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80后”人口的婚姻状况调查报告
一、甘肃省“80后”人口婚姻状况概述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甘肃省“80后”人口婚姻状况的调查目的主要在于认识甘肃省“80后”婚姻的状态、观念与需求等,通过对婚姻状况的分析发现“80后”这一群体素质提升可能产生推动或滞缓的因素,发挥“80后”家庭功能的常态良性化运转,起到维护稳定、推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作用。
“80后”正逐渐成长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最具活力与创新能力的认知与实践载体,是实现甘肃省人力资源构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载体,是维护和保障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促进科学发展的力量载体,“80后”的婚姻状况则是实现其载体意义的重要基础平台。从理论意义上来看,对“80后”问题的研究随着“80后”的成长步伐也在不断深化,这就有必要通过实际的调查,对“80后”婚姻状况进行客观的研究。
(二)关于“80后”人口婚姻状况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80后”人口婚姻状况的定义
从时间跨度上来看,“80后”是指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十年间出生的人群,而具有一定社会学意义的“80后”则指的是自改革开放起始十二年间所出生的一代,即1978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口。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面向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与现代激荡碰撞、相互融合,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产生着巨大的变化与发展。成长于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中的“80后”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等方面均显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烙印。
“婚姻”主要指的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婚姻状况则是指婚姻的性质、结构、水平和发展要求等。本次调查“80后”人口婚姻状况指的就是以“80后”这一群体为主体,围绕其择偶观念、婚姻观念、家庭观念、婚姻家庭生活与婚姻状况、经济生活与婚姻状况、社会生活与婚姻状况等方面展开的内容。
2.研究方法
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的“80后”,婚姻正在由一元走向多元,由此而产生的正面与负面作用也在次第呈现,并在社会沟通与对话的过程中渐趋成熟。同时“80后”婚姻与家庭的社会适应性也在逐步增强。
调研采取访谈与投放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方法主要采取在总体数据的基础上,设定调查群体基于户籍的二分法交互分析,在数据的纵向与横向联系过程中对陈述内容进行说明,最终返回总体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三)甘肃省“80后”人口婚姻状况的基本概述
甘肃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共有1978年-1989年出生人口4850159人,其中男性2508009人,女性2342150人,占全省当年总人口的19.30%。本次调研以户籍所在地为基础设定为甘肃省城市户籍“80后”与甘肃省农村户籍“80后”两个部分。访谈与问卷投放目标单位涉及政府管理部门、行政企事业单位、教育系统、国有、私营企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农村留守人员、社会无业人员等群体中的非特定对象。投放问卷共计120份,其中农村户籍“80后”60份,城市户籍“80后”6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其中男性56人,占受调查总人数的46.7%;女性64人,占受调查总人数的53.3%。基础信息见表14-1。
表14-1 基础信息
二、甘肃省“80后”人口婚姻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甘肃省“80后”人口对婚姻状况的期望值分析
1.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80后”择偶观
从择偶方式来看,在全部受访者中,28.3%的受访者认同“自己主动追求”配偶或恋人,38.3%的受访者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结识配偶或恋人,见图14-1。
图14-1 “80后”结识配偶或恋人的途径
从户籍分类交互分析的情况来看,43.3%的农村户籍受访者与33.3%的城市户籍受访者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方式结识配偶或恋人,26.7%的农村户籍受访者和30.0%的城市户籍受访者“自己主动追求”配偶或恋人。综合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亲友介绍”是受访“80后”择偶的主要途径,其次才是“主动追求”。
婚恋对象户籍选择的统计数据显示,59.7%的受访者希望自己的婚恋对象是城市户籍,15.1%选择农村户籍,25.2%表示“无所谓”。18.3%的城市户籍受访者表示配偶户籍“无所谓”,32.2%的农村户籍受访者对此表示认同。结合访谈的情况来看,户籍问题在“80后”择偶观念中呈现出逐步淡化的趋势。
