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个爱好写作的人,名叫黄鲁直。他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找来古今中外的大量书籍,昼夜苦读。有一天,他到开封相国寺去,得到一本宋子京写的《唐史》初稿,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这本初稿宋子京修改了很多地方,有的字已经看不清了,稿纸的空白地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蝇头小字,煞是难认。黄鲁直没有退却,以坚忍的毅力细细攻读,对于宋子京所改动的字句,从遣词用字,拟形摹声,到修辞造句,表情达意,进行精心的学习研究。他把修改前的文字抄在一个本子上,又把修改后的文字抄在另一个本子上,前后对比,探索作者删、增的奥妙,弄清繁、简的原因,找出修改的道理、用意。如此刻意求知,黄鲁直的写作水平逐日提高,后来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文学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被称为天下四学士。这个写作小故事告诉我们,读书要讲究方法。
首先,读书要有选择。读书是写作的基础,书读得愈多、愈广,就愈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但是,读书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因为人的一生,时间、精力有限,书是读不完的。对致力于新闻写作的人来说,尽管需要博览群书,但要有主次之分,要从有利于写作出发,不能主次颠倒。假如某人要写作,于是大量读书,可他所读过的书里面,研究天文、地理、宇宙的书籍比新闻写作所需要的知识书籍多,那一定是不行的,因为这方面的知识对他写作没有直接或太大的帮助。
其次,广读与精读要结合。多读书,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多读书,也可以使我们学习到如何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选词炼句和不同的表达方法。为了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对于一般的作品,以及非文学作品的书宜广读、泛读。而对于优秀的经典之作要精读,只有精读才能深刻领会其精华。当然广读与精读不宜平均使用气力。本本泛读则如走马观花,所读之书即使很多,但浅尝辄止,所得有限,“专”不起来;本本精读太耗时间,所要读的书籍必然有限,就“博”不起来。因此,读书应从个人实际出发,该精读的精读,该泛读的泛读。须知有的书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读,而有的书则只需看看目录就可以了。
古人曾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话很有道理,在读书方面肯付出辛苦,写起文章来才会轻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