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慧城市的社会学研究

智慧城市的社会学研究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智慧城市的概念开始正式形成,并风靡一时,迅速席卷全球5。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共识。智慧城市将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城市发展,改变城市生活的强大力量。而对企业来说,智慧城市意味着一次巨大的商业机遇。
智慧城市的社会学研究_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

一、从卡斯特尔到威廉·J·米切尔

智慧城市可溯源到20世纪80年代起有关信息与通讯技术研究、以及对城市规划和城市体系影响的探讨。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学者无疑是曼纽尔·卡斯特尔。卡斯特尔,1942年生于西班牙,青年时期热衷社会运动,曾在法国学习和研究社会学,并在世界各地做田野调查和讲学。1979年起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社会学与城市和区域规划系教授。卡斯特尔是世界闻名的都市社会学家、信息社会学家和网络社会学家,也被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杂志称为“虚拟世界第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利用社会、技术、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数据和材料,通过理论分析与综合,提炼出信息时代的网络社会理论,使人们明白了信息和网络在多大程度上渗透并影响人类的现实社会和生活1。他在《信息城市:信息技术、经济重构与城市区域化过程》(1989),《世界技术城市》(1994)以及针对全球信息化资本主义之建构、网络社会的兴起以及认同的运动出版的信息时代三部曲,即《网络社会的兴起》(1996)、《认同的力量》(1997)、《千年的终结》(1998)中,详尽探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城市生活带来的影响。在《信息城市》一书中,他引入了流动空间的概念。所谓流动空间,不仅仅有电子和电信和电路,还有通过这些电路及其辅助系统,围绕某种共同的、同时性的社会实践,从而建立起来的各个地点的网络联结2。他认为流动空间作为虚拟空间,将逐步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并改变世界以及重建人们与现实的联系。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卡斯特尔进一步阐述了信息网络技术对城市社会的影响。他认为,网络时代的城市空间,将逐步从社区空间向电缆网络空间转变。这种社会空间的转型,取决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能源技术的发展。在信息网络时代,有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科技、娱乐以及社交的传统运作,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威廉·J·米切尔(William J Mitchell),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和规划学院院长。在1995年出版的《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中,他指出21世纪的城市是“比特城市”,这将是一个不依赖于地球上任一确定地点而存在的城市,其格局不取决于交通的便利性和土地的有用性,而受互联性与宽带程度的制约。它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异步的,居民由脱离现实的、分裂的主体组成,他们以化名和代理人的集合形出现。域中的场所将由软件以虚拟方式组建,而不是用石头和木材以物理的方式造就,它们通过逻辑关系而不是门、走廊和大街、彼此相连3。因为“数字化时代新兴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将会深刻地影响我们享受经济机会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对话的性质和内容、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利的实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体验。大规模的、难以阻止的变化正在发生,但我们并不是被动的个体,无力支配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了解现实,如果我们能够揭示和探索不同的未来,我们将能够找到干预——有时是抵制——变化的机会,进行组织、立法、部署和设计”4

二、智慧城市及其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类和人类城市迈进了信息化时代。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大数据的开放,为城市的变革创造了新的动力。人们期望用虚拟信息空间来影响、改造和驱动由混凝土、玻璃和钢材建成的物理城市,重新布局物质世界,解决城市中复杂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并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乃至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智慧城市脱胎于智慧地球。智慧地球这一概念最早于2008年年底由IBM公司提出,当时称之为“smarter planet”。2009年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发布了《智慧地球》一书,智慧的城市成为优先推荐的六大领域之一。智慧城市的概念开始正式形成,并风靡一时,迅速席卷全球5。IBM公司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敏捷的感知、更迅速的传输、更广泛的互联以及更智慧的服务,从而使处于孤立状态的应用系统能够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以便能够高效处理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所面临的各种挑战6。智慧城市不仅可以使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得到有效化解,而且可以使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到城市治理体系建设之中7。具体来说,“智慧城市”具备四大特征:(1)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4)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形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8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共识。在国际上,美国、欧盟、韩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先进国家和地区普遍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并形成了美国的奥克兰和迪比克、西班牙的巴宰罗那、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英国的曼彻斯特、韩国的首尔、日本青森、中国台湾桃园县等一批智慧城市典型9。发展中国家也在努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难题。(表4-8)

表4-8 2013年全球智慧城市21强

资料来源:《走向智慧城市》,科学出版社,2014,33

三、社会学意义上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生活的世界已变得越来越有感知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地理位置与网络空间的合作共生。没有互联设备的城市生活几乎是无法想象的10。智慧城市将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城市发展,改变城市生活的强大力量。但如同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一样,智慧城市建设要发挥最大的效应造福人类,也不得不面临一些至关重要的挑战。