数据显示,17.6%的受访者认为父母的意见在自己择偶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58.8%的受访者认为“比较重要”,认为“不太重要”和“不重要”的比例为10.1%。针对该项的户籍交互分析数据显示,25.4%农村户籍受访者认为“非常重要”,10.0%的城市户籍受访者对该选项表示认同;农村户籍受访者中54.2%认为“比较重要”,63.3%的城市户籍受访者对该选项表示认同。从分析结果来看,父母的意见对受访者的择偶观念具有较大的影响。
问卷统计显示,52.5%的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很有必要”,35.0%的受访者认为“过时了”,还有12.5%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从户籍分类交互分析数据来看,61.7%的城市户籍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很有必要”,43.3%的农村户籍的受访者对该项表示认同。结合访谈的情况来看,“80后”在择偶过程中仍然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对方的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压力等客观因素。
2.相对被动与开放的“80后”婚姻观
从整体来看,本次调查受访者选择结婚的主动性略低,当问及“选择结婚的原因”一项时,43.2%的受访者选择了“因为爱情”,47.5%的受访者则选择了“父母催促结婚”。对统计数据进行纵向比较的结果显示,因为父母催促选择结婚的比例与受访者重视父母意见进行择偶的比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户籍分类交互分析结果来看,50.0%的城市户籍受访者选择结婚主要是“因为爱情”,36.2%的农村户籍受访者对此表示认同;城市户籍受访者有41.7%是因为“父母催促结婚”,53.4%的农村户籍受访者对此表示认同,见图14-2。
图14-2 “80后”结婚的原因(户籍分类交互分析)
从图14-2可见,农村户籍受访者主动结婚意愿低于城市户籍受访者,在访谈中了解到,许多农村户籍“80后”对传统的“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式的生活早已厌倦,向往开放多元的城市生活,在婚姻观念方面就表现为不愿过早进入相对具有约束力的婚姻生活。而城市户籍受访者则认为目前生活压力较大,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维持理想的婚姻状态。
在“婚姻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一项的选择中,有71.7%的受访者将“感情基础”作为了婚姻的最重要条件,14.2%的受访者则认为是“物质基础”。针对“是否可以接受‘裸婚’(没钱、无房、无车、无钻戒、无婚礼等)”一项的调查数据显示,48.3%的受访者表示不能接受裸婚。反对“裸婚”的受访者认为“‘裸婚’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与无奈,不能简单地将缔结婚姻的爱情误认为是婚姻的全部,不接受裸婚并不能代表没有爱情,也不是物质至上的表现,其恰恰体现出‘80后’对婚姻认真与负责的态度……”;36.7%赞成“裸婚”的受访者则表示“‘裸婚’是让婚姻回归到爱情的港湾,不再受到物质条件的干扰,追求共同努力与相互扶持的生活体现……”。
针对“80后”对“闪婚”(从认识一天到三个月之内结婚)或“闪离”(结婚一年之内就离婚)看法一项的统计结果显示:66.4%的受访者不能接受“闪婚”或“闪离”、16.0%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17.6%表示“说不清”。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本次调查受访者对“闪婚”或“闪离”具有一定的认可度。
3.相对封闭与依赖的“80后”家庭观
本次接受调查的“80后”倾向于认同传统的家庭观念,即家庭是由婚姻、血缘和共同经济为纽带组成的亲属团体,而不是单纯体现为以夫妻身份结合的婚姻。针对“80后”家庭成员构成意愿一项的统计结果显示,78.3%的受访者认为“结婚肯定要生育子女”,15.0%认为“结婚不一定要生育子女”、80.8%的受访对象希望在婚后“1-3年内生育子女”。58.3%的受访者“愿意”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34.2%选择了“不愿意”。从户籍分类交互数据来看,61.0%的城市户籍受访者“愿意”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56.7%的农村户籍受访者对该项表示认同。结合访谈的情况来看,来自工作、学习、生活、照顾子女等多方面的压力往往导致“80后”在家庭生活方面倾向于选择包括父母在内的家庭人口结构方式。
“80后”持有较为平等的家庭观,82.4%的受访者认同当家庭生活发生矛盾时需要“通过交谈化解矛盾”;在全部受访者中,只有3.4%的受访者认为需要“通过向他人倾诉寻求第三方帮助来化解矛盾”,见图14-3。
图14-3 “80后”婚姻或家庭生活发生矛盾时的处理方法
基于户籍的交互分析数据表明,83.3%的城市户籍受访者与81.4%的农村户籍受访者均认同“通过交谈化解婚姻或家庭矛盾”,而对“通过向他人倾诉寻求第三方帮助来化解矛盾”一项的认可率很低,城市户籍为5.0%,农村户籍为1.7%。综合统计数据后不难看出,受访“80后”在家庭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民主与平等观念,但是受访者大多不希望通过外力干预的方式解决婚姻或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婚姻与家庭观念依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家丑不可外扬”。
