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障性住房不宜采取封闭式的结构

保障性住房不宜采取封闭式的结构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用较小规模的半开放式规划结构中低收入人群都需要方便地出入居住区,与外界充分沟通和社会其他群体的认同,所以保障性住房不宜采取封闭式的结构。对于规模较小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可以在同一地块内并置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小区,通过规划模式的变化改善不同阶层居住分异所造成的社会隔离现象。
空间结构_与城市化共生——可持续的保障性住房规划与设计策略

(1)采用较小规模的半开放式规划结构

中低收入人群都需要方便地出入居住区,与外界充分沟通和社会其他群体的认同,所以保障性住房不宜采取封闭式的结构。如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多安排几个出入口,因为中低收入者一般是依赖步行的,方便他们的出行。

对于规模较小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可以在同一地块内并置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小区,通过规划模式的变化改善不同阶层居住分异所造成的社会隔离现象。如将各个小规模住区(包括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从封闭式内院中分离出来,置于几个小规模居住区的交界线形成的道路上,将这种道路建设成步行街或符合人的尺度的人车混杂的支路,改变其单纯的交通功能,而是复合交通、生活设施、商业设施等功能,在街道上形成交往、购物、休息、饮食、观赏、儿童游戏等活动。由于服务设施都布置在各小规模住区间的街道上,公共服务设施将从目前小区模式中对外封闭内向型转变为对外包容的外向型,因而有可能通过多个社会阶层共用某些服务设施,如小学、商店、绿地等促使各社会阶层建立交往的机会,降低居住分异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采用较小规模的半开放式规划结构,扩大了住区朝向城市的界面,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也由此增加了城市片区活力,带动了住区周边的发展,使住区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采取半开放式的结构,还可以使社区与城市的景观相互渗透,通过区内开放式的道路联系城市道路,吸引人气,丰富社区的气氛,提高社区的活力,促进人们的相互交往。

(2)以住栋为基本单元的管理模式

至于封闭式小区所赖以生存的“安全”因素,则考虑以住栋为基本单元的管理模式。保障性住房住区由于户型面积较小,一个单元大约会在4户以上,当建筑层数超过18层时,一栋高层住宅的住户已经超过72户,完全可以有条件将防御线设在一栋住宅内或两栋住宅组成的建筑群之间。以此模式作为最基本的自卫细胞,可以有效地支撑上述规划结构的开放性,而建筑外部空间的安全性已不再是应该关注的问题(图8-13)。

图8-13 香港公屋的住栋单元管理

资料来源:作者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