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于成都三本独立学院中文专业的大四学生来信说:“现在本科学生遍地都是,三本的学生很没有竞争力。不过,我们学院的社会关系很广,所以,我经过了一个简单的面试就成了某县银行的实习生,因为工作出色,不出意外的话,可能顺利留下来就业。
“让我纠结的事情来了。如果顺利工作,拿一份不错的稳定的薪水,工作环境好,当众人眼中的小白领,过不算拮据的生活;但我很喜欢我的专业,也有点想继续往社会学方面深造,倾向于从事中文类的工作。但是,下决心要考研的话,不一定能考上,反而把找工作的时间耽误了,就算读了出来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如果轻易地放弃了银行的机会,去寻找自己想做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再找到这么好的企业了……我害怕我放弃了一个好机会,去寻找所谓的美好,到头来发现所谓的美好也爬满了虱子……”
韩寒在博客上曾经感叹作家写作收入的微薄。有机会出书的作家,在有志于当作家的群体中,已经算是佼佼者,一本书首印2万册,更是相当了不起了,假如书定价20元,版税为相当不错的10%,税后所得,不到4万元。就算一年能出版一本书(大多数作家是做不到的),光靠这年入4万元生活,如果在城市里生活是相当拮据的,应该比县银行的职员还要穷吧。
作为写作者中的一员,正因为深知文字这一行谋生的困难,每当媒体上一位名作家侃侃而谈自己的作品有多深刻时,我总是会尽可能多地了解他在作家身份之外,是靠什么谋生的。因为“名作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大部分是辛辛苦苦写了十多年,然后一夜成名。你看到的是现在他写一部书能挣多少钱,你没看到的是之前十多年他是怎么挨穷的。拜网络和我媒体职业的便利所赐,我知道了很多作家的另一个身份:有的是公务员,是某市某区的街道办事处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有的挂靠在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业单位,可以不去上班,但能拿到基本工资和四金;有的在学校任职;有的是工厂的宣传干事;还有的先在洗衣房当蓝领,后在学校任教……
而作家和作家碰到一起时,通常不会聊创作,因为写作是个极端个人化的私事,除非作品已出版,否则很难拿出来沟通。作家们聊的和普通上班族一样,大多是些熟人的八卦,比如:张作家上课教的是马列,写的作品却都是无政府主义,因为实在太拧巴,最近精神状况不太稳定;李作家最近投资被骗,经济上出了问题,到处借钱还贷;赵作家开始练书法了,你知道吗,他一幅字值5万元;陈作家堕落到去做编剧了,不过听说每集能挣好几万元,来钱很容易……
活得舒服不容易,活得舒服的同时还想制造点精神满足就更不容易了,其实大家都在想办法走平衡木。从别人的八卦里,你可以读到每个人是怎么玩“生存+生活”这根平衡木的。没有最好的,但总有最适合你的。
生活是美好还是爬满虱子,取决于你是用美好的心态去看,还是用爬满虱子的心态去看。在我看来,银行与“中文类”工作并没有冲突。作家缺的是素材和生活经验,银行经验对有些作家来说也许相当宝贵;此外,就算你放弃了眼前的机会,又没有找到你想要的“美好”,生活也没有因此爬满了虱子,至少你收获了勇气吧。除非你觉得收入好的“中文类”工作就是美好,而收入差的“中文类”工作就是爬满了虱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