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喜红的天空喜红的梦

喜红的天空喜红的梦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陈喜红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诠释。记者在陈喜红那不足14平方米的飞天红梅商店采访。陈喜红的童年陈喜红小时候的家庭是一个多人口的家庭,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一共8口人。陈喜红的梦然而,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陈喜红在进行残疾人情况摸底普查时入户调查,当他爬上七楼的于喜代家
喜红的天空喜红的梦_白山好人

他肢体残疾2级、拄着双拐,患有高血压、滑膜炎、膝盖骨质增生、肾结石、心脏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在捐资助学活动中,年过50周岁的陈喜红拖着疼痛的下肢,拄着双拐带领着他的助学团队从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来回行程几百公里,30余次到偏远的山区,到海拔1300多米高的高山上,翻山越岭,跨沟蹚河对贫困学生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以掌握贫困学生家庭的贫困最真实的情况。

著名作家老舍在小说《我这一辈子》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这一辈子活得像纸一样轻飘!”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活得像纸一样轻飘,不管你怎样也躲不掉社会和命运的摆布。

但人的一生,重要的却是看过程,懂得在人生道路上捋顺你的景色和心情,在日出日落的地平线上欣赏整个演变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人生所在。

“我们用坚强和勇气战胜贫困,我们用刻苦和乐观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这是2014年6月4日下午,临江市建国小学聘请陈喜红为建国小学校外辅导员时,陈喜红给5年1班同学演讲时说的一段话。

这是陈喜红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6月6日,临江大雨。记者在陈喜红那不足14平方米的飞天红梅商店采访。这位拄着双拐的残疾人,满脸阳光,坐在床上,唠起了自己的学习和事业及生活。不时有人进来买东西。如果你不认识他,你根本看不出来,他是一位拄着双拐才能行走的残疾人。

陈喜红的童年

陈喜红小时候的家庭是一个多人口的家庭,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一共8口人。

爸爸患有严重支气管哮喘,仅靠着给人理发养活6个孩子。

那时候,他穿的衣服都是哥哥不能穿了,弟弟穿,弟弟不能穿了,小弟弟接着穿,他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

看到有的同学家境非常好,他就暗暗地想,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过上好日子。

于是,陈喜红在上小学时写的作文就一直是班级里的范文,并且还当上了语文课代表。

到了初中升高中的时候,他们班级60多个学生考上了23个,其中就有他一个。

在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陈喜红经常遭受身体健全同学的歧视,幼小的心灵上就结满了疤痕。

考上了高中以后,这种令人悲催的视频重演的不是那么多了,因为同学们长大了,也懂得了尊重别人。

1981年高考报名时,他却得到了一个如晴天霹雳的消息,小儿麻痹症患者不允许报考大学。

他一个人跑到鸭绿江边放声大哭了一场。他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痛恨生活的无情。

陈喜红的梦

然而,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

我要学习,我要向上。他这样告诉自己。

陈喜红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踏上求学之路,他报考了当时的吉林大学在全省开办的函授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

函授学习了两年,因为家贫,父母供不起学费,结果中途辍学,只能肄业。

1984年,他带着三个月的工资,一共90元钱,到当时的浑江市一个文学创作补习班学习文学创作,去掉学费60元,剩下的30元是一个月的餐费。晚上睡在老师的办公桌上。

因为家贫,父亲不同意他去学习。但是他非要去学习,要当作家。

他一天的3餐是,早晨2根油条、1碗豆浆。中午和晚上两个千层豆腐卷和一块榨菜,一天吃饭仅有9毛钱……

那时候的陈喜红心中的英雄是高尔基,是高玉宝,是保尔·柯察金。

1987年,长春大学开始招残疾学生了,可是陈喜红的年龄又超过了。

他只好2009年报名参加了全免的由中国残联委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函授学习,并以88分的考试成绩完成了学业,并于2013年受邀到通化师范学院进修学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他认为,社会上已经习惯了把弱势群体的称谓给了残疾人,成了残疾人的代名词。但是,残疾人只是在身体上的某个部位患了功能性障碍,在行动或者意识当中受了影响,但是并不影响正常的智力开发和社会贡献。

