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与对策

“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与对策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面“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或冲击,理性地加以认识和分析,因势利导,力求使“微博”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正面促进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了强有力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微博”的流行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与对策_社会“心”观察:百篇上海师大学生调研报告

“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与对策

杨廷强[1]

“微博”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传播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关注与喜爱。目前,“微博”在大学生之间的使用以及其带来的影响尚处于一个正在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之中,最终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需要我们加以密切的关注和细致的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伴随着“微博”在当代大学生之间的流行,它必将对使用它的主体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产生重要影响。直面“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或冲击,理性地加以认识和分析,因势利导,力求使“微博”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正面促进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价值观是一种人类独有的思想和精神形成,决定其形成和发展方向的因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它是由人们所处的一定历史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们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放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即一定的生产方式的背景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说明。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们的价值观总有一定历史时代的特点,这是我们在分析和认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点时必须首先要把握的基本观点。目前,我们对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考察和分析主要是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将结合一些实证性的调查研究结果和相关的数据,从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分析和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在政治价值观上,当代大学生整体表现是积极向上的。比如在“是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就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或者说是政治价值观倾向,在其基本面上是好的,是积极的。一份调查研究显示:“86.7%的大学生关注‘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53.1%的大学生关注‘每年两会的召开’,92.8%的大学生对‘中国能成为一个发达而强大的国家’充满信心”,这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还是相当强烈的。相关调查研究的数据还显示,多数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与社会基本价值目标在整体上是一致的,比如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选择”这个问题时,有76%的大学生选择了“维护集体利益”,在面对“承担社会责任和发扬奉献精神是否重要”这个问题时,有79.9%的大学生的答案是“非常重要”,在面对“如何选择实现个人理想的途径”这个问题时,有81.8%的大学生选择了“艰苦奋斗”。

在学习价值观上,当代大学生比较务实。在“你认为当代大学生最注意哪些方面知识的学习”的问题上,选择社会科学的比例最高,为68.38%,其次为英语,为61.67%,后面依次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分别占46.67%和35%。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倾向比较明显。

在生活价值观上,当代大学生偏于理性和实际。当代大学生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整体比较客观和理性。调查结果显示,在“你是如何看待金钱”这一问题上,有83%的同学选择了“有一定资产,可以过上比较安定的生活即可”,有14%的同学选择了“越多越好,有钱可以买好房、汽车”,这表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拥有比较正确的金钱观。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在消费取向上,当代大学生整体是比较理性的,不顾实际情况的盲目攀比和炫耀式的消费并非主流,如在“你认为在什么东西上花大价钱最值得”的问题上,选择“书籍”的有56%,选择“食品”和“衣服和饰物”的比例分别为21%和11%,而只有2%的同学选择了“明星和动漫”。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在整体上,他们的价值观更趋多样性、功利性,主体性更加凸显。在这其中,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价值认知模糊、价值认同失衡、价值评价偏差、价值观念错位等问题。

二、“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透视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由他们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现实生活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言而喻,当下“微博”的大行其道,在事实上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了强有力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微博”的流行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具体说来,“微博”为当代大学生民主意识的形成和主体性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契机与平台;浏览和使用“微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更趋理性和务实;“微博”还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多样化并且相对自由的自我选择空间;另一方面,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第一,“微博”的流行,冲击着主流价值观的传统引导方式。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取向已日趋多元化。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仍然占着统治地位,但其宣传和引导的方式和途径更多地还是依赖于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和广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传统媒体,较大程度地受时间、空间的制约,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接触机会很有限,他们也普遍不太喜欢这种相对严肃和正规的媒体形式。因此,网络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取代了传统媒体,而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主要途径,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的联网终端越来越个体化,“微博”在某种程度上基本上实现了对大学生生活的全覆盖,对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和引导方式在事实上构成了严峻挑战。

第二,由于发布信息的门槛较低,“微博”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极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混乱。“微博”平台上的信息内容往往涵盖着多个主题和门类,可谓五花八门。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整体上还处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因此,大学生对大量信息的甄别能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还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微博”上获取大量信息往往是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的,他们大都难以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同步地、理性地筛选和过滤,“微博”上那些带有较强情感色彩的个性化的信息表达形式,极易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极易给信息接受者以强烈的心理震撼,并使得他们迅速加入转发的行列之中。加之由于一些“微博”信息所传达的事件的廓清和对事件真相的还原需要时间,因而传统的主流媒体也很难在较短时间拿出充分的证据加以有效的应对。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微博”使用者无论是在对相关事件的关注上,还是在价值观的认知上,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偏差和错误。

