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过出版社排版部经理以及技术会议策划的墨尔本大学MBA先生,在回国后屡次求职失败。
“我应聘过一家国际财经媒体的conference executive(会议专员),一份和我过去的活动策划相近的工作。但在无数个石沉大海的日夜等待后,我选择了他们公司另一份工作market analyst(市场分析员),直至今日没有收到任何回应。”这让MBA先生十分不解,他在信中说:“财经媒体多少是了解一些MBA学生的课程和学习特点的,而MBA课程中众多市场调研的科目,也让MBA毕业生十分胜任这样一份工作。”那么MBA先生的问题在哪里呢?
我数了一下,在他的信中,一共出现了7次MBA。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同样是洋MBA的销售总监跟我提到过的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一个笑话:他在与公司总部来的一位高管吃饭时,提到某位竞争对手公司,MBA销售总监下意识地就开始分析起了对方的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高管笑了笑,对他说:“MBA?”他当时骄傲地回答:“Yeah.”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才意识到人家是在揶揄他,而他动不动就搬出SWOT模型,真的很傻。因为对总部高管来说,也许更希望中国同事跟他说些中国趣闻或者他想了解的业务详情,而不是跑到中国来上一堂MBA课程,还是自己的下属给自己上的。
对于一个缺乏工作经验的洋MBA来说,恐怕目前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基层岗位,迅速让自己接上地气,然后再考虑利用自己理论和概念上的优势帮自己走上快车道。
虽然我没读过MBA课程,但凭我的职业经验基本可以判断出这位洋MBA先生为何会不受待见。首先,国际财经媒体的人员编制一般相当少,需要的是从业经验非常丰富的资深专业人士,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培养人才,但很乐意提供一个好的平台让专业人士尽情发挥。而经验,恰恰是洋MBA的短板。其次,我很怀疑洋MBA学历在应聘相对低的职位时能发挥到良好的作用。华为公司曾反省过阻碍公司发展的弊病之一是“俄罗斯套娃”现象。就是部门总监在招聘下属员工时,更倾向于找学历和从业经验都不如自己的人,如此层层递减下去。根据我的观察,这种现象不仅仅华为存在,是人都有这种心理。当然也有例外。自信心爆棚的老板或者自卑心爆棚的老板,都有可能雇用学历比自己高很多的人。我也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位民营企业主不仅雇用了好多博士、洋MBA,还雇用了洋人博士和洋人洋MBA,以证明公司的实力;还有一位公司高管在会议上问了一圈下属的学历,然后笑一笑说:“你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我当年也想考这些大学,可惜没考上。不过,现在我的手下都是这些大学出来的学生……”
所以,不要把目标集中到人员编制少的名牌公司,而是要扩大目标市场范围;也不要过分渲染洋MBA学历的光环,更不要对MBA的消费者——雇主们解释:“你们是懂财经的,应该了解一些MBA课程的特点吧。”而是要充分顾及消费者的心理,多讲讲自己做过的实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这种谦逊有礼、脚踏实地的态度的支撑下,我相信还是有不少雇主是愿意消费洋MBA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