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狱中遗稿的核心内容是“清贫”,方志敏的物质观正是以此而显示其内容的。何为“清贫”?顾名思义,“清贫”,即:清苦、贫寒。在现代汉语中,“清贫”和“富裕”既是相对应又是相对立的一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理解为“清贫”就是生活物质上的“贫穷”。而形容生活物质上的“贫穷”,我们常常想到的是“一贫如洗”、“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等生活状况。面临这一状况,人们往往感到的是悲伤、痛苦,形成的是害怕和恐惧。无疑,世人都希望过上富裕的生活,幸福、安逸,而力求摆脱贫穷的生活,消除悲伤和恐惧。害怕和恐惧贫穷,由此形成追求物质利益,渴望物质享受的物质观,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在如何对待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上,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物质观。那么,方志敏是如何看待生活物质上的“贫穷”?面临这一状况,方志敏的感受是怎样的?由之,从方志敏的狱中遗稿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方志敏物质观的特有内容。
第一,方志敏和其他人一样,也有追求物质利益,渴望物质享受同样的要求。我们知道,方志敏的一生都是过着极其清贫生活。方志敏在他的著名文章《清贫》中就自己的清贫生活作了描述:家里唯一的财产是“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30]被俘时,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也没有。这样的生活状况几乎就是前面我们所提及的“一贫如洗”、“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从方志敏留给我们的文稿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敏也不想永远过这种生活。在追求物质利益,渴望物质享受上,方志敏和其他人一样,也有同样的要求。所不同的是,方志敏始终是把劳苦大众的物质利益作为他追求的目标,他所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不是个人的,而是劳苦大众的。可以说,方志敏的一生就是在为追求劳苦大众的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而奋斗。于此,我们可以从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在憧憬未来的生活时所提出的希望所证实:“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31]为了未来劳苦大众的富裕和幸福,而不再有贫穷和疾苦,方志敏为之献出了生命。
第二,为了革命事业,方志敏情愿过着清贫的生活,在看待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上,体现了“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共产党员的美德。方志敏在自述中说:“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32]正是有了这种“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共产党员的美德,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有这样一段话:“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舒适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地,是更加磨炼我的意志!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33]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方志敏和常人所不同的物质观的特有内涵。
第三,方志敏在对待物质利益上,无时不表现为“凡能为群众谋利益,得到群众拥护的革命军队,虽然物质生活较差,仍能胜利;反之,残害群众,与群众作敌的反革命军队,就是有较优的物质条件,也必失败”[34]的物质观。在经手数百万元的款项中,方志敏则“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35]他坚定地说:“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36]而是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方志敏的清贫生活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基本出发点,是达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里的“天下”和“玉”无非是方志敏的“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在群众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方志敏以群众利益至上,甘于自己的一生清贫,表现出高尚的革命情操。作为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主要领导,方志敏言行一致。他处处、事事留意,以维护党的形象和领导干部的形象。正是如此,他经常以清贫的物质观教育亲属和身边的战友,警告他们决不能侵犯群众利益。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方志敏的物质观中,“清贫”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贫穷,更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所谓“一贫如洗”、“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状况,而是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甘于清苦而致的一种精神境界,正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