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城移民的“中国路径”

乡城移民的“中国路径”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路径”的乡城人口迁移中,第一个子过程遭遇的最大障碍来自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人为构筑的“显性户籍墙”。基于这些原因,农民工要成为真正的市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是乡城劳动力转移的“中国路径”也就长期存在了。
乡城移民的“中国路径”_移民异质性与经济发展

2.1.1 乡城移民的“中国路径”

自中国实行渐进性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一方面由于广大乡村存在大量的剩余人口,另一方面又由于体制松动导致长期积累的势能开始补偿性释放,大规模的乡城人口迁移便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这是一种必然的人口结构调整现象,但同样由于这些原因,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乡城人口迁移具有特殊性,可将其称为“中国路径”。

这一特殊的“中国路径”实际上表现为中国的乡城人口迁移被分割成两个子过程:其一为农民到农民工的转变,其二为农民工到市民的转变。此处的农民工,指的是在职业上是工人、在社会阶层上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在社会身份上却仍属农民的一个特殊群体,而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直接就表明了中国乡城人口迁移过程的特殊性。

在“中国路径”的乡城人口迁移中,第一个子过程遭遇的最大障碍来自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人为构筑的“显性户籍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就确立了户籍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即“保证人民居住迁徙之自由”,但在其后的户籍管理工作中,由于诸多现实原因,这一原则并未真正贯彻。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提出:“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1963年,中国开始实行以是否吃“商品粮”为标准划分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以此严格限制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1964年,国务院转批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转移的规定(草案)》,进一步加强了对乡城人口迁移的限制。1975年,中国宪法取消了之前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1977年,公安部又颁布了一个严格控制“农转非”的户口转移规定,使国家对乡城人口迁移的限制达到顶峰。

但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市场导向型经济改革,想进城的农民跨过这一“显性户籍墙”已经不再困难。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放宽了对乡城人口迁移的限制。1988年,中国又逐步放开了粮油和副食品价格,以户籍为基础的票证制度被取消,户籍对乡城人口迁移的限制越来越小了。

除了户籍管理制度的逐步放开以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城人口迁移规模日趋扩大,其主要原因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责任制给了农民流动的前提,即时间的自由和行为的自由;(2)紧张的人地关系是人口流动的基本推动力;(3)粮食产量的增加给农民流动创造了条件;(4)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便利了人口流动;(5)乡村非农产业经营及其比较利益刺激了农民流动;(6)城镇的初步开放吸引了乡村人口流动;(7)城区间发展差异加大了人口流动的势能(辜胜阻和刘传江,2000)。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量的农民离开乡村来到城市,成为“从农民中率先分化出来、与乡村土地保持着一定经济联系、从事非农业生产或经营、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而不具有城镇居民身份的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刘传江,2004),实现了从农民到农民工的转变。

在“中国路径”的乡城人口迁移中,第二个子过程面临的最大障碍来自韧性更强的“隐性户籍墙”。虽然广大的农民工已经穿越了“显性户籍墙”来到城市,但他们仍面临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他们并没有从真正的农民中分离出来,彻底成为城市市民。

在这一系列问题中,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尤为突出。二元劳动力市场包括首属和次属劳动力市场,前者由持有城市户口的市民构成,其收入较高、劳动环境较好、更为稳定,后者由持有乡村户口的农民工组成,其收入较低、劳动环境较差、缺乏稳定性。广大农民工突破了“显性户籍墙”来到城市,但只有极少数能够进入首属劳动力市场,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得不进入次属劳动力市场,从事那些城市市民往往不愿意从事的工作,生活在城市的底层。

除了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导致农民工无法成为真正市民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从生存的根基看,农民工一般将外出打工视为暂时性的挣钱谋生和致富的渠道,绝大多数人没有割断自己与乡村承包耕地的“脐带”,而是将乡村和耕地作为“退可谋生”的底线;从生活方式看,绝大多数农民工属于生产型或分配型转移的劳动力,而非消费型,他们的生活追求和消费方式是满足于温饱而非享受,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要而非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从文化观念看,农民工从总体上更像农民而非市民,他们自身的素质、劳动条件和生存环境使他们很难做到从家乡“连根拔起”,义无反顾地与家乡告别(刘传江,2004)。基于这些原因,农民工要成为真正的市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是乡城劳动力转移的“中国路径”也就长期存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