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层高密度的集约开发模式

高层高密度的集约开发模式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层高密度是香港新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又一个特征,公共屋村更是如此。表3-3 公共屋村人口密度统计资料来源:梁应添.香港住宅问题及规划设计概况[J].建筑学报,1991:24-31.香港用地紧张,公屋向高密度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高层高密度的集约开发模式_与城市化共生——可持续的保障性住房规划与设计策略

高层高密度是香港新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又一个特征,公共屋村更是如此。由于香港地区土地资源宝贵,“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HKPSG)规定新城低、中、高密度住宅区的用地面积比率限额分别为3∶5∶8,而人口密度则分别为470人/公顷、1050人/公顷、1740人/公顷,公共屋村的人口密度标准则介于2500~3000人/公顷之间。60年代以后,新建公屋已全部向高层高密度发展,由早期的16层发展到近期的20层至30多层不等,最高有44层,如柴湾兴民村。公屋开发密度比私人地产商开发的私人物业的高密度住宅区还可高出44%~72%。例如,早期的爱民村(1974年,九龙何文田)人口密度已经很高,达3838人/公顷。1974年建成的位于香港岛华富村,用地19.7公顷,居住单元设计按每人3.25平方米计,可容6.48万,设计为3291人/公顷(表3-3)。(22)

表3-3 公共屋村人口密度统计

资料来源:梁应添.香港住宅问题及规划设计概况[J].建筑学报,1991(7):24-31.

香港用地紧张,公屋向高密度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高密度下,向高层发展可以腾挪出较多的公共用地供居民集中使用,以弥补室内空间狭小的缺点。然而采用塔楼的高层高密度居住区,由于布局过于密集,层高又无甚差异,容易从视觉感官上给人一种压抑感。“公屋署”力图提高公屋居住的舒适性,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做了如下尝试:

(1)注重公屋的环境设计,用不同的环境特征、色彩,不同形态的购物中心、配套公建及绿化景观设计,弱化人们对住宅单体的关注,而被富有个性的居住场景所吸引。

(2)在商业中心、停车楼等公建设施的屋顶设天台花园,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同时丰富了景观层次。

(3)在高层住宅下设置架空层活动空间,并在各住栋之间设置连廊,使住户在公屋中行走时水平视野开阔,分散其对高层的注意力,减少压抑感。

(4)高层住宅在沿城市界面处,变化高度,丰富城市界面,同也改变了以往塔式高层群集、缺乏变化的挤迫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