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框架特征相同的同义词组是大多数,对这一类谓词同义词进行辨析,就要依次看承担各语义角色的体词短语(包括体词,下同)的语义属性,同义词组内的不同成员往往对承担相同语义角色的体词短语具有不同的语义属性要求。 如“到达—达到”,组合框架都是“主体+V+客体”,他们的区别之一是充当客体的体词性成分的具体与抽象,“到达”是具体的,“达到”是不具体的。[21]
体词性短语的语义属性既有可能是语言知识,也可能是真实世界的知识,要做到穷尽性的描写是不可能的,本章仅从以下方面试作介绍,以下所列举的同义词组均来自张志毅的《简明同义词典》[12]和刘叔新的《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13],对体词性短语语义属性差别的说明很多参考了张志毅《简明同义词典》的研究成果,为了行文的简洁并征求张先生的同意,我们并没有在行文中一一注出,在此对张先生的一切为了学术的无私表示感谢。
1.体词性短语类型范畴的差异
类型范畴和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分类相联系,原则上是无法穷尽的,这里暂举生命度、有生名词的社会地位、个人与团体(集体)、具体与抽象四个范畴加以说明。
(1)体词性短语的生命度差别,主要体现在主体、客体两个语义角色上。 同义词组内的各成员对名词性短语的生命度有不同的要求,表现为有生无生的差别,有生情况下人与动物、机关团体的差别。 有生无生的差别如:“低”[-有生]和“矮”[+有生]、“指引”[±有生]与“指导”和“指挥”[+有生]且必须是[+人]、“奔走1”[+人]和“奔跑”(人之外还可以是动物和陆地交通工具)、“抑制2”[-有生]与“遏制”[±有生]。 以上是主体,客体有生无生的差别如:“参观”[-有生]与“访问”[+有生](组织机构被看作有生)。主体人与动物的差别如:“肥1”[+动物]与“胖”[+人]、“死1”[+动物]与“逝世、去世”[+人]、“咬”[+动物、人]与“叮”[+动物],对象人与动物的差别如“恐吓”[+人]和“吓唬”[+动物、人]、“歼灭”[+人]和“消灭2”[+动物、人、无生物]等。
(2)有生体词性短语社会地位的差别,这里的社会地位是主体与客体或与事之间的相对社会地位差别。 如:“表扬”[平辈、下级]与“表彰”[上级对下级]、“扶养”[长幼之间、平辈]与“抚养”[长对幼]与“赡养”[幼对长]等。
(3)体词性短语具体与抽象的差别,如:“混乱”[抽象]与“杂乱”[具体]、“宽敞”[具体]与“宽广/宽阔”[具体、抽象]、“指引”[具体、抽象]与“指导/指挥”[具体]主体方面有具体与抽象的差别,客体具体与抽象的差别如:“驾驶”[具体]与“驾驭1、2”[具体、抽象]、“交换1”[具体]与“交流2”[抽象]、“接收1”[具体]与“接受2”[抽象]、“到达”[具体]与“达到”[抽象]、“挑选”[具体]与“选择”[具体、抽象]等。
(4)体词性短语个人与集体的差别,如:“资助”[个人、集体]与“援助”(集体或政府行为)、“回顾”(可用于集体)和“回忆”、“救济”(政府行为)与“接济/周济”(个人行为,不能用于集体)、“愚蠢”和“愚昧”(主体是集体名词),以上是主体个人与集体的差别,客体个人与集体的差别如:“歼灭”[集体]与“消灭2”[个人、集体]等。
2.体词性成分数量信息的差别
交互动词要求充当主体的体词性成分必须是复数,非交互动词则单复数均可。客体的单复数差别如:“动员2”(客体单复数均可)与“发动2”(客体一般是复数、集体名词)、“克复”(客体单数)与“收复”(客体单复数均可)、“抬”(主体复数)和“提”(主体单复数均可)(英语是同译词carry)。
3.体词性成分评价特征的差别
评价特征的参数主要有“好/不好(坏)”、“真/非真(假)”等[62]。 “好/不好”是广义上的,包括“善/恶”、“利/害”等“积极/消极”的评价意义。 有的体词性成分,语言社会团体对其评价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如:“克制”[消极客体]与“抑制2”[消极、积极客体]、“顶”[消极客体]和“迎”[消极、积极客体]等,这种积极消极的评价有时候取决于一般的情理,是全人类共同的,有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和阶级、政治的烙印,如“上山下乡”与情理相悖的积极评价意义。 “真/非真”也是广义上的,还包括“可实现/不可实现”等。 有这方面差别的如:“认为”[小句客体为真]与“以为”[小句客体为假]、“巴不得”[小句客体可以实现]与“恨不得”[小句客体不可实现][63]、“赞美”[受事的某方面属性特征为真]与“奉承”[受事的方面属性特征为假]。
4.己他对立
从充当主体的体词性成分和客体所属者是否一致来看,有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差别。 如:“庆贺”[对自己]与“祝贺”、“恭喜”[对他人]、“克制”[对自己]与“抑制2”[对自己、对自身以外的事物]、“渴望”[对自己]与“希望”[对自己、别人]、“期望”[对别人],“夸奖”[对他人]和“夸耀”[对自己]等。
另外,还有情感因素的差别,如是否愿意、是否积极主动,以及主体、客体、与事是否在场等,以上的表述带有举例介绍的性质,对于格框架特征相同的谓词同义词的语义属性差别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本书的中心、核心,详见第四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