(二)甘肃省“80后”人口的婚姻现状
1.婚姻家庭生活与婚姻状况——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并重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70.0%的受访者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15.0%选择了“不满意”、还有15.0%“说不清”。户籍交互分析显示,70.5%的城市户籍受访者选择了“满意”,而农村户籍受访者选择该项的比例为65.0%。
针对“‘80后’婚姻的最大影响因素”一项的统计数据显示,35.3%的受访者认为是“物质生活条件达不到要求”,30.3%则认为是“思想观念不同”,而认为“婚外情”是对“80后”婚姻影响最大因素一项的受选比例为18.5%,见图14-4。
图14-4 对“80后”婚姻影响最大的因素
基于户籍分类的交互分析数据显示,35.0%的城市户籍受访者和35.6%农村户籍受访者认为,对“80后”婚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物质生活条件达不到要求”;36.7%的城市户籍和23.7%的农村户籍受访者认为“思想观念不同”是“80后”婚姻最大影响因素;18.3%的城市户籍受访者和18.6%的农村户籍受访者认为对“80后”婚姻影响最大的是“婚外情”。综合数据反映的结果表明,受访对象倾向于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作为衡量婚姻生活质量的标准。
综合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80后”在情感交流方面显得较为主动活跃,39.3%的受访者“经常与配偶或对象深入交谈”,53.0%的受访者“偶尔与配偶或对象深入交谈”,7.7%的受访者“不愿与配偶或对象深入交谈”。户籍分类的交互分析数据表明,42.4%城市户籍受访者和36.2%的农村户籍受访者“经常与配偶或对象深入交谈”,54.2%的城市户籍受访者和51.7%的农村户籍受访者“偶尔与配偶或对象深入交谈”,3.4%的城市户籍受访者与12.1%的农村户籍受访者“不愿与配偶或对象深入交谈”。
统计数据显示,64.2%的受调查者认为在婚姻生活中应当“尊重对方的隐私”,22.5%认为婚姻或家庭生活“不需要隐私”。接受调查的“80后”受访者在婚姻与家庭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宽容度,只有7.5%的受访者认为“不能容忍对方有所隐私”,也只有5.8%的受访者认为“不能容忍对方探查自己的隐私”。户籍分类交互分析数据显示,70.0%的城市户籍受访者“尊重对方的隐私”,对该选项表示认同的农村户籍受访者比例为58.3%。
针对婚姻与家庭生活中抚育子女问题的调查数据显示,84.9%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包括父母在内的家庭成员共同抚养教育子女”,10.1%则认为“主要依靠自己”。户籍分类的交互分析数据显示,83.3%城市户籍和86.4%农村户籍受访者均认同需要“包括父母在内的家庭成员共同抚养教育子女”。结合访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城市户籍“80后”在抚育子女的问题上离不开父母的帮助,而许多农村户籍“80后”对子女抚养教育问题日趋重视,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完全托付给“留守老人”的“留守儿童”,而是希望形成包括父母在内的家庭人口结构。从数据的纵向对比来看,该项统计结果与“80后”受访者倾向于结成亲属纽带式的家庭观念相吻合。
在离婚问题上,75.4%的受访者持慎重态度,认为离婚“关系到其他家庭成员,需要仔细斟酌”,12.7%则认为离婚“只是自己的事,没感情了,想离就离”。从数据的纵向对比来看,该选项的认可率与16.0%的受访者对“闪婚闪离”的认可比例接近,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离婚会受到歧视”一项的受选比例不足百分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受访“80后”已经不再认为离婚会面临来自家庭以外社会与他人的压力,对离婚现象持有较高的宽容度,见图14-5。
图14-5 “80后”对离婚的看法
户籍交互分析数据显示,75.0%城市户籍和75.9%的农村户籍受访者均认同对待离婚的审慎态度,有13.8%的农村户籍受访者和11.7%的城市户籍受访者“想离就离”。
2.经济生活与婚姻状况的关系——渐趋成熟与依赖共存
在家庭经济支配方面,83.3%的受访“80后”认为家庭的经济支配方式应当“设立共同的家庭账户”,有6.7%的受访者认为家庭经济支配应该是“各花各的”,见图14-6。
图14-6 “80后”家庭的经济收入支配方式
受访“80后”普遍具有较强的经济独立愿望,51.7%的受访者认为经济独立对自己“非常重要”,31.7%认为比较重要,与该数据结果可以进行比较的是,59.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需要父母在经济上的扶持”,见图14-7。
图14-7 “80后”是否需要父母给予经济上的扶持
户籍分类交互分析数据显示,65.0%的城市户籍受访者和53.4%农村户籍受访者认为“自己需要父母在经济上的扶持”。不难看出,受访“80后”虽然具有较强的经济独立意愿,但在经济需求方面依然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当询问住房与婚姻的关系时,40.3%的受访者可以接受“先租房子结婚”,35.3%的受访者愿意“先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以后再想办法”,有16.8%的受访者认为“没房子,不结婚”。从户籍分类交互分析数据来看,43.3%的城市户籍受访者和37.3%的农村户籍受访者认同“可以先租房子结婚”;33.3%的城市户籍受访者和37.3%的农村户籍受访者认同“先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以后再想办法”;认为“没房子,不结婚”的比例分别为,城市户籍16.7%,农村户籍16.9%。综合统计数据来看,本次接受调查的“80后”受访者在住房与婚姻相互关系的认识中较为理性。
