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这种具有青春期“萌酷”风格,大众流行“潮”的特征,以及后现代“狂欢”气质的粉丝再生性文本,形成一个由粉丝赋予特定规则的表意系统,实现了粉丝活动从“观看”到“展演”、从恋物到自恋的重心转移。粉丝以互联网虚拟空间为秀场,将偶像文本资源转化为展演自我与心灵的重要方式,借用一个流行词语,粉丝的展演可谓一种“炫”的文化。
《现代汉语词典》对“炫”的解释是:“〈书〉①(强烈的光线)晃人的眼睛,如‘色彩炫目’;②夸耀,如‘自炫其能’。义项②同‘炫耀’,即向人显示(有本领、有地位、势力、有功劳等)。”[34]作为形容词,“炫”生动地描述了当代视觉文化的声光电影所带来的可见性与能见度、视觉冲击力;而作为动词,则形象地表达了当代审美活动中所强调的展示性、表演性和仪式性。刘清平在《时尚美学》中就将当代时尚文化的“审美”称之为“炫美”[35],时尚文化即是一种大众炫美现象,对象放射出来的光辉,主体感受到的耀眼,以及主体的炫耀,体现了审美对象的视觉冲击力以及主体的参与性与体验感,“时尚美”可以说就是“炫之美”。在“炫美”的过程中,一方面,视觉文化的表演性得以呈现;另一方面,人们的出场欲与表演欲、认同感与见证感得到满足。当然,在传统的大众媒介文化中,大众感受更多的应当是前者,即对媒介影像中、时尚舞台上的耀眼光辉的被动欣赏,而后者,作为“炫”的主体,仅是少数偶像明星、时尚达人们的专利。
当新媒体技术提供了一个展示与表演的低门槛传播平台时,作为大众媒介文化典型消费者的粉丝群体,便最大限度地将对象的光辉与耀眼转化为主体的表演与体验,成为炫之主体。在这个炫富、炫闲、炫创意的时代,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平民草根粉丝群体到底炫示了什么有别于众的优势?这个经济基础与社会地位相对弱势的群体,炫的当然是智力资源与创意能量,是他们的白日梦与想象力。换言之,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提出的三种“资本”的概念,在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匮乏的情况下,粉丝们靠对媒介文化资源进行个性化的衍生创造,来建立自我形象与社会认同,炫示的就是其在文化资本方面的优势资源与能力。
布尔迪厄在其1986年的《资本的形式》一文中提出了文化资本的理论。在用“资本”的概念与范畴来描述社会的积累性——“资本是积累的劳动”[36]的基础上,他指出现代社会中的三种基本的资本形态:(1)经济资本,这种资本可以立即并且直接转化成金钱,它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2)文化资本,这种资本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经济资本,它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制度化的;(3)社会资本,它是以社会义务(联系)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经济资本,它是以某种高贵的头衔被制度化的。[37]其中,文化资本就是文化活动场域积累的劳动,即文化形式的资本,在其现实形态上有三种形式[38]:(1)具体的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形式。即个体文化劳动的积累,在进行文化、教育、修养等行为中,个体付出时间、精力和财力,文化资本以内化素质、文化能力的形式得以生成与积累。(2)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等)。具体化、主体化的文化资本经过物化,以文化商品的形式成为客观化文化资本,具有可替代的、可转移的物质载体。(3)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财产,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这笔财产的庇护。当文化资本体制化(表征为一种学术资格证书),可为其拥有者提供一种社会约定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
