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群体由于处在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心理和所处的环境都比较特殊。他们所处的环境中有很多对他们心理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因素,而且不同因素之间是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这些因素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个体的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
(一)外界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外界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社会的变化、生活节奏、社会风气、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的社会现状是,全球化与市场化的发展使得竞争日益激烈,从而迫使人们不断加快生活节奏,各种压力的影响使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有统计数据显示,在心理问题上,发达国家的发生率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三倍之多,同样的,这一比例在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在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美国学者威廉斯经过研究就做出过这样的估计,在未来的30年里,这一问题的增长量会达到过去200-300年的增长量,许多人则会表现出难以适应这一快速的变化,从而表现出许多不适的心理问题。同样的,这一现象也会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他们面对着要适应快速的社会变化和自身发展的双重压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变迁的快速推进,社会的变迁同样也会使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随着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更明显的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们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巨大的短期内实现的变化冲击着原有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在新旧交接的情况下,很多人变得不知所措。一方面,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但是社会能提供给大学生的岗位增长又赶不上高校扩招的速度,这使得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非常不易。因此许多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考虑找工作,为了给将来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断考证,甚至长期使自己处于这种压力之下,从而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旦在他们找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之前多年的努力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就会使这一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使得大学生要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变革使得高校不再分配工作,强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也越来越看不到自己前进的道路,以前觉得自己是时代的宠儿,但是现实的落差使他们倍受打击。这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持增长趋势。
在竞争过程中,社会往往期望男性要具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由于各方面对男性的期望都比较高,这使得男性往往都不能满足于现状,希望表现得更优秀,但是由于社会竞争现状的影响,很多男性并不能实现他人和自己期望的状态,这就使得他们出现了自我否定。在人们的观念中,男子的社会化定向依然是在社会上谋取成功和地位,而女子的社会化定向是在家庭中充当贤妻良母。男性面临的角色冲突与女性完全不同,既要充当工作中的强者,又要成为家庭中的顶梁柱。所以就业好坏,对男大学生异常重要。但现在的状况是,女权意识的觉醒使得女性在社会会扮演者更多的角色,甚至在许多岗位上女性表现得比男性更加优秀,这就使男性出现了挫败感,压力也骤然增加。当男性在工作上表现的不如女性出色时,这种职业角色的失败往往会带来他们家庭角色的失败,他们也将因此遭受身边人的冷眼,承受更多的压力。很多男性的择偶观中,将男性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看得相当重要,并将其视为评价一个男人的唯一标准。这些人们赋予男性性别上的期待同样也带给了他们巨大的压力,男大学生也不例外。
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强,他们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往往会有不同价值观的追求;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现代化正在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发展,这使得大学生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渴望更多的人际交往。但同时,这种快速的社会变革也存在着对大学生的许多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中西文化交融,各种价值观并行的时代中,选择的机会非常多,这是机会也是挑战,大学生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他们对于有些西方文化趋之若鹜,同时又表现为同中国目前的社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很多苦恼。此外,现代社会信息泛滥,一些格调低下的信息在大学生周围充斥,同时大学生往往好奇心都比较强,辨别能力也比较弱,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侵蚀,最终影响到他们正确的心理素养的形成。这些问题应该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劳动力市场成为买方市场,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在用人决策中发挥作用,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遭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是性别歧视现象。大多数企业往往更愿意招聘男性,这使得看似公正的双向选择模式实则存在对于女性不公正的因素。由于生理原因以及女性在未来要面对孕期、哺乳期等影响职业发展的时期,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女性对自己的不满。
有些招聘单位把女生的价值定位在生理层面上。一位女生提到:“我以前在师范类高校就读,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都对女性设定了更多的要求,各种招聘条件要求层出不穷:身高、年龄、相貌等与职位无关的要求同样存在,甚至还要求不能谈恋爱。而且这些尤其在重点学校的招聘条件中出现。而男生即使没有英语六级证,学习成绩差些,单位也愿意要。”“以貌取人”往往是评价女性最重要的准则,这导致女性为了追求社会不断变化的对完美女性的要求而产生对身体和外貌的过度关注。而男性的体貌往往不被关注,也不会有太多要求,社会对于男性的关注主要是在地位、事业、金钱等方面。
目前在就业过程中一般都是竞争上岗制度,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很多大学生对这一现实表现出了很不适应的现象。与此同时,由于许多高校在教育中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还没有建立起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制度,再有就是在就业过程中有很多不公正的现象存在,托关系走后门、拼运气、歧视等现象令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正如一位班主任所言:学生刚入学就问他自己毕业了能够干什么?由于考研、出国、找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刚一入学就开始考虑以后的出路,甚至为了以后能找个好工作,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有利于自己以后找工作但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上,比如花费大量的时间背GRE单词、考证、参与各种比赛拿获奖证书。他们的生活被这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情充斥着,同时在从事这些自己不感兴趣甚至是讨厌的事情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在以后找工作的时候自己长此以往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非常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2.学校环境因素