1 . 生产与生活

在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是作为新的技术增长点和技术制高点,在发展中国家,则是作为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而对企业来说,智慧城市意味着一次巨大的商业机遇。在这个超过上千亿美元的潜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给企业带来持续的利润增长。

如果说政府关注技术发展、经济增长,企业大多关注成本效益,城市民众则希望避免强调效率,而是放大和提升城市生活的社交属性。他们并不储存大数据,而是建立与人分享这些数据的机制。他们并不在幕后优化政府运作,而是创造数字界面让人们以全新的方式去观察、触摸、感受城市。他们建立协作网络,而不是把网络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些草根自下而上的努力在他们的小圈子内蓬勃发展,拥有在网络迅速传播的潜力,促使城市领导者更多地考虑长期生存问题,而不是短期收益11。例如:韩国的U_care服务,通过构建“健康及生活化的老人福利网络”,实现银发族网站安养中心建设,让社区老人享受休闲、教育、健康及就业服务;同时通过“child care”项目实现幼儿保育、教育等方面的服务;u-fun服务项目通过u–sports、u-tour、u-leisure、u-library等子项目实现文化多元共享和市民的文化提升,从而成功地实现城市的智慧服务提升层次与水平12

2 . 集中与民主

智慧城市不是一场工业革命,而是一场信息革命,人们不再仅仅是巨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而是智慧城市本身的核心组成部分13。从理论上讲,信息获得渠道的民主化,使人们重新对政府进行思考并将其重塑得更加开放、透明、民主和反应迅速。但实际结果却是,当我们急着打造基于高科技的智慧城市来监测和控制我们的世界时,却发现我们其实都被这一切所控制。随着政府与企业用此类监控市民和消费者,智慧城市是否会成为数字化的圆形监狱14。智慧城市是否更容易引发社会冲突?是否会制造更大的社会分裂?使有权的人更有权,有钱的人更有钱,而贫困的人群则更加贫困?特别是低收入的个人、教育程度低的群体、老年人以及其他没有智能设备和不知道如何使用智能设备的人的需求将被排除在外,从而永远失去改善生活的机会。

3 . 全球与地方

每一个城市都拥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风情,有其硬件基础、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合适的智慧城市,需要考虑当地的特性和条件,并让当地居民参与设计过程。只有在与市民的接触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方案才更容易立竿见影15。但是技术专家总想找到杀手级应用并垄断市场。技术公司推广的千篇一律的智能城市的规划,缺乏对本地规范、风俗和法规了解,也不清楚技术的解决方案与其他可能的非技术解决方案如何相互补充或相互竞争,以及选择该种技术后政治和体制方面的反应16。它们在对技术、商业及其治理方式的择过程中,很少或者就没有考虑到来自更广泛的社区技术人员、公民领袖以及市民自身的想法。

不过,事实上不同国家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是存在差异的。目前,世界上形成了三大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如以民生偏向、智慧应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意大利等国为代表的欧盟模式;以均衡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美国、巴西代表的美洲模式;以增长偏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等代表的亚洲模式17

4 . 进步与风险

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18世纪蒸汽时代工业化城市的兴起,19世纪以电力、汽车和飞机等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电气时代城市的发展,以及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期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应用为代表的数字化城市的演化历程18。如今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智慧化浪潮蓬勃兴起,方兴未艾。新兴的技术革命将从根本上重新改变和塑造这个世界,其在城市中的应用,也将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挑战和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健康危害、安全弱化等),以及提升城市城市生活品质提供一种全新的“智慧化”的解决方案19

新技术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是新技术潜在的安全风险以及可能造成的那些意外后果也是可怕的。甚至有人指出,用科学和技术来重塑城市往往悲大于喜20。因为匆忙拼凑起来的智慧城市将由于设计者和建造者的简化操作而存在技术缺陷21。智慧城市的内部结构也是非常复杂的,以至于常规事故仍然不可避免。智慧城市何时失灵,以及系统崩溃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究竟有多严重?以脆弱的电网为基础的分层通信网络在危机到来时很容易面临超负荷的问题,且无法防范其他的阴谋破坏,最终导致支撑整个智慧城市运转的通信网络本身就象我们已有的基础设施一样不堪一击22

智慧城市还会带来数据隐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更令人忧思的是,智慧城市将城市生活简化成一个方程式、近似值和数据的集合体,呈现出一个千篇一律的自动化都市生活场景,以至于未来是明确的,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感觉不到。这提醒我们从根本上反思如何建设并生活在未来的智慧城市中23

四、中国智慧城市建设

在中国智慧城市受到很高的关注,一是因为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高潮之中,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来规划中国的城市,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二是中国城市的快速增长带给城市很大的压力,人口过快聚集使得像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看病难、住房短缺这些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集中爆发。虽然智慧城市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万能钥匙,但至少通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作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应用提高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24。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201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内容包括: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强化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公共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表4-9)

20 13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立了首批90个国家试点智慧城市,同年8月,又确立了第二批103个试点城市。这些试点智慧城市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城市的高度网络化和信息化。提出的诸如“三网融合”(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四化融合”(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等具体目标,更多的还是属于偏技术的数字城市或智能城市的范畴25。但是智慧城市不仅包含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智慧型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包括了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以及由此而来的城市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层次转型升级26。那么,应该如何在理解智慧城市深刻内涵基础上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智慧城市呢?

