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谈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谈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区分局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实践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力营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北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的社会治安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亟须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谈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_浙江公安机关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乐永伟 张志文[1]

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下,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预防和遏制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近年来,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区分局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实践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力营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北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的社会治安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亟须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有鉴于此,笔者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拙文如何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整体驾驭能力,更加有效地防范和打击犯罪,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作些粗浅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公安机关为骨干,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运用各种手段科学整合现有警力和社会资源,把打击、防范、管理、控制、建设等多种措施有机结合,实现统一指挥、快速反应、整体联动,对社会治安实施全方位动态防控的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公安机关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是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大工程。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治安工作极为重视,将社会治安视为重要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把维护治安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能部门更是责无旁贷。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整体驾驭能力,更加有效地防范和打击犯罪,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公安机关落实“三思三创”实践活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和实际行动。

(二)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的需要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驾驭和控制社会发展进程中日趋动态、复杂的社会治安局势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整个社会的动态性、开放性日益明显,单靠过去分散、孤立的防控模式以及公安机关孤军作战已无法适应当前动态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治安防控的需要。当前,我区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诱发违法犯罪的因素不断增多,一些领域的治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必须把保稳定促发展创和谐作为公安机关的最大政治,按照建设“平安北仑”的要求,在社会创新角度构建动态环境下的治安防控体系,牢牢掌握维护社会和治安稳定的主动权。

(三)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转变警务理念、实施先发制人战略的具体体现

在当前公安机关任务繁重、警力严重不足、公安派出所工作薄弱、社区警务工作开展艰难、路面防控工作漏洞大、基层警务保障难到位等情况下,公安机关必须转变警务理念,按照构建现代警务机制的要求,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警力配置、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构建大巡警体系、协调各警种的配合,建立起以情报信息为主导,以派出所民警和巡警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路面和内部单位防范为基础,以可能影响社会治安的特殊人群、危险物品管理为重点,警民结合,动静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统一指挥、快速反应、打击有力、防范严密的警务运行机制,实现对违法犯罪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改变当前案件牵着警力走,“打不胜打”局面。

(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全面提高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我区公安机关积极探索新时期加强公安基础工作的新途径,深入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不断改革公安工作运行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的来看,公安工作改革仍然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触及公安工作思维观念、工作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对于深化公安工作改革,解决制约公安机关战斗力发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当前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政治稳定、社会安定这个目标,要“两个最大”理念为标杆,按照“敏锐治安、主动治安、实力治安”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社区治安防控、街面治安防控、单位治安防控,切实提高动态环境下公安机关驾驭治安社会的能力。

二、当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薄弱环节

当前各种不安定因素增多,违法犯罪活动多发,建立和完善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显得极为重要,当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与薄弱环节,结合实际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防控体制不畅

治安防控是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职责,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格局。但从实际工作看,一些单位、部门不够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够重视应当承担的预防犯罪的工作职责,存在依赖于公安机关的思想。许多重要的职能部门没有认识到自身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位置和应当承担的责任,因而没有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其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单位、部门开展治安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未得以充分发挥,甚至把维护社会稳定、预防犯罪职责全盘推托给公安机关。这些因素造成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公安机关一家唱“独角戏”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

(二)防控基础薄弱

防控工作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受警力、经费装备、体制机制和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部分防控措施得不到真正落实,治安防控网络仍不严密,缝隙漏洞还有不少。社会治安防控基础较为薄弱,物业保安规范管理和防盗系统建设等较为有效防范设施的覆盖面不够大,特别是老居民小区防范设施落后,导致被盗案件屡发。在城区有统一规范专人负责看管的停放机动车场所较少,导致摩托车等被盗案件时有发生。基层组织组建的群众性巡逻队伍,规模化不够,成效不大,长效性不强,不能形成巡逻防控主体,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安全制度不健全,防范措施不够落实,导致一些重大案件发生。流动高危人口、出租房屋和新型行业阵地控制也较为薄弱,直接影响打防控机制建设。