大学生的学习一般都在学校展开,学生时期也将大部分实践留在了学校。所以,学校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育设施、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就有很大可能造成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学校学风不盛、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感情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1)环境变化引起心理不适应
大学对于学生的自理能力要求比较高,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不能习惯在不对父母的过度依赖下生活,使得生活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还有就是大学在学习方法上主要依靠自觉学习与探索式学习,在学习内容上比较庞杂,学生在大学学习中会遇到很多不适应的现象,甚至大量课程不及格,严重的将导致退学,这些大学带给他们的不适感使他们对于大学生活的憧憬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混乱和不知所措。还有的大学生无法适应这一变化较大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大学生活产生了恐惧与逃避心理,如拒绝与他人交往、恐惧考试等。这种状况的长时间积累,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2)教育过程的影响
有一部分学校教育改革推进迟缓,无法适应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中一味追求知识的传授,对培养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素质上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学生只是将精力放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缺乏社会实践,对思想教育也比较淡漠,还有就是除了所学课程之外对其他的一概不知。将分数与评奖学金看得过于重要,这就使得他们过于自我,对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的融入程度远远不够,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当遇到学习挫折和打击的时候,就容易走向“厌学”的极端。
(3)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
大学生在校期间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身心愉快、舒畅,从而促进学习,使人感到生活轻松如意。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有很多大学生不知该如何处理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没有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巧,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冷淡和不适应,这种状况在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攻击性行为。因此,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处理,同样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塑造学生的个性、养成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主要通过下面几个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家庭的自然结构和儿童早期教育
家庭的自然结构是指家庭成员是否完整。完整的家庭结构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家庭结构不完整,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各种影响,有可能使他们产生冷漠、粗暴等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甚至有可能出现对社会的不满现象。在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自卑、偏执的心理表现。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模仿他人,而男性成年人一般具有比较强的攻击性,如果让男孩接触到这种攻击性强的现象他们就会去学习,这会导致他们的攻击性也变得很强,女孩则模仿较少攻击她人的妇女。如果一个男孩打架或骂人,往往不会引起父母的重视。而女孩一旦打架骂人,家长则给予重重的处罚。社会一般不认同有攻击性的女性,男孩具有攻击性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接受。父母文化程度高、好的教育方法与和谐的家庭气氛等都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孩子早期的教育和家庭教育主要是由母亲来承担的,从影响程度上来看,母亲的文化、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同时母亲对事业的态度同样会给女孩子带来示范性作用。
(2)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具有一定差别。在女孩子的教育中一般会采取比较保守的方式,会对她们在各个方面施加更多的限制,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得女学生的阅历比较少,相对于男孩子来说更不容易适应新环境。其次,家庭性教育历来重视对女孩的传统性贞操观教育,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更慎重对待婚前性行为。相比之下,男大学生受到的性贞操的束缚要少得多。最后,父母“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番成就,比自己更加优秀。女大学生的父母也“望女成凤”,但是对于女学生来说这种想法不是很强烈,更多的是她们以后能有一个好家庭,以及有一个有出息的丈夫,对他们的期待主要还是在家庭上的。因此大多数女生渴望的是她们的父母所期待的那种“女性化”的成功,对于要在社会上展开工作上的竞争则表现得不太适应。传统的性别角色观不鼓励女性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这种价值观所产生的无形压力,使不少女性学会如何避免成功,同时也会使女大学生产生错觉,认为自己不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家庭是个体生活的中心,是个体身心发展受到最早影响的生态因素。通过许多学者的研究说明,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些因素有:家庭结构不完全;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气氛不融洽;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以及家庭变迁,出现重大生活事件等。
其中,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是最关键的。Erikson曾经就认为,个体在没有父母关爱的家庭中长大,在他们长大后就有可能不信任别人,不信任周围环境,尤其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并能感受到持续不断的焦虑和脾气变化无常,形成神经官能症的性格结构。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拥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Joubert曾经指出,父母的为人处世与大学生的自尊心水平有关。通常父母做事较公平,对子女的活动很感兴趣、很少使用粗俗语言的,将来子女的自尊心水平一般都较高;反之,则很低。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还关系到大学生的人格、学习成绩、适应性和是否物质滥用等问题。
(二)个体因素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体影响因素中,主要包括个体生理因素以及个体心理因素。
1.个体生理因素
影响大学生个体生理因素包括个体遗传因素和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
(1)遗传因素。一般而言,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因素却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个体的气质、智力等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精神发育不全、抽风发作、性情孤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表现的人占相当比例。例如,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查研究表明,精神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而这正体现了遗传因素的影响。