表4-9 中国一线城市“十二五”规划关于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资料来源:《走向智慧城市》,科学出版社,2014,35

1 . 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智慧城市,不应该是经济主宰的城市,也不是高科技主宰的城市,更不是领导、专家或其他利益集团主宰的城市,而是每一个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人的城市27。智慧城市建设要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需要,体现人的价值。要从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老百姓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入手,将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会公共服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致力于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提升。比如,智能健康保障系统,让市民可享受到远程医疗、电子病历等更高效便利的服务;数字化教学平台将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学习;智能家居发展将使居民的居家生活更加安全、舒适、低碳;依靠城市一卡通系统,居民的日常消费更加安全方便等28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不仅意味着城市居民是主要受益者,还包含城市居民是主要参与者。为此要加强对智慧城市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城市居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要创造均等机会,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应用能力的差别,让市民都能享受到智慧城市的优质服务。智慧城市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要尽可能地将城市数据公开化,实现城市信息资源共享。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创造一个开放、民主的交流和互动平台,让市民让人成为城市真正的主人,对城市发展具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责任感。

2 . 智慧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

有学者指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适时导入的智慧城市理念主要是IBM战略性输入的结果,并基本遵循了IBM所提供的特征描述与架构设计。存在城市理念的外部输入性风险29。同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跟风模仿缺乏特色现象较为明显。没有充分考虑落地的可行性。存在发展模式的趋同性风险。

实际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多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基本完成后推动信息化,而我国则是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同时推进30。照搬发达国家所谓先进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能上天但不能落地”,未必能够有效应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次困境。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注意适合我国国情,强调基础设施性能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另外,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应提倡创新,结合每个城市的历史背景、地理差异、人文风情,以及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情况来规划设计,不能简单复制,一哄而上。而是注重体现城市特色,选择适合自己的智慧城市发展道路。

3 . 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中国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政府的合理引导与积极扶持,因而效率较高。但是当政府不适度干预而导致政策失灵时,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就会陷入混乱、停滞的状态。因而增强城市市场化水平和自生能力是这种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1。智慧城市不能只靠政府投资,这样也不会长久。要充分发挥市场、社会力量,创新商业运营模式。也可借鉴美国经验,分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模式加以推进,如在建设初期,采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而在建设中后期,采用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展的混合推动型发展模式。

注释

1 王保臣、杨艳萍《曼纽尔·卡斯特研究述评》,《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6),10

2 曼纽尔·卡斯特、马汀·殷斯《对话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4

3 《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报告(2014)》,商务印书馆,2015,33

4 威廉·J·米切尔《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三联书店,1996,序

5 《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报告(2014)》,商务印书馆,2015,1

6 《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报告(2014)》,商务印书馆,2015,9

7 《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报告(2014)》,商务印书馆,2015,11

8 吴淼《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外延浅析》,《电子政务》,2013(12),42

9 课题组《走向智慧城市》,科学出版社,2014,前言

10 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中信出版社,2015,6

11 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中信出版社,2015,9

12 走向智慧城市,科学出版社,2014,64

13 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中信出版社,2015,序

14 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中信出版社,2015,13

15 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中信出版社,2015,10

16 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中信出版社,2015,314

17 课题组《走向智慧城市》,科学出版社,2014,127

18 课题组《走向智慧城市》,科学出版社,2014,前言

19 课题组《走向智慧城市》,科学出版社,2014,3

20 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中信出版社,2015,93

21 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中信出版社,2015,268

22 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中信出版社,2015,13

23 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中信出版社,2015,72

24 邬贺铨《智慧城市要以人为本》,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6),37

25 严涛《国外智慧城市启示》,《北京规划建设》,2015(2),91

26 课题组《走向智慧城市》,科学出版社,2014,前言

27 严涛《国外智慧城市的启示》,《北京规划建设》,2015(2),93

28 《走向智慧城市》,科学出版社,2014,26

29 陈友福《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风险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3(3),46

30 《走向智慧城市》,科学出版社,2014,26

31 《走向智慧城市》,科学出版社,2014,1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