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演艺业与钻石模型理论
舞台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一直是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6]它涵盖了戏曲、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魔术、马戏等现场文艺表演活动,历时数百年不断随时代变迁而创新演绎不同的发展业态,并始终保持其特有的发展生机和艺术魅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舞台艺术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突出,其产业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演艺产业的界定不断清晰,理论界把其定义为凭借表演艺术以获取经济报酬的艺术工作者及其相关从业者所构成的行业。[7]演艺业是文化产业体系中的核心产业之一,它居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域,是一种典型的“高原创性”文化产业,[8]也是一个创意密集和劳动力密集的产业,还是能耗低、可持续发展性强的低碳产业和典型的朝阳产业,具有极大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营经济发达,是我国戏曲的发源地,素有戏剧大省美誉。从勾栏瓦舍的繁盛到“四大南戏”广为流传,从越乡小调流转上海直至风靡全国到今天宋城演艺集团成为“国内演艺上市第一股”,浙江演艺业的发展一直特色鲜明、成绩卓著,在我国演艺业发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当前,随着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浙江演艺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更需要以新的发展战略加以应对。
为深化浙江演艺业发展战略研究,我们充分吸收借鉴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精髓,以此视角对浙江演艺业进行全面考察。钻石模型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考察分析了10余个国家产业发展历史之后提出的关于国家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并被广泛应用于国家竞争优势、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中。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发展要在国际上获得竞争优势,必须要具备四个要素——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此外,还要辅以机会和政府这两个辅助要素的影响。[9]这六个要素彼此互动、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钻石模型体系。结合演艺业发展的特点,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借鉴波特钻石模型理论,衍生出演艺业竞争力模型(见图5-21)。
图5-21 演艺业竞争力模型
波特特别强调,钻石体系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强化或者改变其他要素的表现。[10]借鉴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系统、全面考察浙江演艺业特有资源条件与优势,分析、评估演艺业六大领域的发展现状,为政府制定、执行、控制和规划最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相关战略提供参考。需要指出的是,波特钻石模型中政府和发展机会是辅助因素,鉴于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这些因素的影响对演艺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首先考察这两大因素的当下呈现,然后全面分析文艺表演团体、生产要素、相关产业及市场需求的发展现状,从而为浙江演艺业发展提出新的对策与思路。
二、政府管理体制对演艺业发展的影响
政府是演艺业在提升竞争力时的热门话题,对演艺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方面,政府具有通过政策、法律及财政投资等方式和渠道管理、调控演艺业发展的职能和权力;另一方面,鉴于演艺业具有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的特征,决定了政府对演艺业的管理具有特殊意义。基于上述原因,政府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对管理体制的建设和改革,并以此来强化艺术管理,推动演艺业繁荣发展。演艺业管理体制的变迁也折射出政府管理演艺业的思路随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深化而不断创新。新中国的艺术管理体制衍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管的体制之下,同时受到苏联文化管理体制和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积淀下来的一系列制度、政策的影响,政府包办、管办不分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这一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自身存在的体制性弊端和结构性缺陷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暴露,并成为体制改革的着力点。自1979年以来,我国的艺术表演行业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先锋,一直是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试验场,[11]不断推动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探索:一是探索演艺产业化之路,实现政策层面的不断突破,构建政策法律体系支撑。二是调整政府与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之间的关系,改革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投资模式,推动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三是推动演艺业投资体系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演艺业,壮大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四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完善管理体制。这些改革领域的突破与深化构建了新型演艺业管理体制,拓宽了演艺业发展的思路,为演艺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这些年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演艺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1.宏观政策建设为演艺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和思想解放的逐步深入,文化产业的理念逐渐萌生并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2000年10月,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枠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这是党中央在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标志着我国对文化产业的承认和对其地位的认可,从此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枟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枠和枟文化部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枠均将演艺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演艺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2009年,国务院颁发的枟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枠中强调“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动主要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等领域。”枟规划枠的出台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为演艺业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2012年,枟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枠进一步指出,“要大力拓展演艺市场,满足城乡居民对演艺的消费需求,实现从演艺大国到演艺强国的跨越。”从近10多年我国有关演艺业发展宏观政策体系建设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不断提升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对演艺业发展的定位和规划更加清晰,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为演艺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浙江演艺业管理体制的探索和实践成绩斐然
