健康保险而不是基本医疗保险,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承担较少的医疗费用,但不能承担巨额的医疗费用。
第三,在东部沿海农村及城市郊区等富裕地区,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应采取措施,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及服务网络。把富裕地区的医疗保障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向城镇过渡,甚至结合。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不能满足富裕农民较高的医疗保障需求时,鼓励农民自愿寻求商业保险,以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通过以上措施,在农村建立较完备的医疗保障体系,充分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较好地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