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

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事业的道德基础,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_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研究

一、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

在中国的古代思想中,以商周时期的“保民”思想为发端,由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这一思想,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仁义”学说和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学说,由此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主线。

(一)商周时期的“保民”思想

所谓“保民”思想指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管理民众时要能够体察民众的疾苦,要能够爱护、保养民众。它主要源于《尚书·康诰》中记载的周朝的开国统治者尤其是周公姬旦等人提出的“用保义民”、“用康保民”的思想。

周公所倡导的“保民”思想特别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要有一颗关心体察民众的心,要求统治能够做到“恫病乃身,敬哉”,[18]即要求统治者必须做到设身处地,把民众的苦痛变成自己的苦痛一样来加以体谅;要能够“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19]这里的“小人之依”用现代的话讲就是黎民百姓的疾苦艰难。在体谅和了解了百姓的疾苦艰难的基础上,统治者才能真正做到“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周王朝的统治者为了能够做到保养民众,尤其是保障鳏寡老幼等弱势人群的生活,主要采取了“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等六项政策措施。[20]

(二)孔子的“仁义”学说

“仁义”学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与理论基础之一。孔子所倡导的“仁”,内涵丰富,单在《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就有百余处,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在孔子的思想中,一切美好的道德都可以称为“仁”,而“义”则是指美好的行为,是“仁”在行动准则方面的表现,所谓“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21]但是,应该说“爱人”是孔子的“仁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22]在此基础上,孔子要求统治者施行惠民、恤民政策来保养民众。为了使他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孔子推出了一个国家大治的典范——“三代之治”。他首先都对“三代之治”大加美化颂扬。他这样描绘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放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3]进而,三代时“先王之所以治天下”的原因又被归结为五个方面:“贵有德,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24]

(三)孟子的“民本”学说

先秦儒家另一个代表人物孟轲,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把“仁”和“义”当做基本的伦理道德和政治行为规范,而且他比孔子更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百姓、国家、君主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5]他明确指出了统治者如果要稳固地掌握政权,真正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充分重视人民的作用,把人民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此后,“民本”学说成为儒家仁政学说的基石。孟子与孔子一样,也对“三代之治”极力推崇,并且把周王朝的成功经验归结为:“昔者王之治歧也……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26]可见,孟子认为爱护鳏寡孤独之人、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周文王施行仁政的核心,也是周王朝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古代中国,儒家的“保民”思想、“仁义”、“民本”学说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提出并促使了统治阶级重视对广大老百姓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救助,如齐桓公采纳管仲提出的“兴德六策”和“九惠之教”,施行“养长老,慈孤幼,恤鳏(鳏)寡,问疾病,吊祸丧”、“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人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等一些内容。[27]使齐国称霸诸侯。而且随着儒家学说被汉朝的统治者及后继其他封建王朝统治者奉为统治学说以后,儒家学派的这些思想和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的治国安民政策和措施的采用。如汉文帝时,“赐天下孤寡布帛絮”;汉武帝时,“遣渴者存问至赐,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28]元代设养济院收养“诸鳏寡孤独、老弱残疾、穷而无告者”[29],等等。从这个意义讲,儒家学说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思想起源。

当然,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理念不仅可以从儒家思想与学说中去寻找,还可以到中国传统思想宝库中,包括一些宗教教义中去探求。道教经典《老子》一书中就有“施恩布德,世代荣昌”、“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等劝人为善之言。佛教的慈悲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保障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它要求信徒以自己的金银财物、饮食衣服以及体力、脑力等各种力所能及的方法助人排忧解难。此外,古代创设于道观、寺庙的善会、善堂,或者由那些信教的“善男信女”出面筹资创建、举办的民间社会救济事业等,都说明了这些宗教的思想、教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民间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它甚至还通过对信徒统治者思想的影响来促使他们采取一些措施,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如信奉道教的汉文帝、汉景帝,信奉佛教的梁武帝等信徒统治者都能比较注意体恤孤寡老幼的生活。

总之,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和学说,都要求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要对鳏寡孤独残疾贫病之人予以救助,佛教、道教等宗教也以教义的形式,对统治者进行间接的劝戒。同时,这些思想在民间广泛流传,劝人为善,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宋代以后,儒、佛、道三教出现合流趋势,道德伦理方面,佛、道二教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合力宣扬“仁政”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事业的道德基础,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