作为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浙江紧紧依托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坚持特色发展道路,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和实践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第一方阵。从2000年枟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枠、2005年枟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枠,到2008年枟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8—2012)枠以及2011年中共浙江省委枟关于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枠,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始终,对浙江文艺表演团体发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领域改革影响深远。一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宏观管理视野初步构建。浙江演艺业体制改革始终坚持“不停步、迈稳步”发展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演艺产业。一方面,坚持推进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塑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顺利完成了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改革阶段性任务。另一方面,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纳入管理视野,连续推出枟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枠枟关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舞台艺术人才申报评审艺术专业技术资格工作的通知枠及枟关于对参加送戏下乡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实行演出场次补助申报事项的补充通知枠等政策文件,从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扶持,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公平竞争、同台竞技、共同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二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绩显著。2004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在北京、上海、浙江等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开始试点。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浙江按照“加强管理、整合资源、强化基层、规范执法”的原则,采取“建、并、分”三种方式扎实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改革,组建了集中统一管理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调整归并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在体制转换、建立机构的过程中,浙江建立健全了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体制,明确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职能,完善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机制。通过改革,建立了科学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基层文化市场执法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得到规范,基本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统一、高效、有序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完成为浙江演艺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和有序的发展环境。
通过对政府管理体制不断地改革与探索,浙江演艺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演艺市场开拓等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涌现出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宋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金海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演艺团体,为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当然,演艺业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公共财政投资机制、演艺业多业态发展机制及市场监管机制等领域继续深化改革。
三、浙江演艺业发展新机遇
波特在论证钻石模型时,非常明确强调“机会”在产业成功史上的重要作用,演艺业发展壮大同样离不开系统的扶持政策、有利的发展环境所形成的良好发展机遇。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浙江演艺业发展恰逢其时:
1.“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建设为演艺业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201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新一届省委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这一新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概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社会生产生活最基本的层面,特别是“精神富有”的提出,体现了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赋予了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演艺业恰是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能产生深厚、持久的感染力,引导人们形成高尚的价值追求、向善的道德境界和积极的社会心态,进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另一方面,当前,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诉求日益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的紧迫性更加突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期待,强化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创作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要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形式丰富多样的演艺产品,既是文化部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和职能,也是时代赋予文艺表演团体的重要使命。“两富浙江”战略的提出既给浙江演艺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广大文艺单位、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广更深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以新的发展思维审视当下的发展道路。
