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居住区的水平上,居民满意度的要素是商业设施、公共交通服务,以及和城市中心,工作场所、学校、电影院和医疗所的可接近性。由此可见,选址成为居住区是否被接受的关键因素。组屋的选址经验是组屋区必须配备住宅、商店、就业场所、学校、公共设施等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各种活动设施和活动场所,应具有多种功能并力求为居民提供合适的就业场所。公共汽车站应尽可能布置在靠步行就可以轻松到达的范围内,即尽可能布置在社区附近。政府在拆迁安置时也充分考虑新居所与原有居住区域距离不能太远,以增强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和归属感。
在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ousing&Development Board,简称HDB)负责建造公共组屋,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问题。HDB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质量,发展新镇是其具体的措施。(29)一般来说,新镇属于类似卫星城的概念,HDB的目标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单一的住宅区,而是建立一个具有自给自足体系的新市镇。这些新镇往往是综合规划的大型居住项目,有较完善的服务设施,能与城市中心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由于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新镇内的政府组屋又均有高层高密度的特点,新镇事实上更像是高度密集发展并有机联系的大城市系统中的一个结点,这种系统通过联系紧密的快速交通体系把新镇与城市中心紧密相连。
新镇的土地使用规划从《环形概念性规划》实施以后开始系统化,建立了新镇发展的结构原型,结构原型对新镇内的居住、商业、绿地、娱乐、社会以及工业用地进行了适当的分配,并用道路网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同时各类用地分配的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改变,这些结构原型只是在实际规划新镇时作为参考,每个新镇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有关的指标。(表3-4)
表3-4 新镇原型用地平衡表(结构原型)
资料来源:HDB.Housing A Nation:25 Years of Public Housing in Singapore
从布局和结构来看,建造的居住区(镇)设施配套是比较完善的。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住宅周围提供就业权,新镇内预留10%~20%的土地用于工业设施配套,一般位于新镇的边缘。主要设置一些无污染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工业,如制衣、纺织和电子配件制造厂等解决居民的就近就业问题。
新加坡组屋选址与总体规划,即《环形概念性规划》相配合,大都分布在各区(镇)中心地铁站周围,充分利用区(镇)所在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学校、就业和配套依次成为影响人们选择居所的四大考虑因素。”(30)另外,政府在拆迁安置时也充分考虑新居所与原有居住区域的距离不能太远,以增强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和归属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