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保意识及其行为模式与受教育程度关系的调研
陈颖萍[1]费婷婷[2]朱承迪[3]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调研目的
本项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以及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行为模式与其受教育的程度之间的关系。在调查研究的同时,呼吁更多的大学生及社会各阶层青年更加注重环保理念,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环保意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共建绿色家园。
2.调研对象
我们把调查对象分为四类:在华留学生;“985”、“211”大学学生;普通大学学生;大专院校学生。我们调研对象的来源分为两种:一是来自我们小组成员的人脉;二是放寒假后,利用寒假时间,我们小组成员会到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进行现场问卷调研活动。这么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调研对象的范围能够更宽广而不是只局限于一所学校或一个大学城中,以便了解到更多大学生对于环保这一问题的认识。
3.调研方法
(1)时间: 2012年1月10日至2012年2月17日。
(2)地点:上海。
(3)途径:现场发放调研问卷;网络调研。
二、调研结果分析
在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对于环保问题还是关心的。在环保意识方面,约有一半的同学有关注环保,而这其中“985”、“211”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大学生都在关注。但是,对于环保甚少关注的,在华留学生、大专生占了多数。造成这种差异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模式不同。“985”、“211”和普通大学注重的是学术方面的知识,在这过程中会接触到现阶段最热门的时事政治,环保知识一定必不可少,所以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去关注环保这话题。在大专中的同学,他们的教育注重在技术层面。但是不管是哪个种类的同学大多都是从电视、网络和报纸杂志等几种途径获得环保信息,但最多的都是从网络得知环保信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大学生这个族群中,网络必不可少,所以环保这一热门话题在网上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
在环保知识方面,四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别,“985”、“211”大学的同学并没有取得一定的优势。这说明,尽管我们的大学生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是对于环保方面的知识,却是认识不足和了解不够。可见,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是相当重要的。
在测试实际为环保做出的行动时,大多数“985”、“211”的同学贯彻了环保意识,并在实际行动中保护了环境。普通大学的学生次之,大专学生在最后。“985”、“211”大学的同学不仅在学术上更胜一筹,而且他们更注重责任感,他们会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其他同学则在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
在这四类学生中,大部分认为温室效应是现在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少部分认为是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酸雨。发展是人类社会永远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在一次次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滥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而人类对于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而导致海洋生物的骤减,对森林树木的肆虐砍伐而致使水土的大量流失,不能阻挡住洪涝的步伐,对河流,空气等的大量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使大片的水域面积污染而不能利用,使大部分的生物成为濒危动植物甚至灭亡,使大气中的臭氧减少而形成臭氧空洞,大大增加了对人类自身的危害。这些都是违反大自然的法则。故而,加强人类的环保意识是刻不容缓的。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更是义不容辞,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要付出实际行动。
“985”、“211”大学的同学很愿意成为环保志愿者,而普通大学和大专学生更愿意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成为环保志愿者。因为“985”、“211”大学的同学通常都学有余力,另外两类同学则希望先能应付学业,再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通过此次问卷,同学们都从不同程度上对环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提出了一些看法。“985”、“211”的同学除了提出环保要从自身做起外,还希望在学校能举办环保讲座和竞赛等,来让更多的同学知道如何环保,而更多的是建议政府出台一些关于环保的政策。普通大学学生则提出学校应该普及环保知识,开展环保活动,从我做起进行废物利用,走上街头呼吁民众共同参与。而大专学生则认为首先自己要有环保意识,生活中自己要先注意环保问题,然后再提醒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慢慢培养起环保的意识。所以总结下来主要有三条:①环保从自身做起;②加大宣传力度;③建议政府出台一些关于环保的政策。
三、调研感悟
一幅巨大的恐龙照片下写着这样一句话:“在地球上消失了的,不会适应变化的庞然大物——比比皆是。”然而蚂蚁呢?却在地球生活了太多年。曾经,天很蓝很蓝;曾经,河水清澈得能与蓝天融为一体;曾经,满山的绿色汇成了一片无边的海洋……然而,这一切都已经变得那么遥远。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环境保护问题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既是享受着迅猛发展的科技成果的一代,又是承担着改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以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的一代。我们的环境保护观念有多强决定了我们走可持续发展这条道路能走多远。
随着调研活动的进行,小组成员对于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也有了不少感悟,尤其是把自己放在大学生的位置上来考量。据统计,现在全国的在校大学生有2 500多万,这是个庞大的群体,对环境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社会而言,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高学识的群体,是我们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希望,他们的身上肩负着伟大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社会环境建设,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后备力量,他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德育发展的新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不仅有利于塑造完善的人格,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人才资源,而且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让大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把环境保护不仅作为一种理念,而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为环保事业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注释】
[1]陈颖萍、费婷婷、朱承迪,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010级化学专业学生(师范)。
[2]陈颖萍、费婷婷、朱承迪,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010级化学专业学生(师范)。
[3]陈颖萍、费婷婷、朱承迪,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010级化学专业学生(师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