2.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为演艺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和动力
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具有转折性、全球性的重大变化使浙江经济进入了一个全面、周期性的调整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并一直延续至今。通过近年来不断地调整和深化改革,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淘汰落后、低效产能;二是促进产业发展升级,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绿色产业等。经济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和带动了更多发展资金关注和投资文化创意产业,也为演艺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当然,在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文化产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助推了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化,由低端价值向高端价值提升,由挤占市场需求向创造市场需求转化,由资源消耗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由依托现有优势向创造新的优势转化。当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转型升级形成良性互动,也必然会带给演艺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浙江文艺表演团体发展战略分析
文艺表演团体是演艺业发展的最基本单位和构成主体,肩负着演艺产品创作、生产和演出的基本功能,是演艺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所在,也是舞台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在演艺业钻石模型中扮演基础要素的角色。为深入分析浙江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战略,我们于2013年5月至7月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走访调研,就当前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现状、特色、成绩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调研,重点考察文艺表演团体的创作能力、演出市场及对外文化交流等。通过对调研数据及枟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3枠[12]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浙江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文艺表演团体构成趋于多元,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作用日益凸显
从目前发展现状看,当前浙江文艺表演团体行业主要由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及非营利性文艺团体构成,发展样式趋于丰富和多元。其中,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因沿袭了行政区划设置的划分,习惯上被分为省级、市级、县级三大类。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而言,暂无明确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根据其经营方式和目标市场的不同分为演艺企业和民间职业剧团两大类:演艺企业以驻场演出和服务城市市场为主,民间职业剧团主要以流动演出和服务农村、基层市场为主。从枟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3枠数据看,截至2012年,浙江共有文艺表演团体609家,通过对文艺表演团体性质、类别、艺术种类分析看,目前浙江民营文艺表演团493家,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约占81%;县级文艺剧团(含民营文艺表演团体)574家,是文艺表演团体的主体构成,约占94%;艺术种类以戏曲剧种为主,共有365家,约占60%;文艺表演团体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温州、台州、丽水等地(见图5-22、图5-23、图5-24、图5-25)。
图5-22 浙江文艺表演团体分类图(按性质划分)
图5-23 浙江文艺表演团体分类图(按隶属关系划分)
图5-24 浙江文艺表演团体分类图(按艺术类别划分)
2.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是演艺精品创作的主导力量,为提高浙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5-25 浙江文艺表演团体分类图(按区域分布百分比划分)
通过调研走访和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特别是省级、市级文艺表演团体因在政策扶持、人才储备、资金统筹等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因而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领域成绩突出、成效显著,引领了创作发展的风向。从2012年统计数据来看,8家省级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创作剧目占全部新创剧目总量3%,占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新创剧目18%。在全国性评优评比活动中,国有文艺表演团体频频获得大奖,为浙江赢得了荣誉,提高了浙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仅以2012年成绩来看,国家级奖项就取得四项,包括:宁波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的音乐剧枟告诉海枠获得中宣部第12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浙江昆剧团的枟十五贯枠荣获文化部第二届保留剧目大奖,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的话剧枟谁主沉浮枠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重点资助剧目,浙江京剧团的京剧枟飞虎将军枠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其他重大奖项还有:浙江曲艺杂技总团的枟墨荷·蹬伞枠获第十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金奖,浙江京剧团的枟藏羚羊枠、景宁畲族民间艺术团的枟千年山哈枠获文化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和表演金奖,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的枟琪琪的红舞鞋枠、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枟神奇的田螺壳枠、平阳县木偶剧团的枟金凤凰枠获文化部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和优秀演出奖,绍兴县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的枟狸猫换太子枠获中国戏曲学会奖,永嘉昆剧团的枟金印记枠,浙江昆剧团的枟临川梦影枠、枟乔小青枠获文化部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昆曲枟公孙子都枠枟十五贯枠枟张协状元枠获得十大昆曲优秀剧目。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艺术创作还是大部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薄弱环节,根据统计数据分析,2012年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平均每团创作剧目0畅53部,创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3.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市场开拓战略各有不同,盈利能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更胜一筹
