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导向、激励和规范的作用。
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_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一、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是我国制订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揭露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前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社会个人通过他们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为其必然形成的实践活动,使大自然的进化和社会历史的进程所赋予人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开发。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主要是体力和智力方面广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这是由于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人的生命体存在和人从事一切活动的身心基础。人的生存离不开体力和智力,没有体力和智力,人就无法从事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低级形式的活动,还是高级形式的活动,都是对人的身心潜能的运用和发挥。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这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其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即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在这里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社会的个人;而且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全社会的每一个人。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西方发展理论的根本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充分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增强创造能力,并使个人的心理日趋健康、成熟和稳定,使个人的观念、道德和精神得以升华。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制订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指南。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即“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从理论与实践上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新人的伟大思想加以具体化,从而赋予它以现实的活力。当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在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大学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施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全面发展的教育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当时代的脚步跨入21世纪,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新的要求,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而提出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协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教育效应,推动大学全面发展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导向、激励和规范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健康行为、优化心理素质、适应社会环境为核心内容的心理素质教育。为了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施加影响,必须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基础的心理素质教育总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的制订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构建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所能达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特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其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制订一个有所侧重又相互衔接的目标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的体现。只有这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更紧密地围绕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人才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总目标。当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下,根据大学生心理阶段性特点,可以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

1.补救性目标

补救性目标着眼于学生的过去,主要针对有困扰和问题的学生身上,同时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的障碍、缺陷及其他困扰问题,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身心健康状况和发展特点及水平,了解不良心理和行为的根源,从而可以促进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适应性目标

适应性目标主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在,使学生了解未来社会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帮助他们树立长久而稳定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追求高层次的生活意义;引导他们通过各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周围的社会,与社会保持协调、良好的适应关系,使大学生敢于正视现实和未来,勇于实践,思维敏捷,不断修正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提高挫折承受力,以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去迎接急剧变化的社会。此目标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3.发展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它是将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新生面临社交能力不强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学习能力较弱而引起学习困难,生活自理能力缺乏而产生过分依赖心理以及自我认识能力不足而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毕业生面临到的就业选择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等“发展性”问题。通过发展性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在适应的基础上获得最优化、最有效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解决大学生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发展性问题。此目标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代表将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向。

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将三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相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将会朝着发展成长为主、预防治疗为辅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