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厦
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趋势的今天,国内外语言学家和从事语文工作的专家有幸聚集在美丽的中国北京,商讨如何构建语言和谐、如何发展各民族语言文字的问题,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事。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情况复杂,是研究语言关系、语言和谐的天然宝库。中国的语言文字问题在当前面临新的挑战,许多问题等待语言学家、民族学家去回答。研究中国的语言关系、做好民族语文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受大会组委会的委托,我在这里做个小结。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约有180人左右,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加纳、荷兰、西班牙、挪威等国。共提交论文113篇,涉及的语言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白、纳西、哈尼、布依、达斡尔、阿昌、苗、赫哲、满、堂郎、黎、基诺、怒苏等语言,以及法语、挪威萨米语、泰国马来语、泰国邛语、马来西亚婆罗洲瓜兰语等语言。
会议的议题涉及以下八个方面:
(1)现代化进程中的语言使用和语言发展的理论问题;
(2)民族语文政策和民族语文工作经验;
(3)语言平等和语言和谐;
(4)双语和双语教育;
(5)民族语文使用国情;
(6)民族语文信息处理和应用;
(7)民族语文规范化和语言翻译问题;
(8)濒危语言及其抢救。
这些问题都是当前民族语文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都具有新的现实意义。
一个外国朋友告诉我:“这次学术会议开得很好,过去还没有开过这么大规模的、由国家两个部委主办的大型会议。”20世纪下半叶,中国曾经召开过两次全国性的民族语文学术讨论会,但这次会议与前两次相比,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级别最高,而且是国际性的。之所以开得好,有其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给民族问题、语言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人们紧迫地去思考新的问题;我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对这次会议的重视,给会议的成功召开提供了基本保障;国内外专家的积极支持,给会议增添了光彩。
二、四点共识
世界的语言丰富复杂,由于语言状况和语言社会背景的不同,加上认识上的差异,所以,人们对语言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念,而不同的理念对民族语文工作的开展会产生影响。我们高兴地看到,通过这次研讨会的交流,大家在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取得了共识,认识更接近了。
1.坚持语言平等是正确处理语言关系的重要准则
不同的语言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使用人口有多有少,功能有大有小,使用范围有宽有窄,等等。但不能因此而认为语言也有高低之分。对待不同的语言,都必须坚持平等原则。所谓平等,也就是允许其自由使用和发展,不加以干涉或歧视。即便是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也仍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语言平等原则。为什么?这里涉及两个理论问题。
一是怎样认识现代化进程中的语言问题。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现代化进程中,尽管科学技术有了重大发展,民族间的共性在某些方面会有所增多,民族融合的成分也有所增长,但民族间的差异仍然继续存在,而且在一些方面还会出现新的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因而,只有坚持语言平等原则,才能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各民族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如果不是这样,势必会影响民族团结,阻碍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二是怎样深化对语言性质的认识。这次会议许多专家都谈到,过去我们一般只是简单地把语言看成是一种交际工具,经过多年的语文工作实践,认识到语言除了具有交际功能的属性外,还具有文化功能、信息功能、传承人类智慧功能以及感情功能等属性。正是由于它的多种功能性,所以要尽量保持语言的多样性。正如李宇明教授所说的,如果语言只是交际功能,那么,世界上只需要一种语言就够了。语言具有多功能的性质,决定了语言保存的价值。语言资源是值得大家珍惜的。有的专家谈到,语言的消失,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人类文化的传承。对弱势语言的不平等态度,必将伤害民族感情,更有甚者会引起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这些见解,无疑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深化了。
总之,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要牢牢坚持语言平等的原则。即便是在民族团结不断加强的大好形势下,也不能忽视语言平等问题。
2.构建语言和谐是当前民族语文工作的主要任务
这次会议,许多专家都强调了语言和谐问题,并从各个角度论述了语言和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语言和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但还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国家的国情实现语言和谐的问题。
语言平等是就语言地位而言的。但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同的语言由于各种社会文化条件的差异,在使用功能上也会存在差异。实现语言和谐,不能根据主观愿望不切实际地提升或改变语言使用功能的地位,而应该根据语言实际各就各位,各尽其责。根据语言社会功能的大小,区分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也是可以的。这个概念的确立,有助于根据语言的实际,科学地确立其使用功能。