在演出市场开拓方面,我们重点考察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场次、演出区域、观众人数及演出收入等方面。从数据统计分析看,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在演出收入、演出场次、观众人次特别是在农村的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方面远远高于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数量远高于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其基数比较大;二是与各级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定位有很大关系。从分析数据看,省级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注重城市演出市场开发,同时兼顾公共文化服务,每年都坚持“送戏下乡”,确保农村观众有机会观看高质量演出。市级文艺表演团体兼顾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开拓,着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县级文艺表演团体立足农村和基层文化市场,坚持服务城乡,以“城市打品牌,农村要效益”为发展思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繁荣基层文化市场贡献了力量。此外,在演出收入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国家财政大力支持下的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平均演出收入154畅6万元,绝大多数没有财政拨款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平均演出收入为135万元,可见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盈利能力还远不及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市场的开拓能力和盈利能力(见表5-1)。
表5-1 2012年度浙江文艺表演团体市场发展数据统计
4.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发挥了主导作用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文艺表演团体竞争力的加强,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演艺业“走出去”的发展。特别是在2012年枟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枠中,我国明确提出了加强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完善枟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枠,开发一批在境外长期驻场或巡演的演艺产品,鼓励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作品、出版物、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武术杂技和演出展览等领域文化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开拓海外市场的具体规划。浙江依托自身优势,紧紧依靠国家政策,努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对演艺业“走出去”近3年统计数据分析看,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走出去”占总数的比重为70畅4%,占据大半江山。民营性质的演艺企业“走出去”的机会非常少,只占到4畅6%。无论是去海外、港澳地区,还是台湾地区,“走出去”的演艺团体性质都是以国有院团为主,占比起码60%以上,港澳地区甚至高达95%。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在演艺精品打造、文化“走出去”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还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成长(见表5-2、图5-26)。
表5-2 2010—2012年按区域分浙江“走出去”的演艺团体性质单位:%
图5-26 2010—2012年按区域分浙江“走出去”演艺团体性质
通过对文艺表演团体全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洗礼,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逐步趋于成熟并走出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下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发展还存在的困难与不足,以期在今后的发展中逐一克服和突破。
五、浙江演艺业发展相关生产要素分析
根据钻石模型理论分析,生产要素可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先天”的,包括天然资源、地理位置等;高级生产要素是“后天”的,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长期持续的投资,从而价值也较初级生产要素高,包括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以及各大学研究所等。对演艺业发展来说,与其相关的生产要素主要是高级要素,包括文化艺术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方面。
1.从文化资源看,浙江文化资源丰富,戏曲剧种繁多
从目前调研统计数据看,浙江共有戏曲剧种17个,涵盖了京剧、昆剧、越剧、婺剧、绍剧、甬剧、姚剧、瓯剧、杭剧、睦剧、湖剧、海宁皮影戏、茶灯戏、花鼓戏、宁海平调、台州乱弹、新昌调腔等。在众多戏曲剧种中,以越剧、婺剧等具有浓郁浙江地域特色的剧种传播区域广泛、院团数量较大、观众人数众多,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戏曲资源为浙江演艺业发展夯实了文化资源基础,是浙江演艺业大发展大繁荣必不可少的条件。
2.从人力资源看,浙江文艺表演团体人才优劣并存,分布不均
第一,从演艺人才类别上看,浙江文艺表演团体表演人才发展现状差强人意,创作人才严重匮乏。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在浙江省文化厅实施的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新松计划”推动下,青年艺术人才培养确实有很大起色,但各艺术门类优秀的青年艺术人才依旧缺乏。特别是优秀的音乐、舞蹈、曲艺、杂技青年人才青黄不接,一些冷门偏门艺术门类,如评弹、昆曲、京剧、甬剧、瓯剧、绍剧、越剧男班等,青年人才的培养尤为艰难。目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拔尖表演人才,仍限于20世纪80年代自主培养的茅威涛、林为林等一批艺术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一代青年艺术人才还未形成规模。除表演人才外,创作人才的培养情况更是困难重重。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截至2012年底,全省49家正常运转的国办院团、5家艺术研究所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共计55家艺术单位中,创作人员共299人,囊括创作领域的14种类型,其中导演36名,作曲31名,编剧、作词、撰稿仅有17名,在这些人才中正高职称以上的编剧、导演、作曲创作人员仅27人,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编剧、导演、作曲创作人员仅5人(见图5-27)。目前,浙江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秀创作人员仍限于20世纪80年代自主培养的杨小青、周正平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自主培养的翁持更、刘建宽等,优秀中青年创作人才严重匮乏,成为制约浙江演艺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之一。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这既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也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还有相关单位的自身培养和建设。只有通过有关各方不断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构建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完整的人才发展梯队。
