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高速的城市化进程表现之一,是在城市内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与更新运动使原有城市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城改造成为城市原住居民居住状况和居住环境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成为居住弱势群体有可能改变居住状况的一个机遇。
(1)希望与忧虑——居民对于旧城改造的矛盾心理
我国城市旧城地区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原国有企业的普通工人,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部分居民因为企业改制或工厂倒闭而下岗或失业,生活失去经济来源。因此,旧城地区居民无论从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来说,绝大多数属于城市弱势群体,贫困化的问题在旧城地区非常突出。
弱势群体是城市社会结构的有机构成,旧城社区住房问题是弱势群体的突出共性社会问题,弱势居住群体居住质量的改善,不仅能有效缓解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还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崇高理想。拥挤破旧的居住环境迫使年轻人一旦达到就业年龄,马上会离开旧城居住区,相比城市其他地区,旧城地区老龄化问题更加明显;受教育水平较低使得旧城地区的很多工人家庭在下岗以后难以寻找到再就业机会,加速了该地区居民底层化的趋势;而在从业人群中,中高收入的白领阶层又非常少,大多为从事一般商业、服务业的普通职工。总体来讲,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造成部分企业效益下降甚至破产,以及工人的下岗失业现象有旧城日益衰败的深刻的时代背景,而旧城居民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地位偏低(表现为教育程度、就业结构和收入等方面)则是旧城缺乏自我更新能力的内在原因。
居民对旧城改造是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希望旧城改造能够改善目前紧张的居住状态和破败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又非常担心无力承担高昂的改造成本,而离开原住地到偏远的地区居住,甚至面临流离失所的危险(指那些经济收入和现有住房条件都特别困难的双困户)。
(2)恢复提高旧城社区机能价值,渐进改善旧城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恢复提高旧城社区机能价值。每个旧城社区都将经历规划建设—发展成熟—机能衰退—更新改造的由新至旧再更新的衰退提升演变进程。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种原因,社区机能在其长期使用寿命年限内将不断受到损失,房屋及公用设施完好程度不断降低,原有居住功能环境逐渐劣化,表现为物质和经济损耗;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社会平均居住标准不断提升,将对社区提出现代化要求,使旧社区机能相对衰退,表现为社会损耗。(24)当社区进入成熟阶段后,如不及时进行有机更新和改善,社区机能及价值将很快降低,迅速老化衰落直至消亡,这是导致许多70年代,甚至80年代建造的居住小区迅速衰退并被大量拆除的内在原因。相反,如果在社区即将步入加速老化阶段之前及时进行更新改善,其机能和价值就会得到有效恢复甚至很大程度的提高。
渐进改善旧城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由于经济收入和社会能力限制以及社区阶层化驱动,弱势居住群体多集中生活在环境条件较差的旧城社区,社会不公平现实使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更加脆弱,成为住区社会结构薄弱带和风险源,也正是高犯罪率往往发生在旧城社区和贫困群体中的重要原因。传统的社会网络与生活方式,使居民对旧城社区产生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较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结构。对历史传统特色风貌地段社区,应基本维持原有居住空间结构和传统生活习性,进行保护性更新改造,在加强旧城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社区环境和居住质量,让新老住宅和谐共存并延续社区历史文脉,实现旧城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可持续提升。(25)
通过对旧住宅的修缮改造来改善居住条件,无疑是最为理想的办法。在现实中,由于前面分析过的城市更新压力的存在和追求土地经济效益的目标,大规模拆迁改造的更新方式仍然难以快速改变,特别是在靠近城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和原有住房为低层住宅的区域,拆迁改造的压力很大。如果不得不采取大规模拆迁改造的更新方式,则应增加拆迁改造后的回迁住房比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