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湖北的卫衍翔先生提出了“六十而立”论,影响日隆。其后,国家提出了五个“老有”、六个“老有”的工作方针,其中包括了非常重要的“老有所为”主张。2002年,国际社会在马德里召开了意义深远的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战略主张。同年,笔者在《人口研究》第五期发表了“老年发展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此后一段时间,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那么在我们智慧和能力所及的范围里,我国不仅要为广大老年人构筑起强大的关怀—服务—保障体系,而且要塑造老年形象,提升老年境界,促进老年发展,挖掘老年红利。
其一,曰立身。毛泽东早年讲过一句话“野蛮我体魄,文明我精神”,深刻又生动。发展以人为本,人以健康为本。健康是老年最重要的资本。如果说金钱是物质财富,那么健康就是幸福财富。健康是1,功名是0。有了健康,拥有的一切才有附丽。健康老龄化是极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社区战略、家庭战略和人生战略。社会老年学主张从全生命历程出发来推进和实现健康老龄化,也就是说,要在中青年期就注意自身的健康建设,建立科学的、有益于身心的健康生活方式。中青年人口的亚健康和过劳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健康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建设尤其重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保护神、幸福的创造者。老年人也需要“健康行动”和“健康储蓄”。老年人有更多的闲暇,可以在躯体健康、功能健康、身心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健康方面有所作为。
其二,曰立志。老年期容易成为生命的一个萎缩期。但是一个志行合一的老者却能展现晚年别样的风采,收获人生最后的果实。志向是激发生命能量的动力。老年须立志。从工作和劳动的舞台退隐下来不应该成为老年无所用心、无所追求的遁词。曹操在传诵千古的《龟虽寿》中用激昂的诗句表达了一个老者的志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哀莫大于心死。老年需要“成长”而不是“变老”。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强不息。尼泊尔前常驻联合国代表、前外交大臣赛伦德拉·库马尔·乌帕德亚雅2011年5月9日在试图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不幸遇难,享年82岁,但他勇于挑战自我和生命极限的精神却永放光芒。他当时说:“登山运动通常是体能考验,但是,它也是一种意志的考验。我想证明,像我一样的老年人也能完成挑战。”马斯洛的五层次人类需求理论完全适用于老年人,最高层面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老年人实现老年价值生生不息的动力。
其三,曰立德。孔子说:老年戒之在得。古人讲“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救死扶伤是谓德,敬天爱人是谓德,慈护弱小是谓德。1979年,69岁的印度修女德蕾莎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她一生为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以维护穷人的尊严著称。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临死前拉着德蕾莎的手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德蕾莎修女对死亡有独到的看法,她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在于贫困、疾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养老送终、老有善终是共通性需求。但“独子高龄化”却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深远的挑战,今后将有很多老人老无所依、老难善终。有爱心、有能力、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老年人,特别是空巢独居、病残孤苦的老年人,奉献自己宝贵的爱心。
其四,曰立言。随着一批又一批中年轻人进入老年期,知识老人的比例也随之增加。著书立说、建言立言的老年人大有人在。例如,国学大师、楚辞专家、长寿老人文怀沙以文子名世,以“正清和”三字立言,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开老年立言之高风。
其五,曰立功。在事功的层面上,老年人可以大有作为。例如,我国杰出院士、著名肝胆外科医生吴孟超老人90多岁了还坚守手术台,以炉火纯青的医术、以敬业爱人的高德品质真正实践了“长寿到老、学习到老、工作到老、奉献到老”的“四到老”精神,堪为老者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