第二,从演艺人才分布上看,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省属及主要市级文艺院团。从枟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3枠数据分析看,从性质上划分,目前主要高级人才聚集在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从行政级别划分上看,高级人才主要聚集在省级、市级文艺院团;从地区划分上看,高级人才主要汇集在省属、杭州、宁波和温州等地区,人才分布不均衡,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县级文艺表演团体人才严重匮乏。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人才匮乏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见图5-28)。
图5-27 2012年浙江演艺业创作人才分类图
图5-28 2012年浙江演艺业高级人才(副高以上)区域分布图
3.从资本资源要素看,财政拨款目前仍是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资金的主要来源,多元投融资体系建设仍需加强
浙江经济发达,市场成熟,特别是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活跃,为演艺业发展构筑了基本的经济基础。在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下,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政府、社会及个人共同投资演艺业的良性发展格局。从枟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3枠数据分析看,2012年各级财政对浙江文化的投入总量为48畅6亿元(不含基建投资),其中文艺表演团体财政拨款为4畅37亿元,艺术投资仅占总投入量的9%,财政投入份额较小。2012年,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财政拨款为4畅37亿元(不含基建投资),演出收入1畅74亿元,财政拨款是演出收入的2畅5倍,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经费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财政拨款为2畅76亿元,演出收入6畅65亿元,财政拨款占总收入的29畅3%,演出收入是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主要资金来源。此外,受制于文艺表演团体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模式的限制,在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转企改制过程中,还未出现社会资本、外资进入的情况,演艺业发展中还缺少更多民间资本和外资的投入。资本资源是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血液和支撑,是演艺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当前,浙江演艺业发展还需要争取更大的财政支持,同时增强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盈利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构建完善的多元融资体系。
六、浙江演艺业发展相关产业要素分析
在很多产业中,一个企业的潜在优势是因为它的相关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因为相关产业的表现与能力,自然会带动上下游的创新和国际化。[13]演艺业是一个范围广、包含内容多的产业群,它的发展和壮大也必然离不开相关辅助产业集群的强力支撑,具体包括了演出场馆、旅游业、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等。
1.演出场馆相对缺乏,演出经纪机构不发达
演出场馆和演出经纪机构是演艺业全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演艺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枟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3枠数据分析看,浙江目前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71个,其中剧场有123个,座席数91241个,平均为741个座席,座席数较少。从区域分布看,演出场馆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及温州等地,其他地区演出场馆相对较少(见表5-3)。目前,还没有对演出经纪机构的官方数据统计,但从我们调研情况看,浙江演艺经纪机构不发达,文艺表演团体还没有充分重视演艺经纪机构的重要作用,更多的还局限在文艺表演团体领导经营层的个人营销上,还没有上升为专业机构的运作。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浙江演艺业还处在粗放发展阶段,行业分工还不够细致(见表5-3)。
表5-3 2012年浙江演出场馆区域分布情况单位:个
2.旅游业大发展促进了演艺业发展新业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壮大,旅游业发展迅速,外出旅游人群不断扩大,为演艺业发展带来全新的生机和活力,催生了全新演艺业态的发展。作为旅游大省,浙江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2012年为例,据统计,2012年浙江共计接待入境游客865畅9万人次,国内游39123畅8万人次,庞大的游客群体成为演艺业潜在的观众,促进了演艺业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催生了枟宋城千古情枠枟印象西湖枠枟印象普陀枠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演艺节目,为浙江演艺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为演艺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引擎
高科技的发展对演艺业发展影响深远。一方面,高科技为演艺业提供了高质量的灯光、音响、舞美技术,使得舞台呈现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满足了观众在视觉、听觉上的需求,实现了演艺业观赏性的飞跃。另一方面,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宣传、推广演艺作品,提高其产品知名度,方便快捷购票等多个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还有交通运输业、服装设计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都在或多或少地改变着演艺业的发展轨迹和模式,为我们探索演艺业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视角。
七、演艺消费市场的影响力分析
市场消费需求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它提供了企业发展、持续投资与创新的动力,并在日趋复杂的产业环节中建立企业的竞争力。[14]可以说演艺消费市场的需求是促进演艺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是未来演艺业发展格局的引领者,也将最终决定哪些文艺表演团体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并不断发展壮大。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民众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不断增加,文化消费时间逐渐增多,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性日益增强,逐渐向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转移,而观看娱乐性强、影响力大的演艺产品成为民众普遍的文化消遣方式之一。系统分析浙江演艺业消费市场的影响,首先要明确当前浙江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其次分析当前演艺消费的主体市场及其影响范围。
1.浙江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总量逐年增加,但数额相对较小
