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态类副词的功能类型

情态类副词的功能类型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第一节对情态的界定,具有情态功能的副词在话语中体现为三种功能:情感评价、认知态度和发话行为。这一类情态副词包括“似”类词、“像”类词和“仿佛”类词,最初的意义都是表示比较或比拟,后主观化为若然类情态副词。
情态类副词的功能类型_汉语副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

根据第一节对情态的界定,具有情态功能的副词在话语中体现为三种功能:情感评价、认知态度和发话行为。

一、评价情态副词

评价情态副词体现说话人对所言内容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 这类副词对命题的真值没有任何影响,它们出现在语句中时,一般含有叙实的预设,即说话人在使用该类副词对某一命题或事件作出评价时预设该命题为真。 根据该类副词在进行命题评价时体现出的不同言者情态,可将之分为幸巧态、料悟态、意转态和强调态。

1.幸巧态

幸巧态包括幸运和巧合两个小类,前者体现了言者因为避免了某种不如意之事而具有的庆幸与感激的情态,如“幸亏、多亏”等;后者体现了言者因为某事件的发生或某情况的出现恰到好处而具有的欣喜的情态,如“恰好、正好”等。 例如:

(1)幸亏路过美琪电影院门口的无轨电车的清脆的叮叮当当的铃声,把她从梦一般的境地里唤醒。(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2)当天晚上,秉笔太监王承恩来乾清宫奏事完毕,崇祯想着王承恩一向奏事谨慎,颇为忠心,恰好左右无人,小声问道:“你知道近来威畹中有何动静?”(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2.料悟态

料悟态包括料定和领悟两个两类,前者体现事件的结果或情况的发展与说话人的预期一致,如“果然、总算”等;后者则体现了说话人了解了事件的真相或发现了新的情况的一种醒悟、顿悟的情态,如“难怪、原来”等。 例如:

(3)母亲向包孩子的被单子里一摸,果然有一个硬东西,长叹一声说:“你这孩子,也不早对妈说一声。”(冯德英《苦菜花》)

(4)今天生意好,一个跑堂要同时管十几桌,难怪平日里昔时如金的教授们要等得不耐烦了。(白帆《那方方的博士帽》)

3.意转态

意转态包括意外和逆转两个小类,前者指因事件的发展或情况的结果与言者的预期或意愿相反而体现出的言者情态,如“竟然、居然”等;后者侧重体现事件或情况出现了逆转或反转,如“反倒、倒是”。 如果说意外态体现“反预期”的话,那么逆转态体现的则是“超预期”;并且,后者更侧重于话语前后的对比,因此,逆转态副词通常用于前后对比项都出现的语境中的后项。 例如:

(5)那个天才的画匠,那个只关心利禄的市侩,竟然因为那幅画而赢得了国内外美术界的赞誉。(张洁《漫长的路》)

(6)俺在打算造反时候,没有一个人拉俺后腿,倒是个个拍手赞成。(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二章)

4.强调态

强调态包括强调肯定和强调否定两个小类。 强调态体现的是说话人对所言内容的高度承诺或强烈情感,如“反正、根本、实在、并”等。 例如:

(7)刘江对她却是爱理不理的,似乎已把她当成了煮熟的鸭子,反正飞不掉,什么时候想要便顺手拈来。(迟子建《岸上的美奴》)

(8)她超然于世界上的一切利欲和纷争之外,生活在她自己的编织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中,从她身上,你根本看不到一般女强人的那些通病,似乎她就是一个绝缘体,那些骚乱,苦闷,寂寞、孤独根本就不可能进入她的内心世界。(白帆《寂寞的太太们》)

关于强调态副词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从表达功能来看,强调态体现的是说话人的“情”(affect)而甚于说话人的“态”(attitude),这类副词是语言中“表情”的部分。 语言中,这类副词体现说话人主观情态的量级非常高,有时可以兼表程度,这样一来,这一小类副词就与程度副词,如“太、好、多、多么”等具有相似之处。 但两者还是存在根本的不同,前者本身没有程度义,是评价情态副词兼表主观程度;而后者则是程度副词兼表主观情态。 例如:

(9)A那里的风景实在美啊/那里的风景美了/那里的风景美啊

B那里的风景美了/那里的风景美啊/那里的风景美啊

上述例(9)中A、B两组中的“实在、可、真”与“太、好、多”是不同的,前者是评价情态副词兼表程度,后者是程度副词兼表主观情态。A组的“实在、可、真”因为是评价情态副词,因此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只能用于动态的句子层面或述谓结构,而不能用于静态的短语层面或作修饰语。 例如:

(10)A实在美的风景(*)/可美的风景(*)/真美的风景(*)

实在/可/真美的风景让人目眩。(*)

我爱这实在/可/真美的风景!(*)

B太美的风景让我无心写作。

好美的风景啊!

