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赵抃四次入蜀政绩考论

赵抃四次入蜀政绩考论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考辨,可确认其生平曾四次进入蜀乡从政。无论在朝、在地方,其政绩、政声伴随一生。赵敢弹劾权要不作为,同时也敢对受不公正待遇的正直言官提出平反。此次入蜀任职,出行时他“惟携一琴一鹤”相随,免除一切排场。此次入蜀,赵针对蜀地吏治弊端,进入蜀境不许州郡官吏迎送馈赠。
赵抃四次入蜀政绩考论_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辑)

祁和晖

内容摘要:赵抃生平曾四次进入蜀乡从政,分别担任江原县县令、益州转运使、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知成都府、以资政殿大学士衔复知成都。赵抃治蜀,政纪政风一清二白,留下了丰富的政治、社会遗产,其在蜀乡留下的政绩令人永远缅怀。

关键词:赵抃;四次入蜀;政绩

赵抃与西蜀有缘。经考辨,可确认其生平曾四次进入蜀乡从政。赵抃(1004—1081),字阅道,乃“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赵抃生卒年的认定是从《宋史·赵抃传》所记推定而得。《宋史·赵抃传》云:“(赵抃)元丰七年薨,年七十七。”元丰七年乃公元1081年,由此往前推77年为1004年,其时乃为北宋真宗景德元年。浙江衢县,乃东汉所置新安县,唐改名西安县,宋为衢州府治。赵抃仕途,由正宗“进士及第”的科班出身开始,其生平历任官职甚多,在朝廷任职时间短,在地方任职时间长。无论在朝、在地方,其政绩、政声伴随一生。

整合《宋史》《蜀中名胜记》及《华阳县志》等方志史料,赵抃四次入蜀时间与任官政绩大体如下:

一、赵抃一入蜀乡从政:江原县县令

赵抃一入蜀乡,乃由“知崇宁、海陵、江原三县”推知[1]。江原县即今成都市崇州市(县级)。赵抃任江原知县时留有诗篇歌咏江原县地方风物与景观。如《蜀倅杨瑜邀游罨画池》:“占胜芳菲地,标名罨画池。水光菱在鉴,岸色锦舒帷。风碎花千动,烟团柳四垂。巧才吟不尽,精笔写徒为。照影摇歌榭,分香上酒卮。主人邀客赏,和气与春期。”此诗留给后世的不仅是江原县的美好春景,而更具三种文献证据价值。其一,诗中赵抃称颂“主人邀客赏”,可知青年赵抃是受上级领导“蜀倅”邀赏而游罨画池。此上级领导即是崇庆州判官杨瑜。“州判”为六品官,县令七品官,可见此诗乃赵抃县令时作。罨画池乃是“州治官廨后池”[2]——州府后花园池榭。其二,因有赵抃此诗为证,可知崇州罨画池得名早在北宋前,至迟北宋赵抃为县令时已有此景此名,而非南宋陆游才创兴此一景观。其三,此诗是赵抃诗中少有的谐婉清丽之作。清代四库馆臣赞叹:以赵抃铁心石肠,刚正不阿之性,乃有此轻便富艳之篇,可证其人于国事固刚直严正守礼,而其个人天性却是性情中人。