统计数据显示,28.8%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对配偶隐瞒自己的部分经济收入,71.2%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户籍分类交互分析显示,64.4%的城市户籍受访者和78.0%的农村户籍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对配偶隐瞒自己的部分经济收入。从分析结果来看,受访“80后”家庭经济生活具有一定的透明度,但在访谈中也有不少受访者表示,由于某些社会交往或消费不一定会被配偶认可,还是有必要存一些“私房钱”。
家庭共同经济承受力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55.4%的受访者可以接受配偶丧失经济来源的时间是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35.3%表示“无所谓”,见图14-8。
图14-8 “80后”能够接受配偶丧失经济来源的时间
户籍分类交互分析的数据显示,28.3%的城市户籍受访者和42.4%的农村户籍受访者表示配偶丧失经济来源的时间“无所谓”。结合访谈与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随着社会资源配置与流动的进一步合理化,“80后”家庭经济的信心指数也在逐渐增强。
3.社会生活与婚姻状况的关系——家庭单位化社会交往与个体化交往共存
本次受访“80后”在处理社会生活与婚姻状况关系的层面上体现出了较强的主动性,数据统计显示,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交往意愿在婚前与婚后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别,81.7%的受访者更加“愿意”在婚后携带自己的配偶参加各类社会活动,见图14-9。
图14-9 “80后”婚前与婚后家庭社会交往意愿对比
户籍分类的交互分析数据显示,婚前“愿意”携带恋人参加各种社会交往活动的比例分别为,城市户籍76.7%,农村户籍为62.7%;而婚后“愿意”携带配偶参加各种社会交往活动的比例分别为,城市户籍80.0%,农村户籍83.3%。从数据综合分析情况来看,社会交往的活动意愿在婚姻产生后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表明“80后”较为重视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活动,传统婚姻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生活方式已被“80后”逐渐抛弃。
统计数据显示,68.4%的受访者表示“关注”对方的社交圈子,31.6%表示“不关注”。户籍交互分析数据显示,18.6%的城市户籍受访者和44.8%的农村户籍受访者表示“不关注”对方的社会交往。针对“80后”婚姻与社会生活交融程度一项的问卷统计数据显示,53.3%的受访者“不愿意”进入对方的社会交往范围,户籍分类交互分析数据显示,43.3%的城市户籍受访者和63.3%的农村户籍受访者“不愿意”进入对方的社会交往范围。从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80后”受访者在重视婚姻生活中家庭化社会交往的同时,也重视个人社会交往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三、甘肃省“80后”人口婚姻状况分析
(一)甘肃省“80后”人口婚姻状况的主要表现
“80后”婚姻状况的诸多现象是中国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表现,随着工业化速度、城市化速度与社会结构速度的加快,更加凸显了传统与现代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存在。“80后”正处于1978年至今的“社会转型加速期”,其婚姻状况必然呈现为与传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多种形式,同样体现为一定程度上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统一”。
结合访谈与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本次接受调查的甘肃省“80后”婚姻状况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相符合。“80后”婚姻状况处于多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中,既重视独立自主、崇尚自由的婚姻观,又在一定程度上“父母之命不可违”;在婚姻生活中既寻求开放丰富的生活体验,又倾向于营造“堡垒式”的家庭生活环境;既大胆追求爱情,又对婚姻充满不确定性;即希望婚姻与家庭的安逸稳定,又不愿意禁锢在婚姻的围城之中……。
(二)从社会原因角度对甘肃省“80后”人口婚姻状况的分析
1.城市户籍“80后”人口
从调查分析的情况来看,城市户籍“80后”的择偶观念、婚姻观念、家庭观念等与前几代相比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区别,城市“80后”更加重视婚姻中的感情基础,不愿意固守没有爱情的婚姻,在婚姻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生活空间的相对独立性与开放性。
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城市“80后”虽然期望享受安逸稳定的婚姻与家庭生活,但主动缔结婚姻的意愿略显不足,某种程度上出于对婚姻稳定性的考虑,城市“80后”较为注重“门当户对”的传统择偶观念。总体上体现为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80后”传统与现代交互融合、相互吸收的表现形式。