真正的残疾和弱者是那些明明有着好的身体却在人生路途上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对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和消极的人。

于是,陈喜红通过自学,学习了政治经济学、逻辑学、中共党史、世界通史,学习了美学鉴赏、精神分析学及文学创作、民间工艺绘画、剪纸、声乐、心理咨询,学习了如何开发和挖掘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知识,成为一个广知博学的人。

他几十年如一日,像一个小小的蜜蜂在知识的花园里吸取营养。现在,陈喜红身上的兼职很多。

他是吉林省作家协会的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的会员、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临江市政协委员、临江市残联副主席、喜红助学家园理事会主席。

他主编出版了两本50万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诗集,一本自己创作的20万字的诗集,10余本非正式出版的文学报刊。

他在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及中国国家级专业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几百首(篇),入选多种文本,并且在国内外各级报纸杂志获得50余次奖项。

他在临江策划组织了20余次文学、民间文化、文化艺术笔会的活动,现在经常为一些部门写材料,并应邀担任长春市一家残疾人志愿者机构主办的励志杂志的栏目编辑。

他总感觉,浑身上下有一种力量。

陈喜红最相信科学家培根说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

他认为这句话是世界上最有哲理的语言。

陈喜红的事业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1997年的夏天,当陈喜红无意间得知,一名在通化师范学院上学的大学生因为家境贫困,求学路上艰难度日的时候,心里很难受。

他当时刚刚下岗,没有工资,借钱在临江市正阳路开了一个仅有4平方米的小音像店。

因为他的艰难求学经历,让他有了想帮助这个大学生的想法,于是他每个月拿出50元以匿名的方式寄给她,以解燃眉之急。

那时的50元能顶现在500元使用。如今,这个大学生早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每天上课教书育人。逢年过节,都要给陈喜红打电话,嘘寒问暖,汇报工作。陈喜红总是说:“好好回报社会,好好爱孩子。”

转眼间到了2007年,临江市残联招收公益性岗位残疾人服务员,主要工作是为社区残疾人最基层的服务工作,当时的工资是510元。

于是,陈喜红把小店交给了女儿。经过考试,他在200多个考生中以第三名的成绩,走上了社区残疾人服务员的工作岗位。

虽然这只是一个临时工,但是他依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2008年2月中旬,临江市建国社区于喜代患直肠癌不幸去世,留下了一个又聋又哑的残疾爱人张玉春和一个刚刚上高一的儿子。

陈喜红在进行残疾人情况摸底普查时入户调查,当他爬上七楼的于喜代家时,发现其租的房子家徒四壁,还因为无钱支付被停止了供暖,屋内冷冰冰的。

母子俩仅靠低保和打零工维持生活,还要到亲戚家借钱供儿子念高中。

陈喜红当即承诺每年资助1000元,帮助孩子读完三年高中。

陈喜红回到办公室,找来纸和笔,奋笔直书,在社区办公室门口,用大红纸写出救助倡议书。仅仅一周的时间,他就收到了来自居民捐助的救助款1000余元。陈喜红兴奋地跑到于喜代家,将钱交给母子俩。

陈喜红在家访时了解到,残疾人刘英的生活非常困难,一家三口租住在临江市青年旅馆四楼公寓里。

当时刘英又因腿部和腰部疼痛不能下楼,因家庭困难无钱住院治疗,只能买点小药维持,连捡破烂的能力都没有了。

看到这一切,陈喜红决定从2009年起,每年资助500元给刘英的二女儿刘国联上大学。

徐馨宇和蔡其坤两位小朋友,患脑瘫不会走路,都6岁了还不能正常上学,每年光出去治病的钱都是东挪西借的。

陈喜红了解后,亲自找到当地由美国妈妈投资创办的慈善中心,经过几个月的沟通,终于使两个孩子享受到了常年的治病救助金。

人的一生有许许多多转折点,认识辛崇礼老师,陈喜红认为,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在采访中,他和记者唠的最多的是辛崇礼。他说,自己做的事,比起辛崇礼老师差远了。