多美的风景都没能让我快乐起来。

上述例(10)中,A组的例子,不管是短语还是句子,都是不合语法的。 而B组的例子则都可以说。[1]

第二,一般来说,这一小类副词的主观化和语法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小类。 不管是幸巧类、料悟类还是意转类,都还留存有概念意义,体现在有的可以单独成句,有的还兼有实义词的用法。 例如:

(11)有人说我们莱芜战役缴获大,是碰巧,是运气! (吴强《红日》)

(12)不会那么碰巧,是不是陶阿毛有意避开不在厂里吃饭,有意请小管上饭馆,好打掩护?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3)也难怪,过生日嘛! (戴厚英《人啊,人》)

(14)难怪他老人家,这年头谁不担惊受怕。(李晓明、韩安庆《平原枪声》)

而强调态副词则是主观化程度非常高的一类。 因此,在一些学者的研究框架中将这类副词从评价情态中划出而单列一类称为“加强/强化情态”副词,如Haliday(1994),Hoye(1997),徐晶凝(2008)等。

二、认识情态副词

认知情态副词表达的是说话人依据自己的知识和信仰,对命题的真值进行程度方面的限定,如命题所述事件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等,体现的是说话人对命题真值的认识态度。 依据说话人对命题真值程度认识的差异,认识情态副词可以分为若然情态、或然情态、必然情态和实然情态四类。

1.若然情态

若然情态表示说话人认为命题或事件有存在或实现的可能性,体现言者主观的测度或感觉。 这一类情态副词包括“似”类词、“像”类词和“仿佛”类词,最初的意义都是表示比较或比拟,后主观化为若然类情态副词。 其语义演化的基础是在比拟/比较结构中,前后两项之间在状态、属性等方面存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得后项有发展成为前项的可能性。 前者是相似比拟、比况,后者是言者的测度、推理。 例如:

(15)好像我们敷衍了事,不肯出力似的。(《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

(16)姑娘听了,心里恍惚,好像父母果然还在,便整了整衣服,不知不觉出了门。(《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

(17)好像末后还有个对戏目的对子,是两个字的多,可惜没有细看。(《品花宝鉴》第三十七回)

(18)他这几日正在这里住着,每日到离此地不远一座青云山,去也不知甚么勾当。据奴才看,好像有甚么机密大事似的。(《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上述四例中,例(15)、例(16)是比拟、比况,例(17)和例(18)是测度、推理。 若然类情态副词的这两类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旧存在。[2]

2.或然情态

或然情态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不十分肯定的推测或估计,体现的是说话人对命题倾向为真的推测性认识或者说对命题真值的不确定性的认识。 或然类情态副词包括“约”类,如大约、约莫、大概等;“恐”类,如恐、怕、恐怕等;“许”类,如也许、或许、兴许等及其他一些由短语语法化而来的副词,如备不住、保不齐等。 例如:

(19)我从来不对人讲这些的,今天居然这么滔滔不绝,大概也是太久不讲中国话的缘故。(田小菲《哈德逊河上的日落》)

(20)而有些企业虽然年年喊节约,却见效甚微,恐怕与他们眼中无芝麻有关。(1995年《人民日报》)

(21)也许正是这种分析的恐怖性和严重性,才促成了这个超级专案组的成立。(张平《十面埋伏》)

3.必然情态

必然情态副词体现的是说话人依据自己的知识和信仰对所言内容的承诺强度。 必然类情态副词包括肯定的推断和否定的推断。 其中,肯定的推断包括“必”类,如必将、势必等;“定”类,如一定、必定、定然等;“准类”一准、准保、管保等。 否定的推断如:没准儿、未必、难免等。 例如:

(22)他们的到来,必将给高密县的人民带来齐天的洪福。(莫言《檀香刑》)

(23)一定是周妈使用了什么出奇有效的办法,像“黄狗毛”止血似地止住了她的忧伤。(欧阳山《三家巷》)

(24)看来绝不会是小问题,一准是出了大事! (张平《十面埋伏》)

(25)这件事对全师是大好事,对个别核心人物却是大坏事,未必都会出来拾轿。(柳建伟《突出重围》)

4.实然情态

实然情态副词体现的是说话人对命题真实性的确认肯定,或者事件的结果、情况的发展与说话人的预期一致。 体现的是说话人对所言内容的强调肯定。 就表义而言,这一小类与其他三个小类存在根本的不同。 若然类、或然类、必然类情态副词体现的是言者对命题真值的认知态度,因而具有[+可能]/[+未然]特征;而实然类情态副词则具有[+叙实]/[+已然]特征。 例如:

(26)有首流行歌曲唱道:“岁月似飞刀,它刀刀催人老”,确实,许多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各种途径反反复复地拥有各种东西,但只有一样东西,每个人都只能拥有一次,那就是“青春”。(1994年《报刊精选》)

(27)三个管场的社员,牵来了三个高大肥壮的骡子,驾着这三个石磙,转得很轻快,果然像玉生预料的一样,一点也用不着强牵强扭,自自然然每圈都能探着中心又探着边沿。(赵树理《三里湾》)

说话人在表达自己对命题真值的承诺态度时,除了可以完全承诺命题为真,还可以承诺命题可能为真、必定为真等,在完全承诺命题为真和完全承诺命题为假之间存在着一个连续统,它们就是情态的梯度。 就认知情态副词的梯度而言,若然类、或然类、必然类和实然类的梯度依次加强。 四者关系具体如图4-4所示。

图4-4 认知情态副词的梯度

三、发话行为情态副词

现代汉语副词的情态功能类型中,除了评价情态、认识情态以外,还有一类发话行为情态。 评价情态和认识情态都是体现对于所言内容的情态:前者体现说话人对所言内容的情感评价,后者体现说话人对所言内容的认知态度;发话行为情态则体现的是对言/听双方的关注,或者体现说话人自己的意志、意愿,或者体现说话人对听话人的道义诉求。 也就是说,发话行为情态是针对言语行为本身的情态,与言语行为本身的目的有关。 因此,与前两种情态关注命题内容不同,发话行为情态与命题形式的关系更为密切。 根据言语行为目的的不同,发话行为副词可以分为意愿类、建议类、追究与反诘类。

1.意愿类

意愿类情态副词主要体现言者自己的意志、意愿或表明自己的选择。 意愿类发话行为情态副词又分为主动意愿和被动选择两个小类:前者是言者在比较了各种情况后作出的符合自身意愿的选择,如“宁肯、宁愿”等;后者是由于某种客观原因和条件的限制,说话人被迫作出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如“只好、只得”等。 例如:

(28)可我怎么也兴奋不起来,疲惫不堪,灰心丧气,我宁愿今晚什么也没有发现,好让马海西天天有个希望,有个奔头。(陆文夫《人之窝》)

(29)她失掉联系,回家没有路费,回不去;只好跟着逃难的人群飘流到胶东来。(冯德英《苦菜花》)

2.建议类

建议类是说话人对听话人发出的指令,是说话人让听话人执行某种行为。 由于说话人道义诉求的强度不同,或者说某种行为被执行的强度不同,建议类情态副词体现出不同的梯度。 (具体见图4-5)如较低层次的“不妨、不必”,中间层次的“最好、还是”,较高层次的“千万、务必”等。 例如:

(30)我们有一个女性沙龙,专门探讨妇女的婚姻、事业、家庭这个三角难题,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常来坐坐。(白帆《寂寞的太太们》)

(31)值钱的东西不能留在家里,最好都藏到亲戚朋友家里去。(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32)千万不要跟着齐虹走,他真会毁了你的。(宗璞《红豆》)

图4-5 建议类发话行为副词的梯度

建议类发话行为情态副词与祈使语气具有无标记联系。

发话行为情态的另外一个小类追究与反诘类体现了说话人的疑问或反问的道义诉求,前者如“到底、究竟”等,后者如“难道、何曾”等,因此与问句具有无标记联系。 例如:

(33)究竟怎么办才好呢? (雪克《战斗的青春》)

(34)这究竟是谁们来打的呢? (刘流《烈火金钢》)

(35)难道我该宽恕他们吗? (王朔《人莫予毒》)

(36)难道万物突然有灵了么? (王朔《动物凶猛》)

总之,发话行为副词与言语行为本身的目的有关,或者是言者作出声明或断言,或者是言者发出建议或命令,或者是言者提出疑问或反诘。 因此,发话行为副词与语气有着天然的联系;意愿类通常与直陈语气有关,建议类则通常用于祈使语气,追究类与反诘类则与疑问(反问)语气相关。 也就是说,发话行为情态副词的着眼点不是命题内容,而是言 听双方的交际互动,这是语言的一种交互主观性的体现。 现代汉语副词情态功能的类别见表4-7。

表4-7 现代汉语副词情态功能的类别

[1] 关于情态副词兼表程度和程度副词兼表情态的详细分析,可以参见张谊生(2010)。

[2] 关于或然情态副词的更详细地分析,可参见邱崇(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