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1.网络体系日益健全
目前全市各涉农单位网络覆盖条件良好,已经建立起了左右互联、上下互通的网络体系,为涉农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网络环境支撑。
政务网络覆盖良好。除市农职院和中央批发市场外,其余7个单位均已接入市电子政务专网,并在专网上运行多个重要信息系统,如“221信息平台”“菜篮子工程管理系统”“园林绿化网格系统”等等。同时,市农业局通过“金农工程”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市园林绿化局、市水务局也分别与国家林业局、水利部建立了政务网络连接,与上级中央单位建立了业务联通。
高速互联网全面接入。各单位的核心办公场所均已接入,互联网出口数分别为1—3个,出口带宽为80—500M(图8-1),接入服务提供商以首信和联通为主,多数单位的带宽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政务公开、网上办事、为民服务等互联网应用的需求。
图8-1 市属涉农单位互联网带宽情况
网络建设向下延伸。近两年,部分单位将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向区县部门和直属单位进一步延伸。市水务局编制了“北京市水务骨干网规划”,租用2—8M、50个节点的公网专线,2013年开始推进局属单位互联网本地接入,提高了局机关及接入单位访问互联网的速度和视频会议、业务数据、图像传输的保障率。市园林绿化局近两年将网络建设延伸至各区县、林场和自然保护区,形成了园林行业的一张大网,为网上办公OA系统、园林绿化网格系统、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提供了支撑。
2. 机房建设初具规模
自“十一五”以来,随着信息化进入蓬勃发展的时代,各市属涉农单位根据自身信息化需求不断推进计算机机房建设,机房建设已初具规模。各单位均自建有专业核心机房(表8-1),合计拥有9个核心机房,主机房总面积约822平方米。其中,半数的机房建成于2007—2009年之间,有4个单位的主机房面积达到了100平方米以上,全部机房按照计算机机房A级标准或B级标准建设,并配备有较为完备的专用精密空调、UPS、动环监控等专业设施,为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较为安全、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环境。
表8-1 市属涉农单位机房基本情况
在服务器配备方面,9个市属涉农单位合计拥有服务器565台(图8-2),包括PC服务器560台和小型机5台,其中市农科院信息所因承载“北京市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北京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较大规模的信息系统,目前配备有190台服务器,其余各单位平均47台。尽管拥有的服务器数量尚能满足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但服务器老化现象较为严重,除农科院信息所以外的8个单位61%的服务器已使用6年以上(图8-3),近两年新购置的服务器仅占13%。服务器的主要品牌有联想、戴尔、IBM、浪潮、惠普、曙光等,国产化水平逐渐提升。
在机柜配备和使用方面,9个市属涉农单位分别拥有机柜5—38台,共计183台,其中已使用机柜占到了90.7%,机柜的冗余有限,难以满足长期的发展需要。
图8-2 服务器数量
图8-3 服务器使用时长
在存储设备及其使用情况方面,各单位均已配备了不同类型不同容量(3—600T)的存储设备,以网络存储设备和磁盘阵列为主,其次是存储主机、磁带库等。9家单位共计拥有919.3T的存储空间,其中农科院信息所由于业务需要已建成云存储600T,市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配备了124T的存储主机,市农业局配备了134.3T,其它单位平均拥有12T的存储空间。目前已使用空间分别占各单位存储总空间的10%—80%。
在系统基础软件配备方面,各单位合计拥有操作系统320套以上,其中Windows Server系列占82%以上,其次是Linux,约占16%,另有小部分UNIX或AIX。国产操作系统(红旗Linux)约占12.2%;合计拥有数据库管理系统190套以上,其中以SQLServer、Oracle为主,分别占47%和36%,还有一部分DB2、MySQL、KingBase,共占17%。国产产品仅占不到6%;应用服务器软件以Tomcat为主,占比约91%,其中国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仅占不到6%;7家单位购置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绝大部分采用ArcGIS,近年部分单位开始采用超图。
图8-4 机柜使用情况
在虚拟化利用方面,共有4家实施或计划实施虚拟化改造。其中,市园林绿化局基于VMware的vSphere虚拟化技术,整合了12台高性能服务器与32T容量的磁盘阵列,搭建了虚拟服务器集群,最多可虚拟100台虚拟服务器,有效地满足了近3至5年内的需求。市农业局也已建设虚拟化存储初步构建云计算支撑平台。市水务局初步建设了基础设施云平台,构建了虚拟服务器,目前正在试运行阶段。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正在构建虚拟服务器集群。
在机房运行维护方面,运维方式以自主运维为主,有4个单位的机房采用了外包运维的方式,并实现了24小时值守或监控。运维成本总体较高,2013年度各单位运维费主要集中在200—600万元之间,运维成本的年增长率为5%—20%。各单位机房均承载了相当数量的业务系统,共计150个以上(图8-5)。2/3的单位反映目前机房能够较好地支撑当前业务需求,还有1/3的单位仍有改扩建的需求,其中1个单位下一步将进行安全改造,2个单位将进行扩建或新建。
图8-5 承载业务系统数量