2011年8月中旬,在朋友的介绍下,陈喜红认识了蚂蚁河乡教师辛崇礼。

从辛崇礼的介绍中了解到,临江市偏远贫困山区蚂蚁河乡还有一些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孩子,正面临着辍学的困境。

于是,他面对辛崇礼当场决定对蚂蚁河乡贫困学生杜英华同学捐资助学。

为了获得贫困学生的第一手家庭情况的资料,他拄着双拐,在辛崇礼等学校老师的陪同下爬山越岭。

三年间,60余次往返1000余公里到偏远的山区,翻山越岭,跨沟蹚河。

因腿疼走不动山路,便坐着牛车上山,到海拔1300多米高的高山上和高山乡村学校,走访残疾人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特困家庭,对贫困学生和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以掌握贫困学生家庭的贫困最真实的情况。

向蚂蚁河乡蚂蚁河村贫困学生于欣欣、兴旺村杜英华、四方顶子村姜玲、贾家营村的孙正旭,四道沟镇东北岔村王虹燕,大栗子街道葫芦套村的张琳等6人进行了捐资助学。

每年秋天,他都要购买学习用品和过冬的棉鞋、棉手套等,并为他们的家庭募集到了300余件衣服。

那一年,他写了一首诗:

《希望的女孩》

这是我进入贫瘠的大山

第一个资助的女孩

也是一个近似孤儿的女孩

家无一处、地无一垄

妈妈也离家远走

没有姊妹和亲属

只有一个60多岁的老父亲

患病致残后住在敬老院

而这个叫华的13岁女孩

住在学校,是一个唯一长期住校的女孩

老师介绍说,华这几年

在年级排名始终第一或者第二

始终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是个能吃苦耐劳的好学生

每逢双休日她都要到几公里外山村敬老院

给年迈的父亲洗衣服,唠唠嗑

然后再返回校园,一个人孤单地

在那个属于自己的方寸间

读书、写作业、一个人在校园散步

放暑假了,吃饭成了问题

好心的珊珊同学向她伸出了手

拉着她一起爬上高山

与姗姗的奶奶、爸爸、妈妈

妹妹一起生活,只有这时

华才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尝到了来自非亲却胜似亲人的

那份呵护,那份体贴,那份感动

我们给这个孩子一个阳光吧

前面的路她还要自己继续挺下去

没-有-选-择

(注:值得高兴的是,临江市团委书记王鼎、张伟夫妇,民盟临江市总支委员会也资助了这个叫杜英华的女孩。)

陈喜红的天空

陈喜红考虑到一个人的力量捐资助学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有朋友加入爱心助学中,将会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于是2011年,陈喜红倡导成立了“喜红助学家园”,理事会有10个人,都是自愿加入的普通人,每人每年交500元钱,用作办公经费。

为了透明,公开捐资助学事宜,他们采取的是“1+1”的方式,即助学人与被救助的学生直接见面,“喜红助学家园”只搭桥,不直接经手钱和物。旨在通过联系全国各地广大爱心人士为临江市偏远地区贫困小学、中学、大学学生捐资助学。

经过4年牵线搭桥,“喜红助学家园”由原来的陈喜红一人助学,发展到现有河南洛阳、广西桂林,吉林长春、白山、江源与临江等地200余名有爱心的社会人士加入到助学队伍中来,并在互联网上建立助学家园专用QQ群。

截止到2014年5月末,在短短的4年里,“喜红助学家园”的爱心使者们,已经向临江市蚂蚁河乡及大栗子街道、四道沟镇、建国街道、大湖街道、六道沟镇、桦树镇等地20余所学校180余名贫困家庭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子女进行了捐资助学,金额达到40余万元。

4年来,陈喜红代表助学家园牵线临江市政协、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团市委、市残联、新市街道的领导,每年都在春节前,一起为偏远山区20名贫困学生家庭送去米、面、油、慰问金等。

