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却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总是不尽人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目前思政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存在理论性强,实践价值弱的问题。
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和大学其他专业相比,目前思政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理论性相对较强,其课程主要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从专业课程设置看:主要专业必修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伦理学、逻辑学、法学概论、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要专业选修课有: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经济学说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述课程可以分为三类:原著、原理和思想发展史。虽然有些课程内容是和现实密切联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效力是有的,但更多的课程内容和现实是有距离的。学习经典原著,掌握原理知识,了解思想发展史,都是很难离开课堂和课本的。因此,目前思政专业教学往往是停留在课堂的理论知识讲授上,其说教的教学方法也很难改变。也正是如此,该专业的实践价值相对较弱也就显而易见了。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可以的,但实际的运用是不够的,思政专业大学生的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其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第二,思政专业大学生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受专业影响,存在内容贫乏,形式有限的情况。
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认识的升华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第二课堂活动。虽然近些年我们致力于多内容、多形式地开展思政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然而,成效总不尽人意。我们知道,思政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相比较其他专业不易开展,这固然和上面所说的思政专业的理论性强,实践价值弱的特点有关系,但也和一些大学生的偏见有关。我们知道,所谓第二课堂活动,通常是指课余时间大学生开展的学术研究、小发明、小制作等科学研究活动。不少思政专业大学生认为,小发明、小制作等科学研究活动往往是理科学生专有的,作为文科的思政专业的学生一般是挨不着边,而学术研究活动也不适应思政专业的学生,因为思政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虽带有学术性,但政治色彩很浓,再加上自己毕竟还是学生,理论功底和政治敏锐性有限,为防止“触电”,最好是靠边站,不宜研究。因此,思政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往往限制在一些体育比赛和与专业关系不大的演讲或辩论赛上。
第三,思政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不多,社会实践平台狭窄。
目前,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设实践、实验课的课时,增加实践经费投入,拓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等,已成了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客观讲,受专业限制,思政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是不大容易进行的,但这也和一些高校不重视思政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在思政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的投入较少有关。目前大学的思政专业在实践教学往往存在这样一些不足:一是缺乏固定的实践基地;二是无法形成明确的实践目的;三是没有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四是缺少足够的实践经费。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必须具备基本的硬、软件设施和条件。而思政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恰恰缺乏其基本的硬、软件设施和条件。再加上思政专业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淡薄的实践意识,思政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得到提高?同时,思政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也是很有限的,笔者曾就思政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走访过社会一些部门和单位,除少量的中学和社区,真正能接受思政专业大学生实习的对应部门和单位并不多,和思政专业知识密切联系、能容纳在校大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更是寥寥无几。社会实践平台狭窄,从客观上影响思政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第四,思政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缺乏无畏精神,不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我们经常说,“科学无禁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要勇于解放思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打破常规,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上下苦功;要勇于“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然而目前的思政专业大学生恰恰很难做到这些。和其他专业相比,思政专业大学生在创新上给人总感到是底气不足。笔者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中就马克思的一段名言,即“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22]和学生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就有学生说,他敬佩马克思的无畏精神,但无法学到这种精神。在他们看来,“创新”、“无畏”,以及“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都不是思政专业大学生所能做得到的。缺乏创新意识和无畏精神,不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大学生,怎么去谈提高实践能力呢?
应该指出,上述原因并非全部,仅“主要”而已。然而,这些原因已足够形成提高作为思政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