(三)防控力量不足

一是部门110联动不够。目前,治安防控工作中,公安机关孤军奋战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二是警力不足,工作受到极大制约。以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为例,警力不足是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瓶颈问题,目前分局有在编民警540人,从人均工作量来看,据省公安厅通报,2009年1—8月份宁波市百名民警查处治安案件904.02起,百名民警行政拘留224.34人,分别位居全省第二、第一,而同期,北仑百名民警查处治安案件927.3起,百名民警行政拘留486.8人,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数2.5%、116.9%。值得一提的是,北仑有常住人口有34万人,但是流动人口在册的就有近50万人,这种严重的常口、外口倒挂现象所带来的治安压力和工作强度都是成倍增加的。三是协辅警队伍不稳定。协警队员待遇低,每个月发到手只有1000多元,城管队员的收入都比公安协警高,而公安协警工作量大,加班加点多,造成优秀人员流失,工作不安心,队伍不稳定。

(四)防范意识不强

现在,人民群众对平安的要求、宜居宜业的治安环境越来越高,但是,参与治安管理、治安防范的意识还不高,还需要公安机关大力开展防范宣传教育,激发群众的防范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心防”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治安防控水平。如近年来发生较多的“二抢”案件,大部分是由于被害者自身防范不严;一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安全防范不够重视,认为当前社会治安总体平稳,未能很好地贯彻《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人防、物防、技防不到位,安全防范存在较大漏洞,导致内部被盗等案件时有发生。

二、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说过:“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要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公安机关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按照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坚持与时俱进,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一)加强新时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着力于加强意识防范建设

当前犯罪手段的多样化,群众自我防范意识的缺乏,是案件多发的重要原因。社区警务通过阵地宣传、案情通报、防范提示、以案释法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公众的法制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加强同群众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地掌握信息,达到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调动社区居民参与防范的自觉性、积极性。

1.要坚持以党政领导、公安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开展意识防范工作是社会治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必须由党委政府来领导、支持和调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党政领导、公安主导、部门参加、群众参与的组织体系。党政领导要切实担负起领导、组织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各部门都尽好各自的职责,以本部门为单位,在单位内部开展意识防范工作;公安部门特别是一线单位要将意识防范的理念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增强专业防范力量。

2.要坚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意识防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实施的工作。它的组织的主体是公安机关,而真正的建设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要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维护社会治安,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调动群众参与主动防范的积极性,放手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是意识防范取之不竭的源泉,如何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自觉地参与社会治安防范,是缓解当前警力不足的有效途径,所谓“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组织主体的公安机关,只有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在思想意识上转变群众对社会防范的认识,在思想上、意识上筑牢安全防范的铜墙铁壁,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

3.要以信息预警为先导,抓住重点,善于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意识防范工作。公安机关要固定专门人员认真收集各类刑事犯罪和治安信息,在掌握大量基础性信息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研判,准确把握不同季节、不同区域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及时为各街道、派出所及基层治保干部提供准确的违法犯罪和治安预警信息。重点指向易发案部位和单位、易犯罪人口和多发案时空;善于结合就是要将意识防范同人防、技防、物防有机结合,同治保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同基层基础工作结合起来,使公安工作同意识防范工作融合互动。

4.要以新闻媒体为支柱,运用多种形式向全社会进行防范宣传和提示。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公安信息网开辟面向社会且长期坚持的意识防范专版、专栏,剖析典型案例,刊登防范用语,介绍预防犯罪的措施和相关常识。可以通过电讯公司利用短信群发功能,适时发布有关识别和防范违法犯罪以及预防火灾、交通及安全事故等方面的短信,向群众进行安全提示。可以发动文艺团体、志愿者编辑创作防范漫画、摄影图片、曲艺、小品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防范知识。可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如利用广告、办公用品、服务簿册等为载体,印刷宣传品,开展全民防范知识普及。

(二)加强新时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着力于构建“五大网络”

针对当前出现的治安新情况、新问题,科学构建社会治安防控网,通过五张网络的相互支撑,构筑起点线面有机结合、内部与外部整体联动、动态防控与静态防控相互策应的治安防控体系。

