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大学生被社会所广泛关注,他们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之下,在社会的影响下成长。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角色扮演,大学生们有着这一阶层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们由于人生经历单一,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但有着相当广的知识面,所以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群体,其心理发展过程也存在着两面性。大学生们内心的主要矛盾有:封闭性所产生的孤独感与需要强烈交往之间的矛盾;情感物质依赖与渴望独立之间的矛盾;现实的不满状况与美好理想之间的矛盾;分辨能力弱与强烈需求之间的矛盾;感性情感与理性约束之间的矛盾;在两性关系和性冲突之间存在着矛盾的一面。大学生们从关心书本转移到关心社会,思想开放,渴求独立,正因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负面心态普遍化,给予了太多大学生压力及诱惑,所以心理矛盾的多重化交织重叠。当然,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大学生是占大多数的,有些只是存在部分的冲突和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者去引导,通过充分考虑时代特点,不断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好转。
1.注重自身发展,积极评价自己,但是这存在片面的一方面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开始独立生活,从生活状态到心理状态都趋向独立,更多地开始关注自我发展和身心状况。他们会认真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剖析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区别,但是经常会产生孤独感,渴望与人交流。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虽然趋于稳定,但并未完全成熟,因其缺乏实际的社会生活实践,很多意识都停留在想象阶段,这就是矛盾的冲突。因为大学生们有着较广的知识层面,他们知道当代社会赋予给自己的责任和要求,于是会经常思考“我是怎样的人?”“我能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而且,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往往喜欢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他们一般是通过与周围的或者自己关注的人之间进行比较来认识自我,这些方面都说明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具备了主动性。但是大学生们对自我的认识很容易受着情绪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旦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就会出现不良情绪,这容易使大学生对自己产生自我否定的判断,更严重者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阴影。
大学生由于受到过良好并且系统的教育,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认识能力往往是比较高的,因此他们的认知能力与一般人相比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能够合理地来推断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并能更好地利用理性思维来解决和看待问题。但是因社会实践发展缓慢,在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感性上不够准确,从而使得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问题方式较弱,往往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和片面,这就使他们的自我准确评价受到限制。
2.情绪丰富多彩,有着强烈的冲动和不稳定性
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的情绪往往表现得非常活跃,在这一时期情绪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迅速的。通过快速的发展,他们的情绪水平能够很快达到成熟状态,但是这一进程明显要比认知水平的成熟要慢。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心理方面还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在情绪上也会出现年少时的天真与成年后的稳重两个方面,在这一时期也会出现感情问题的思考,这些现象导致他们在情感方面具有多样性的表现。大学生对于自己情绪上的控制能力增强,但是仍有明显的波动性,会因为各方面的比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稳定。大学生往往在情绪上表现得非常多变与不容易自控,他们很容易出现冲动的表现,但是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具有较好的修养,所以在出现这些问题是往往能够及时做出调整,使自己不至于过于情绪化,理智往往能够打败冲动。
3.注重情感交流,独立性较强,过于理想化
大学生群体不同于其他人群,他们往往思想比较简单,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往往期望与他人之间展开最为真诚的交往,很多情况下处于不设防的状态,但是只要产生负面的一些情况,往往会使他们受到情感上的打击,使他们难以接受这种情感,在严重情况下往往会产生对人际交往排斥的现象,使自己孤立起来。由于大学生在性格方面都会多多少少出现一些不同,这使得他们一般会比较乐于与他人交流,在人际交往中即体现出共性优于个性的展现。
4.在性的生理需求上正渐渐由懵懂走向成熟,但是依然存在很多性的困扰
基本上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有正确的性观念,也可以从很多渠道了解到自身生理特点和知识,也摆脱了很多传统的性别角色区分,都呈现一种成熟的现代性别角色生活方式的心理。伴随着与异性的相处,会发生性行为、意淫等困扰,都会导致心理的焦虑和羞愧,乃至恐惧。有部分大学生还会采取压抑的方式,不去直面性心理问题,更加影响正常的生活。
5.学生在恋爱方面表现得更为宽泛,他们往往能够自己做出决断并具有包容性
针对大学生之间的恋爱心理调查研究出了一些问题,大学生在对于恋爱的动因方面表现得各不相同:有打发时间的,有跟风的,有满足生理需要的,有调剂生活的,也有奔着寻找结婚伴侣的。在社会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大学生们持着较宽容的婚恋道德价值取向。很多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性解放等方面的问题在新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显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容易接受,这种思想必然会使婚前性行为在大学生中间表现得越来越普遍,这种思想的转变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开展心理教育以及管理方面提出更大的挑战,值得引起各方面充分的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