(二)涉农信息系统建设不断丰富
近年来,各涉农单位的信息系统建设得以持续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各单位围绕服务“三农”发展的宗旨,在涉农政务管理信息化、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农民服务信息化等各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目前共已建设形成了56个以上的涉农信息系统,其中涉农政务管理和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居多(图8-6)。
1.涉农政务管理信息化
各单位从日常办公、网上办事、决策支撑、指挥调度、资源整合、共享交换等多方面入手,围绕自身业务工作建设信息系统,有效地提升了信息化应用水平。78%的单位建设了网上办公系统,100%的行政许可审批职能单位开通了网上办事通道,部分审批事项实现了全流程网上办理。主要信息系统包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围绕市农委和市农经办业务,建设了村庄规划管理、互联网舆情管理、实用人才管理、农村改革与观察点管理等系统;市农业局围绕农业行业监管建设了行政许可网上办事、移动农业信息决策服务、农产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菜篮子”工程、全科农技员信息管理等系统;市园林绿化局围绕园林绿化业务管理建设了网上审批系统、园林绿化资源移动监管小助手、园林绿化局报表系统、林权信息管理系统等;市水务局建设了内网综合信息平台、水土保持核心业务管理系统、移民信息管理系统等。
图8-6 信息系统建设领域分布
2.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
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以摸清资源底牌和市场底牌为目标建设了都市型现代农业“221信息平台”;市农业局围绕农业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源管理建设了基本菜田信息管理、种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农机监理综合管理、北京市土壤资源管理、水产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管理、畜牧兽医综合信息管理、种植业资源监测管理等系统;市园林绿化局围绕林业资源管理建设了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林木有害生物语音系统等;市水务局围绕水资源及其使用的管理建设了村镇供水管理、水资源信息管理、农业用水计量、旱情监测、节水管理、郊区水环境管理等信息系统。
3.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
市农经办在此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建设形成了三资监管平台、农经平台、村管系统、在线审计系统、一事一议系统等农经管理信息系统。其中三资监管平台集合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村土地承包与经济合同管理、农村财务与收益分配、涉农补贴资金监管、人口劳动力与家庭经营管理等农经管理信息系统。
4.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
各单位应用物联网、云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的需求开展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其中: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搭建了221物联网监控平台、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等;市农业局建设了基于北斗的农机高效作业和精确调度系统、食用农产品质量追溯查询系统、农资生产经营追溯系统等;市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了服务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信息化的“绿云格”平台;市园林绿化局近两年扩展该领域的建设,搭建了苗圃管理系统、国有林场综合信息平台。
5.农民服务信息化
以市农业局和市农科院信息所为代表的5个单位均开展了相应的平台、系统建设工作。其中: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建设了北京移动农网,为各级政府提供直通农民的信息发布、服务和互动的渠道;市农业局构建了12316综合信息平台,目前已经形成市级电话语音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呼叫中心OA办公管理系统、手机短信收发系统等;市农科院信息所建设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12396科技服务热线、农业数字图书馆、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农业数字博物馆、农村远程教育网等;市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全国建设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系统;市农职院(北京市农广校)正在建设农广校远程教育平台。
(三)涉农信息资源不断积累
1.信息资源建设与积累