语言互补是实现语言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一个多语的社会里,不同语言的功能总是在互补中得到完善。语言互补包括功能互补和本体互补,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现语言互补,才有可能使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也才能使语言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永葆青春。
3.必须加强现代化进程中语言问题的理论研究
科学技术的昌明和经济的发展,必然改变人们的生活状况和认识特点。当前,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对待新出现的语言问题,必须进行理论探讨,获得理性认识,否则,就不能认识其本质,只能看到表面的假象。
比如,如何认识语言单一化和多元化的关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理论问题。这些年,人们已经敏锐地感觉到,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民族的共性和语言的共性在不断增多,导致许多语言功能衰退或语言濒危,一些语言被强势语言所代替。但我们必须思考,这种演变趋势究竟是短期的还是永久性的?未来的社会是不是只有少数几种语言,或只有一种语言?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语言演变的认识和对语言生活采取什么对策。
我们认为,社会的进步不仅存在单一化的一面,也还会有多元化的一面。单一化和多元化是一对矛盾,在相互制约中得以存在和发展。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单一化的趋势可能在一个阶段内表现得比较强烈,会使人们感到过于忧虑甚至恐慌。但这种现象并不一定无休止地发展下去。也许用不了多久,多元化的趋势也会重新抬头,得到新的发展。这种此起彼伏的历史演变,应当是语言正常演变规律的反映。一种趋向的出现,往往会掩盖另一种趋向,但并不能抹杀另一种倾向的存在,也不能据此对另一种倾向视而不见。未来的社会是美妙的,但必须是多元的。我们不能相信未来的社会只有几种或一种语言。即便是语言的数目少了,但由于世界分布之大,变异现象也会存在,也就是说,语言分化的规律仍然会长期存在下去。在当前,我们既要看到共性的增长,又要看到差异的存在。这是语言学家必须具有的理论框架。
又如,怎样认识当前语言濒危的现象,怎样对语言濒危做出科学的判断和估量。过去一段时间,有许多人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衰变估计过头,不适当地提出挽救的口号。什么上海话濒危啦,毛南语、阿昌语是濒危语言啊。其实,我国的语言实际情况并不那么严重。濒危语言如何定性、定位,如何划定范围,仍然是濒危语言研究中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Suwilai教授运用Fishman的理论将泰国一些语言划分为8个等级,并提出了具体的划分标准,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不区分等级,笼统地把一些衰变的语言都戴上濒危语言的帽子是不可取的。其实,一些语言被认为是濒危语言或濒危方言,只是出现某种程度的“衰变”。区别“濒危语言”和“衰变语言”这两种不同质的概念,是必要的,也是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
又如,母语的概念在现阶段如何认识,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理论问题。在中国的一些民族中,特别是南方的一些民族语言,儿童的第一语言已不是本民族语言,而是通用语汉语,但他们过了若干年以后,又学会了本民族语言,本民族语言成了他们的第二语言。这样的儿童,他们的母语是何种语言,现在还说不清。
又如,怎样认识我国语言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和谐与不和谐是相伴而生的,差异的存在就有可能出现不和谐,但怎样认识和处理不和谐现象,则是一个不易认识好的问题。
此外,双语关系问题、语言接触问题、语言转用问题等,都有大量的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4.深入开展语言国情调查是民族语文工作的当务之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语言学家虽然对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作了许多调查研究,了解了一些语言使用情况,但还是局部的、不深入的,总的看来,还缺少微观的调查研究。这种状况,使得我们对我国民族语言使用国情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朦胧、忽明忽暗的状态之中,也就是说缺乏可信的证据。一个民族究竟有多少人还在使用自己的母语,他们的兼语情况又是如何,许多人只能说个大概,甚至只是在道听途说中得到的一些感性认识,或者是今天这么说,明天又那么说。对语言使用朦胧认识的这种状况,怎么能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对策呢?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下决心做好语言国情调查工作,把语言国情调查作为民族语文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做好语言国情调查并非易事。这当中提高调查人员的素质是个关键。没有强有力的调查队伍,没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科学的调查方法,得到的调查材料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也是无济于事的。
总之,这次研讨会开得还是成功的。其价值和意义必将载入国内外语言生活的史册,并产生现在还不能预计到的深远影响。我们的会标由M和Y组成,既代表民族语,又代表母语,上面有一朵花,象征着民族语和母语像花一样鲜艳开放。我们希望这次会议能够促使人们更加珍爱民族语和母语,使我国众多的民族语言在人类发展进步中更加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
原载《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