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儒
固原作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历史是华夏民族自古以来交往融合的缩影。夏、商时代,属“鬼方”,为“北狄”“猃狁”等古部落游牧地。西周属雍州大原,为义渠戎方国。战国时,秦昭王灭义渠,设置乌氏县,为固原行政建制之始。秦始皇时属北地郡,境内设义渠、乌氏二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北地郡设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并设立萧关。北周时设置原州总管府,武帝天和四年(569年)六月,筑原州城。南北朝至唐设原州,宋置镇戎军,等级与州同。元设开城府,后降开城路。明时是三关总兵驻节之地,为边关九镇之一,清设固原直隶州。从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筑原州城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迷雾,西周的犬戎、秦时的义渠、西夏时的党项,蒙古、西羌、回回等民族曾在这片土地上上演过一幕幕历史活剧,并由此形成的北方游牧文明、中原农耕文明、边塞军旅文化、伊斯兰文化、红色文化多种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构筑了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固原历史文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传说故事、民族风俗。
秦长城、汉萧关等关隘遗址和墓葬与大量出土的文物,无不说明这里曾是中原王朝设置的边防重地,祖先们早已在这里建立起城居文明和完备的行政统治。众多宋、明军事城池和古战场的发现以及相关文物的发掘整理,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和民族关系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显示了宋元以来固原地区在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与友好交流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须弥山石窟以及出土的大批石雕和金属造像,是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兴盛的明证,大量北朝与隋唐墓葬的发掘,以及丰富的彩绘、陶俑、金银器和玻璃器物的出土,是古代原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反映;大批粟特人家族墓的发现,是古代民族迁徙和中西文化在固原地区密切交流融合的典型例证。
《诗经·小雅·六月》中的一声“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揭开了固原历史文化文献记载的篇章,数千年来,有关固原的诗词歌赋有数百首之多。《诗经》中有《六月》《出车》;乐府中有《汉饶歌》;王维有《使至塞上》传世;谭嗣同有《六盘山转饷谣》传世,于右任有《固原道中》传世。这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或寓景抒情,或针砭时弊,道尽了边塞的固原,历史的固原,文化的固原。丰厚的人文积淀造就了一大批社会英才,从秦始皇时期的富商乌氏倮开始,一个个豪商巨贾在这里积累财富,商海弄潮;一个个文臣武将在这里建功立业,保家卫国;一个个圣哲鸿儒在这里饱读诗书,传经授道。这里有针灸鼻祖皇甫谧,有北魏名臣李贤;这里有红二十四军军长赫光,有“隐形将军”韩练成。是他们,构成了固原历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他们,在固原历史上书写了一个个传奇;是他们,让固原的历史文化变得厚重。
这里,天高云淡,夏秋两季气候宜人,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境内六盘山景区素有“冬去春来无盛夏”的美誉,“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毛泽东主席的词《清平乐·六盘山》更是给这里平添了几分英雄豪气,高山美景、伟人壮志传送天下。六盘山景区内老龙潭、凉殿峡、二龙河、野荷谷、六盘天池等已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内的著名旅游景点,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此观光旅游,越来越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这里,物产丰富,胡麻、土豆种植面积广阔。每年夏秋之际,胡麻花、土豆花盛开的时候,整个固原都沉浸在花的海洋里,放眼望去,整个山川之上美不胜收。甘草、黄芪等中药材更是大自然对固原人民的馈赠,独特的地理条件,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它们的生长提供了沃土。
这里,回汉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回族人民的剪纸、武术、建筑等艺术让人们了解了璀璨的伊斯兰文明,隆德农民画、杨氏泥塑、高台马社火在创新中传承民俗文化,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如今的固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及坚强领导下,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打赢扶贫攻坚战而努力奋斗。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固原、认识固原,市委宣传部精心组织、策划出版《固原名片》一书,旨在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进一步提高固原的美誉度,扩大固原的影响力,吸引天南地北的游客来固原观光旅游。全书由丝路遗韵、名贤汇聚、烽烟往事、红旗漫卷、天高云淡、回韵悠远、乡风民俗、六盘珍味、固原新貌九个部分组成,以精致的语言、精美的图片呈现了固原的历史人文、自然风光、特色物产,是了解固原历史、文化、民俗、旅游、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
固原是一张独特的名片,它质朴而端庄、自然而清新,天高云淡的六盘山书写着远方和诗意。一百多万回汉各族儿女在这里和谐共生,奋发有为,正在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着、拼搏着、前进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