各单位共计建设形成了80余个信息资源类,内容涵盖了农业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布局、农产品市场行情、政策法规、农业科技、行政许可审批、“三农”舆情、新农村建设、农村经营管理、京郊特色资源等方方面面(表8-2)。其中,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数据分别占29%和28%,其次是农业生产经营数据,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建设和三农业务动态数据的采集相对较少(图8-6)。从存储量来看,各单位合计约208.65T,其中市农科院信息所和市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分别占200T和5T,市农职院的课件资源3T,其它单位平均约111.5G。
调查表明,数据资源的建设与积累日益得到重视,各单位都在基础数据的整理、动态数据的挖掘、业务数据的录入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投入。但总体来说数据资源整体建设水平仍较低,未形成完整体系。各单位的数据资源存在重复建设、标准不一、质量不高等现象。
表8-2 信息资源二级类内容汇总
续表
图8-7 信息资源主要类别构成
2.信息资源共享及需求
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近年来随着市级共享交换平台的应用推广和221行动计划的实施,部分单位通过市级平台和“221信息平台”进行对外和对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市农业局通过市共享交换平台对全市政务单位共享农机推广、鉴定和质量投诉机构以及服务组织,农资生产、销售企业,定点屠宰企业,动物诊疗机构等信息。同时每年向“221信息平台”报送农业生产数据。市水务局通过市级平台共享了雨量、地下水埋深、堤防(段)一般信息、河流一般信息、水库一般信息、湖泊一般信息等。
部分单位在局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方面成效显著。如:市水务局制定了《北京市水务基础数据共享使用管理办法》,有效落实了信息资源管理和共享机制,规定了数据责任、更新频率和共享流程。建成了覆盖全局的水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目前有25家单位实现了数据共享与分发,共传送雨情、水情、水质、墒情、工情等数据300万余条,其中各单位上传数据178万余条,下载数据90万余条。
在信息资源需求方面,由于跨部门业务对数据的综合性需求,各单位对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也有较大需求。如市水务局根据业务情况需要全市农村人口数据和到地块的农业种植业生产布局空间数据,用于支撑高效节水农业;市农业局需要小流域分布用于水产业务应用,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用于土壤管理、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支出(2005年)支持市场行情分析;等等。
(四)涉农信息服务不断拓宽
1.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各单位结合本单位职能和定位,通过网站、热线电话、综合服务平台、信息服务产品、新媒体、手机应用等多种渠道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不断拓宽信息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完善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网站建设方面,各单位共计建设形成16个具有对外提供涉农信息服务功能的网站,其中包括9个单位门户网站(56%),7个专业服务网站(44%)。网站的日均访问量以12316农业信息服务综合门户和北京长城网为最高,分别达到5万多次和2.1万多次。其次为乡村旅游网为6000多次。其余大部分网站日均访问量约为1000—3000次,少数网站日均访问量为150次左右。
表8-3 主要涉农服务网站列表
在服务热线和平台建设方面,市农业局和市农科院信息所分别建设了12316农业服务热线和12396北京新农村科技服务热线。12316服务热线整合了网上投诉、行政许可、政务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郊区特色、质量追溯等服务内容,提供人工接听、智能语音查询、视频互动、短信息服务、网络在线咨询、应邀下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形成了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2396服务热线关注“三农”科技需求,提供自动语音电话、人工服务、双向视频服务、手机短信服务、网络服务、微信、QQ群以及专家现场服务等多种形式,为用户提供科技咨询服务,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在信息服务产品方面,农科院信息所依托资源和技术优势,研发形成“U农”系列农业信息服务产品,包括:“U农蔬菜通”“U农果树通”“U农花卉通”“U农养鸡通”。集动植物品种、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科普动漫、多媒体培训资源于一体。有效帮助一线农技人员和农民轻松了解种养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的种养难题。
在新媒体和移动应用方面,农业局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发了“智慧农业”APP,提供农业资源和机构查询、信息发布、休闲农业推广等功能。市农科院信息所开发了“掌上农庄”、“阳台农业课件资源”APP应用。
2.信息化培训服务