1.街面防控网。针对近年来街面犯罪越来越突出,但街面巡逻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在街面防控网络建设上,要对全区路面防控力量进行科学摆布,实行全方位、全时空勤务模式,形成人防、技防相配套,点、线、面相呼应的街面治安防控网络。一要建立权威高效的指挥体系。建立覆盖整个辖区的通信和监控系统,随时掌握警力分布和治安动态,提高接处警速度。二是要整合路面防控力量。对全区的巡逻力量进行统筹,科学划分巡区、合理布置警力,确定巡逻方式、巡逻路线和巡逻时间,增强巡逻防范效能;要针对街面路面抢劫、抢夺犯罪日趋突出的动向,有重点地加强对“两抢”犯罪高发区域和路段的巡逻控制,全力遏制此类案件多发的势头,以巡逻巡访巡查为载体,以积极主动地获取各类情报信息为抓手,通过现场抓获、发现重点嫌疑、严密高危人群公复娱乐场所管理等切实做好对辖区治安的动态巡逻管控。三是完善应急查堵网络。根据交通发展情况和辖区实际和特点,以北仑区为例构筑了五类治安卡点,其中一类市际卡点1个、二类区际卡点1个、三类中心城区重要出入口卡点2个、四类高速公路出入口卡点1个、五类临时应急堵控点15个。进一步加大对治安岗、卡、点的投入,调整充实卡口值守警力,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交通、通信工具和监控、路障设施,对这些卡点进行规范化管理,实施扁平化指挥,完善多功能运作。四是加强线上巡控。采取多形式结合,多手段共施,提高巡逻绩效,并形成了网格化与叠加式相结合、公开与秘密相结合、重点与滚动相结合等三种巡逻方式和城区模式、农村模式、城乡接合部模式等三种巡逻模式。

2.社区防控网。构建社区治安防控体系,打造零发案社区。一要全面推进社区警务建设。以警务区为平台,社区民警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防范措施、进行有效的人口管理、履行授权的“五大职责”,开展治安防控工作,实现减少案件的发生,社区民警工作的重心要放在社区防范工作上,构建一个严密的基层静态防控网络。二要大力加强实有人口管理,依托“大情报”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完善深化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的管理,继续深化“以房管人”工作法,对流动人口、高危人群实行分类别、分层次管理,进一步提升驾驭控制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如2010年,北仑区公安机关抓获的1142名刑事作案成员中,外来人员为953名,占总数的83.45%。三要不断创新出租屋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和发展中介治安管理、村居自我管理、委托管理、集中居住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的掌控率。四是加大“零发案社区”创建力度,根据小区自然环境、治安状况,按照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放式三种模式,把加强人防、巩固物防和推进技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以市场为依托,以产业为载体,以防范为核心的防范系统,建立由派出所协调和指导物业公司进行安全防范巡逻,不断提高小区的防范水平。

3.内部单位防控网。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法防范、科技防范、创安防范相结合,布建内部单位治安防控网络,并同社会面治安防控网络相连接,确保单位内部的治安稳定。一要认真贯彻实施《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指导督促单位内部建立安全保卫、护厂巡逻等专、兼职保卫队伍,不断推进单位内部治安防范制度化、规范化,强化单位内部治安责任制度,积极探索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有效途径和工作模式。二要进一步加强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形成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内部防控网络,推广使用视频监控、电子报警等技防设备,强化与公安局监控平台的对接力度,有效提高公安局发现和打击犯罪的能力。三要根据单位内部治安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内部巡防守护,并将巡防范围向周边适当延伸,以内促外、以外保内、联防联控、确保安全。四要加强重点单位的日常排查和安全隐患检查,及时发现治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落实整改措施,并与安监部门联合建立重大安全事故问责制度,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完善处置预案,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4.阵地防控网。构建阵地防控体系,强化治安管理。推进旅馆业治安信息系统建设,在辖区旅店业全部安装了该系统的基础上,强化系统的实战效能,加强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确保了人员信息的及时登记上传,提升了旅馆业技防能力建设;对文化、娱乐、服务场所开展了经常性的治安检查,制定辖区娱乐场所管理实施细则,实行行业场所分色等级化管理,实时掌控行业场所基础信息、从业人员、法人记分、分级管控等情况。推进行业场所协会建设,建立“公安指导、行业自治”的管理模式;整合政府职能部门执法资源,建立联动执法机制,强化行业场所管控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对废旧金属收购业、机动车修理业旧货业等场所逐个摸排建档,做到不漏管、不失控,对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予以打击,有效堵塞犯罪分子的销赃渠道。同时对易存在治安隐患的公共娱乐场所、中小型旅馆、酒吧、网吧、典当、机动车修理、二手商品交易、废旧物品收购、寄递物流业等行业积极开展电子监控,布建治安信息员,利用多种手段收集掌握情报信息,切实做到对上述场所的动态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清理。建立二手手机管理体系,加强手机市场管理,有效控制销赃渠道,为公安现实斗争服务。同时,要严格落实枪支弹药、民爆物品、剧毒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公共安全监督管理措施,切实消除治安隐患。对于寄递物流行业,与邮局加强联系,建立沟通协作机制,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对物流速递公司的管理与指导,严密邮寄安全措施和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确定专门的安全检查人员,做到严格把关、不留死角。