2014年5月,当陈喜红听说家住临江市大栗子街道葫芦套村的市一中女生陈晨身患白血病,全家为几十万元的治疗费陷入绝境的时候,立即和喜红助学家园的志愿者们对陈晨同学进行了家访。

陈喜红以助学家园的名义在全国各大网站和腾讯网发出救助倡议书,短短一个月,就为陈晨同学募集到了3万余元,帮助孩子先解决一部分治疗费用。

如今,已经有180多名贫困学生受到了喜红助学家园爱心使者,长期的一对一捐资助学……

陈喜红的助学行为也感动了没有工作的女儿,她也自愿资助了1名贫困女生。

陈喜红的生活

陈喜红3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双下肢残疾,现在又患有高血压、滑膜炎、膝盖骨质增生、肾结石、心脏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每天要吃大把的药品。

有个别朋友经常关心他说,你的身体这么不好,能行吗?

他说我是靠精神活着呢,如果精神没有了,我就什么都没有了呀。

他对金钱并不是看得太重要,他觉得,只要够日常生活就可以了。他追求的是精神与物质并存的生活。

他说,精神生活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让自己活得开心,活得快乐的状态。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陈喜红病退之后,没有向政府申请享受廉租房和低保。

因为他说自己有智慧有知识,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大脑养家糊口,自食其力。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他不想成为穷人,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穷人的后代。

陈喜红的助学行动,引来了个别人的质疑,说他为了出风头,为了要荣誉,为了这个或那个。

陈喜红说:“我是一个拄着双拐的肢体残障者,因为爱心而开始了助学,我不想看到因贫困而即将辍学的孩子那种失望和无奈的眼神,我想做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别的企图。”

陈喜红于2013年秋办理了病退,每月工资1100元。但是他说:“我的助学行动不会病退。”

在采访时,陈喜红告诉记者:“公益事业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衡量,你捐一分钱也是善举,如果你能在你的生活中把公益事业始终放在心里,你的一分钱就会逐渐变成几百元,几千元,甚至几万元。

有些时候,我望着那一堆的奖状,竟无法形容自己,我知道,这是一种精神的冀望,也是一种路程的考证。

如果我走了,我的那堆奖状也无法升高了,我的路程也随之停止,唯有冀望留了下来,留给后来的传承者。

坚强的杜英华、懂事的姜玲、执着的张永惠、聪明的于欣欣、可爱的李雪静、内涵的孙正旭、刻苦的张琳、小巧的孙婧、优秀的姜珊、倔强的茗丹、与疾病抗争的李玮、双胞胎比翼的聂凤艳、聂凤娟等等。

这些可爱天真面孔的后面是令人无奈和心酸的故事,城里的大多女孩每时每刻都是幸福的。

她们呢,却在偏远贫穷的家庭里煎熬着自己幼小年轻的身心,孤儿、单亲、母亲精神病、双亲弱智、自己重病缠身等影响着她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发现,她们很少有开心的笑容和笑声……

让我们挤出闲暇的时间,关心关心这些可爱的大山里的孩子吧,因为如果有了我们的关心,她们就会挺起瘦弱的腰杆,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就会在笑声中看到‘山那边的海’。

那几百双看着我的稚嫩眼神,向我述说着一种渴望。我要努力着让他(她)的渴望变为美丽的现实。”

在采访中,记者一次又一次地被陈喜红和他身边的朋友们所感动,记者恨自己的笔太稚嫩,写不出他们对山里孩子的大爱!

因为陈喜红要把喜红助学家园做大、做好、做强。所以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都用在关注、关心、关爱那些大山里的孩子。

陈喜红每天忙于整理助学资料,联系学校,了解贫困学生,与志愿者沟通,写励志文章,还要抽出有限的时间给有心理障碍的朋友和残疾人做义务心理咨询,为一些残疾人寻找自主创业的机会。

虽然累,但是陈喜红快乐;虽然苦,但是陈喜红愉悦。

愿陈喜红的天空,永远阳光灿烂!

愿陈喜红的梦想,早日成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