2.农村户籍“80后”人口
农村户籍“80后”与城市户籍“80后”呈现出既有区别又有融合的发展态势。相比较他们的父辈,农村“80后”受教育程度较高,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对传统封闭的农村生活难以认同,渴望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虽然体制性的障碍依然存在,但是农村“80后”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正在与城市生活加速融合。
农村户籍“80后”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流动性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择偶的空间与范围,但是结婚的主动性较低,其结婚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于父母所施加的压力,实际上就是传统家长制在婚姻方面的表现。从交互分析的结果来看,农村户籍“80后”对传统“门当户对”择偶观的认可率不高,向往突破传统束缚的自主婚姻。农村户籍“80后”倾向于婚姻与家庭生活的透明化,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村“80后”并不关心对方的社会交往活动,超过六成的受访者不愿意与对方的社会交往活动发生重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量农村“80后”的外出务工直接导致了留在农村务农“80后”的婚姻困境,造成了结婚难、买卖婚姻、光棍村等现象的客观存在,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拐卖妇女等丑恶违法现象,对新农村建设和社会治安造成冲击,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甘肃省“80后”人口婚姻状况的心理分析
1.城市户籍“80后”人口
占有较多社会资源的城市“80后”虽然比较注重消费与享受,但同样需要更加努力地承担与创造维持这种生活状态的现实条件。工作与生活等压力的增大促使正在成长中的城市“80后”对如何选择和是否选择婚姻充满了心理矛盾,城市“80后”憧憬浪漫爱情的婚姻,期冀安乐稳定的家庭生活,然而较高的期望如果难以实现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许多城市“80后”出于对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往往导致当他们面对婚姻之时难免踌躇。
独生子女的生活惯性延续进入了城市“80后”的婚姻生活,在重视婚姻与家庭生活中独立空间与隐私的另一面,所反映出的是独生子女相对封闭与较为自我的生活惯性,容易因为对某些事物的观点看法不同而产生矛盾与分歧,结合问卷分析与访谈的情况来看,城市“80后”认为对婚姻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思想观念的不同”。
经济生活在城市“80后”婚姻与家庭生活中所占比重较大,城市“80后”的经济独立意愿更为强烈,但是由于其经济独立能力还处于发展状态,城市“80后”在婚姻与家庭生活中往往处于理想中早日“断奶”,而现实中还不得不需要继续“哺乳”的矛盾心态。
2.农村户籍“80后”人口
农村“80后”处于农村与城市生活的心理困惑之中,对传统农村生活的陌生疏离与对城市生活的熟悉向往形成强烈的对比。农村“80后”城市化的心理期待十分迫切,但同时保持有父辈传统的生活观念。许多由农村外出的“80后”憧憬着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期望获得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农村“80后”在城市生活中的快速流动更易于使他们抛弃传统守旧的婚恋观念。
农村“80后”经济独立的能力从数据层面上看似较高,但实际上这是由于农村“80后”消费理念与层次的不同所造成的。由于大部分农村“80后”正处于流动水平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中,在农村“80后”看来,物质生活水平达不到期望的要求才是对婚姻影响最大的因素。从分析的结果来看,仍然有超过半数的农村“80”后受访者需要得到来自于父母的经济支持。结合农村“80后”对婚姻的期待心理来看,农村“80后”正在由过去的“生存型”婚姻向“改善型”或“发展型”婚姻转变。
(四)发展趋势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任何时代的婚姻都存在与其时代背景相符合的各种问题与矛盾,“80后”婚姻也不例外。从调查与分析的结果来看,甘肃省“80后”人口婚姻状况的发展趋势与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80后”择偶观体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发展趋势
虽然“80后”更加重视择偶过程中的感情基础,但是传统择偶观念对“80后”仍然在发挥作用。父母的意见在“80后”择偶观念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可能会因为父母的干涉选择或放弃择偶对象。
2.“80后”对婚姻的期望较高,但主动性略显不足
“80后”更加重视婚姻的质量与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与期望值。但是由于“80后”出于对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缔结婚姻的主动性偏低。
3.“80后”家庭观念呈现出依赖性与现代性共存的发展特征
“80后”较倾向于组建亲属纽带式的家庭观念,一定程度上需要得到来自父母在生活等方面的照顾。家庭观念趋于现代,不愿意来自社会或他人的力量干涉自己的婚姻与家庭生活。
4.“80后”婚姻的社会适应性逐步增强,经济独立能力有待提高
