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主要指知识转化为能力,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它的实质就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如何使大学生把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其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论述对我们是有很大启发意义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把教育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13]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也说:“把教育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14]在这里,我们不难理解到马克思、恩格斯要求我们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必须走出课本,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一脉相承,在新时期,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5]列宁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他针对只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做法指出:“理论要变为实践,理论要由实践来鼓舞,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6]毛泽东也说过:“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17]固然,列宁、毛泽东在这里都表达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但不仅如此。我们认为,列宁、毛泽东实际上也是给了大学生及大学教育一个告诫:掌握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就能使自己在课堂和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完善和发展。
其实,提高受教育者实践能力的问题历来为古今中外的学者所重视,并多有论述。在中国古代,早在先秦《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荀子的“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儒效》)之说,就强调了受教育者的实践及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汉代的王充说:“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论衡•超奇》)宋代的程颐说:“学者言入乎耳,必须著乎心,见乎行事。”(《河南程氏遗书》)朱熹也说:“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明清之际的王夫子说:“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周易外传》)在上述古人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其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在近现代,论述此类内容的更是人多。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自己的文章和教育过程中,曾多次强调了我们的大学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他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18]他对能力的提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能力的长进得靠训练,能力的保持得靠熟习,其间都有个条理、步骤,不能马马虎虎一读了之。”[19]法国的思想家卢梭说:“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他们在书本中是学不到他们从经验中学到的那些东西的。”[20]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养不在于知识的数量,而在于充分地理解、娴熟和运用你所知道的一切。”[2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提高受教育者实践能力并不仅仅是我国学者所重视,也为国外学者所关注。
由上,我们一方面完全可以了解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得到了深刻体会,这就是:对受教育者,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教育,我们决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更不能限制在书本知识上,而应使其走上社会,投入实践,注重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培养其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其实践能力;只单纯掌握理论知识,而缺乏起码的实践能力,是失败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培养不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高等教育中,我们既要重视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又要重视提高大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对思政专业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如此做到。这是因为,一方面思政专业作为当今大学的一个必设专业,无论哪种类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今天我们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该专业就更显示出其特有的重要性。由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另一方面是这个专业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事业联系密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大问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