二、赵抃二入蜀乡从政:益州转运使

赵抃任江原县令之后,升泗州(今江苏省宿迁市)通判。不久,奉调朝廷为殿中侍御史,在任职殿中侍御史时有“铁面御史”之称。赵抃不避权贵,弹劾庸官、昏官。如《论罢参知政事刘沆》是弹劾参知政事(副宰相),《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当罢》是弹劾宰相,《疏乞罢王拱辰奉使不法当罢》是弹劾外交官等。赵抃敢弹劾权要不作为,同时也敢对受不公正待遇的正直言官提出平反。如《言礼院吏吴充、陶真卿、刁约、吕景初、吴中复不当以言论罢官》。“言官”是从夏商周三代以来,朝廷为纠正不法官吏乃至君王过失而设置的专职批评监察官。“知无不言,言者无罪”即是为保护“言官”执行“言监”而设计的法律保护。言官敢言,必惹权贵恼怒,甚至直接触怒君王,然而言官若畏首畏尾不敢作为,则朝政风气必阴暗糜烂。言官与权贵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息。北宋仁宗时言官“司谏”高若讷,面对主张“庆历新政”的改革派领袖范仲淹、贾昌朝等人受朝中既得利益集团排挤而遭贬逐事,不发言谏阻,反推波助澜,主张该罢。欧阳修立刻撰文《致高司谏》,称高若讷关键时刻瑟缩自保,不进谏为不知人间有羞耻事。欧阳修因此被目为“庆历党人”而自豪,在被贬滁州后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范仲淹被贬巴陵(今湖南岳阳市)而写下《岳阳楼记》,提出君子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其实,也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乎君子以国家富强,人民康乐为己任,为革新朝政,理应不避个人风险。当时赵抃初任朝中谏官,针对已被黜贬的庆历新政朝臣欧阳修、贾黯等人上谏章说:“近日正人端士纷纷引去,侍从之贤如修、黯辈无几,今皆欲去者,以正色立朝,不能陷事权要,伤诸众尔。”据史载,因赵抃的忠谏,“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赵抃为朝臣,时间稍晚于范仲淹、欧阳修,但正色立朝的传统他传承下来了。赵抃“务欲朝廷别君子、小人”,“以正色立朝,不能陷事权贵”。朝廷重视赵抃这一人品,任命他为“益州转运使”。“转运”官,相当于今交通运输与商贸两界职能的综合,是具有高风险的经济监察官员,正色为官将阻挡贪官财路,必惹忌恨;同流合污又必堕落。

按宋代职官,地方“转运官系”由“都转运使、转运使、副使、判官”四级组成,权责为“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定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析察储积,稽考账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3]。转运使关涉地方与朝廷财政,兹事兹职体大。朝廷对任转运使官职人选极其慎重。宋神宗熙宁初年“诏河东、河北、陕西三路漕臣许乘传(公车)赴阙,留毋过浃日(自甲至癸一周十日)”[4]——水运官乘公车过境途中不许逗留延荡,通常逗留时间不许超过十日,“既又诏三路漕臣,令自辟属各二员,以京朝官曾历知县者为之”[5]。到熙宁二年,又“诏川、陜、闽、广七路,除堂选守臣外,委转运司依四选例,立格就注,免赴选,具为令”[6]。即转运司、转运使有自选七品属员的职权。转运使到地方巡视不仅有相当大的任、免人事权,还有很大的财权,“钱谷听其移用”[7]

赵抃具江原知县经历,又经朝中谏官历练,故被选任当时朝廷财富来源重要地区益州转运使。赵抃当年通判泗州时,曾处理过安徽凤阳县濠水漕官贪赃枉法案。濠水守官克扣“士卒廪赐,不如法”。激起士卒反抗,声称欲兵变。濠水守官懼怕,每天该办公的时间,也闭门不出理事。当时淮阳转运使檄泗州通判赵抃就近治濠守之罪并平息兵变,赵抃入濠理事“从容如平时,泗州得以无事”[8]

赵抃奉旨任益州路转运使,立志身先士卒,树立清白政风。此次入蜀任职,出行时他“惟携一琴一鹤”相随,免除一切排场。“坐则看鹤鼓琴。”此次入蜀,赵抃针对蜀地吏治弊端,进入蜀境不许州郡官吏迎送馈赠。赵抃认为:“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地方官吏肆意不法,且互以公款请客送礼,而民穷弱。赵抃入蜀为转运使,则守清廉“以身帅之,蜀风为变”[9]。蜀乡之“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10]。赵抃作转运使,眼光并不只盯在富人头上,而是深入穷城、小县,为民众解难舒困。一些蜀地城镇穷乡老百姓从未见到过像赵抃这样的大官到访。赵抃突破了官场“走富不走穷”的潜规则。父老乡亲因赵抃的到访解困而喜相慰藉,奸猾赃吏、恶吏则为之“竦服”。

三、赵抃三入蜀乡从政: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知成都府

赵抃三入蜀乡从政时间,大概在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赵抃为益州转运使,政绩突出,朝廷召回为右司谏。在右司谏任内,有内侍亲信邓保信引败军士卒董吉在大内禁地烧丹炼药,赵抃邀约同僚文成、五利、郑注联名上言邓保信炼药禁中为非。当时副枢密(相当副宰相)陈昇之违纪违规,结交太监,用人不走正道。赵抃与唐介、吕诲、范师道同时上疏“言陈昇之奸邪,交结宦官,进不以道”,弹劾陈昇之奏章连上二十余次。结果陈昇之去位,赵抃、唐介等人亦罢言官职。由此赵抃出知虔州(今江西赣县)。在虔州任上,赵抃理政“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今,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11]

