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志敏的“清贫”思想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

方志敏的“清贫”思想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方志敏的“清贫”哲学思想是一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得到继承和升华的、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在方志敏的物质观、精神观、人生观、爱国观、道德观、群众观等方面,体现了方志敏的“清贫”哲学思想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物质观上,方志敏坚持了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以坚定的意志和毫无畏惧的思想,方志敏树立了他的精神观。方志敏“清贫”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突出表现在“贫”与“志”的辩证关系上。
方志敏的“清贫”思想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_赣东北红色资源与高校教育研究 (当代社科研究文库)

方志敏的“清贫”哲学思想是一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得到继承和升华的、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在方志敏的物质观、精神观、人生观、爱国观、道德观、群众观等方面,体现了方志敏的“清贫”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在“贫”与“志”的辩证关系及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上,表现了方志敏“清贫”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在方志敏的物质观、精神观、人生观、爱国观、道德观、群众观等方面,体现了方志敏的“清贫”哲学思想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物质观上,方志敏坚持了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方志敏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指出:“因为我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我对于新的思潮的接受,故对于社会的吸血鬼们——不劳而食的豪绅地主资产阶级,深怀不满,而对于贫苦工农群众,则予以深刻的阶级同情。”[7]“半殖民地的中国,处处都是吃亏受苦,有口无处诉。……我却因每一次受到的刺激,就更加坚定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决心。”[8]在这里,方志敏告诉了我们,一种思想的产生,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及客观环境所决定。正因如此,方志敏明确提出:“欲求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绝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世,而是唤起全国民众起来斗争,都手执武器,去与帝国主义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将他们打出中国去,这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9]显然,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精神观点在这里是表现得非常突出的。精神由物质决定,但精神具有能动作用。以坚定的意志和毫无畏惧的思想,方志敏树立了他的精神观。方志敏大义凛然地说:“只要你不是一个断了气的死人,或是一个甘于亡国的懦夫,谁能按下你不挺身而起,为积弱的中国奋斗呢?”[10]“屈辱,痛苦,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是更加磨炼我的意志!”[11]方志敏在民族解放和个人生命的关系处理和选择上,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观。方志敏说:“假使能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那我又何惜于我这一条蚁命!”[12]面对生与死的选择,他深情地说:“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瘞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13]“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仅努力到死!奋斗到死!”[14]在爱国观上,方志敏意味深长地说:“一个青年学生的爱国,真有如一个青年姑娘初恋时那样的真纯入迷。”[15]面临“江山破碎,国弊民穷”的祖国,他指出:“中国民族必能从战斗中获救”。[16]“真正为工农阶级谋解放的人,才真正是为民族谋解放的人。”[17]在其爱国观的基础上,方志敏以“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18]表现了他的道德观。方志敏以“中国的人民和士兵,不是生番,不是野人,而是有爱国心的,而是能够战斗的,能够为保卫中国而牺牲的”[19],高度评价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表现了他“凡能为群众谋利益,得到群众拥护的革命军队,虽然物质生活较差,仍能胜利;反之,残害群众,与群众作敌的反革命军队,就是有较优的物质条件,也必失败”[20]的群众观。在方志敏的上述思想内容中,“清贫”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其中,使我们不时感到其闪烁的光芒。

方志敏“清贫”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突出表现在“贫”与“志”的辩证关系上。在“贫”与“志”的辩证关系上,“贫”是就物质而言,“志”是就精神而言。贫乏的物质和昂扬的精神是一对矛盾,但方志敏却以强烈的爱国心从中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方志敏面临疮痍满目的中国,指出:“中国在战斗之中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到那时,中国的面貌一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这些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带给我们可憎的赠品,将来也要随着帝国主义的赶去而离去中国了。”[21]为此,方志敏指出,屈辱,痛苦,一切忍受的生活,能更加磨炼意志。“贫”中长“志”,“志”中除“贫”,这就是方志敏为我们揭示的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道理。另外,方志敏“清贫”哲学思想中辩证法还表现在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上,如方志敏所说的“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22]“今日的失败,安知不是明日更大成功之要素”[23]等就为我们揭示了“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和“光明的前途”、“今日的失败”和“明日更大成功”之间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憧憬未来的中国说:“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24]这里,方志敏通过“悲叹”转化为“欢歌”、“贫穷”转化为“富裕”、“疾苦”转化为“康健”、“愚昧”转化为“智慧”、“仇杀”转化为“友爱”、“死之悲哀”转化为“生之快乐”,更是把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的辩证法表达得淋漓尽致。

方志敏在阐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精神观、人生观、爱国观、道德观、群众观等内容,及其揭示贫乏的物质和昂扬的精神的辩证关系及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的辩证法上,把“清贫”哲学思想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崭新的哲学思想。这也正是方志敏的“清贫”哲学思想的独到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