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甘肃科技事业与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现。每一次经济的大发展,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走向繁荣。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事业与创新型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甘肃要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科教兴省”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型社会的迫切要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从省情出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事业与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道路。
(一)改善体制机制,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体系改革是科技事业发展和推进自主创新的动力。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管理工作的统一协调,构建新型科技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和支持机制,建立和完善立项评审机制,科技规划实施的绩效考评机制,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向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领域流动。要推进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对开发型科研机构,加快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对从事基础研究和公益服务的科研院所,加大投入,并在确保完成政府任务的同时,面向市场、参与竞争。同时,整合资源,组建省应用技术研究院,促进创新,提高研发水平。要以政策、计划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科技创新。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把激励和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提高企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统筹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统筹项目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基地建设,统筹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统筹科技自身发展与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二)突出区域优势,实施品牌战略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也是一个品牌竞争的世纪。品牌是高质量和综合经济优势的象征。对企业而言,品牌意味着质量、信誉、地位,是其拓展市场的“金钥匙”和“金名片”。
打造甘肃品牌,要从甘肃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甘肃开放与科教两大优势,要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主渠道,走出具有甘肃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推动“甘肃制造”向“甘肃创造”跃升,依靠自主创新打造甘肃品牌。自主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打造自有品牌的根本举措。要切实把促进创新、打造品牌、塑造名牌、提高品位上升到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谋划,进一步提升理念,深化内涵,达成共识,精心打造甘肃科技品牌。要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扶持,实现企业引进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的有机融合。特别是要依托现有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农业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基础,培育具有甘肃特色的有色金属新材料、生物工程、现代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引导和支持规模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形成完善的品牌培育和自主创新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
(三)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提供创新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投入机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要发挥好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以政府、企业、社会“三元”投入为主的科技投入体系。要加大公共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逐年提高科技拨款比重,确保地方财政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决算的比例达到甚至超过国家规定的要求。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积极引导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科技开发投入,确保工业企业科技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以上,使之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要建立通畅的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渠道,引进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咨询公司等社会实体,加大对高效益、高风险科技项目的资金扶植力度;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科技贷款和技改贷款的投放规模和力度,建立开发区一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担保金;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加强对高新技术项目的孵化和支持。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的强大支点,是保持经济长期平衡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问题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首要推动力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要立足省情,有选择引进,有重点吸收,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坚持合作、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力争在一些有特色领域的科技创新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优势领域形成有较强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按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构建产业技术联盟,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加快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化。建设面向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依靠自主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提升产业层次、增强甘肃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
(五)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为了实现“人才强省”战略,建议“十二五”教育要把创新放在首位。在全社会,首先在学校教育中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要把创新意识培育贯穿整个教育始终。在中小学取消重点学校,实现所有学生就近入学。把所有学校建成平等竞争的和谐校园。要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建议增加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艺术和动手实践考核,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十二五”教育发展的源泉。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出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围绕全省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加快研究生培养教育体系建设,促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的形成。建立人才引进与使用激励机制。围绕重点发展领域,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人才的柔性引进方式,吸引和引进国内科技人才到甘肃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使技术要素能参与收益分配,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逐步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流动的机制及环境。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努力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六)培育创新文化,推进创新型社会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科技大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科技进步和创新最深厚、最持久的社会基础。要培育创新文化,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实践、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团队合作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力宣传科技创新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创新、支持创新、推动创新、尊重和鼓励创新创业,形成“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社会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创造财富得到保护。要把培育创新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倡导学术争鸣,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营造自由平等、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形成更加健康清新和谐的学术生态,切实用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用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