用上述的三种现实形式去考量粉丝的文化资本,那么,其一,粉丝所进行的文本再生产行为本身,正是粉丝文化资本的一种具体化的形态,在这个粉丝个体进行文化劳动积累的过程中,凝结了粉丝的个人素养与文化能力,如运用新媒体进行制作、编辑、传播的技术能力,获取编辑理解信息的信息素养,对媒介影像艺术与文化的阅读与鉴赏品位,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二,粉丝所创作的再生性文本(如评论、粉丝小说、图片、视频、MV、手工模型等),作为文化资本的客观状态,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将粉丝的内化素养与文化能力进行了物化;其三,通过再生性文本在特定社群中的呈现与交流,粉丝在该社群中,将获得相应的“体制化”保障,如获得某种等级认证、资格权限,成为某个粉丝社群中的资深人员、舆论领袖等。
由此可见,再生性文本(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作为粉丝的凝结与外化其文化能力与劳动(具体化的文化资本)的物化载体,以及积累和获得其粉丝资格与身份(体制化的文化资本)的主要手段,成为我们考察粉丝文化资本展演与炫示的关键环节。再生性文本的风格表层下面,蕴含着粉丝进行自我展演与炫示的深层机理——这些衍生创作如何与粉丝的文化能力、创意劳动、身份形象等关联,借助风格化、个性化的再生性文本的创作、展示与传播,粉丝展演呈现了怎样的自我形象与情感心灵?下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知识与信息的呈现:“我是资深的迷”
在粉丝的再生性文本中,最普遍的当属关于偶像(文本)的知识与信息的再现。围绕某种特定类型或某个具体流行文本,粉丝们重复地观看影像、了解与学习相关的知识与信息,收集与使用相关物品,抓住一切机会接近真实对象——在虚拟空间中,这些典型行为被粉丝们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了再现与分享,也就是说,实现了粉丝活动从“观看”到“展演”的重心转移。如知识帖,对某种或某个偶像或文本的相关知识与信息进行介绍和普及,从明星的星座、身高、爱好、星路历程、生活八卦,到流行故事的热门剧情、幕后花絮,粉丝们如数家珍,在“我知道得很多”“我吸引围观与倾听”的潜台词中,体验占有与支配信息与知识的快感。如收藏帖,将长期收藏的珍贵明星照片、精彩影像剪辑片段、积累的相关物品(如公仔)、作为粉丝应有的装备等进行展示。如果说传统的“馆藏式消费”重在表达粉丝通过物品凝结迷恋与记忆的情结,那么,这种将收藏行为以虚拟影像的方式进行的呈现便具有炫示与分享的意味——炫耀我所拥有的,同时,也分享我所拥有的。再如盘点帖,将某个类型的若干偶像或文本进行主题性的编辑与呈现(如上文描述的以影视盘点出名的“红豆爱阿翁吧”),这些热衷盘点的粉丝俨然社群中的专业编辑与意见领袖,将纷繁复杂的偶像文本资源进行加工处理,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再生产与重新发布,从而引领粉丝社群的潮流。还有一种直播帖,利用手机这种最便捷的拍摄影像的工具,粉丝们便可以将接机、签售、演唱会、街头偶遇、动漫作品实景场地、影视拍摄现场等与偶像文本近距离接触的场景在网络上进行直播,通过这些原创图片影像的呈现,粉丝们体验的是“我在现场”的仪式感、“我目睹”的见证感和“我与偶像亲密接触”的真实感。
诸如此类,介绍自己所知的粉丝知识,炫示自己的收藏与装备,重新编辑与发布影像资源,直播与分享局限在特定现实空间的际遇等——其背后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去进行的粉丝劳动。普通或“泛迷”类型的观众和消费者,或许会停留在影像的重度观看体验和进行相关物品消费的阶段,而真正的、重度的迷才会投入到收集整理、编辑传播、展示分享的相关粉丝知识、信息、物品的劳动中,因此,粉丝劳动就成为获得资深粉丝身份的一个基本门槛。言下之意,粉丝热衷于创作、呈现与传播这类再生性文本,呈现的是自己的努力与劳动,炫示的是自己的资深粉丝身份与资格——我在这个话题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我对它有深度的研究和发言权,同时,我属于某个特定的粉丝群体。这种社群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在这类再生性文本中得到了强化的表达与实践。
二、观点与品位的呈现:“我是个性的迷”
