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青山村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张明[1]孙春燕[2]吴夕[3]曹家玮[4]陈明洋[5]
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具有深远的意义。农村公共服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为重要。
本文以四川省泸州市青山村为例,以实地考察和与当地群众面谈收集的资料为基础,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经验,结合青山村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研究区概况
青山村位于华阳街道以西,距主城区9 km,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共468户,总耕地面积1 535亩,总人口1 834人,90%以上实行了田改土,蔬菜种植1 200亩,人均收入已达6 260元。
2.调查方法
野外调查采取沿村级公路观察调查,参观青山新农居聚居点和大学生村官实验基地,走访了当地养殖大户、医生、农民,调查的范围基本覆盖了青山村全村。
3.青山村新农村建设史
2008年起,青山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发展蔬菜种植,依托水域发展养鱼的思路,先后争取到金土地、农综项目、安全饮水、沼气建设、新农村建设、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等10余个项目,投入资金上千万元。2010年年初,青山村坚持规划引导、产业支撑,突出特色通过发挥政策效益,整合资源,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目前村民聚集点已完成建设,其中改建176户,新建农房78户,新建村级服务中心一个,文化广场1 000余平方米,农民健身体育用地200余平方米;安全饮水、沼气、排污管道、村村通、入户路、垃圾库等基础设施完善。
同时,青山村还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市级卫生村、敬老模范、先进基层党组织。目前,青山村正全力争创省级文明村,全村呈现产业引领小康路,穷村巨变富裕村的蓬勃态势。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总体上来讲,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焕然一新,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生活方面,完成了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话、通自来水、通天然气、通广播电视,基本达到了“村容整洁”的目标;在生产上,利用集体组织的空余土地进行招商引资,引进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村里修建了爱心书屋,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业技术指导书籍,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大家打麻将的时间少了,相互交流知识、心得体会的时间多了。同时村里每月组织放映一次露天电影,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在民主管理方面,一改过去乡村管理的政治体制,设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同时,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支部情况、支委分工、工作宣言、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服务承诺栏、创先争优先锋展示栏、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栏(村干部职责公示,事务、财务公开栏,公开承诺栏,新村新风),加强了对村级管理的监督,加强了与农民的交流。
但是,调研小组也发现了青山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1.农民住宅区存在诸多问题
调查发现青山村沿着公路集中修建了占地15亩的3个村民聚居点,聚居点紧邻一个蔬菜基地,在聚居区内建有1 20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200余平方米的健身场所,一个幼稚园。在后期建设中,村民们又沿公路修建了几座新住宅,以及垃圾回收站。
目前来看,青山村聚居区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地方官员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误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在农村建设和城市一样的整齐划一的建筑和居住区。
第二,聚居区没有合理的下水道排水系统,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沿村的河流中,造成污染。
第三,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被忽视。由于中国自古就有“管小不管老”风俗,因此在青山村新农村建设中,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调查发现,老年人喜欢热闹,爱扎堆儿在一起,他们最常去的地方一般是商店、茶馆。
第四,聚居区的住房空置率较高。新房在修建时的成本价格为560元/平方米,配套面积均在100平方米以上,因此村民为获得新居至少要花费5万元左右。在青山村,对于当地群众而言,5万元其实并不是小数目。
第五,后期沿公路修建的住宅占用了大量土地,影响了青山村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
2.农产品的市场化有待提高
通过调研发现青山村农产品的销售手段仍较为落后的,虽然蔬菜种植有了一定规模,并且以泸州市沿江百里蔬菜基地为依托,但农产品仍处在自产自销的销售模式中。多数农民还是仅仅依靠自己联系城里的商贩进行农产品批发;同时种植技术含量低,不能有效把握市场供需。这些都抑制了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使得农民的风险增加,收入减少。
3.农村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随着“拆校合并”政策的实施,村级学校停止办学。在青山村,孩子们上学需要步行一小时,或搭乘摩托车、面包车等交通工具到镇上去,长此以往,无形中增加了农村家庭孩子受教育的成本,同时由于接送车辆不正规,上学、放学路上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
4.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并不健全
走访发现,青山村全村1 834人共享一位医生,且医生并未经过专业培训,只是继承父辈“手艺”。他所经营的药店药品也相对较少。虽然政府对他的无证经营进行了处罚和取缔,但是政府并未采取相应措施配备医疗人员进村。同时由于这位“医生”能够处理简单的感冒发烧症状,并且收费较低,通常为5~30元,且进行出诊服务,因此被当地农民接受和认可。
5.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被接受
