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千年经过历史考验的文化积淀,有经过近百年的民族斗争经验和鲜血凝结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三位一体,不断丰富没有断流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应该说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自信自豪。
我们尊重和爱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同样也尊重和爱护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我们并不是尊古而非今的文化复古主义者。习近平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是对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代提出的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是新时代的新要求。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形态。社会的变动,必然导致文化的变动。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大力汲取近代西方文化的养分,改良中国文化,却也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些冲击,那个时代还提不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问题。毛泽东高度肯定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3]。但同时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指出:“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4]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存在精华与糟粕之分,但中国共产党人,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都称赞“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进而提出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的观点,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有源与流。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之源。没有源,河流必然干涸,必然断流。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源远流长,具有持久性和不间断性,但这绝不是说,我们可以原封不动地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科学对待中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命题。
为什么习近平在高度称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强调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呢?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
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构成一个社会结构整体,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如此发达,因其有发达的农业经济作为经济基础,又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作为政治支撑。因此,作为反映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同样处于高度发展之中。可是,文化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又不同,具有很强的相对独立性。封建时代的文化并不等于封建主义文化,它不会因为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而断流。作为人类精神活动创造的成果,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包括具有超越时代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价值。
在当代中国社会,我们需要创造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形态,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全盘保留建立在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形态,这就必然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新的时代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创造出当代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要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是分辨,区分精华与糟粕;二是激活,通过与时代结合对传统文化做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诠释;三是创新,接续中华民族文化优秀基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观点。
从主导观念来说,在不同的社会处于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主导观念是不同的,有处于率领地位的不同的指导思想。如果说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政治学说处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话,那么在社会主义中国,儒家学说不可能再具有像封建社会那样作为“帝王师”“素王”的功能和作用,而是作为构筑当代思想文化有重大价值的文化资源而继续发挥其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儒家思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经过创造性转化。我们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马克思主义不能取代也不能弱化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这样,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之,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不是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看看前苏联就知道,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灭亡,其意识形态领域卷土重来的就是旧俄罗斯的宗教思想和否定社会主义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