互联网不仅为粉丝提供了传播与分享偶像信息与粉丝知识的开放平台,同时也为粉丝提供了发表观点、彰显品位的自由空间。在这个观点的自由市场中,粉丝作为偶像文本的阐释者,尽情地发出个性化的声音。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认为什么是优秀的,什么是拙劣的——个人的好恶、偶像文本的优劣,被粉丝们以一种饱含青春期气质(如网络暗语与粗口)的方式评价与谈论着,如粉丝在发表评论时常用“吐糟”“开扒”“818”“细数”等词汇,带着强烈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却又散发着如同在茶馆中大谈天下大事般酣畅淋漓的宣泄快感。
此处,我们仍然将贴吧中最普遍的盘点类帖子作为考察对象。这些主题性的资讯盘点背后,一方面凝结了大量的粉丝劳动,如一个题为“全球Top250动画片排行榜”[39]的帖子,发布者对这两百多部动画片的观看、收集和上传相关图片、撰写对每一部动画片的评论和推荐理由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同时,主题的确立、内容的挑选、观看的评价等,无不展示着粉丝的个性化观点。再来看看笔者在百度贴吧“精彩推荐”所列出的盘点类型帖子中任意选取的一组标题:
“这些台词是那些电影的灵魂”“那些翻唱秒杀原唱的歌曲”“那些年我们喜欢的古风歌词”“那些年我一见钟情的明信片”“那些你喜欢的火影反派”“截下令你最伤感的电影镜头吧”“韩剧中让你心碎的哭戏瞬间”“内地电视剧top50型男角色”“那些美到爆的蒙面古装美女”“818我心中的那些欧美女神”“盘点热播剧我爱的大小角色”“细数古装剧中的负心人”“盘点电影里的中国好声音”“36部香港经典黑社会电影”“推荐我觉得好看的国产电影”“我喜爱的动漫、电影和小说”“我们一起追的25位港片女神”“日韩古装剧我最喜欢的人物”“香港电影迷必看的50部电影”“盘点影视剧中的优质女角色”“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电视剧”,等等。
不难看出,资讯的编辑背后是鲜明的观点呈现,频繁的“我”“我们”等第一人称的使用,以及贴吧粉丝口头禅中的“吐血推荐”“超萌”“萌翻”“亮瞎眼”“最in”“逆天”“秒杀”“神级”“劲爆”“TOP”等带有最高级意味的溢美之词,都是粉丝在发表个人化的喜好宣言,亦是粉丝对自身文化品位鉴赏力的一种有意识呈现。
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类评论性文本,表达的不是粉丝的喜爱与欣赏之情,而是批评和否定的观点。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文化生产带来同质化的、良莠不齐的媒介文化内容,对于那些粗制滥造的、不符合粉丝想象与理想的媒介影像文本,粉丝们也热衷于挑剔和戏谑。网络用语中流行的“雷”字也许是粉丝表达这种失望与嘲弄情绪的最惯常用语,如“雷人”“雷剧”“雷点”“天雷阵阵”“雷得外焦里嫩”等。细数古装剧的“穿越镜头”(如在场景道具中出现现代建筑与物品),调侃蹩脚的化妆造型,挖掘拙劣的剧情和台词,嘲弄编剧与导演的智商,点评网络小说中的幼稚桥段——在大量广泛地观看流行文本的同时,粉丝们似乎还带着一双火眼金睛,以此来捕捉和挖掘其中的拙劣片段。当游戏《轩辕剑》改编成魔幻电视剧在湖南电视台热播时,有游戏《轩辕剑》的玩家便将游戏与电视进行比较,从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布景到台词、故事情节等,逐一进行批评,认为电视剧没有能够表达出游戏迷心中的想象。
这种热衷于表达厌恶之情与批评意见的“反迷”群体,跟热衷于呈现喜好之物和赞美之情的迷群体,实则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区隔是认同的一个重要路径。“我不是谁”的潜台词是“我是谁”,厌恶与批评的观点呈现亦是粉丝对自身文化资本和优越感的炫示——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有鉴别力和品位的。洪恩美在研究20世纪80年代风靡欧洲的美国肥皂剧《达拉斯》的观众时,发现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不喜欢、嘲讽和喜欢。尽管态度不同,但这些观众都在明确无误地观看《达拉斯》,并各自从中获得不同满足:喜欢的观众有迷恋者的满足,满足剧中的“理想中的美”,如漂亮的房子、迷人的发型等;不喜欢的观众在批判性的观看中体验一种心安理得的快感;而嘲讽的观众喜欢的不是内容,而是通过内容带来的嘲讽效果,从中体验特有的“欣快与开心”,理智的批判和乐此不疲的迷恋在嘲讽中获得了平衡。