据资料显示,到2008年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 900个县(市、区、旗)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保工作,5 442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金310亿元,有310万参保农民领取养老金。本来当地应该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假如李某家4口人,父母已经满60岁,则他与妻子每人每年需要缴纳100~1 000元的保险金,父母每人每年可领到660~1 020元。这对于广大农民群众在年老无经济收入来源时是一种保障。但是根据调查,青山村多数农民在购买该类保险时并不是出于自愿,而且多数农民更希望自己能获得与城里一样的养老保险待遇。
6.农村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干部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依赖于广大基层干部的宣传、号召和落实。但农村干部自身就已经存在了很多问题。学历较低,多数是初、高中文凭,文化素质不达标,在贯彻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势必会造成专业知识不足、思想滞后等问题。同时,农村管理制度不完善,农村干部班子的建设不能做到公正化、透明化,存在“暗箱操作”的行为,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当地政府应加深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应结合当地情况,寻求一条属于自身的发展道路。新农村建设必须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提升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水平,提高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为新农村后续建设储备人才的有效手段。由于目前乡村学校整改兼并,农村孩子上学路程远,安全存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教育局应出台相应措施,比如购买安全性能高的校车,负责对孩子们的接送工作,为当地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2.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青山村以蔬菜种植为依托,村里面有一些种植能手、养殖大户,可以以他们为骨干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养殖技术。在市场化的今天,传统的自产自销已经是消极落后的经营模式。打开市场,面向全国,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当地政府应当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条件,推动农村市场化经济。利用更多高科技的手段,加大创新力度,使之在市场经济、商品时代的洪流中,有较强的竞争力。
3.完善农民住宅区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上既要严格按照发展的规划前进,又应当人性化治理。比如在新房的购买上,考虑到当地百姓的经济收入,政府应予以补贴,或者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鼓励老百姓购买。当新房建设完成后,后续的配备也要跟上,比如污水的处理可以结合当地蔬菜种植基地这一特点,建设沼气池,既处理了污水,减少了污染,又开发了新能源。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不能放松。建立一些活动中心,丰富当地老人、留守妇女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4.在农村加大医疗投入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当地政府应当对乡村医疗予以重视,建立完整的医疗体系。包括卫生院的设立,专业医生的派遣,医疗设备的添置等;另一方面,组织“土医生”进行医疗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医生,扎根农村医疗服务事业。近期与远期的规划相结合,才能改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现状。
5.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在不断的实践中使农民真切感受到加入“两险”是一项便民利民的事情。同时,政策扶持商业保险涉足农村市场,针对农民不同需求设计出指向性强的商业险种,从而降低农民在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之后所面临的“老无所养”的高风险性。
6.明确产权与产权的范围
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青山村这样的地方,产权证书对于农民群众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好相关的法律宣传工作,使农民能够切实地保护自身的权益,严禁村委的非法侵占。在明确产权范围后,村民应对土地进行有效合法的管理。
7.加强村级治理的透明度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农村建设,应当提高基层干部的文化知识水平,从制度上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改革各部门的权利结构,严禁以权谋私,改变“家庭模式”的管理结构,加强基层干部的廉政教育,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总结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建设成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
[2]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于丽敏.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效应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3(4).
[4]罗仁福.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投资[J].经济学季刊,2006(5).
[5]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注释】
[1]张明、曹家玮、陈明洋,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09级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
[2]孙春燕、吴夕,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09级资源环境管理专业学生。
[3]孙春燕、吴夕,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09级资源环境管理专业学生。
[4]张明、曹家玮、陈明洋,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09级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
[5]张明、曹家玮、陈明洋,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09级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