(2)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躯体疾病生理机能障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紊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变弱等心理异常现象;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肾上腺素分泌过少会引起抑郁症。
(3)生理变化。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变化巨大的阶段,心理学家称这一阶段为“狂飙期”(Storm and stress),以形容其心理特点的强烈、敏感和不稳定性。大学生时期往往已经达到生理发育的后期阶段,身高体型会有较大的改变,第二性征也会越来越明显,这些都是大学生特有心理问题的生理基础。例如,大学生由于在性方面的认识还不足,导致了一些心理认识偏差,这就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还有就是,有许多大学生在恋爱方面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看似属于社会交往的范畴,实际上均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
遗精标志着男性第二性征发育趋于完善,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由于有些男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使得很多男大学生认为遗精是不健康的表现,认为会对自身产生负面影响,进而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往往会伴随有一些心理上的不安表现。这种心理上的担忧往往会反映到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得他们无法正常地开展学习生活。如果再看色情书刊、录像等淫秽物品会加重心理负担。手淫是其正常的宣泄渠道(在不过度的前提下),但由于大学生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如果还存在来自外界的压力,在有手淫行为后会出现自责等现象,这些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有的女生受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月经不干净”,再加上月经带来的不便,会认为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这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良情绪。月经障碍(menstrual disorders,MD)及经前综合症(premenstrual syndromes, PMS)是青春女性常见多发病。痛经、月经不调让女生产生经期抑郁,易紧张、发怒,这不仅影响其学习,还会危害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于月经的不良认识以及在月经期间存在的生理上的不便,会使女大学生处于学业、职业竞争的劣势地位,严重的会使女生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厌恶的不良情绪。
除此之外,女生会对自己的身材格外在意,会很在意自己是不是太胖,这样的情况也在男生身上有所体现,他们会在意自己的个子是不是太矮,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不安,严重的会使他们在性心理上表现出各种问题。
2.个体心理因素
心理品质的完善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个体的心理因素主要可以从认知、情绪和个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认知结构缺陷或各认知因素之间关系不协调。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示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储存、转换、提取的过程。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主要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等。每一个体都具有各种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展水平,结构是否完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基础作用和重要影响。如果个体在认知上出现各种不协调的现象,而且表现为这种不协调程度越深,人们就会产生越强烈的欲望想要降低这一不协调,使机体各方面更加协调。如果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就有极大的可能性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在更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使人的人格遭到破坏。
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自我概念的发展同人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具有很大关系。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越高,其自我意识就可能越强。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大学时期是人认识自我的关键阶段。但是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人生阅历是比较欠缺的,同时他们也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这使得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不具备全面性,而且往往存在理想主义色彩。大学阶段这一时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自我发现时期,这时大学生们往往善于思考。经常会出现对于自己的肯定和否定并存的心理状态,此时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对自身很难做出准确的定位和认识。在众多调查访谈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很多大学生既没有办法准确认识自我,又无法接受真实的自己,但是又非常想正确认识并且接受真实的自己。正如一位学生所说,“该以怎样的方式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又怎样才能使别人了解自己,让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如何使自己获得自信,这些问题我想去探索寻求答案,但是却不知道如何着手”。所以说研究自我接纳的方法非常重要并且紧迫。
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人在情绪的体验上非常复杂。保持情绪的稳定是机体能够在社会上良好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保持自身健康的主要因素。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人感到心情愉快、安定、精力充沛;但如果情绪常会出现波动,不受自己控制,这些消极的情绪就会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散、失去控制,身体衰弱、无力。所以说,如何使机体保持正向情绪的稳定,使机体在情绪不稳定时能够及时排除不良情绪,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人格不健全。人格因素又称个性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的核心。人格具有社会历史性,它是在先天为儿童提供的生物实体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而逐渐形成的,但是一旦形成,又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带来很大的影响。举例来说,不同个性的人在面对同样的挫折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对,从此自暴自弃;但是有的人却能坦然面对,及时调整自己,寻求解决办法,战胜挫折。有学者对此开展过研究,结果是大学生存在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人格不健全所导致的,不健全的人格在产生这些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一般意义上,特殊人格特征往往会导致相应的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特别是会容易出现神经官能症。
总而言之,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互为原因,在个体身心健康问题上一般是在相互交织的作用的产生的。所以,我们在观察、分析和诊断大学生心理问题时,必须就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充分重视,这样才可以做出比较准确的诊断,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适、辅导或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