在治虔州任上政绩突出,朝廷又召回赵抃,任“侍御使知杂事,改度支副使,进天章阁待制,升河北都转运使(二品大员)”。赵抃在都转运使任上,按例到河北按视府库。当时河北路守官为原宰相贬官到此的同僚熟人贾昌朝。贾氏提出:此前“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既无先例,请赵抃亦循例不实际按视府库。赵抃回答贾昌朝说:若不按视您郡府库实况,则他郡不服。仍按规矩视察府库,发现河北路府库所藏钱谷大大超过应藏数额。原来河北路应以府库钱粮招募义勇,然而却过期限不能完成招募任务。府库钱粮发放不出去,积压成弊。因超过期限不能完成招募义勇任务的官员有800多人,都当坐失、得罪、受责。此时赵抃一方面按圣旨督促完成招募任务,同时上书朝廷,为众官请求延迟招募义勇的时间。申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朝廷应赵抃所请,酌情宽限,坐罪800余官员皆获免罪,而到农闲时应募义勇亦足数。此时昔日宰相今河朔守官贾昌朝,对赵抃由衷“愧服”。

完成都转运使按察任务后,朝廷升赵抃为龙图阁直学士,赵抃奉旨以新身份三入蜀乡,任成都知府。先时赵抃二入蜀乡为政时,蜀乡吏肆民弱,故“治以峻法”。此次入蜀为政,蜀乡吏治已大有改善,赵抃改“以宽为治”。蜀人好鬼神祭祀。二入蜀乡时,曾有蜀民“聚为妖祀”,赵抃曾治以铁腕。三入蜀乡,又有人控告蜀人“聚为妖祀”,赵抃深察,蜀民聚为祭祀乃出于习俗,并无可疑图谋。赵抃对聚饮祭祀之人说,你们祭祀并不犯法,只是酒食有些过头了,于是,仅刑其首恶而释放余人,“蜀民大悦”。不久,朝官荣除转运使。宋英宗以赵抃治蜀,宽严适度为标范劝勉荣说“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英宗之言,代表朝廷对赵抃第三次入蜀为政之政风政绩的评价。

四、赵抃四入蜀乡从政:以资政殿大学士衔复知成都

赵抃以二品大员知成都府后,宋神宗召其回朝,复“召知谏院”。当时官场惯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12]赵抃从成都府任上回朝,却依旧作谏官,这似有违规则。宋神宗对质疑大臣们说:“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并无妨嫌。”宋神宗当面称奖了赵抃为政简易之风。不久擢升赵抃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从一品)。赵抃“感顾知遇,朝政有未协者,密启闻,帝手诏褒答”[13]

在宋神宗朝,赵抃在变法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曾上言,奏王安石“强辩自用,诋天下公论以为流俗,违众罔民,顺非文过”。奏入,自请去位。旋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改青州。不久,又逢“成都有事”:成都戍卒不满给俸,军情骚动。宋神宗急召回赵抃。欲以大学士(从一品)复知成都。宋神宗面对赵抃而自责说:“前此,未有数度入一地为政者,卿能为朕行乎?”赵抃回答:“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只乞请神宗允许他到成都后便宜行事。

此次入蜀从政,“治,益尚宽”。朝廷本以成都戍卒骚动为忧,赵抃此次入蜀年事已高,他换位思考,站在长期戍守成都——益州边远关塞的边防将士立场与处境上观察问题,研究戍卒骚动原因,然后人性化地加以处理。《宋史·赵抃传》特地记载了一个赵抃与士兵长之间平等沟通的故事。某次赵抃在公堂处理公务,见一位“卒长立堂下”,赵抃放下手中公务,招呼这位“卒长”上公堂与之聊天。一品大员赵抃对“卒长”说:“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畏戢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赵抃首先打破高官与士兵的巨大距离,而以“我与你年龄差不多,处境也相似”拉近距离。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赵抃讲了段大实话:我赵抃这把年纪了,为了替天子保一方和平而不得不只身第四次来成都,我得努力工作,认真完成天子交待的任务,才对得起朝廷,对得起百姓,对得起家人,你一把年纪仍在边塞戍守,不说功劳也有苦劳。你不得也想多年戍边之后求得好结果吗?那么,我劝你要清谨畏戢地做个好士兵,成为卒众的表率,将来完成戍守任务后,得到朝廷应给你的补偿,带着余财回乡,成家立业,不失为一条好出路。骚动闹事,谁也得不到好结果,何必呢?赵抃一席入情入理的话,说得这位“卒长”老兵心服口服。又通过这位老兵传达到广大戍卒之中,迅速形成戍卒“人喜相告,莫敢为恶”的局面。蜀乡社会秩序得到扭转,“蜀郡宴然”。