第三,“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的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宣传部门的文化宣传及多种形式的课余文化生活的活动来实现的。但是,这些形式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在现行的大学教育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分开进行的,如此就易导致出现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比较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学科知识传授和相关技能的培训,但对于那些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道德教育、人文素养等方面却重视不够的现象。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本身是一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综合过程,条块分割的教学模式却使得本来应该是综合的整体的价值观形成过程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孤军奋战”,这必然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的形势下有力不从心之感,遭遇到了诸多尴尬,显得独木难支,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随着“微博”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间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也容易滋生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甚至是厌弃的心理,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无聊空洞的“说教”,此种态势下,本应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作用就大打折扣,自然难以让人满意了。

三、发挥“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正面影响作用的对策思考

我们应该看到,“微博”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传播形式,它在当代大学生中间的流行,既给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给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强大冲击,但同时也提供了改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我们以严肃的态度正视“微博”所带来的挑战,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微博”所能够发挥的正面作用,就有可能化害为利,使“坏事变好事”。就此来看,我们可以从外部环境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来思考应对之策。

首先,就外部环境来看,努力净化“微博”空间。“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交往形式,目前来看,对于“微博”的管理和监管基本上还处于一个真空状态。这就很容易导致一些不良信息在“微博”空间里流传。因此,相关部门特别是网络运营和管理部门,要基于自身的社会责任,主动地、积极地采取技术性措施,对一些明显有害的、消极的“微博”信息进行屏蔽或及时清除,努力为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也可以利用“微博”的形式,着力搭建学校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创设“微博管理”的平台和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感受和意见,并积极地给予回应和反馈;还可以积极开展以“微博”为主要参与方式的各个层次的全面的主题活动,如以班级或者学生社团为单位,举行诸如“微博征文”、“微博评比”等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的美好情感,并借以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挺拔的价值观。

鼓励大学生建立和使用“微博”,变“微博”为“教学助手”。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微博”已经强势地、全方位地融入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对此,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应该恰当地疏导,主动、积极地研究“微博”的传播功能,具体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微博”在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合理性与功能,不失时机地抢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制高点。鼓励大学生建立和使用“微博”,教师也建立并使用自己的“微博”,互相“收听”和“围观”,一方面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时空和心理距离,一方面还可通过这种新的交往形式,了解受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关注受教育对象的情感动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正面作用。

就大学生自身来分析,首先要着力提高当代大学生辨别真假和是非的能力。作为现实社会生活的直接或者间接反映的一个平台或者渠道,“微博”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良莠参差,并且经过转发、评论,极有可能将真实的东西或意义遮蔽或者湮没。如果不加以理性的分析就全盘接受,那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如此,作为教育者,要通过专业课的传授或者指导,着力使当代大学生在其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情势中,学会甄别和判断,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主观空疏的人,才会满足于空疏的东西。要在有如雾里看花一样的“微博”中成长起来,提高大学生的哲学修养,培养大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将是重要的一环。

其次,要努力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微博”观。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特别是网络法制教育。尽管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的行列,但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空间主要是局限在“象牙塔”内,虽然从书本或课堂上接受了一些法制知识,但是由于其生活经历有限,他们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都还是比较抽象的,对现实的复杂性也缺少足够清晰的认识。一部分大学生想当然地认为网络或者“微博”空间是一片绝对自由的天地,在进行“微博”等网络行为时缺乏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这就需要一以贯之地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特别是网络法制教育的力度。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典型个案的方式,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微博”等看似是虚拟的空间,也是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如果不遵守相关法律,缺少足够的规则意识,必将导致危害性后果,从而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另一方面,要加强“微博”道德教育。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行为规范,与法律相比,其最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内在性,诚所谓“暴谓自暴,弃谓自弃”。对当代大学生加强“微博”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群体之间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实现的,要大力倡扬积极健康的“微博”之风,要坚决贬斥消极病态的“微博”之行,表扬先进,唾弃落后,努力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树立独立、健全的道德主体意识,也就是使大学生意识到道德人格的成长是“成之在我而不在他,成之在内而不在外”。如此,使他们能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尽管“微博”上的信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但人作为道德主体却尽可以改变面对这些信息的态度,只要意志坚定,就可以身处“淤泥”而不染,每个人完全可以不依赖外在的力量去开启入德之门,完全可以在复杂的“微博”空间中建立挺拔俊伟的人格,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课题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现状分析及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1(3).

[4]赵有田,李丹.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N].光明日报,2010-01-17.

【注释】

[1]杨廷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