近两年,全市5个单位开展了以农业农村信息化为主题的培训,其中: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面向市、区县农委系统和经管系统开展信息化建设交流培训和信息安全培训;市农经办面向市、区县、乡镇、村四级经管和村管业务干部开展业务系统使用、软硬件维护等内容的培训;市农业局面向局系统内人员开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导等培训;市农科院信息所面向全市基层农民开展农业信息资源利用、农业信息服务手段应用等培训;市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管理者和使用者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培训,其中约50%的人次为北京地区。
从近两年每年平均培训场次和人次来看,5个单位年均开展培训共计120次,培训人次达7800人次(图8-8),其中面向农民的占25.6%,面向管理者和业务人员的占74.4%。
图8-8 涉农信息化培训情况
(五)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在信息安全组织机构方面,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市农业局、市园林绿化局、市水务局、市农职院等5个单位(55.6%)成立了信息安全领导小组。7个单位(77.8%)设立了专职的部门负责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岗位人员共计23人,持证上岗率约为39%。5个单位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撑。
在网络边界安全防护方面,各单位全部采取了3—5项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安全审计、防病毒网关、抗拒绝服务攻击设备等。其中仅有2个单位全部配备了5项防护设备。
在网站与应用系统安全防护方面,绝大部分都采取了网页防篡改措施,并建立了信息发布审核制度,且审核记录完全。其中4个单位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并对发现的漏洞进行了整改或部分整改。较少的单位对部分系统开展了安全测评。
在终端计算机安全防护方面,基本全部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5个单位采取了接入局域网安全控制措施,如实名接入、IP和MAC地址进行绑定等。
在信息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方面,只有3个单位开展过信息安全培训。4个单位全部制定了信息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六)信息化建设保障体系情况
1.机构与人才队伍
在信息化机构方面,各单位已全部设有独立机构负责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和运维。
在信息化人才队伍方面,各单位共计拥有信息化专职人员591人,其中科研机构(农科院信息所、市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共483人,其它单位4—35人不等(图8-9)。其中:中级职称约占29.5%,高级职称约占12%;本科学历约占29.5%,硕士约占36%,博士约占15.5%(图8-10)。
图8-9 涉农单位信息化专职人员数量
图8-10 涉农单位信息化人员职称构成和学历构成
2.信息化资金投入
从近三年(2011—2013年)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来看,1/3的单位年均投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包括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和市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其余各单位的年均投入多在500万—1000万之间。信息化资金投入额基本上呈逐年上升或保持不变的形势,但总的来说,资金支撑力度仍有待增强。
从资金来源来看,信息化资金来源较单一,除2个科研机构以外,各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均为市财政。信息化资金来源多元化有待推进。
3.信息化规划、制度、标准
在规划设计方面,仅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局等3个单位制定了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或开展了顶层设计。信息化规划和顶层设计有待加强。
在制度建设方面,只有3个单位制定了信息化相关制度,其中市水务局较为全面,从项目建管、运行维护、数据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水务信息化项目建设与验收管理办法、水务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水务数据资源管理办法、水务信息化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
在标准规范制定方面,5个单位开展了标准规范制定工作,如农科院信息所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集核心元数据》《农业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市农业局的《技术体系规范》《系统设计规范》《程序编码规范》《接口规范》等,市水务局的地下水、水质、水利工程数据库表结构,市园林绿化局的《园林绿化网格化管理:对象、事件、业务分类与编码》。总体来说,各单位只是在部分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整体的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完善,仍需继续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