在蜀乡从政,尤当以“宽严适度”为要领。当时发生“剑州(今四川广元市)民间有人私作僧度牒”事,有人将平民违规私制度牒授予官府计划外的出家人这件事,上升到“以为谋逆”的大罪,控告到“路府”(相当省级政府),狱吏们邀功,也按“谋逆罪”刑讯私作度牒之人。赵抃“不畏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刑讯逼供以邀功的狱吏与民间谤毁于人的刁民不服赵抃判决,曾联手,将此事上诉朝廷,控告赵抃“纵逆党”。“朝廷取具监狱阅之,皆与法合”。一场借小事整人的风波被赵抃不声不响地平息了。

当时益州路,还发生过一次民族事务风波。“茂州夷”(今阿坝州茂县、汶川县等羌民居地)中有人剽境上(到农耕区抢掠),“知赵抃又治蜀,羌人惧讨伐,乞降,乃缚奴将杀之”,想用实施抢掠的奴仆的人血为盟书,立誓不再侵犯成都农耕区边境。赵抃认为歃血为盟,和平相处是件好事,欣然接受。但建议羌人头领不要杀人取血为盟,只须用牲血为盟即可。结果“茂州夷”上下“皆欢呼听命”。

赵抃治蜀,留下丰富政治、社会遗产。政纪政风一清二白,仅是赵抃众多遗产中的一笔。赵抃治蜀趋安后便向朝廷“乞归”,朝廷照顾这位政绩卓著的老臣就家乡为官。“知越州”“复徙杭”,最后以太子少保致仕,即以太子少保身份退休。

五、赵抃生平善有善报

赵抃从青年时代做七品知县起,累经历练、波折,做到大学士,参知政事,封疆大吏。他履职必有政绩,敢刺恶,敢护善,敢正色立朝;他清白智慧为官,刚直不阿,不畏权势;抚恤民瘼,体惜下属;关注国运,忠诚职守。盖棺定论,朝廷谥赵抃曰“清献”。

赵抃得年77岁,平生践行公、私好事、善事无数。史载,赵抃为人“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平生不治赀业,不畜声妓。嫁兄弟之女十数,他孤女二十余人。施德惸贫,盖不可胜数”[14]。在为人行事上,赵抃有自己的神圣信仰。史载,赵抃“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天,则不敢为也”[15],“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在虔(州)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16]

赵抃晚年“学道有得。将终,与屼(赵抃子)诀,词气不乱,安坐而没”[17]

赵抃在蜀乡留下的政绩令人永远缅怀,而赵抃供后人可资瞻仰的遗迹,尚有三处。此三处,一为今崇州罨画池;二为成都杜甫草堂。赵抃是将杜甫西川诗刻碑立于浣花草堂的第一人。虽然赵刻碑已无存,但浣花草堂仍在。三为青白江。赵抃曾指着发源于都江堰沱江的支流湔江之水发誓:做官当如此水,一清二白。后人为纪念赵抃,遂将湔江下游称为青白江。现更有成都市直属区青白江区名得自此吉称。

赵抃家族,印证了《周易》爻辞“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赵抃之子屼又是一位孝悌忠信,正直不阿,在正史上能留名、留传的清官、好官。

史载赵屼由荫登第。宋神宗时擢监察御史。以父年老,自请调地方从政,朝廷命赵屼为“提举两浙常平”。赵屼一边在家乡谨慎从政,一边“便养”老父赵抃。每公务之余,必奉老父赵抃遍游家乡诸名山胜水,吴人以这对父慈子孝、家风孝悌、政绩卓越的父子为光荣。赵抃善终后,赵屼又被朝廷召回,复为御史。在谏官领袖职位上,赵屼不避权势,所言皆切时务。为避执政亲嫌,赵屼第二次自请到地方工作,奉诏提点京东刑狱。赵屼凭自己的政绩、人品留名青史,成为与其父赵抃一样不朽的历史人物——这应是赵抃善报之一大端也。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