从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80后”在购买婚房与组建家庭的问题上日益理性,结婚必须购买住房的观念已在发生改变。处在发展中的“80后”群体在经济方面依然需要父母的扶持,但是随着“80后”经济独立能力的逐渐增强,其婚姻自主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5.“80后”在婚姻与家庭生活中体现出各自社会活动疏离化的趋势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虽然“80后”重视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交往活动,但同时也重视相对独立的个人社会生活,呈现出个人、家庭、社会交往空间相对独立的发展趋势。从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80”后个体意识的过度强化易于造成“80后”家庭成员关系的疏离化。
6.城市户籍“80后”与农村户籍“80后”之间的融合度进一步加大
从婚姻状况角度来看,农村户籍“80后”与城市户籍“80后”之间的差别正在逐渐缩小,呈现出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
四、改善“80后”人口婚姻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观念或理念层面
从社会观念角度来看,传统婚姻观与现代婚姻观在相互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价值观判断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固守传统或者完全否定传统都是不恰当的。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例如户籍观念淡化、更加注重婚姻与家庭生活中的民主与平等,也有从现代向传统的转变,例如调研情况显示,传统的“家长制”与“门当户对”等依然对“80后”的婚姻状况产生着不小的影响。
“80后”婚姻状况与社会层面的其他进步一样,同样需要在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付出相应的代价,这就需要社会以宽广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80后”许多不同于以往的婚姻观念与现象,即弘扬传统婚姻观念中的美德,引导“80后”主流婚恋价值观的健康向上,又需要更多站在“80后”自身的角度,接纳不同于以往的富有时代精神的理念。
(二)制度或体制层面
“80后”婚姻状况的多样性实际上是制度或体制在社会结构转型层面上的具体表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往固化的社会地位与相互关系等开始向弹性化发展,存在于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环境中的“80后”对传统计划体制下的钢性社会结构早已陌生,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地位的开放性与身份制弱化的认同。
从制度或体制层面上来看,需要进一步通过促进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增加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80后”工作生活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80后”婚姻状况角度来看,就是要通过对制度或体制进行符合实际的调整,从而发挥“80后”婚姻状况在推动与维护社会动力机制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操作和实践层面
由于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焦点共同作用于“80后”群体,也可能造成“80后”自身的“加速转型”,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强化了社会代际传承的敏感性,一味的谴责与叛逆都可能会导致传承的断裂。因此,对“80后”婚姻状况中种种极端现象进行渲染并不能代表“80后”对待婚姻严肃、审慎、珍视的主流价值观,所需要的是用宽容与发展的态度来认识指向未来的“80后”。
1.“80后”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其婚姻与家庭的状况更是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80后”生活与婚姻状况进行专门的分层与系统研究,避免对“80后”主流婚姻价值观的误判,尽可能在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社会代价。
2.依托现有的民政、社区、工会等组织,建立针对“80后”婚姻状况的动态监测系统,针对新的变化适时调整和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机构设置与宣传,促进“80后”在婚姻与家庭问题方面寻求社会力量协助的主动性。
3.发挥媒体的宣传优势,继续加强弘扬主旋律,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大众传媒平台强化对“80后”婚姻与生活等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80后”婚姻良性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
4.加大对农村“80后”婚姻状况的关注力度,继续提升对农村“80后”婚姻与家庭生活的各项社会保障力度,预防农村“80后”在城市生活中边缘化现象的加剧,降低因城乡差别造成的心理落差。
执笔人:王 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