5.村居防控网。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警务战略,明确农村警务室职责,结合实际改革农村警务工作勤务机制,有效提高农村警务室民警的整体素质。二是加强农村治保组织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并经常性地对治保会、调解委员会等进行业务指导,加强对民间纠纷的调解。三是积极推行平安村创建,加大科技投入,在村推广视频监控工程,不断提高新农村的技防水平。四是要不断开展邻里守望、看楼护院等群防群治工作,组建专职、义务巡逻队等群众自防队伍,鼓励和动员群众走出家门,联手防范,共保村居平安。

(三)加强新时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着力于健全完善“五项机制”

突出效能,建立“五项机制”,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公安机关要从实战需要出发,完善健全信息预警、实战指挥、勤务运作、整体作战、责任考核等五项机制,全面推进公安工作运行机制和公安队伍管理机制的创新,保障防控体系的高效有序运行。

1.情报信息预警机制。努力构建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是实施精确防控,实现整个治安防控体系高效运转的前提。一是各综治部门、各警种要在工作职能所涉及的范围内,广泛收集各类情报信息,及时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和线索。二要认真落实情报信息工作责任制,构建“大情报、大信息、小行动”格局。三要最大限度地整合情报信息资源,使情报信息在收集、流转、研判、应用等层面最大限度地与各项业务工作相结合,增强应用效益。

2.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工作机制,结合开门评警大走访活动,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安全隐患、影响稳定因素、高危犯罪人群进行全面排查,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一是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建立重点行业信息员队伍,积极获取社会各行业信息资源,并落实情报信息会商制度,加强情报信息交流共享和分析研判。二是强化基础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分门别类建立台账,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依靠党委、政府的力量,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初发状态,为党委政府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当好参谋助手。三是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实现基层社会治安矛盾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部门协作、第三方介入”为核心的调解模式,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相互协调、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

3.专业打击机制。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以打促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加大重点打击力度。以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热点问题、重特大恶性案件作为打击重点,对命案、爆炸、抢劫、绑架、投毒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案件,盗窃、“两抢”等多发性侵财犯罪,街面犯罪和流氓黑恶势力犯罪,要集中警力全力开展破案攻坚。二要加大专业打击力度。加强侦办大要案件、系列性案件、流氓恶势力犯罪案件、街面犯罪案件等专业队伍建设,增强打击犯罪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推进专业手段建设。加强刑事技术等的投入与应用,加强科技强侦能力,提高精确打击水平。

4.考评奖惩机制。要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以可防性案件发案数、抓获现行数、提供破案线索数和群众安全感为主要指标,确立“以防为主,以打促防”的考评导向,制定统一、具体的考评奖惩办法。对在防控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民警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各单位和广大民警做好治安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对工作不力,致使辖区内治安秩序混乱、群众反映强烈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对在社会治安工作中作出贡献的群众,要及时予以奖励,提高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的积极性。

5.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组织领导和保障投入,明确各单位、部门和各组织机构的防控职责,完善考评奖惩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防控体制运行顺畅。作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主力军的公安机关,要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对可防性案件要加强专门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并深入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防控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治安防控、人人有责”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金其高.中国社会治安防控[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46—47.

[2]官厚文,林良球.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EB/OL].网址:http://www.fjmx.gov.cn/html/22/29/0101222912659.htm.

[3]李秋虎.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思考[EB/OL].网址:http://www.zezhou.cn/zzxc/ylll/ddy/lqh -1.htm.

[4]罗利达.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J].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5(6).

[1]乐永伟、张志文: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区分局民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