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以道德理性、感性慧心、人文精神为依托,内外兼修。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哲思创构,离不开美的艺术、美的哲学、美的意蕴、美的意境。中国的意境学,开山纲领的诗言志开始,就将情与景、神与形、比与兴、味与象作为探讨意境的核心概念,并随“比兴说”、“诗味说”、“情景说”等理论的历史发展,清晰地揭示出其独有的思想意蕴。王岳川先生说,哲学三境、人生三境、艺术三境,都表明境界是一个多层面的构成。“有形之境”、“未形之境”和“无形之境”是构成艺术意境的三个不可或缺、不可分离的维度。[32]
让我们走进传统祠堂建筑,探寻传统建筑文化深邃的意蕴,体察传统建筑有形的实体形象、未形的空间意象、无形的精神意境,进而体会传统文化情景铺叙、情感比兴、情境诗意升华、逐层深入的艺术手法;体验多彩人生的知觉感受、心性修炼、自觉顿悟,方可彻悟怎样才能浪漫回归,诗意栖居,怎样才能营造城市的独特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意蕴。
李泽厚的《华夏美学》说,建立在礼乐传统基础上的华夏美学充满着实践理性精神,与欧洲古典美学相比,缺少狂欢与情感宣泄。它既注重感情的表达,也注重感情的节制。在中国建筑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善与真是密不可分的,游离于善与真之外的形式美从来没有构成过独立的范畴。祠堂建筑结构构件本身多半就起到了装饰构件的作用,一些被人们认为是装饰的构件,如兽吻、钉帽、门簪、铺首、垂莲柱、抱鼓石等,其装饰作用都依附于它们的结构与构造功能。[7]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形式美从属于中国的礼的秩序要求,遵循实践理性原则,具有中庸的含蓄性与模糊性。建筑立面与屋顶一起形成的轮廓线的形式美,有古人的文化解读。重要建筑选取庑殿顶,是因屋脊线的延线指向苍穹,不仅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合于天之意,且已构成等腰三角形,符合完形理论。歇山顶之所以被广泛采用,不但因其较庑殿顶结构简单,且一经透视,会产生庑殿顶天际线的类似效果。又由于人的运动,或者说由于中国建筑具有的四度空间特点,只要求比例接近需求即可,在解决门窗洞、墙体立面等较大部分的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寸的合理性的同时,提供了解决人们心理趋吉避凶的简单易行的方法。
意境美是中国宋元山水画发达以后,日显突出的中国传统审美要求,在某种意义上与现代哲学追求“诗意地居住在这世界上”颇为相通。不满足于物质与技巧的华美,充分驾驭与解决基本功能的同时,朝向创造环境氛围特色的高层次拓展,在依靠较为相近的单体建筑组合群体时,往往使用环境小品以至绿化去完成对建筑性格的环境烘托。中国的楹联匾额、书法、金石等艺术要素作为环境要素,直接以赋、比、兴等方式营造诗意的环境。主体与客体的交融,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构成了包括中国建筑文化的艺术特色,含有更多的“表现”的艺术手法。[7]
传统建筑善于用彩绘雕塑甚至匾额槛联,寓意祥瑞,标点境界,比拟高洁,直抒情怀。中国传统建筑的思维具有象征性思维的特征,是用具体事物或直观表现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或意境的思维形式。传统建筑装饰总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往往通过某种自然现象的比喻关联,寓意双关、谐音取意、传说附会等形式,使人联想到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间习俗等内容,从而抒发求吉祥、消灾患的愿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平安吉祥的向往。传统建筑由形而象而意的联想转译手法主要有:水玉比德、谐音取意、民谚传说,或者将一些神话和历史典故直接用在装饰中,以强化和提升文化内涵。[33]
作为宗族核心的家祠,为了显示宗族实力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往往是合一族之力,倾其所有来营建。花重金延请名人书写诗文祖训,雇能工巧匠雕镂彩绘、争奇斗艳,石木雕刻、门窗装饰、墙饰等,极尽考究之能事。祠堂构架中所有露明部分皆进行木雕装饰,工艺精湛,手法细腻,构图巧妙。伴随着祠堂建筑及围绕着祠堂的祭祀、庙会、修谱等文化活动的盛衰,祠堂为我们留下了无处不在的艺术资源:牌匾、楹联、碑刻、字画、古籍、三雕、三塑等。这些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大大丰富了祠堂内的精神生活,寄托了人们享受生活的乐观态度。楹联文化、牌匾文化是中国祠堂建筑意识文化解读的符码。[13]
中国人对福禄寿吉的崇拜是一种随处可见的普遍心态,这从中国人对吉祥物的偏爱心态就可见一斑。祠堂建筑吉祥物种类繁多,可粗分为四类:一是吉祥动物类,像喜鹊、鹤、蝙蝠、孔雀、龟和梅花鹿等;二是吉祥植物类,像松、柏、竹、梅、牡丹和百合等;三是吉祥器物类,像镜子、寿石和如意等;四是吉祥符物类,像龙、凤、麒麟、八卦图、祥云和双喜等。[34]
古代的匠师艺人在砖、石、木构件上通过精雕细刻的艺术手段去描绘生活、抒发情感,寄托理想,创造出不朽的艺术佳作,为传统祠堂建筑文化添光增彩。祠堂建筑的雕塑,题材生动丰富。一是自然花草,寓意明确。二是吉祥图案,表达美满和谐的理想追求。三是博古图案,构图典雅,书卷气浓厚,高雅脱俗。四是锦纹图案。五是蕃草图案,构图秀美,脉络清晰,美轮美奂。六是宗教法器图案,各有指代、意蕴深奥。七是人物故事,表达对升官发财、家族繁盛的追求和渴望。八是龙凤纹图案,象征吉祥幸福,蒸蒸日上。手法有园雕、线雕、隐雕、剔雕、透雕、贴雕、嵌雕等工艺。
