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道方式的变化

报道方式的变化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系列报道这种方式也并非是天生为传播新闻而出现的,但这种全新的报道方式为新闻报道所用,更好地向受众传达了新闻的全貌。无论是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还是组合报道,从传播时态上衡量,相对而言都属于对事件的过境式传播,但伴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客观事实的发生发展同步进行传播的可能性得以实现,那就是直播的方式,这对新闻报道方式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报道方式的变化_新闻的传播形态之嬗变

公众每天通过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来了解周围的世界,这种报道的成品有的是对客观事物变动全貌的一次性呈现,有的是片段性呈现,有的是将与报道主体相关的连带信息一并传播,有的是只报道主要信息内容,有的是对客观事实做事后的追记性报道,有的是和事实的发生同步进行的传播等。事实在成为新闻成品进入传播的环节中,存在着被传播主体选择用何种方式进行呈现的问题,也就是报道方式的选择问题。

新闻的报道方式是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即新闻编辑根据新闻报道目标,运用某种手法组织若干相关的报道,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报道规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报道整体。客观事实发生在前,新闻报道在后,而事实的存在方式和状态是不一的,有的事实是一次性发生发展并结束的,有的是渐进式发展着的,有的事实构成要素比较单一,有的事实涉及的方面较多,这些事实的性质都决定了在新闻报道的操作环节上,如何选取报道方式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媒介所采取的报道方式包括组合式、系列式、连续式报道等。

报纸自唐朝诞生到清朝前期,传播的内容基本都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章奏和官吏的任免的朝廷政策与信息,对报道方式这一新闻专业术语还尚且不能谈及,此时的相关信息都是由负责报纸编排工作的人员摘抄自朝廷公布于外的信息汇总传播的,或者是由朝廷指派的官员经过筛选后负责编排的可以公布的朝廷信息。事实单一,要素简单,基本是直接转录后传播的状况,对新闻的报道方式是不讲求的。即使是报道时效性与信息的保密性都略强与正式官报的小报,其内容大多也都是转录自朝廷信息的,只不过负责小报抄传工作的人员或者是政府官吏,或者是和邸报工作有一定的关系的人员,往往有便利的条件获得官方新闻信息。无论是官报还是小报,抑或是民间合法的报纸,它们所传递的新闻或者直接转录自朝廷信息,或者由相应人员自行采集,但在传播的方式上,基本是直接呈现事实的基本情况这种状态的。

鸦片战争前后,一批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为了在中国达成本国经济掠夺的目的陆续在中国领土上创办近代化的报刊,尽管此时诞生在西方的近代化报刊在新闻内容上十分注重信息含量,在写作手法上也讲求吸引性,在编排形式上运用标题等讲求形式美,但是在近代化报刊由传教士传入中国并且刺激中国一部分率先觉醒的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国人报刊上,在报道方式的使用上依然沿袭着一事一报简单的传统方式。况且,在近代化报刊初期阶段,报纸上大量刊登的都是介绍圣经、传播中国传统道德、介绍各国自然、天文等知识性的文章,新闻信息相对较少,对报道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就更谈不上了。但在外人办报的扩展阶段,尤其以上海《申报》为代表的商业化报刊的出现,因其创办报刊的目的是盈利,所以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便成为该报关注的重心,大量的社会新闻的传播也就应运而生。历史上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就曾在《申报》上连载过,虽然是该事件本身具有并非一次性发生完结的特点,《申报》对其的报道也是根据事实的基本进展情况作出的适时选择,其传播主观上可能并未考虑到运用这种连续报道的方式来始终关注该事件,但这种持续关注某一事件发展进而跟踪报道的连续方式毕竟在这时已经开始出现了,并在后续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得到延续使用。

伴随着西方近代化报刊的传入,先进的办报思想和办报经验也传入了中国,深深地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开创国人自己的报刊,维新派和革命派相继创办了各自的报刊用以传播各自的政治见解和主张,报刊上更多的是阐释政治主张的政论文章,积极鼓吹和呼吁性的文字书写是主流样态。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及相继进入的战时新闻传播活动中,报刊仍然是以传播政党主张为主,当然客观世界的变动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对象,但是由于受到战争条件的影响,新闻媒体的存在和运营本身就比较多变,甚至是居无定所的,把新闻的功用也基本锁定在为战争服务,而将新闻作为一种专业来对待的研究相对较少,自然对新闻报道采取何种方式其传播效果更好的研究也较少。

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外部客观世界的变动异常复杂,人们迫切想要了解的东西迅速增多,公众对大众媒介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些都促使媒介在报道方式上不断思索,用何种方式来传播新闻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自此伴随传媒的飞速发展,其采取的报道方式也异常丰富。这些报道方式的出现也并非是某一个方式替代另一个方式独领新闻报道形式的,彼此之间也是交织着前行,共同为公众传递着新闻信息的。

系列报道:我国最早的“系列报道”出现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在建国35周年之际,推出了系列报道《辉煌的成就》,开创了系列报道的先河。尽管系列报道这种方式也并非是天生为传播新闻而出现的,但这种全新的报道方式为新闻报道所用,更好地向受众传达了新闻的全貌。

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联系,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多个独立报道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下,以求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通常情况下,动态新闻往往时效性较强,发生在相对固定的时空范围内,故事往往有头有尾,一般不适合做系列报道,而非事件性新闻关涉的面广,事实要素繁多,为了尽可能表现其全貌,系列报道这种方式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组合报道:是指在同一次节目中对一事件或问题,所作的多样式的报道。比如,对同一事件,在同一次节目中,既有消息,又有专稿,又有评论,又有访谈,又有资料等。当报道对象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等特别重要而又比较复杂,可挖掘的内容丰富时,在相对完整的刊播空间中一次性地给予其全面的报道,这对受众透彻掌握某一情况大有裨益。

无论是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还是组合报道,从传播时态上衡量,相对而言都属于对事件的过境式传播,但伴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客观事实的发生发展同步进行传播的可能性得以实现,那就是直播的方式,这对新闻报道方式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现场直播:1997年香港回归的现场直播开启了中国最大的官方电视媒体——央视的新闻直播历史。自此,现场直播也便进入了新闻传播主体策划报道的视野。

现场直播是指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报道、采访等转换为广播或电视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就新闻事件来说,它既是报道方式也是播出的节目。受众对新闻信息时效性的渴求一直都是有增无减的,受众从不会拒绝传递特别快的信息,直播方式的出现将受众与事件发生事件时间的距离差缩短为零,它做到了事件发生和接收的时间的同步性;它与受众的互动是十分强烈的,调动了受众参与新闻信息接收与评价的热情,通过对事件发生现场的气氛、状态、声音等的直接播出,引起观众的强烈的参与意识;现场直播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受阅的好奇心理,它的传播是直观显现的,无需受众在借助文字进行画面的还原,直接接触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一切适合传播、值得传播的要素,通过对真实新闻场景的接收完成对新闻信息的直接消费;电视现场直播的对象往往都是社会中某一领域的重要事件,其被关注的程度自然较高,往往会掀起集体性接收的收视高潮,这种集体性接收的方式中,群成员的个体往往能够被现场的氛围所感染,对直播事件的性质和意义有更深切的体会,一定程度上对团体的凝聚力也是一种提升。

尽管现场直播的成本比较高,对从主持人到幕后的报道团队素质要求也较高,也还要面临着一些突发情况,甚至面临着承担报道出错而带来恶劣影响的后果与责任,但是现场直播在新闻的报道方式上毕竟是一次重要的变革,给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的道路上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