根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对全省4450户城镇居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也不断攀升。[15]2000—2011年浙江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279元增加到30971元,年均增长11畅6%;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从7020元增加到20437元,年均增长为10畅2%;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从917元增加到2816元,年均增长10畅7%,比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速快0畅5个百分点。从分项情况看,城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2005年465元增加到2011年的933元,增长1畅0倍。其中,参观游览人均支出78元,比2005年增长1畅1倍;团体旅游人均消费670元,增长1畅0倍;其他文娱活动、健身活动和文娱用品修理服务费也分别增加95畅2%、78畅1%和68畅2%。此外,实景演出、主题公园等新的文化消费方式也得到长足发展。从数据上看,浙江文化消费的水平不断增高,为演艺业消费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但从目前演艺消费水平看,不断增长的高额票价,把看演出变成了“贵族消费”。鉴于我们缺少对杭州票价的权威数据,我们借鉴记者对武汉演出市场的调研数据。作为具有典型性的中部城市,武汉大多数商业演出的票价一般分为80—280元、380—980元、1080元、1280元等档次,其中80元、180元的“低价票”非常少,绝大部分票价都在280元以上。[16]浙江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其演出票价至少应在这一水平之上,从票价和娱乐文化消费支出的对比就可以看出,目前浙江城镇居民娱乐服务消费的支出还相对较少,确实难以满足当下的演艺消费需求(见图5-29)。
图5-29 2000—2011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发展趋势
2.公益性演艺消费市场与商业性演艺消费市场的辩证分析
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当下演艺业的消费市场可以根据消费者的类型分为公益性文化消费市场和商业性文化消费市场。[17]这里所谓的公益性文化消费,指的是与送戏下乡和政府节庆活动等相对应的,由各级财政出资、群众免费观看演出的“公付民享”型文化消费活动;所谓商业性文化消费,指的是由个人买票或集资进行演出消费的行为,包括城市剧场售票和村镇演出市场的包场演出。这两种消费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政府出资与社会及个人出资的区别,这一点对分析演艺消费市场非常重要。公益性文化消费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浙江推出的“文化下乡”、“雏鹰计划”、“高雅艺术进校园”及“钱江浪花文化直通车”等项目均属于此类。这一类演艺消费对实现文化公平、扶持演艺业发展确实有明显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首先,它对正常的演出市场有较大冲击,免费演出对商业性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明显影响;其次,公益性文化活动进行的方式和效果评估体系还需进一步论证和建立,“送戏下乡”送出的节目是否有观众、受欢迎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再次,这部分财政资金大部分由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获取,加剧了与民营演艺企业之间的不均等待遇和竞争;最后,公益性消费市场的扶持容易滋生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惰性,不利于演艺业的健康发展。商业性文化消费是市场发展的推动力之一,也必将会成为演艺业发展最强有力的主导力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即商业性文化消费的形式是多样的,它既包括了个人的文化消费,也涵盖了群体集资消费等不同的样式。其次,我们要看到商业性演艺消费市场的最大优势在于集聚和培育了忠实的观众群体,是演艺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最后从当前发展趋势看,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主要以商业性演出市场为主,直接面对广大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商业性演艺消费市场是存在的,还需要各类文艺表演团体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需求,创作演出更多符合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演艺产品。
八、推动浙江演艺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借鉴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研究视角,我们全面考察了关系浙江演艺业发展的各个相关要素,详细分析了其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明确了演艺业整体发展、协同推进的理念。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浙江演艺业发展面临重大发展机遇,需要进一步综合统筹各方资源,共同推动其发展壮大。
一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文化的职责范围和方式方法。当前,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非营利性艺术团体的发展壮大是浙江演艺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变革,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扩大管理范围,切实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不拘泥于行业系统内部的文艺表演团体,在分清政府和市场界限的基础上,把管理视野放置在整个演艺业发展上来,重点服务演艺业发展上来,创新财政扶持体系,强化市场监管,为演艺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
二是充分发挥各类文艺表演团体优势,壮大演艺业发展基础。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发展优势和问题,分类指导、取长补短、共谋发展,突出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创作能力,借鉴、发挥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盈利模式,以期实现各类文艺表演团体的人才交流、创作合作,强化创作能力和盈利能力,从而吸引更为广泛的投资,突破目前演艺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力度,统筹解决当前人才短缺问题。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人才都是关键。对浙江演艺业发展而言,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壮大的根本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人才培养问题不是一所院校、一家院团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大投资、远规划,政府必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浙江已经有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新松计划”、拔尖艺术人才打造计划等培养项目,但这远远还不够,还需统筹全社会力量,把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人才培养同样纳入政府扶持项目当中,不断创新和实践各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演艺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四是壮大演艺经纪发展,引导商业性文化消费市场的健康成长。演艺经纪机构的缺乏是当前演艺业发展还处在低端发展业态的重要表现,是行业分工不发达的结果。推动演艺经纪发展,一方面可以引导商业性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扩大这一份额,形成演艺业良性发展业态。另一方面,从侧面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壮大市场力量的作用。此外,作为朝阳产业,演艺业还需要继续加强与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旅游产业等合作,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支持和推动。拓宽思路、创新产业发展业态将是演艺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努力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