对于这类嘲讽且喜欢的观众,洪恩美援引福柯的话指出,评价是一种居高临下企图支配客体的话语,通过评价表现出的,是自己对所评价事务的一种支配性权力。[40]洪恩美的分析后来成为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典型个案,她所描述的三种观看心理也被视为大众文化消费的典型心态。此处探讨的“反迷”群体正是那些带着批判性态度以及嘲讽的方式体验文本的观众类型,对流行偶像与文本的批评,让“反迷”获得一种“胜出与高于”的位置的快感。
三、才艺与创意的呈现:“我是有才的迷”
至于那些具有原创色彩的衍生文本,如素描手稿、改编漫画、PS图片、FLASH动画、视频剪辑、自制MV、原创配音、同人小说、手工作品等,则是粉丝对自身创作才华与创意能力的展示。媒介文化是开放的传播体系,围绕一些基本话题(如某个流行偶像或故事),向整个当代生活开放,其内容跨越多种文化品种、多个生活领域。例如,观众观看一部影视作品,欣赏的不仅仅是影视艺术,或者演员扮演的角色,而是将话题向日常生活延伸。如更多地关注明星在现实生活的角色形象(如感情与婚姻生活、家世背景、个性爱好、言谈举止等),将影视角色的穿戴、发型、化妆挪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等等。[41]当这个开放的媒介文化传播体系和话题延伸逻辑映射到粉丝亚文化中,便为粉丝们提供了表达自身才华与创意的无限空间。
一方面,粉丝惟妙惟肖地模仿和挪用各种流行媒介文本的风格,创作出拼贴式的衍生作品。诸如粉丝电子杂志、视频剪辑、MV、配音之类。吧友“歌的轩言”制作了系列“轩辕八卦”周刊,模仿当下娱乐周刊的选题侧重和语言风格,利用电视剧《轩辕剑》的剧照与截图,对剧中情节等进行另类解说。有吧友将《西游记》改编为《西行卖萌记》[42],用大头、大眼睛、可爱表情等低龄卡通视觉风格来创作西游记人物形象;用时空穿越与打怪升级的电子游戏思维来讲述《西游记》的取经故事;用男男恋爱的“斜线”思维调侃其中的人物关系。在这些戏谑与调侃的欢快乐趣中呈现的是粉丝们富有创意的理解与想象能力。
另一方面,将某个喜爱的流行话题向着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领域延伸,保留某个流行文本的人物预设、情节框架等,将其改编成属于自己的故事,讲述属于自己生活空间与意义范畴内的故事。在这里,流行文本不仅仅是被解读为时尚生活指南和为人处世教材,例如,将周星驰的电影情节提炼为系列“星星教材”,如《精编泡妞方略》等,将《樱桃小丸子》中的小丸子形象解读为“人生导师”等。更重要的是,粉丝在这个话题的开放与延伸过程中成为故事讲述者,例如,学校是青少年粉丝的重要生活环境,因此,他们热衷于将偶像明星形象、流行故事迁移到校园生活这个情景中进行想象与创作。《仙剑》游戏迷将仙剑故事讲述为一个高中校园故事,《还珠格格》的粉丝制作出配音作品《格格要毕业》,焦恩俊的粉丝将焦恩俊出演的电视剧人物形象、电视剧情节与典型校园生活情节混编在一起。这些充满当代青少年典型生活气息的衍生创作同时也散发着粉丝的创造欲望和表达冲动。
如果说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下,粉丝们被动地追逐和体验由媒介制造和引领的开放性传播体系,那么,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粉丝成为故事讲述者和文本创作者,主动参与了延伸媒介文化开放体系的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得以展示其艺术才华和创意天赋。在新媒体平台这个才艺的大秀场中,粉丝们将自己的各种衍生作品进行“直播”“图解”“图播”“连载”,如将绘画手稿、手工作品、Cosplay的角色形象等拍成照片上传,将自己创作的同人小说进行连载,将PS图片、视频剪辑、配音等进行主题性的编辑与发布——在创作的同时更是将创作进行呈现,将创作背后的才华和能力进行展示,收获他人的注视、欣赏目光和交流反馈。教程帖是一个典型例子:粉丝将自己某件或某系列得意的作品进行“图解”,即通过详细的步骤分解和图片展示,使其具有可模仿性和可操行性,便于其他粉丝的模仿与学习。这种教程式的文本就具有了炫示意味,炫示的是“看看我会做什么”的成就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