明清遗留下来的传统祠堂建筑,其装饰、用色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制约。王公贵族居住的建筑,大多采用明亮鲜艳的紫朱油或朱红油进行装饰,而一般官员、平民住宅常用较灰暗的红土烟子油或黑红相间、单一黑色的油饰。一般民居式祠堂建筑采用苏式彩画,装饰宅门、垂花门、正房、厢房的有关部位。在祠堂的大门内和屋檐下,各种形式、色彩和字体的匾额、楹联,连同其意味深长的内容,有的竟能画龙点睛,显示族人的品位、身份,使祠堂建筑生气盎然、意境深邃、主题突出。[35]过年人们还习惯在院门上贴门神,各地种类很多,经常“值班”的,是秦琼和尉迟恭、魏徵和钟馗,主要是图个心理安稳、宅院祥和平安。
学者们在研究中国古建筑和建筑史的起步阶段,就已经高度关注传统建筑技艺之纯熟、礼制之规范、意境之高远。梁思成、林徽因提出了“建筑意”的概念。他们说:“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够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48]结合中国传统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意象说”、“意境说”,“建筑意”可分为“建筑意象”与“建筑意境”两个层次;前者指一切蕴含着情意的建筑物象,后者指与前者紧密相关,并由前者上升而成的一种审美境界。[36]
我国传统建筑运用了象征美学的原理,大量运用平衡对称、中轴统领、主从配合、高低错落、体量比例、装饰装修的规划设计手法;运用数的象征、形的象征、物的象征来表达家庭欢愉、宗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道德伦理审美理念。堪舆学认为建筑平面的方正,体形的均衡、对称,环境格局的完备无缺等,都是吉利的表现形式,把视觉和心理力量感觉,用吉凶观念表述出来。
“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重要特色。“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指“伦理”,侧重于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一指“物理”,侧重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伦理”理性,以及“伦理”在礼制性建筑和礼制性建筑小品中的表现,以强调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为标的;中国建筑文化的“物理”理性,通过因地制宜的环境意识、因材致用的构筑方式、因物施巧的建筑形象创造,形成了因势利导的设计意匠。[37]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性格包括:1. 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2. 淡于宗教、浓于伦理的觉悟意识和终极关怀价值取向;3. “亲地”倾向、“恋木”情结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追求;4. 达理而通情的技、艺之美。中国传统建筑是空间与时间、材料与结构、方形直线与圆曲韵致、阳刚与阴柔、庄重与活泼、理性与情感之间所进行的一场严肃而美妙的文化的“对话”方式(王振复)。[4]
从总体的宏观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功利性文化。人们关注的不是宇宙万物的形式结构而是其功利意义。中国文化的尚虚性和实用理性特征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性特征和模糊性特征。传统建筑通过共生:生态关联的自然性;共存:环境容量的合理性;共荣:构成要素的协同性;共乐:景观审美的和谐性;共雅:文脉经营的承续性,让人感受和体悟人与自然、人与人相融相谐的天人合一的人居理想。[33]
中国传统祠堂的装饰和装修艺术,比较真实地表现了设计者、使用者的生活情感、理想追求和文化品位。装饰题材的选择,反映了传统的生态审美和精神审美倾向。人们通过比兴、隐喻、象征等手法,用喜闻乐见的花鸟人物形象表达人格、人性、人品的美学意境和人生的理想追求。在传统建筑上用匾额、楹联、条幅、字画抒发情怀,增加环境的儒雅格调,渲染祥和安逸的生活情趣,表达理想和审美追求,这是我国传统祠堂建筑意识文化的重要特征。传统建筑在关键节点上调动了文学语言弥补建筑语言的欠缺。做审美意境鉴赏的指引,画龙点睛,抒情喻志,升华意蕴。
传统建筑的装饰,题材广泛,多种多样。其功能:1. 增强建筑的美感,加深建筑的个性特征,提高可识别性;2. 表达吉祥、风雅、道德教化的内容和象征;3. 沿用当地喜闻乐见、流行广泛的内容和图案,地域特色鲜明。因此传统建筑意识文化在各地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装饰上,渲染得淋漓尽致。合和如意、年年有余、富贵长寿、多子多孙等吉祥福禄图案和有趣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其生动活泼的题材和精湛传神的表现手法,增添了传统建筑的精神审美情趣。而大量的历史故事和书法楹联,展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思想,潜移默化地进行着伦理秩序、道德教化,使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达到完美统一。[15]
先祖崇拜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人的精神状态可分为潜意识、显意识和超意识三个层面。信仰是在潜意识和显意识基础之上的一种在后天文化环境中“修炼”、“提升”而成的自由化了的精神状态。实质是意识层面抽象与升华为超意识阶段的产物。人类丰富的精神需求与现实无法满足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转向先祖崇拜、血缘崇拜,靠自己对神灵的虔诚和祈求求得实现心理的平衡、精神的安慰和异己力量对自己事业成功的保佑,获得安全感的满足、生命力宣泄的满足、审美愉悦需要的满足。祠堂祭祀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具有一定内容的文化现象。[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